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Fèishū BL13[中國鍼灸學詞典]
fèishù[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13[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13[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肺俞 | ||
---|---|---|---|
漢語拼音 | Feishu | ||
羅馬拼音 | Feishu | ||
美國英譯名 | Lung Locus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BL13 | |
日本 | 13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13 | |
富耶氏 | V13 | ||
德國 | B13 | ||
英國 | B13 | ||
美國 | BI13 |
肺俞爲經穴名[1](FèishùBL13) 。出《黃帝內經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肺俞是肺之背俞穴。肺即肺臟,俞乃輸注,本穴是肺氣轉輸的部位,故名肺俞[2]。肺俞穴主治咳嗽,氣喘,胸滿,背痛,潮熱,盜汗,骨蒸,吐血,鼻塞,咯血,皮膚瘙癢,癮疹,骨蒸潮熱,蕁麻疹,皮膚瘙癢症,咳嗽上氣,胸滿喘逆,頭項強痛,自汗盜汗,肺痿癆瘵,吐血唾血,腰脊疼痛,喉痹,眩暈,黃疸,嘔吐,癲狂,瘈瘲,癭氣,癘風,現代又多用肺俞穴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肺結核,胸膜炎,胸背神經痛,背部軟組織勞損,百日咳,肺氣腫,頸淋巴結核,感冒,心內膜炎,腎炎,風溼性關節炎,腰背痛等。
6 穴名解
肺,爲人體內外氣體交換的重要器官;俞,同“輸”或作“腧”,意均同,有轉輸、運輸、輸注之義。此穴系肺在背之俞穴,穴在第3胸椎下兩旁各1寸5分處,是肺氣轉輸、輸注之穴,治肺疾要穴之一,故名之。[3]
8 所屬部位
背部[4]
11 肺俞穴穴位解剖
肺俞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骶棘肌。有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分佈着第三、四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爲外側支。皮膚由第二、三、四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重疊分佈。骶棘肌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後部,纖維向上分面三列,外側列止於肋骨,稱髂肋肌;中間列附於橫突,向上可達顳骨乳突,稱最長肌;內側列附於刺突,稱刺肌。骶棘肌亦稱豎脊肌,受頸、胸、腰部脊神經後支支配。針經骶棘肌外側更的髂肋肌,可至第三肋間隙內的結構。其胸腔內相對應器官是胸膜腔及肺,不宜深刺。
11.1 層次解剖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3、第4胸神經後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分佈;深層有副神經、肩胛背神經、第3和第4胸神經後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動脈分支分佈[8]。
13 肺俞穴主治病證
肺俞穴主治咳嗽,氣喘,胸滿,背痛,潮熱,盜汗,骨蒸,吐血,鼻塞,咯血,皮膚瘙癢,癮疹,骨蒸潮熱,蕁麻疹,皮膚瘙癢症,咳嗽上氣,胸滿喘逆,頭項強痛,自汗盜汗,肺痿癆瘵,吐血唾血,腰脊疼痛,喉痹,眩暈,黃疸,嘔吐,癲狂,瘈瘲,癭氣,癘風,現代又多用肺俞穴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肺結核,胸膜炎,胸背神經痛,背部軟組織勞損,百日咳,肺氣腫,頸淋巴結核,感冒,心內膜炎,腎炎,風溼性關節炎,腰背痛等。
肺俞穴主治咳嗽、氣喘、胸滿、背痛、潮熱、盜汗、骨蒸,吐血、鼻塞。
肺俞穴主治咳嗽,氣喘,咯血;鼻塞;皮膚瘙癢,癮疹;骨蒸潮熱,盜汗。
肺俞穴主治咳嗽,氣喘,咯血,骨蒸潮熱,盜汗;以及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肺結核,蕁麻疹,皮膚瘙癢症等。
肺俞穴主治肺、胸、背等疾患:如咳嗽上氣、胸滿喘逆、頭項強痛、自汗盜汗、肺痿癆瘵、骨蒸潮熱、吐血唾血、腰脊疼痛、喉痹、眩暈、黃疸、嘔吐、癲狂、瘈瘲、癭氣、癘風。
現代又多用肺俞穴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肺結核、咯血、胸膜炎、皮膚瘙癢症、胸背神經痛、背部軟組織勞損等。
15 肺俞穴的配伍
肺俞配中府,爲俞募配穴法,有疏風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
肺俞配膏肓、三陰交,有補虛損清熱的作用,主治骨蒸,潮熱,盜汗。
