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Fangfeng Tongsheng San[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Dexfenfluramine Hudrochlorid[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angfeng tongsheng powde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防風通聖散爲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六首。其中,《宣明論方》卷三方爲常用方,組成爲防風、川芎、當歸、芍藥、薄荷葉、大黃、芒硝、連翹、麻黃各半兩,石膏、桔梗、黃芩各一兩,白朮、梔子、荊芥各一分,滑石三兩,甘草二兩[1]。具有疏風解表,清熱瀉下的功效[2]。治外感風邪,內有蘊熱,表裏皆實,症見惡寒發熱,頭痛眩暈,目赤睛痛,口苦口乾,咽喉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大便祕結,小便短赤,及瘡瘍腫毒,腸風痔漏,驚狂譫語,手足瘈瘲,丹癍癮疹等。
4 《宣明論方》卷三方之防風通聖散
該方劑用藥龐雜,適應證病因機理距離很大,缺乏共性,藥物的功能多有互相拮抗之處[3]。其強大的抗病原微生物及抗炎、抗氧化作用對癤腫、結膜炎、感冒應當有效,其降血壓,降血脂及對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作用對高血壓病及肥胖症應當有一定治療作用。
4.1 別名
4.2 組成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薄荷葉、大黃、芒硝、連翹、麻黃各半兩,石膏、桔梗、黃芩各一兩,白朮、梔子、荊芥各一分,滑石三兩,甘草二兩。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芒硝、連翹、薄荷、麻黃各半兩,石膏、桔梗、黃芩各一兩,白朮、梔子、荊芥穗各二錢半,滑石三兩,甘草二兩。
防風15g、川芎15g、當歸15g、芍藥15g、大黃15g、薄荷葉15g、麻黃15g、連翹15g、芒硝15g、石膏30g、黃芩30g、桔梗30g、滑石90g、甘草60g、荊芥3g、白朮3g、梔子3g[4]
防風6g、川芎6g、當歸6g、芍藥6g、大黃6g、薄荷6g、麻黃6g、連翹6g、芒硝6g、石膏12g、黃芩12g、桔梗12g、滑石20g、甘草10g、荊芥3g、白朮3g、梔子3g[5]。
4.3 功能主治
《宣明論方》卷三方之防風通聖散功能疏風解表,清熱瀉下。治外感風邪,內有蘊熱,表裏皆實,症見惡寒發熱,頭痛眩暈,目赤睛痛,口苦口乾,咽喉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大便祕結,小便短赤,及瘡瘍腫毒,腸風痔漏,驚狂譫語,手足瘈瘲,丹癍癮疹等。
《宣明論方》卷三方之防風通聖散具有疏風退熱,瀉火通便,解酒,解利諸邪所傷,宣通氣血,上下分消,表裏交治之功效。
主治因外感風邪、內有蘊熱所致的風熱壅盛、表裏俱實證。症見憎寒壯熱,頭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口乾,咽喉不利,涕唾黏稠,大便祕結,小便赤澀,舌苔黃膩,脈數有力。並治瘡瘍腫毒,腸風痔漏,鼻赤隱疹等。
風熱怫鬱,筋脈拘倦,肢體焦萎,頭目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幹,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腸胃燥熱結,便溺淋閉;或夜臥寢汗,咬牙睡語,筋惕驚悸;或腸胃怫鬱結,水液不能浸潤於周身,而但爲小便多出者;或溼熱內鬱,而時有汗泄者;或因亡液而成燥淋閉者;或因腸胃燥鬱,水液不能宣行於外,反以停溼而泄;或燥溼往來,而時結時泄者;或表之,陽中正氣與邪熱相合,併入於裏,陽極似陰而戰,煩渴者;或虛氣久不已者。