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deaf[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hard of hearing[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deafnes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epicophos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deafnes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國家基本藥物
序號 | 基本藥物目錄序號 | 藥品名稱 | 劑型 | 規格 | 單位 | 零售指導價格 | 類別 | 備註 |
1050 | 91 | 耳聾左慈丸 | 水蜜丸 | 60g | 瓶 | 8.5元 | 中成藥部分 | * |
1051 | 91 | 耳聾左慈丸 | 蜜丸 | 9g | 丸 | 0.71元 | 中成藥部分 | |
1052 | 91 | 耳聾左慈丸 | 濃縮丸 | 200丸 | 瓶 | 13.4元 | 中成藥部分 | *△ |
1053 | 91 | 耳聾左慈丸 | 濃縮丸 | 48丸 | 瓶 | 3.4元 | 中成藥部分 | |
1054 | 91 | 耳聾左慈丸 | 濃縮丸 | 120丸 | 瓶 | 8.2元 | 中成藥部分 | |
1055 | 91 | 耳聾左慈丸 | 濃縮丸 | 192丸 | 瓶 | 12.9元 | 中成藥部分 | |
1056 | 91 | 耳聾左慈丸 | 濃縮丸 | 240丸 | 瓶 | 16.0元 | 中成藥部分 | |
1057 | 91 | 耳聾左慈丸 | 濃縮丸 | 360丸 | 瓶 | 23.6元 | 中成藥部分 |
注(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部分):
1、表中備註欄標註“*”的爲代表品。
2、表中代表劑型規格在備註欄中加註“△”的,該代表劑型規格及與其有明確差比價關係的相關規格的價格爲臨時價格。
注(中成藥部分):
2、表中備註欄加註“△”的劑型規格,及同劑型的其他規格爲臨時價格。
4 中醫·耳聾
耳聾(deafness)爲病證名[1]。出《五十二病方·陰陽十一脈灸經》。是指以聽覺障礙,輕者聽而不真,重者不聞外聲爲主要表現的耳病[2]。先天、後天、外感、內傷、外傷、老年等皆可致耳聾。耳聾是耳病中最常見的病種之一,也像耳鳴一樣,可以作爲許多疾病的併發症,也有單獨發作者。
《左傳》:“耳不聽五聲之和,爲聾。”
《釋名》解釋爲:“聾,籠也。如在蒙蘢之內,聽不察也。”
4.1 耳聾的症狀
患者主觀感覺或客觀檢查均示聽力有不同程度障礙,不能聽到外界聲響的表現,輕者聽而不真,重者不聞外聲[3]。
4.2 耳聾的病因病機
《黃帝內經素問·髒氣法時論》:“肝病者,……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
《醫學心悟·耳》:“凡傷寒邪熱耳聾者,屬少陽證,小柴胡湯主之。”
《景嶽全書》卷二十七:“今老人之耳,多見聰不內居,而聲聞於外,此正腎元不固,陽氣漸渙之徵耳。”
按病因病理不同,中醫文獻有勞聾、風聾、虛聾、毒聾、火聾、厥聾、暴聾、卒聾、久聾、氣聾、溼聾、陰聾、陽聾、猝聾、聵聾等多種名稱。
4.2.1 風熱之邪侵襲
風熱外襲,或風寒化熱,侵及耳竅,清空之竅遭受矇蔽,失去“清能感應,空可納音”的功能,終至或聾或鳴[4]。
4.2.2 肝火上擾清竅
肝爲將軍之官,性剛勁,主升發疏泄,喜條達,若暴怒傷肝,肝氣鬱結而上逆,阻塞清竅;或情志抑鬱,肝失疏泄條達,鬱而化火,肝膽之火上擾清竅,均能致鳴致聾。
《中藏經·論肝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所謂:“其(肝)氣逆則頭痛、耳聾。”
4.2.3 痰火壅結耳竅
過食醇酒厚味,脾胃受傷,聚溼成痰,痰鬱化火,痰火上壅,阻塞氣道,而致耳鳴耳聾。
