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陰蹻、陽蹻兩脈的合稱
2.1 陰蹻脈
陰蹻脈爲奇經八脈之一。出《靈樞·寒熱病》。本脈的循行路線,據《難經》記載:起於足少陰腎經的照海穴,經內踝後和腿股內側向上循行,進入陰部,再上行經胸到缺盆,沿喉嚨走在人迎(頸動脈搏動處)的前面,經顴部到達內眼角,與足太陽膀胱經、陽蹻脈相併上行到腦。足少陰腎經的照海穴與本脈脈氣相通[2]。
2.2 陽蹻脈
陽蹻脈爲奇經八脈之一。出《靈樞·寒熱病》。本脈起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穴,沿外踝後向上循行,經過股外側、脅肋和肩胛部外側,沿頸上抵面頰部,到達內眼角,與足太陽膀胱經、陰蹻相併上行,入於風池穴處。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穴與本脈脈氣相通。陽蹻病 本經發病主要表現爲運動系統疾病、神志病等。如筋肉屈伸運動障礙(伸肌緊張)、眼瞼開合失常、失眠、驚癇、腰背疼痛、身體強直等。階段灸 經外奇穴名。出《中國鍼灸學》。位於背部正中線,左右旁開各2寸之兩側線上,分別與第七至十一胸椎棘突相平處。左右計10穴。主治神經衰弱、肺結核、支氣管炎、呼吸系及消化系疾患、脊髓疾患。一般各灸3~7壯,可輪番使用[3]。
3 陰蹻、陽蹻兩脈起始部的穴位
3.1 照海
照海經穴名(Zhàohǎi KI6)。出《素問·氣府論》。屬足少陰腎經。系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蹻脈。照:光照;海:海洋。穴屬腎經,氣感如海,居於然骨彎,故得到燃燒之光照。意爲腎中真陽,可光照周身,故名。位於踝區,內踝尖下1寸,內踝下緣邊際凹陷中。正坐垂足取穴。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後肌腱。有養陰液、利咽喉、清神志、調下焦的作用。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腎、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腫、目赤腫痛、視物模糊、咽喉腫痛、嗌幹喉閉、心痛氣喘、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陰挺陰癢、婦人血暈、胎衣不下、惡露不止、難產、腸鳴泄瀉、蠱脹、疝氣、淋病、遺精白濁、癃閉、遺尿、癇病夜發、臥驚、善悲不樂、瘈瘲、腳氣紅腫、四肢懈惰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咽喉炎、扁桃體炎、腎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經衰弱、足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實驗研究:①針刺“照海~三陰交”等穴,可引起輸尿管蠕動增加。②針剌“照海”有明顯的促腎臟水利尿作用,排尿量增加,水利尿排泄加快。③對腎炎病人,針刺照海、太溪等穴,可使高血壓降低,尿蛋白減少,以及酚紅排出量增加[4]。
3.2 申脈
申脈,經穴名(Shēnmài BL62)。出《甲乙》。屬足太陽膀胱經。爲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蹻。申:通“伸”字,伸展的意思;脈:經脈。穴屬足太陽脈,又是陽蹻脈的始發點,由此向陽蹻脈伸展,故名。位於踝區,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緣與跟骨之間凹陷中。正坐或側臥取之。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腓骨長肌腱→距跟外側韌帶。有清神志、舒筋脈、通陽蹻的作用。主治頭、腰腿、神志等疾患,如偏正頭痛、目赤腫痛、眩暈、膝部紅腫、跟骨痛、足痿不收、霍亂轉筋、癲癇、暈厥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腓腸肌痙攣,精神病、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