或風熱定注,疼痛麻痹者;或腎水真陰衰虛,心火邪熱暴甚而僵仆,或卒中久不語,或一切暴喑而不語,語不出聲,或喑風癇者.或洗頭風,或破傷,或中風諸潮搐,並小兒諸疳積熱,或驚風積熱,傷寒疫癘而能辨者;或熱甚怫結而反出不快者,或熱黑陷將死:或大人、小兒風熱瘡濟及久不愈者,或頭生屑,遍身黑黧,紫白斑駁,或面鼻生紫赤風刺癮疹,俗呼爲肺風者,或成風癘,世傳爲大風疾者;或腸風痔漏,及傷寒未發汗,頭項身體疼痛者,並兩感諸症。兼治產後血液損虛,以致陰氣衰殘,陽氣鬱甚,爲諸熱症,腹滿澀痛,煩渴喘悶,諸妄驚狂,或熱極生風而熱燥鬱,舌強口噤,筋惕肉瞤,一切風熱燥症,鬱而惡物不下,腹滿撮痛而昏者。兼消除大小瘡及惡毒,兼治墮馬打撲傷損疼痛,或因而熱結,大小便澀滯不通,或腰腹急痛,腹滿喘悶者。
4.4 用法用量
4.5 方解
方中防風、麻黃疏解在表之風邪,使從汗而解;大黃、芒硝盪滌在下之實熱,使從大便而解;防風、荊芥、麻黃、薄荷、桔梗解表宣肺;連翹、梔子、黃芩、石膏清肺胃熱;滑石利水清熱,引熱從小便出;再加白朮、甘草健脾和中;當歸、芍藥、川芎養血和血祛風。諸藥合用,則汗不傷表,下不傷裏,從而達到解表通裏,疏風清熱之效。
本方所治之證乃由於外感風邪,內有蘊熱,表裏皆實所致[6]。外感風邪,邪正交爭於表,故憎寒壯熱無汗;風熱上攻,以致頭目昏眩,目赤睛痛;內有蘊熱,故口苦舌幹,咽喉不利,涕唾稠黏,便祕溲赤。至於瘡瘍腫毒,腸風痔漏,鼻赤隱疹等證,亦屬風熱壅盛所致。治宜疏風解表,通裏清熱。方中麻黃、荊芥、防風、薄荷疏風解表,使外感風邪從汗而解;大黃、芒硝瀉熱通便,滑石、梔子清熱利溼,使裏熱從二便分消。配伍石膏、黃芩、連翹、桔梗清熱瀉火解毒,以清肺胃之熱。如此則上下分消,表裏並治。火熱之邪,灼血耗氣,汗下並用,亦易傷正,故用當歸、芍藥、川芎養血和血;白朮、甘草益氣和中,其中大量甘草甘以緩之,又能調和諸藥。合而成方,汗下清利4法具備,上中下三焦並治。
方中麻黃、防風發散在表之風邪;大黃、芒硝盪滌在裏之實熱,4味共爲君藥。荊芥、薄荷助麻黃、防風發散解表;連翹、梔子、黃芩、石膏、桔梗清泄裏熱;滑石清利溼熱,皆爲臣藥。川芎、當歸、白芍和血祛風;白朮健脾益氣,4味同爲佐藥;甘草、生薑調和諸藥爲使藥。諸藥合用,共奏疏風解表、瀉熱通便之功。全方汗、下、清、利、補5法合用,具有表裏雙解、前後分消、氣血兩調之功,寓補養於散邪之中,使祛邪而不傷正,扶正又不礙邪。上、中、下三焦並治,爲表裏、氣血、三焦通治之劑。
4.6 運用
1.本方主治表裏俱實之證。凡臨牀上出現以憎寒壯熱、口苦咽乾、二便祕澀、苔黃脈數等爲主要表現者,即可使用本方加減治療。
2.加減法:若表證不明顯者,可去麻黃;若內熱不甚者,可去石膏;無便祕者,可去芒硝;體質壯實者,可去當歸、芍藥、白朮等扶正之品。若咳嗽咳痰涎者,可加法半夏下氣化痰。
3.使用注意:本方針對風熱壅盛、表裏俱實證而設,以攻實祛邪爲主,虛人及孕婦禁用本方。若時毒饑饉之後胃氣虧損者,須當審察,非大滿大實不用。
4.頭痛:將防風通聖散改爲湯劑治療頑固性頭痛27例,療效顯著。患者均表現爲持續性或反覆發作性頭痛,病程3個月以上,經多種治療效果不佳,並排除顱內佔位性病變及顱內炎症所致之頭痛。其中偏頭痛及類偏頭痛型血管性頭痛6例;非偏頭痛型血管性頭痛8例,肌收縮性頭痛7例,神經官能性頭痛3例,鼻副鼻竇炎伴發頭痛1例,高血壓所致頭痛2例。治療以防風通聖散作爲基本方,無大便祕結,去大黃、芒消;無小便黃赤,去山梔、滑石;頭昏眼花者,加菊花。結果,治癒19例,顯效5例,有效2例,無效1例,未見副作用。作者認爲:本方藥味太多,應加篩選,可以防風、荊芥、薄荷、麻黃發汗解表,川芎、當歸、白芍活血和營作爲主藥,隨證加減。
5.咽喉腫痛:一患者咽喉腫痛,作渴引冷,大便祕結,按之六脈俱實,乃與防風通聖散。因其自汗,去麻黃、加桂枝;因涎嗽,加姜制半夏;重用消、黃下之而愈。
4.7 現代適應證
適應證:感冒、頭面部癤腫、急性結膜炎、高血壓、肥胖症、習慣性便祕、痔瘡等屬風熱壅盛、表裏俱實者,均可治之。