《明醫雜著》卷三謂:“痰火上升,鬱於耳中而爲鳴,鬱甚則壅閉矣。”
《古今醫統·耳證門》:“耳聾證,乃氣道不通,痰火鬱結,壅塞而成聾也。”
4.2.4 腎精虧損失養
腎藏精而主骨生髓,上通於腦,開竅於耳。腎氣充沛,髓海得濡則聽力敏銳。如其素體不足,或病後精氣失充,恣情縱欲等,均可導致腎精傷耗,髓海空虛,發生本病。
《景嶽全書》卷二十七:“耳爲腎竅,乃宗脈之所聚,若精氣調和,腎氣充足,則耳目聰明,若勞傷血氣,精脫腎憊,必至聾聵,故人於中年之後,每多耳鳴,如風雨,如蟬鳴,如潮聲者,皆是陰衰腎虧而然。經曰: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半即衰之謂也。”
又因腎水與心火相互制約,腎水不足,每致心火亢盛,而成耳鳴耳聾之症。
《辨證錄》卷三:“心腎相交始能上下清寧以司視聽,心腎不交皆能使聽聞之亂。”
4.2.5 脾胃虛弱失運
飲食勞倦或過食寒涼,損傷脾胃,使脾胃虛弱,脾氣不健,氣血生化之源不足,經脈空虛,不能上奉於耳;或脾陽不振,清氣不升,亦必導致耳鳴耳聾。
《素問·玉機真藏論》:“脾爲孤髒……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
《靈樞·口問》:“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
《醫貫》卷五說;“至於陽虛者,亦有耳聾。經曰:清陽出上竅。胃氣者,清氣元氣春升之氣也,同出異名也,今人飲食勞倦脾胃之氣一虛,不能上升而下流於腎肝,敵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邪害空竅,令人耳目不明,此陽虛耳聾,須用東垣補中益氣湯主之。”
4.2.6 其他
陡聞巨響、暴震、飛行、潛水及某些藥物的流弊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耳鳴、耳聾。
4.3 耳聾的辨證治療
患者以聽力障礙、減退甚至消失爲主要症狀,客觀檢查也有聽力障礙表現者,可診爲耳聾。
卒然而聾者,謂之暴聾,多屬實證;聽力逐漸減退者,謂之久聾,多屬虛證。
《景嶽全書》二十七卷:“耳聾證……其證有五,曰火閉、曰氣閉、曰邪閉、曰竅閉、曰虛閉。”
4.3.1 實證
4.3.1.1 症狀
症見頭痛、鼻塞、口苦、耳竅閉塞,如棉塞耳,聽力下降,耳鳴耳聾等。
4.3.1.2 方藥治療
可選用銀翹散、九味羌活湯、龍膽瀉肝湯、黃連溫膽湯、三仁湯等加減。
4.3.1.3 風邪外襲
耳聾·風邪外襲證(deafness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assault by wind)是指風邪外襲,以聽力下降,或伴耳鳴、耳脹悶感、鼻塞、流涕、咳嗽、發熱惡寒,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等爲常見症的耳聾證候。
4.3.1.3.1 症狀
開始多有感冒等先趨表現,起病較速。自感耳中憋氣作脹有阻塞感,耳鳴,聽力下降而自聲增強。耳內作癢。
大多伴有頭痛、惡寒、發熱、眩暈、嘔逆、心中煩悶、鼻塞、流涕、咳嗽、口乾等。
舌淡紅,苔薄白、薄白膩或薄黃,脈浮或弦數[5]。
4.3.1.3.2 證候分析
外感風熱上擾,故見耳鳴頭痛、眩暈。風熱之邪,固然大多從口鼻而入首先犯肺,但因七竅內通,相互影響,所以也可表現於耳竅。耳部經氣痞塞不宣故有耳內阻塞感、耳鳴、聽力下降等症狀。
脈浮、苔薄膩,均爲外感之徵。
4.3.1.3.3 方藥治療
常用方如銀翹散、蔓荊子散等:方中薄荷、荊芥、淡豆豉、牛蒡子等祛散風邪,使邪從汗泄;金銀花、連翹、竹葉、蘆根、甘菊花、桑白皮、甘草輕清解熱。更配以桔梗、蔓荊子、升麻者,使清氣上升,邪氣得於清解。同時還可酌用石菖蒲、路路通等,以行氣通竅。
銀翹散[備註]銀翹散(《溫病條辨》):金銀花、連翹、豆豉、牛蒡子、薄荷、荊芥穗、桔梗、甘草、竹葉、鮮蘆根加減:方中銀花、薄荷、連翹清熱散鬱;荊芥、豆豉解表疏風;葦莖、桔梗清熱化痰。可隨證加用殭蠶、蒺藜、蟬衣、菊花疏風;柴胡、青皮疏肝;寒熱不解者中加防風、川芎。
