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汗

中藥炮製方法 中醫學 中藥炮製術語 發汗 中藥學 汗法 中醫治法

1 拼音

fā hàn

2 英文參考

diaphoresis[朗道漢英字典]

sudation[朗道漢英字典]

sweatiness[朗道漢英字典]

hidrosis[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概述

發汗:1.治法;2.藥物炮製方法之一。

4 治法·發汗

發汗治法[1]。即汗法。又稱發汗法[2]

4.1 治療八法之一 

汗法爲治療八法之一。是通過開泄腠理調和營衛發汗祛邪,以解除表邪治法。故又稱解表法。《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在皮者,汗而發之。”這是汗法的應用原則和立論根據。汗法有退熱、透疹、消水腫、去風溼作用。主要適用於外感表證及具有表證的癰腫、麻疹水腫早期(上半身腫較顯著)等。汗法分辛溫發汗和辛涼發汗兩大類。因於寒者用辛溫發汗,因於熱者宜辛涼發汗發汗解表以汗出邪去爲目的;如發汗太過能損傷津液,甚則大汗不止,導致虛脫。凡心力衰竭、吐瀉失水、出血津液虧損者均禁用。如果體質虛弱而確有需要發汗解表時,宜配合益氣滋陰等藥同用。此外,使用蒸浴、鍼灸等療法達到出汗的目的,亦屬汗法範圍。

4.2 小兒推拿發汗方法

汗法專門指小兒推拿發汗方法。《釐正按摩要術》卷二:“汗法周於蕃曰:凡小兒寒熱互作,鼻流清涕昏迷不醒,一切急慢驚風等症,須用蔥姜煎湯,以左手託病者頭後,用右手大指面蘸湯,摩洗兩鼻孔三十六次,謂之洗井竈,以通臟腑之氣,隨用兩大指蘸湯,摩洗鼻兩邊二十四次,後又蘸湯,由鼻樑山根推至印堂顱門三十六次;再用兩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將病者兩耳攀轉向前掩兩耳門,即以兩大指天庭左右分推兩額各三十六次。又以大指掐兩太陽印堂二十四次,掐後又將全指揉二十四次,再用兩大指按兩太陽,兩中指按腦後兩風池穴,一齊着力按搖三十六次。令小兒大哭出汗,即當時無汗,隨後亦自有汗。或蘸蔥薑湯推肺俞穴、一窩風、內勞宮二人上馬等處,皆取汗法也。總之面部通臟腑,無論何證,以取汗諸法爲最。但蘸湯推摩後,須用手掌揩之,令頭面皆幹,恐水溼反招風也。即有病自汗者亦用以取正汗。汗後須推脾土以收之。是法於風寒外感最宜,若內傷則又宜參酌也。”

5 藥物炮製方法之一·發汗

發汗藥物炮製方法之一。即對某些藥物,特別是某些果實藥物,用火炒過以後,令其果實中的液汁成分排泄出來,如人之發汗一樣,從而達到乾燥或除去有毒物質的作用。如對於花椒,《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微炒過,隔紙鋪在地上,以盞蓋,令汗出,方入藥。”《本草正義》也記載:“閉口者,炒出汗以去毒。”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5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15.

有發汗作用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