4.7.1 感冒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感冒)是指喉結以上,包括咽、喉、扁桃體、鼻腔、中耳等皮膚黏膜受病原微生物感染後發生的局部炎症。70%~80%由病毒引起,以鼻病毒、冠狀病毒、流感或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柯病毒、腺病毒爲多。細菌感染可直接或繼發於病毒感染,依次以溶血性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爲多。發病時,鼻腔、咽、扁桃體黏膜充血、水腫,上皮細胞壞死、脫落。臨牀表現發熱、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狀。
4.7.2 習慣性便祕
習慣性便祕是指大便乾燥堅硬,祕結不通,排便困難。單純性便祕常見原因是飲食量少,且渣少,消化液被腸道吸收;食物成分搭配不合理,含蛋白質較多而碳水化合物較少,腸道菌羣對腸內容物發酵作用減少,大便已呈鹼性;或食物中蔬菜少,纖維素太少;另外,營養不良或腸肌張力減低,收縮力減少,蠕動緩慢無力,易致便祕;佝僂病、高鈣血癥、皮肌炎、呆小病、先天性肌無力等亦常因腸壁肌肉無力、功能失調而便祕;肛裂、肛門狹窄、脊柱裂或腫瘤壓迫馬尾等也可引起便祕;某些藥如抗膽鹼能藥物、抗酸劑、某些抗驚厥藥物、利尿劑、鐵劑等也可使腸蠕動減少而誘發便祕;生活不規律、精神刺激、免疫功能低下、排便不按時等也是引起便祕的常見原因,其共同的機理都是腸蠕動功能障礙,腸道水分吸收增多而分泌減少所致。
4.7.3 痔瘡便祕
痔瘡便祕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肛管血管墊下移,此墊在肛管黏膜下由靜脈、平滑肌、彈性組織和結締組織組成,起閉合肛管、節制排便作用,當平滑肌收縮無力、彈性回縮作用減慢,肛墊充血,下移即形成痔,其排便功能障礙,即出現便祕。二是直腸上下靜脈叢管壁薄、位置淺,末端直腸黏膜下組織疏鬆,使血液淤積和靜脈擴張,時有血栓形成,產生血液迴流障礙,影響排便。當然亦可有大量飲酒、進食刺激性食物等引起上述病變者,這兩種病變均可引起排便障礙,產生便祕。
4.7.4 高血壓
高血壓一般分爲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一般所說的高血壓病是指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臨牀綜合徵,常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如精神緊張,超負荷腦力勞動,高鹽、低鈣、高蛋白飲食以及飲酒等有關。發病機理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統一的認識,目前主要集中在5個方面:一是交感神經系統活性亢進,導致去甲腎上腺素、血管加壓素、血管緊張素等各種神經遞質濃度及活性異常,使周圍小動脈緊張性增加,阻力增強;二是腎性水鈉瀦留如腎小球病變等導致周圍血管阻力增強;三是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激活,導致周圍小動脈收縮;四是細胞膜離子轉運異常如鈉泵、鈣泵活性降低導致血管平滑肌細胞內Na+、Ca2+增高,使血管阻力增強;五是胰島素抵抗導致繼發性高胰島素血癥,進而腎水鈉重吸收增強,交感神經系統活動亢進,從而導致血壓升高。主要病變爲小動脈壁肥厚、管腔變窄,以致動脈粥樣硬化,進一步導致高血壓,腦血管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腦血管病,腦出血及腦梗死,視網膜動脈痙攣、滲出和出血,腎小球動脈纖維化和硬化而發生腎功能衰竭。
4.7.5 肥胖症
肥胖症是指體內脂肪堆積過多或分佈異常,是一種多因素的慢性代謝性疾病,遺傳因素、高熱量、高脂飲食、體力活動少是肥胖的主要原因。同時肥胖還與棕色脂肪組織功能異常有關,與生長因素也有關。肥胖也分繼發性與原發性,本節重點敘述原發性肥胖,肥胖的主要表現爲體重增加,體重指數≥25,腰圍男性大於94cm,女性大於80cm,腰臀比男性大於1.0,女性大於0.85。肥胖是高血壓病及心腦血管病的重要發病原因。
4.7.6 癤腫
癤腫是累及毛囊深部及其周圍組織的細菌感染性化膿性皮膚病,初起主要表現爲局部紅腫、熱痛和硬結,數天後中央變軟,有波動感,頂部出現白色膿栓,脫落後排出膿血及壞死組織。