若熱病後期,或反覆感冒後,耳聾不愈者,此病後脾胃肝膽餘熱,不可多事清降,可與養陰和胃,飲食漸加,耳鳴、耳聾亦可漸愈。
蔓荊子散(李杲《東垣十書》)加減處方:蔓荊子12克,菊花15克,升麻15克,前胡12克,赤芍15克,木通15克,生地黃15克,桑白皮15克。水煎服。若熱較盛者,可加黃芩12克、夏枯草15克。耳竅閉塞較甚者,加白蒺藜15克。路路通15克。
(1)防風通聖丸,口服,成人每次6克,每日2次;兒童酌情服成人1/3~1/2量。
4.3.1.3.4 外治法
2)用鮮菖蒲搗汁,滴耳。
咽鼓管自行吹張法:用於治療耳閉的耳鳴、薰聽、耳膜內陷等。《保生祕要》:“定息以坐,塞兌,咬緊牙關,以脾腸二指捏緊鼻孔。睜二目,使氣串耳通竅內,覺哄哄有聲,行之二三日,竅通爲度。”
耳膜按摩術:用於治療耳閉、耳膜內陷。《景嶽全書》卷二十七:“凡耳竅或損或塞,或震傷,以致暴聾,或鳴不止者,即宜以手中指於耳竅中輕輕按捺,隨捺隨放,隨放隨捺。或輕輕搖動,以引其氣,捺之數次,其氣必至,氣至則竅自通矣。”
4.3.1.3.5 鍼灸治療
取翳風、聽宮、俠溪、中渚等穴爲主。外感風邪者加外關、合谷[6]。
取穴上星、迎香、合谷,針刺、捻轉,留針10~15 min,每天1次[7]。
4.3.1.4 肝火上擾
耳聾·肝火上擾證(deafness with pattern of liver fire disturbing upward)是指肝火上擾,以耳聾耳鳴多在情志抑鬱或惱怒之後加重,可伴口苦、咽乾、面紅或目赤、尿黃、便祕、夜寐不寧、胸脅脹痛、頭痛或眩暈,舌紅苔黃,脈弦數等爲常見症的耳聾證候。
4.3.1.4.1 症狀
耳鳴如聞潮聲,或如風雷聲,耳聾時輕時重,每於鬱怒之後,耳鳴耳聾突發加重,兼耳脹耳痛感,眩暈,頭痛,目紅面赤,口苦咽乾,心煩易怒,怒則更甚,或夜寐不安,或有胸脅脹悶,大便祕結,小溲短赤。舌質紅,苔黃,脈多弦數。[8]
4.3.1.4.2 證候分析
怒則傷肝,暴怒鬱遏,肝火不泄,循少陽經脈上擾,清竅失靈,故突發耳內轟鳴,聽覺失靈。火盛炎上,故頭痛面赤。膽氣上逆,膽汁隨之上濫,故口苦咽乾。肝膽火旺,擾動心神,故心煩易怒、夜寐不安。脅爲肝膽經脈之所過,肝氣鬱勃,絡氣不暢,故胸脅脹悶。怒則氣逆,故耳鳴、耳聾更甚。肝火內鬱,腸中津液被灼,故大便祕結,小溲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均爲肝膽火盛之徵。
4.3.1.4.3 方藥治療
治宜清瀉肝火。
龍膽瀉肝湯[備註]龍膽瀉肝湯(《蘭室祕藏》):龍膽草、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生地黃(近代方有黃芩、梔子)加減:方中龍膽草、山梔苦泄膽火;柴胡、黃芩疏肝清熱;木通、車前子、澤瀉等導熱下行;生地、當歸滋陰養肝。便祕者可加大黃。
肝火耳鳴耳聾,多爲實證,龍膽瀉肝湯通治肝火挾溼之症。若下焦溼熱不甚者,可酌減木通、澤瀉等藥。肝火上炎多汲傷腎水,若腎虛較甚,虛實挾雜的,可酌加丹皮、女貞子、旱蓮草等以滋腎水;若腎虧肝旺、實少虛多的,當按腎精不足論治。或肝氣鬱甚,可酌加白芍、夏枯草、川楝子以柔肝理氣解鬱。
加減處方:柴胡15克,黃芩15克,梔子15克,生地黃15克,澤瀉15克,車前子12克,木香12克,石菖蒲12克,菊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火熱壅盛者,加大黃10克(後下)。若肝氣鬱結,耳內脹悶,胸脅苦滿者,加蔓荊子12克、香附10克。
龍膽瀉肝湯加石菖蒲:方中以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清瀉肝膽,苦寒直折火勢爲主,並以木通、車前、澤瀉等利水、導熱下行,助以柴胡、石菖蒲以開鬱通竅。
《醫學準繩六要》說:“左脈弦急而數,屬肝火,其人必多怒,耳鳴或聾,宜平肝伐木,龍膽瀉肝湯,不已,龍薈丸。”
故肝火盛者,可選用龍薈丸或在龍膽瀉肝湯基礎上,加大黃、蘆薈、青黛之類,以增強清肝瀉火之力。
若肝氣鬱結而火熱倘輕者,宜疏肝解鬱通竅,用遣遙散加蔓荊子、石菖蒲、香附。
(1)夏桑菊沖劑,口服,每次 1~2次,每日3次。
(2)炎熱清膠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