17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靈樞·五邪論》: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膺中外俞,背三節五臟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
《鍼灸甲乙經》:肺寒熱、呼吸不得臥、咳上氣、嘔沫、喘、氣相追逐……腰脊痛,肺俞主之。癲疾憎風、時振寒、不得言、得寒益甚、身熱狂走、欲自殺、目反妄見、瘛疚泣出、死不知人,肺俞主之。
《鍼灸大成》: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太陽肺俞、肝俞。
《備急千金要方》:心煩上氣,灸肺俞,針入五分。治喉痹,氣逆咳嗽,口中唾涎,方灸肺俞七壯,灸可隨年壯至百壯。灸主黃疸,通治百毒病。
18 肺俞穴研究進展
18.1 對肺功能的影響
針後可增加肺通氣量、肺活量及耗氧量,能改善呼吸功能和代謝功能,對支氣管哮喘發作期的患者,針後可調整支氣管平滑肌,減低呼吸氣道阻力。因此,在防治氣管炎時,不但有近期療效,而且遠期療效也很好。臨牀實驗對肺俞的平喘作用的特異性進行了研究,分別電針肺俞、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列缺等穴,觀察對咳喘患者即刻平喘作用的特異性。結果:肺俞平喘效果最佳。肺經的五穴效果均次於肺俞。又通過電針肺俞進行對改善小氣道功能的觀察,推測其機制爲解除細支氣管痙攣,減輕水腫,降低外周氣道阻力,使通氣功能得到改善。還有觀察針刺肺俞穴對肺功能的改善,發現留針時間不同,產生效應也不同,留針20 min,可見針刺效應;留針40 min,針刺效應最明顯;留針60 min,針刺效應有所降低。
針肺俞可增強呼吸功能,使肺通氣量、肺活量及耗氧量增加,明顯減低氣道阻力。
18.2 對腦血管的影響
針後可延緩動脈硬化,對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8.3 對白細胞的影響
針後可使嗜酸性粒細胞逐漸下降,效果十分顯著。
對熱帶性白細胞增多症,使嗜酸性白細胞數隨着症狀好轉而逐漸下降。
18.4 對血液循環系統的影響
針刺肺俞可使肝的血流量明顯增加。若在此穴處施灸或拔火罐能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加強機體代謝功能,增強抗病能力。
18.5 抑制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
18.6 治療咳嗽
痊癒36例,好轉4例,全部有效;治療急慢性咳嗽,採用腧穴貼敷雙側肺俞,取附子、肉桂、乾薑各20 g,山柰10 g,共研細末,使用時,先在雙側肺俞上按摩30 s,使局部潮紅,將上述藥末一小撮置於腧穴上,用膠布固定,隔日1次,此法多用於小兒外感風寒咳嗽。
18.7 治療慢性支氣管炎
臨牀控制82例,佔33.3%;好轉107例,佔43.5%;無效57例,佔23.2%;總有效率76.8%。痊癒12例,顯效10例,好轉22例,無效4例;
取肺俞、心俞等穴,貼敷洋金花、甘遂等,治療298例,有較好療效。
18.8 治療哮喘
元胡、細辛各4g,甘遂、白芥子各17 g,共研細末;取鮮生薑20 g搗爛取汁,將藥粉調成糊狀,於三伏天用膠布貼敷,每穴貼敷2~3h,每隔10 d一次,3次爲一療程,連續貼敷3年。結果:痊癒50例,佔5%,貼敷1、2、3年的顯效率分別爲:375例,佔37.5%;560例,佔56%; 600例,佔60%。
18.9 治療鼻炎
採用肺俞穴藥物貼敷治療過敏性鼻炎556例,主穴取肺俞;配穴取大杼、風門、脾俞、腎俞。將中藥製成餅,於每年初伏、二伏、三伏時進行貼敷,用膠布固定,每次貼敷2~3 h。結果:痊癒58例,佔10.5%;好轉405例,佔72.8%;無效93例,佔16.7%。總有效率爲83.3%。
18.10 治療痤瘡
採用肺俞穴注射治療痤瘡40例,取肺俞、足三裏;注入西咪替丁注射液2 mL加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混勻後,每穴注入0.5 mL,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3個療程結束統計療效,結果:痊癒24例,顯效7例,好轉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爲93%。
19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48.
-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9.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79.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0-231.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7-78.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