4.7.7 急性結膜炎
急性結膜炎大多由致病微生物感染所致,常見的有細菌、病毒、真菌、立克次體和寄生蟲感染,酸鹼、毒氣等物理和化學因素以及過敏反應也可引起結膜炎。主要病理改變見角膜充血、水腫、有分泌物,結膜下充血、乳頭增生、濾泡形成,結膜肉芽腫等,臨牀主要表現爲異物感、燒灼痛、眼癢、眼痛、畏光、流淚等。
4.8 藥理作用
4.8.1 抗痛原微生物作用
該方劑中17味藥有15味藥具有明顯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其抗菌譜從革蘭氏陽性及陰性細菌到真菌、病毒、原蟲等幾乎無所不及,所涉及菌種數達40餘種常見致病菌、10餘種寄生蟲及10餘種病毒,同時多種藥物對同一種病原微生物都有抑殺作用。其中黃芩的多種製劑均有顯著而廣譜的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幽門螺旋桿菌、腦膜炎雙球菌、痢疾桿菌、白喉桿菌、炭疽桿菌、變形桿菌、霍亂弧菌、結核桿菌及鉤端螺旋體,對10多種皮膚真菌及流感病毒、HIV、鼻病毒均有抑制作用。黃芩苷還有抗內毒素作用,還能減輕金黃色葡萄球菌外毒素的損害,而且能消除耐藥菌質粒;連翹對多種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除上述部分細菌外對傷寒桿菌、卡他球菌、奇異變形桿菌、鼠疫桿菌、大腸桿菌均具較強的抑制作用,對許蘭黃癬菌及大部分真菌有抑制作用;連翹種子揮發油有較強的抗病毒和抗細菌作用,對甲型流感病毒及Ⅰ型副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連翹還有抗內毒素作用,能拮抗內毒素和降低內毒素血癥。荊芥、防風、梔子對上述部分細菌及部分病毒有抑制作用。麻黃除對上述部分細菌及流感嗜血桿菌、甲型鏈球菌、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外還對SK病毒有抑制作用。芒硝除對腸道陰性桿菌有抑制作用外,對產鹼桿菌、銅綠假單胞桿菌、副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薄荷除對上述大部分細菌有抑制作用外還對支氣管包特菌、黃細球菌、蠟樣芽孢桿菌、藤黃八疊球菌有抑制作用,還有抗黴菌、孤兒病毒、單純皰疹病毒作用。甘草則有廣譜抗病毒作用,尤其是對艾滋病毒、牛痘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合胞病毒、柯薩奇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有抑制作用,同時對阿米巴原蟲及滴蟲有抑制作用。川芎對皮膚真菌及腸道細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4.8.2 對血壓、血脂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1)對血壓的影響:該方劑17味藥中有11味藥對血壓有明顯影響,除麻黃對周圍血管有興奮作用,升高血壓外,其他10味藥均有降壓作用,這10味藥分別是梔子、荊芥、薄荷、當歸、白朮、川芎、白芍、大黃、連翹、黃芩。其中川芎所含川芎嗪能擴張小動脈,拮抗去甲腎上腺素,從而降低血壓和抵消麻黃刺激所致去甲腎上腺素所致血管收縮。黃芩有顯著的降壓活性,可通過抑制血管運動中樞,直接擴張血管和刺激血管感受器而使血壓下降,並能拮抗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白朮降壓效果明顯,且劑量越大降壓速度越快。
(2)降血脂、抗動脈硬化及減肥作用:該方劑中有11味藥有降血脂及抗動脈硬化作用,麻黃、當歸、甘草、白芍、黃芩、大黃、梔子還有減肥作用。其中麻黃所含麻黃鹼口服可通過提高脂肪組織cAMP水平,促進脂肪分解,同時麻黃鹼有擬交感神經活性,可提高代謝率;麻黃所含前花色苷能防止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增加,從而又具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當歸口服有降血脂作用,對動脈硬化病變有一定保護作用。黃芩所含黃芩新素Ⅱ可明顯減低血清總膽固醇,肝組織甘油三酯並能抑制葡萄糖向脂肪轉化;黃芩酮也有顯著降血脂作用,黃芩苷及黃芩素均能明顯地降低肝組織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的濃度。大黃對高膽固醇血癥有降血脂/磷脂比值和膽固醇作用。