(3)牛黃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4.3.1.4.4 鍼灸治療
4.3.1.5 痰火鬱結
耳聾·痰火鬱結證(deafness with phlegm-fire stagnation pattern)是指痰火鬱結,以耳聾耳鳴,耳中脹悶,頭重頭昏,或見頭暈目眩、胸脘滿悶、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無味,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爲常見症的耳聾證候。
4.3.1.5.1 症狀
兩耳蟬鳴不息,或“呼、呼”作響,時輕時重,有時閉塞憋氣,聽音不清,頭昏沉重,或見頭暈目眩、胸中煩悶、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無味、脅痛、喜得太息、耳下脹痛、二便不暢。舌紅,苔薄黃而膩,脈象弦滑。
4.3.1.5.2 證候分析
素有痰火鬱結,壅阻清竅,故耳鳴如潮,時輕時重,甚則氣閉失聰。
痰濁中阻,氣機不運則胸悶、痰多、喉中不爽、喜得太息。影響健運則口苦、二便不暢。
痰火上涌,故嘔吐痰涎。
4.3.1.5.3 方藥治療
治宜清降痰火。
可用溫膽湯[備註]溫膽湯(《備急千金要方》):半夏、橘皮、甘草、枳實、竹茹、生薑、茯苓加減治療:方中用陳皮、半夏燥溼化痰;茯苓淡滲利溼;竹茹、枳殼清胃降濁。痰多加膽星、海浮石化痰;鬱結甚加浙貝母、天花粉清化;失眠加遠志、龍骨;膈上煩熱加桔梗、山梔、豆豉。熱甚加黃芩、黃連瀉火;如痰多胸悶大便不暢,可用礞石滾痰丸[備註]礞石滾痰丸(《養生主論》):青礞石、沉香、大黃、黃芩、朴硝以降火逐痰。
痰火鬱結所引起耳鳴、耳聾,多屬實證。若因惱怒轉加,可選用柴胡、青皮、連翹、鬱金或柴胡疏肝散[備註]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五靈脂、當歸、川芎、桃仁、丹皮、赤芍藥、烏藥、延胡索、甘草、香附、紅花、枳殼,以疏肝解鬱,效果更佳。
至於溼痰中阻,清陽不振,濁氣上壅所致耳鳴、耳聾,與此迥別。治應健脾昇陽,詳見“清氣不升”型。
加減處方:陳皮6克,北杏仁12克,枳實12克,黃芩12克,瓜蔞仁12克,茯苓15克,膽南星15克,制半夏12克,甘草6克。水煎服。痰多黃稠者,加天竹黃12克。熱甚者,加黃連15克。
加味二陳湯:二陳湯是治溼痰之主方,益以黃芩、黃連、枳實之類是取其清熱之功,加入杏仁、瓜蔞仁、膽南星之屬,則除痰之力更強。
《柳寶詒醫案》卷五:病後漸覺耳聾,舌強甚至兩竅俱窒。據述服補藥而漸重,此由痰氣阻窒清竅,病久恐難得愈。姑與泄痰宣竅法。蒼耳予、白芥子、遠志炭、橘紅、幹菖蒲、陳膽星、黑山梔、歸身片、川貝、廣鬱金、茯苓、刺蒺藜、姜竹茹。
(1)礞石滾痰丸,口服,每次l瓶,每日2次。(2)複方蛇膽川貝末,口服,每次l瓶,每日2次。
4.3.1.5.4 鍼灸治療
4.3.1.5.5 氣功療法
(1)凡屬痰火內盛,阻滯清竅致聾鳴者,可用下述方法氣功治療:
①伸足坐定,以兩手拒地,用力撐起上身,低頭躬身,同時用力扳起腳夾3次,咽津而降至幽陰,二十四度後,再行靜功,意存肚臍,運尾閻氣八九度後,人靜。
②意存痰火阻滯處,次用意推開大腸九曲,向肛門散去,以順其氣;次以手按於兩乳下按揉數次,定神養氣,然後着意將胸前痰火剝開向兩側分散,復想上焦氣降下焦,則脯自通,而痰火自化。(2)“鳴天鼓”:將兩手掌心緊貼兩耳,兩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對稱橫按在枕部,兩中指相互接觸,再將兩食指翹起疊在中指上面,然後把食指從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對叩擊腦後枕部,此時可聞宏亮清晰之聲如擊鼓。先左24次,再右24次,最後兩手同時叩擊48次;每天可以多次施行。(3)凡精神抑鬱,情緒不安,脅肋脹痛者,可選用:
①以手中指壓於耳竅上,突然一放,隨壓隨放多次,或以手掌輕輕捂住整個耳部,加以搖動,以引其氣。
