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疾病分類
呼吸內科
6 肺部感染的常見機制
6.1 吸入口咽部定植菌
肺部感染的最常見機制是肺泡內吸入了口咽部定植菌[1]。健康宿主吸入定植菌後通常無臨牀症狀,細菌可被黏液、柱狀纖毛清除;吸入性肺炎患者咽部菌羣種類趨向於侵襲性細菌或耐藥細菌,如肺炎鏈球菌或革蘭陰性桿菌等。吸入定植菌能否引起肺部感染取決於吸入菌的致病性及數量、患者免疫系統和呼吸道防禦功能等因素。
6.2 吸入含微生物的氣溶膠
吸入含微生物的氣溶膠亦可引發下呼吸道感染,如使用不清潔呼吸機導致的交叉感染。
6.3 血液播散
7 診斷檢查
1.注意有無吸入性損傷,氣管切開或插管,誤吸、肺水腫、肺不張、休克、手術麻醉、創面侵襲性感染、化膿性血栓性靜脈炎等。
2.注意有無呼吸困難,體溫變化、咳嗽、痰量增多與痰液性狀。臨牀症狀應注意與燒傷毒血癥或敗血症鑑別。
3.體檢。嚴重燒傷病人,胸部多有燒傷,較難獲得準確的胸部體徵。因此,應注意仔細檢查,有無呼吸變化及囉音等。
4.爲明確感染細菌,應定期作氣道內分泌物培養,最好作支氣管肺灌洗液培養,以防止污染。
5.胸部X線檢查。燒傷後多數肺部感染的確診有賴於X線檢查。傷後應常規行胸部攝片,以後定期複查。肺炎的X線表現可分爲小病竈性、大病竈性和大葉性三種,小病竈性肺炎最常見。
8 治療方案
1.清除原發病竈。有吸入性損傷或面頸部嚴重燒傷者應加強氣道管理,有效地清除氣道分泌物和壞死脫落的粘膜,促進氣道創面癒合。血源性肺炎應控制敗血症,清除遠隔病竈。
9 參考資料
-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WS/T 499—2017 下呼吸道感染細菌培養操作指南[Z].201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