(3)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該方劑中有11味藥對血液流變學產生影響,除荊芥、梔子有止血作用外,其中有9味藥有防止血栓形成等作用,而大黃對止血和凝血呈雙相調節作用。其中白朮煎劑能使凝血酶原的時間顯著延長,且對血小板的聚集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川芎嗪有抑制ADP引起的血小板凝集並對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川芎所含的阿魏酸有抗血栓作用。當歸也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和抗血栓形成作用,降低血黏滯度,使血栓乾重減少,血栓增長速度減慢。白芍、黃芩等均有上述作用。
以上3方面作用均有利於高血壓、肥胖症、習慣性便祕及痔瘡的治療。
4.8.3 解熱,鎮靜,鎮痛及對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作用
該方劑17味藥中有12味藥具有解熱抗炎、鎮痛、鎮靜作用,它們分別是:荊芥、防風、白芍、大黃、梔子、當歸、甘草、麻黃、薄荷、連翹、石膏、黃芩。其中麻黃既有解熱作用又有發汗作用,其所含的麻黃鹼能提高中樞性痛覺閾值而產生鎮痛作用。小劑量薄荷可興奮中樞神經系統而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汗腺分泌,從而增加散熱過程而發揮解熱作用,局部用藥則有鎮痛作用。連翹對多種致熱原所致發熱有顯著解熱作用,對內毒素所致發熱有顯著拮抗作用。白芍降體溫作用與其增敏腦內H1受體有關。大黃則通過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內升高體溫的介質PGE2和cAMP而有解熱作用。石膏有十分顯著的解熱作用,其解熱機理至今不清楚。當歸、川芎、甘草、黃芩能改善大腦血液循環,拮抗腦缺血,保護大腦功能,白芍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有雙相調節作用,甘草能興奮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從而對神經、內分泌系統進行調節,這不僅僅是退熱,更重要的是對高血壓病人的治療十分重要。
4.8.4 抗炎作用
該方劑中有15味藥具有抗炎作用,8味藥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脂質過氧化作用,分別對不同種類的炎症和炎症的不同過程發揮作用,這些藥分別是荊芥、防風、白芍、大黃、麻黃、薄荷、連翹、芒硝、黃芩、川芎、當歸、連翹、石膏、梔子、白朮、甘草。其中防風能提高巨噬細胞吞噬的百分率和吞噬指數,並能顯著提高脾臟指數,故認爲防風是通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而發揮抗炎作用的。荊芥水煎劑及薄荷則通過抑制3α-羥類固醇脫氫酶而發揮抗炎作用。白芍所含白芍總苷、牡丹酚等對多種實驗性非特異性炎症及免疫性炎症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多種製劑對滲出、水腫、增生等炎症過程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麻黃則通過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謝、抑制前列腺素E2的生物合成而對炎症的各個過程進行抑制。連翹、黃芩等均具有不同形式的抗炎作用。大黃、芒硝等組成的大承氣湯通過作用於大腦皮質對炎症的不同過程和不同種類的炎症均有抗炎作用,同時對多種炎症均有雙相調節作用。當歸、川芎、白芍、甘草、黃芩、大黃、麻黃、荊芥有不同程度的清除羥自由基及超氧陰離子的作用,提高SOD、GSH-Px活性,降低MDA、LPO水平,因而具有較強的抗脂質過氧化反應作用。