②於每日醜寅時正坐定,將兩手臂向兩側儘量伸直,然後將頭向左右各挽動42次,吐濁納清,叩齒咽津。(4)凡屬年老體衰,氣血虛損者,可行“導引法”。方法:兩手按耳輪,一上一下摩擦之,每次可作15分鐘。
4.3.1.6 氣滯血瘀
耳聾·氣滯血瘀證(deafness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氣滯血瘀,以耳聾耳鳴,或有爆震史,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脈細澀等爲常見症的耳聾證候。
4.3.1.6.1 症狀
氣滯血瘀,以耳聾耳鳴,耳鳴音高而尖,或有爆震史,舌質暗紅或有瘀點,或月經不調,脈細澀。
4.3.1.6.2 方藥治療
治宜祛瘀活血。
通竅活血湯(王清任《醫林改錯》)加減處方:赤芍15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石菖蒲12克,毛冬青15克。水煎服。若氣虛者,加黃芪15克、黨蔘15克。腎陰虛者,加山茱萸12克、旱蓮草15克、女貞子12克。腎陽虛者,加補骨脂15克、益智仁15克、鹿角霜15克。血虛者,加烏豆衣15克、當歸10克。
可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
(1)毛冬青膠囊(片),口服,膠囊每次3粒,片劑每次4~5片,每日3次。
(2)複方丹蔘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4.3.2 虛證
《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腎爲足少陰之經,而藏精氣,通於耳,耳宗脈之所聚也。若精氣調合,則腎藏強盛,耳聞五音;若勞傷血氣,兼受風邪,損於腎藏而精脫,精脫者,則耳聾。”
脾、腎虧虛兩型,多屬虛證。《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謂:“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人過中年以後,精氣漸趨衰弱,故慢性耳鳴耳聾之證,以年長之人爲多。因精氣虛弱不能上通於耳,比喻路久不行,終致茅塞。其治法與脾腎虧虛者同例,但因精脫氣衰、多數不易恢復。
4.3.2.1 症狀
4.3.2.2 方藥治療
或可輔以針刺及新醫療法。
4.3.2.3 腎精虧虛
耳聾·腎精虧虛證(deafness with kidney essence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腎精虧虛,以聽力逐漸下降,耳鳴如蟬,晝夜不息,安靜時尤甚,可見頭昏眼花、腰膝痠軟、虛煩失眠、夜尿頻多、發脫齒搖,舌紅少苔或淡胖,脈細數或細弱等爲常見症的耳聾證候。
4.3.2.3.1 症狀
多見於虛人、老人,患者聽力逐漸下降,耳鳴如蟬,晝夜不息,夜間或安靜時尤甚,可見頭昏眼花目暗、腰膝痠軟、虛煩失眠、顴赤口乾、手足心熱、夜尿頻多、男子遺精,在女子則白淫,發脫齒搖,舌紅少苔或淡胖,脈細數或細弱[9]。
《素問玄機原病式》卷二:“若水虛火實,而熱氣上甚,客其經絡,衝於耳中,則鼓其聽戶,隨其脈氣之微甚而作諸音聲也。經言陽氣萬物甚上而躍故耳鳴也。”。
《黃帝內經靈樞·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精脫者耳聾,……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天,腦髓消,脛酸,耳數鳴。”
4.3.2.3.2 證候分析
《明醫雜著》卷三:“若腎虛而鳴,其鳴不甚,其人多欲,當見勞怯等證。”因腎精虧損,不能上充於清竅,以致耳鳴、耳聾日漸加重。
《醫貫》卷五:“若有能調養得所,氣血和平,則其耳聾漸輕,若不知自節,日就煩勞,即爲久聾之證。”
《壽世保元》卷六:耳者屬腎,而開竅於少陽之部,通會於三陽之間,坎離交則聚氣以司聰以善聽也。關於腎而貫於腦。
《內經》曰,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其耳鳴耳癢耳聾者,皆屬腎虛,水不上流,清氣不升所致也。從補益門治之。
