3 概述
風寒感冒爲病名[1]。指感受風寒所致的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喘急、頭痛、身痛等表證。《萬病回春·傷寒》:“四時感冒風寒者,宜表解也。”
感冒·風寒證(common cold with wind-cold syndrome[2])是指感受風寒之邪的感冒證候。輕者以鼻塞聲重,噴嚏,時流清涕,痰清稀色白;重者惡寒甚,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痠痛,苔薄白潤,脈浮或浮緊等爲常見症的感冒證候[3]。治療宜辛散,風寒感冒者,宜辛溫解表,如荊防敗毒散等方[4]。
4 風寒感冒的症狀
風寒感冒因患者感受風寒而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苔薄白、喘急、頭痛、身痛。
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痠疼,鼻塞聲重,時流清涕,喉癢,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或浮緊[5][6]。
5 證候分析
風寒之邪外束肌表,衛陽被鬱,故見惡寒、發熱、無汗;清陽不展,絡脈失和則頭痛、肢節痠疼。風寒上受,肺氣不宣,鼻竅不利而致鼻塞流涕、咽癢、咳嗽;寒爲陰邪故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或浮緩,俱爲風寒在表之徵象。
6 風寒感冒的治療
6.1 治法
辛溫解表。
6.2 方藥治療風寒感冒
治療風寒感冒可用荊防敗毒散、十神湯等。頭痛身痛甚者,可用神術散、川芎茶調散。咳嗽重者,可用金沸草散。常選用麻黃、荊芥、防風、蘇葉等解表散寒藥。代表方劑爲《蔥豉湯》、《荊防敗毒散》。服中成藥可選用感冒清熱沖劑、正柴胡飲沖劑、感冒軟膠囊、川芎茶調散、通宣理肺丸等等。服藥後可喝些熱粥或熱湯,微微出汗,以助藥力驅散風寒。
可用荊防敗毒散[備註]荊防敗毒散(《外科理例》):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茯苓、桔梗、甘草。。方中荊芥、防風、生薑辛溫散寒;柴胡、薄荷解表退熱;川芎活血散風以治頭痛;桔梗、枳殼、茯苓、甘草宣肺理氣,化痰止咳;羌活、獨活祛風散寒,兼能除溼,爲治肢體疫痛之要藥。如表寒重者,可配麻黃、桂枝以加強辛溫散寒之力。
6.3 鍼灸治療風寒感冒
風寒型用風門、風池、外關、合谷等穴。頭痛加太陽、列缺;鼻塞加迎香、鼻穿;咳嗽、咳痰不爽者可於背部大杼、風門、肺俞等穴處加拔大號火罐。
治法:祛風散寒,解表宣肺。以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穴爲主。
隨證配穴:頭痛甚,加印堂、太陽。脊背痠楚甚者,可在背部膀胱經分佈處用走罐法。
方義:寒邪外束,致毛竅閉塞,肺氣失宣,故取手太陰絡穴列缺配鼻旁的迎香穴,宣肺氣、利鼻竅。太陽主表,爲一身之藩蘺,陽維脈主一身之表,外感風寒先犯太陽,故用手太陽之支正、足太陽之風門、足少陽與陽維脈交會穴風池,疏風散寒。合谷祛風宣肺,解表退熱。
6.4 推拿療法治療風寒感冒
選穴:印堂、太陽、迎香、風池、攢竹、風府、風門,眼眶部、前額部、背部膀胱經[8]
操作方法:患者坐位,醫者立於患者前側,推印堂穴8~10遍。按揉雙側太陽、攢竹、迎香穴,每對穴位操作0.5分鐘。用抹法在頭顱兩側分別操作,每側約0.5~1分鐘。用分推法在前額、目眶上下及兩側鼻翼,反覆推5~8遍。患者取坐位,醫者立於其體側,用拇指、食指指面在風池穴上作拿法,再緩慢向下移動拿頸項部兩側直至頸項根部,如此由上自下反覆操作8~10遍;從前髮際到後髮際用五指拿法,反覆5~8遍。擦背部膀胱經(重點擦大杼至膈俞部位),透熱爲度。拿雙側肩井,稍用力,以酸脹爲度。按揉法在風府、風門兩穴重點操作,每穴2分鐘,使項背部有輕鬆感爲度。
6.5 艾灸治療風寒感冒
6.5.1.1 方法一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20分鐘,灸至局部皮膚溫熱泛紅、惡寒症狀緩解即可,每日1~2次,病癒即止。
6.5.1.2 方法二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灸至局部皮膚溫熱泛紅、惡寒症狀緩解即可,每日1~2次,病癒即止。
6.5.1.3 方法三
配穴:頭項強痛者加外關穴;鼻塞不通者加迎香穴;發熱或高熱者加大椎、曲池;喉癢咳嗽者加肺俞、天突穴。
灸法:採用燈火灸法,每穴灸1壯,每日1次,連灸3~5日。本法用於風寒感冒。
6.5.1.4 方法四
6.6 風寒感冒食療方
6.6.1.1 推薦食材
6.6.1.2 推薦食療方
1.薑糖蘇葉飲(《本草匯言》)蘇葉、生薑各3g,紅糖15g。生薑、蘇葉洗淨切成細絲,放入鍋內,以沸水沖泡,加蓋溫浸10分鐘即成,每日2次,乘熱頓服。
2.蔥豉黃酒湯(《孟詵方》)豆豉15g,蔥須30g,黃酒50g。豆豉加水1小碗,煎煮10分鐘,再加洗淨的蔥須,繼續煎5分鐘,最後加黃酒,出鍋。每日2次,熱服。
3.五神湯(《惠直堂經驗方》)荊芥、蘇葉、生薑各10g,茶葉6g,紅糖30g。將荊芥、蘇葉、生薑切成粗末,與茶葉一同開水沖泡10分鐘後,與紅糖攪拌,乘熱服下,服後蓋被,如出汗不暢,1小時後可再服一次。
7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7.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03.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22.
- ^ [5]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38-42.
- ^ [6]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1-42.
- ^ [7]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23-25.
- ^ [8]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9]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10] 林琳,戰雅蓮,李紅珠編.灸療治百病[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