4.8.5 對胃腸功能的影響
該方劑17味藥中有12味對胃腸功能分別有不同的影響,其中一半藥對腸運動有抑制作用,有5味藥對腸運動有促進作用。滑石口服後對胃腸黏膜有保護作用,白朮對胃腸運動呈雙相調節作用,既能興奮又能抑制腸蠕動,當胃腸運動亢進時白朮抑制之,當胃腸運動低下時,白朮興奮之,從而對胃腸蠕動發揮平衡作用。薄荷、桔梗、防風、白芍、麻黃、甘草、黃芩等均有抑制腸運動作用,其中麻黃使胃腸道平滑肌鬆弛,抑制蠕動,延緩胃內容物的推進和排空;白芍對腸道平滑肌有直接解痙作用,甘草則具有罌粟鹼樣解痙作用。大黃、芒硝可明顯推動腸蠕動,其中芒硝爲一滲透性瀉劑,服藥後使腸管內積存液增多,腸管擴張而引起腹瀉;大黃有致瀉作用,主要成分爲番茄苷、蘆薈大黃素、大黃酸等,可直接作用於腸管平滑肌促進腸蠕動,使其張力增加,而且抑制Na+和水分的吸收,從而發揮致瀉作用。大黃也有收斂止瀉作用,其止瀉作用主要成分爲大黃鞣質,因此大黃對腸道運動也具有雙相作用。因此該方劑對胃腸運動有兩種相反的作用,一是抑制腸運動,多是疏風解表藥;二是促進腸蠕動,多是清熱利溼藥。因而可使胃腸運動趨向平衡,這可能是該方劑治療習慣性便祕的主要機理所在。
4.9 各家論述
1.《醫方考》: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後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讀者,得之由溺而泄。風淫於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之遊火;風之爲患,肝木主之,川芎、歸、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朮又所以和胃氣而健脾。諸痛瘍瘡癢,皆屬心火,故表有疥瘡,必裏有實熱。是方也,用防風、麻黃泄熱於皮毛;用石膏、黃芩、連翹、桔梗泄熱於肺胃;用荊芥、薄荷、川芎泄熱於七竅;用大黃、芒消、滑石、梔子泄熱於二陰;所以各道分消其勢也。乃當歸、白芍者,用之於和血;而白朮、甘草者,用之以調中爾。
2.《醫方集解》:此足太陽、陽明表裏血氣藥也。防風、荊芥、薄荷、麻黃輕浮升散,解表散寒,使風熱從汗出而散之於上。大黃、芒硝破結通幽;梔子、滑石降火利水,使風熱從便出而泄之於下。風淫於內,肺胃受邪,桔梗、石膏清肺瀉胃;風之爲患,肝木受之,川芎、歸、芍和血補肝;黃芩清中上之火;連翹散氣聚血凝;甘草緩峻而和中(重用甘草、滑石,亦猶六一利水瀉火之意);白朮健脾而燥溼。上下分消,表裏交治,由於散瀉之中,猶寓溫養之意,所以汗不傷表,下不傷裏也。
4.10 附註
通聖散(《傷寒標本》卷下)。本方去芒消,名“賈同知通聖散”;去麻黃、芒消,加縮砂仁,名“崔宣武通聖散”;去芒消,加縮砂仁,名“劉庭瑞通聖散;(見原書同卷)。本方改爲丸劑,名“防風通聖丸”(見《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北京方),又名“通聖丸”(見《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哈爾濱方)。
4.11 歌訣
防風通聖麻荊桔,芩翹薄梔膏六一;芎歸術芍硝大黃,解表清裏並攻積。
4.12 出處
《宣明論方》卷三
5 《麻症集成》卷四方之防風通聖散
5.1 組成
防風、薄荷、力子、麻黃、黑梔、甘草、荊芥、桔梗、連翹、石膏、元參、木通。
5.2 功能主治
《麻症集成》卷四方之防風通聖散主治麻症表裏三焦俱實,昏睡壯熱,目赤舌幹咽痛。
5.3 用法用量
5.4 出處
《麻症集成》卷四
6 《癘瘍機要》卷下方之防風通聖散
6.1 組成
防風1兩,當歸1兩,川芎1兩,芍藥1兩,大黃1兩(煨),芒消1兩,連翹1兩,薄荷1兩,麻黃1兩,桔梗1兩,石膏1兩(煅),黃芩(炒)1兩,白朮2錢5分,山梔2錢5分,荊芥2錢5分,甘草2兩,滑石3兩,白芷5錢,蒺藜5錢(炒),鼠粘子5錢。