腎主骨而生髓,腦爲髓海,腎虧則髓海空虛,故頭暈目暗,耳鳴耳聾。
精血不足,不能上充清竅而邪火轉而上乘,所以耳鳴耳聾,甚則眩暈。
腰爲腎之府,腎虧則髓不充於骨,故腰膝痠軟。
腎主封藏,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腎虧相火妄動,干擾精室,故多虛煩失眠,夢遺走泄、白淫。
腎虛及脾,則運化失職,故食慾不振。
4.3.2.3.3 方藥治療
治宜滋陰補腎。
可用六味地黃湯加減治療。腎陰虛而陽偏亢之頭暈耳鳴,可加磁石、龜甲、五味、牛膝等藥。
可用耳聾左慈丸[備註]耳聾左慈丸(《小兒藥證直訣》):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柴胡、磁石加減治療:本方即在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入五味子、磁石等而來。方中六味地黃丸補益腎陰;磁石鎮攝;五味子斂精。或加龜版、阿膠、龍骨、牡蠣、女貞子、桑椹子等滋陰填精;牛膝、杜仲強壯腰膝。
若腎虧復爲外風所乘,以致下虛上實,經氣閉塞,頭痛口乾者,可合用本事地黃湯[備註]本事地黃湯(《普濟本事方》):生乾地黃、桑白皮、磁石、枳殼、羌活、防風、黃芩、木通、甘草,滋陰疏風並舉。若腎陽不足,不能固攝者,而見下肢清冷,陽萎腰痠,顴頰黯晦,毛悴色夭。舌淡、脈虛弱者,宜溫補腎陽,可用貞元飲[備註]貞元飲(《景嶽全書》):熟地黃、炙甘草、當歸送服黑錫丹[備註]黑錫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黑錫、硫黃、川楝子、葫蘆巴、木香、炮附子、肉豆蔻、陽起石、沉香、茴香、肉桂、補骨脂。
若因腎精不足,水不涵木以致肝熱內鬱的,可用滋水清肝飲[備註]滋水清肝飲(《醫宗已仁篇》):生地黃、山茱萸、茯苓、歸身、山藥、丹皮、澤瀉、白芍、柴胡山梔、酸棗仁以滋腎養肝舒鬱。
若偏於腎陽虛,耳鳴耳聾,兼下肢覺冷,陽瘻,舌質淡,脈虛弱者,宜溫壯腎陽,可用補骨脂丸:方中以補骨脂、胡蘆巴、杜仲、菟絲子填精益腎,加肉桂、川椒以溫陽散寒,熟地、當歸、川芎以補血,菖蒲、白芷、蒺藜以通竅行氣,磁石以鎮納浮陽。附桂八味丸等,也可擇宜取用。
主方:耳聾左慈丸(陸懋修《廣溫熱論》)加減處方:熟地黃15克,淮山藥3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牡丹皮15克,五味子12克,磁石30克(先煎),石菖蒲12克。水煎服。若見腎陽虧虛,畏寒肢冷,或有陽萎,面色晄白,頭暈目眩,脈細弱者,宜溫壯腎陽,可加熟附子10克、肉桂3克(焗服)、補骨脂15克。
(1)六味地黃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劑每次5片,每日3—4次。
(2)滋陰補腎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3)滋腎寧神丸,口服,每次10克,每日2次。
(4)金匱腎氣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
(5)全鹿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
(6)五子衍宗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3次。
4.3.2.3.4 鍼灸治療
4.3.2.4 脾胃虛弱/氣血兩虛
耳聾·氣血兩虛證(deafness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氣血兩虛,以耳聾耳鳴每遇疲勞之後加重,或見倦怠乏力、聲低氣怯、面色無華、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大便溏薄、心悸失眠,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等爲常見症的耳聾證候。
4.3.2.4.1 症狀
耳鳴的起病或加重與勞累有關,休息暫減煩勞則加,或在下蹲站起時加重,耳內有突然空虛或發涼的感覺,常伴倦怠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無華、納呆、食後腹脹、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膩,脈緩弱。
4.3.2.4.2 證候分析
脾胃爲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則清氣不能上升,耳部經脈空虛,故耳鳴耳聾時作。
蹲下站起之際氣血趨下,頭部氣血不足,或因勞力脫氣,故耳鳴耳聾更甚,並有突然虛鳴及發涼之感。
氣爲血之帥,氣弱血少,故脈象虛弱。
脈細弱,苔白膩,均脾氣虛餒之徵。
4.3.2.4.3 方藥治療
選用補中益氣湯或益氣聰明湯加石菖蒲。方中以黨蔘、黃芪爲主,健脾益氣,以升麻、柴胡、葛根、蔓荊子、石菖蒲之類,輕清之品,升提清陽之氣,以達清竅。
可用益氣聰明湯[備註]益氣聰明湯(《證治準繩》):黃芪、人蔘、升麻、葛根、蔓荊子、芍藥、黃柏、炙甘草加減。方中用人蔘、黃芪補益中氣;升麻、葛根升舉清氣;蔓荊子升清通竅;黃柏、芍藥,反佐和降,以清陰火。可加菖蒲、蔥葉、茯神,以清心通竅。
若因多嗜酒炙,脾溼素盛,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以致痰溼上壅而見眩暈,頭重如蒙,胸悶泛惡,脈濡滑,苔膩等,可減去黃柏、芍藥加白朮、天麻、半夏,以健胃化痰。茯苓、澤瀉利溼泄濁。或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備註]半夏白朮天麻湯(《醫學心悟》):半夏、白朮、天麻、陳皮、茯苓、甘草、生薑、大棗。
主方:益氣聰明湯(李杲《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加減處方:黃芪25克,黨蔘15克。炙甘草6克,升麻15克,葛根30克,蔓荊子12克,自芍15克,石菖蒲12克。水煎服。
(1)補中益氣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泛丸每次6克,合劑每次15毫升,每日2~3次。
(2)龍風寶膠囊,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
4.3.2.4.4 外治法
治療耳鳴耳聾之症,歷代文獻,有外治塞耳之法,如用石菖蒲、磁石之類塞耳,方法甚多,但目前臨牀應用較少。
4.3.2.4.5 醫案
《續名醫類案》卷十七:柴嶼青治汪謹堂夫人,兩耳蟬鳴,旦夕不歇,服過人蔘、熟地四兩,無少效。柴曰:腎開竅於耳,心亦寄竅於耳,治耳必責之腎固也,但診得兩尺尚屬有神,決非腎虛,左寸亦平緩無痾,惟右寸關洪大。此肺胃兩部風熱所壅而致,遂不治病而治脈,用清解之劑,不數服而右耳已愈,再服數劑兩耳痊癒。因思耳目口鼻,雖屬於五臟,各有分屬,而內實相通,治病惟以切脈爲憑,夫固有治在此而效在彼者,全在一心之園機活法也。
4.3.3 左右之異
古代有耳聾之發於左與發於右之異也。
《古今醫鑑》卷九:“夫左耳聾者,因有所忿怒過度,則動少陽膽火,故從左起,以龍薈丸主之;右耳聾者,因有所色慾過度,則動太陽膀胱相火,故從右起,以六味地黃丸主之;左右俱聾者,因有所醇酒厚味過度,則動足陽明胃火,故從中起,以通聖散、滾痰丸主之。蓋左耳聾者,婦人多有之,以其多忿怒故也。右耳聾者,男子多有之,以其多色慾故也。左右俱聾者,膏粱之家多有之,以其多肥甘故也。”
4.4 耳聾的鍼灸治療
4.4.1 體針
4.4.1.1 方一
取耳區及少陽經穴爲主,如耳門、聽宮、聽會、翳風、中渚、外關、陽陵泉、足三裏、三陰交等穴,每次2~3穴。根據病情不同,分別採用補瀉手法,虛寒者可用艾灸法。
4.4.1.2 方二
4.4.1.2.1 治則
4.4.1.2.2 處方
4.4.1.2.3 方義
手足少陽經脅循耳之前後,取翳風、聽會以疏導少陽經氣;俠溪清瀉肝膽之火,中渚瀉三焦火而清竅。諸穴相配通上達下,通經活絡。
4.4.1.2.4 隨證配穴
4.4.1.2.5 操作
毫針刺,補虛瀉實,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爲一療程。