6.2 功能主治
《癘瘍機要》卷下方之防風通聖散主治風熱熾盛,大便祕結,發熱煩躁,表裏俱實者。
6.3 用法用量
每服3-5錢,白湯調下。
6.4 製備方法
上爲末。
6.5 出處
《癘瘍機要》卷下
7 《醫學啓源》卷中方之防風通聖散
7.1 組成
防風2錢半,川芎5錢,石膏1錢,滑石2錢,當歸1兩,赤芍5錢,甘草2錢半(炙),大黃5錢,荊芥穗2錢半,薄荷葉2兩,麻黃5錢(去根苗節),白朮5錢,山梔子2錢,連翹5錢,黃芩5錢,桔梗5錢,牛蒡(酒浸)5錢,人蔘5錢,半夏(姜制)5錢。
7.2 功能主治
《醫學啓源》卷中方之防風通聖散主治一切風熱鬱結,氣血蘊滯,筋脈拘攣,手足麻痹,肢體焦痿,頭痛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幹,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腸胃燥熱結,便溺淋閉,或腸胃蘊熱鬱結,水液不能浸潤幹周身而爲小便多出者;或溼熱內甚,而時有汗泄者;或表之正氣與邪熱並甚於裏,陽極似陰,而寒戰煩渴老;或熱甚變爲瘧疾,久不已者;或風熱走注,疼痛麻痹者;或腎水陰虛,心火陽熱暴甚而中風;或暴喑不語,及喑風痛者;或破傷中風,時發潮熱搐搦,並小兒熱甚驚風,或斑疹反出不快者;或熱極黑陷,將欲死者;或風熱瘡疥久不愈者;並解耽酒熱毒,及調理傷寒,發汗不解,頭項肢體疼痛,並宜服之。
7.3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加生薑3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每日3次。病甚者,5-7錢至1兩;極甚者,可下之,多服2兩或3兩,得利後,卻當服3-5錢,以意加減。病癒,更宜常服,則無所損,不能再作。
7.4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7.5 附註
7.6 出處
《醫學啓源》卷中
8 《祕傳大麻瘋方》之防風通聖散
8.1 組成
防風、荊芥、當歸、羌活、獨活、殭蠶、甘草、滑石、黃柏、白朮、桔梗、薄荷、山梔、川芎各等分。
8.2 功能主治
《祕傳大麻瘋方》之防風通聖散主治紫雲瘋,起時形如紫雲,從上而下,前後一同。
8.3 用法用量
先喫1服,後加大黃、芒消、連前藥各4錢,水煎緩服。至利爲度,不用服盡。後服返元丸。
8.4 製備方法
上爲末。
8.5 出處
《祕傳大麻瘋方》
9 《瘋門全書》方之防風通聖散
9.1 組成
北防風、荊芥、白附、白芷、白蒺藜、殭蠶、蒼朮、白鮮皮(無癬不用)、靈仙、苦蔘(無癬去之)、元參、赤芍、川芎、川連、焦梔、檳榔、銀花、牛子、大黃、芒消、枯芩、生石膏、條甘草、燈心。
9.2 功能主治
9.3 用法用量
9.4 運用
9.5 出處
《瘋門全書》
10 防風通聖散藥品說明書
10.1 適應症
肥胖病人服用1周後,可見體重、胸圍、腹圍降低,至2個月後明顯減少。對有高血壓和高脂血症的肥胖病人,也可使血壓和血脂下降。還有通便作用。對水腫樣肥胖症病人,每日加服5g防己黃氏湯(由防己、黃氏、白朮、甘草等組成),效果則更佳。
10.2 用量用法
口服:每日3~5g,連服1~3個月,多則6個月。
10.3 注意事項
11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57.
- ^ [3]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09.
- ^ [4] 魏睦新,王剛.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06.
- ^ [6]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06-107.
- ^ [7]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07.
- ^ [8]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