4.4.2 耳針療法
4.4.2.1 方一
4.4.2.2 方二
方法:暴聾者毫針強刺激,每次取2~3穴,每次留針30~60min,間歇運針,耳鳴、耳聾中等刺激量,亦可埋針。
4.4.2.3 方三
取內耳、腎、肝、神門,中等刺激,留針15~20 min,10~15次爲一療程,或埋針。
4.4.3 穴位注射療法
4.4.3.1 方一
選聽宮、聽會、翳風、完骨、腎俞等穴。用6542注射液或維生素B1、維生素B12等,每次兩側各選1穴,每穴注射5 mg或0.5 mL。耳周穴可交替使用,隔日1次。老年性耳鳴可選用0.5%鹽酸普魯卡因,每穴1 mL(注射前先皮試),三日1次。
4.4.3.2 方二
選聽宮、翳風、完骨、瘈脈等穴,注入藥液。藥物如當歸注射液、丹蔘注射液,每次2 ml,每天或隔天一次。
4.5 推拿療法
4.6 預防調護
(1)加強身體鍛鍊,增強體質,調適溫暖,謹防虛邪賊風侵襲,是預防風熱外襲而致耳鳴耳聾的關鍵。受邪後要及早治療,要用正確方法擤鼻涕。
(2)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度憂鬱與發怒,是預防肝火上擾而致耳鳴耳聾的重要方面。已有耳鳴耳聾者,更要注意精神調護,以免加重病情。
(3)注意飲食調理,減少肥甘飲食,以防積滯成痰,是痰火壅結而致耳鳴耳聾之所必須。減少溫燥食物,脾虛病人尤要注意飲食調理。
(4)注意養息,尤忌房勞過度,對於腎虛耳鳴耳聾的防治是首務之急。
(5)夜間耳鳴,睡前可用熱水浸腳,或以手用力摩擦兩足底涌泉穴,令其極熱,有引火歸原的作用。此外,還須注意睡前禁忌“飲濃茶、咖啡、可可、酒精等刺激性飲料,戒除吸菸習慣。、
4.7 關於耳鳴、耳聾
耳鳴、耳聾都是聽覺異常的症狀。以病人自覺耳內鳴響,如聞潮聲,或細或暴,妨礙聽覺的稱耳鳴;聽力減弱,妨礙交談,甚至聽覺喪失,不聞外聲,影響日常生活的稱爲耳聾。症狀輕者稱爲重聽。在臨牀上,耳鳴、耳聾常爲某些疾病的症候羣之一,若以耳鳴、耳聾爲主要症狀者,也可作爲一個疾病對待。耳鳴、耳聾兩症常合併出現,因耳內鳴響而妨礙正常聽覺,以致聽力減退。耳聾又有自耳鳴發展而來,如《醫學入門》所說:“耳鳴乃是聾之漸也。”二者症狀雖有不同,而發病機理則基本一致。
證治詳見耳鳴、耳聾條。
5 西醫·耳聾
耳聾一般分爲二型:一種是由於耳蝸或聽神經受損傷引起的耳聾,稱爲“神經性耳聾”,另一種是由於中耳機能受損傷聲音不能傳遞到耳蝸引起的,稱爲傳導性耳聾。當然,如果耳蝸或者聽神經完全毀壞了,就要導致永久性的耳聾。但是,假如耳蝸及聽神經完好,而聽骨系統有破壞或變得強直(因纖維化或鈣化而變得“僵硬”,失去正常傳導功能),則聲音還能通過骨傳導傳到耳蝸。通常採用音叉檢驗法來區分神經性耳聾與傳導性耳聾。如將振動着的音叉置於受試者耳前,直至受試者聽不見爲止。然後將仍微弱振動着的音叉座直接放在受試者的顳骨乳突上,如其骨傳導較氣傳導好,則受試者仍能聽見音叉的振動聲,在此種情況下,被認爲是傳導性耳聾;如受試者在上述情況下,仍聽不到音叉振動時,則爲神經性耳聾。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1.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5-29.
- ^ [5]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60-264.
-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38.
- ^ [7]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5.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0.
- ^ [9]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5-28.
- ^ [10]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