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二交爲陰交、陽交兩穴的合稱[1][2]。出《標幽賦》。 《針經指南·標幽賦》:“二陵、二蹻、二交,似續而交五大。”楊繼洲注:“二陵者,陰陵泉、陽陵泉也;二蹻者,陰躋、陽蹻也;二交者,陰交、陽交也。續,接續也。五大者,五體也。言此六穴,遞相交接於兩手兩足並頭也。”
3 陰交
穴位 | 陰交 | ||
---|---|---|---|
漢語拼音 | Yinjiao | ||
羅馬拼音 | Yinchiao | ||
美國英譯名 | Cross of Yin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CV7 | |
日本 | 7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C7 | |
富耶氏 | VC7 | ||
德國 | KG7 | ||
英國 | Cv7 | ||
美國 | Co7 |
陰交爲經穴名(Yīnjiāo CV7)[3]。出《鍼灸甲乙經》。別名少關、橫戶。屬任脈。陰交是任脈、衝脈、足少陰腎經的交會穴。陰爲陽之對,交即交會,此穴在臍下1寸,爲任脈、衝脈和足少陰脈交會處,故名陰交。
3.1 標準定位
3.2 取法
在臍下1寸,腹中線上,仰臥取穴。
3.3 穴位解剖
陰交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有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臍周靜脈網。深層有第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前皮支,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
3.4 特異性
3.5 功效與作用
3.6 主治病症
陰交穴主治腹部、肝腎等疾患。如腹滿水腫、繞臍冷痛、疝氣、腸麻痹、泄瀉、陰癢、婦人血崩、月事不絕、帶下、產後惡露不止、不孕及小兒囟陷、腰膝拘攣等。
現代又多用陰交穴治療菌痢、功能性子宮出血、疝氣、子宮內膜炎、子宮脫垂、精神病等。
陰交穴主治臍周疼痛,泄瀉,月經不調,痛經,帶下,產後血暈,疝氣,水腫;以及腸梗阻,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等。
治腹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泄瀉,奔豚,繞臍冷痛,疝氣,陰汗溼癢,血崩,惡露不止,鼻出血,腸炎,睾丸神經痛,子宮內膜炎。
3.7 刺灸法
3.7.1 刺法
直刺0.5~1寸。
一般直刺0.5~1.0寸,孕婦慎用。
直刺1~1.5寸。
3.7.2 灸法
可灸,孕婦慎用。
3.8 配伍
陰交配涌泉,有行水通淋的作用,主治小腸氣撮痛連臍,小便淋瀝不盡。
陰交配行間,有養陰清熱,行氣化溼的作用,主治痞氣,腸鳴腹痛。
3.9 文獻摘要
4 陽交
穴位 | 陽交 | ||
---|---|---|---|
漢語拼音 | Yangjiao | ||
羅馬拼音 | YangChiao | ||
美國英譯名 | Yang Crossroad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GB35 | |
日本 | 35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B35 | |
富耶氏 | |||
德國 | G35 | ||
英國 | G35 | ||
美國 | GB35 |
陽交爲經穴名(Yángjiāo GB35)[5]。出《鍼灸甲乙經》。別名別陽、足髎[6]。屬足少陽膽經。陽交是陽維脈的郄穴。陽爲陰之對,外爲陽,交即交會,此穴在小腿外側,與足太陽脈交會,故名陽交。
4.1 定位取穴
陽交穴位於小腿外側,外踝尖上7寸,當腓骨後緣處;或於外丘穴後方1寸取穴。
4.2 取法
4.3 穴位解剖
陽交穴下皮膚、皮下組織、小腿深筋膜、腓骨長肌(腱)、腓骨短肌、小腿三頭肌、踇長屈肌。皮膚由腓腸外側皮神經分佈。腓骨長、短肌由腓淺神經支配。小腿三頭肌、踇長屈肌由脛神經支配。(參看陽陵泉)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腓骨長肌→後肌間隔→踇長屈肌。
4.4 特異性
4.5 功效與作用
4.6 主治病症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腓淺神經疼痛或麻痹,坐骨神經痛,癲癇,精神病。
陽交穴主治胸脅、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脅脹滿、頸項強痛、驚悸怔忡、癲疾驚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樞痛、膝痛、足脛痿痹、霍亂轉筋等。
現代又多用陽交穴治療胸膜炎、咽喉炎、腓淺神經麻痹、坐骨神經痛、精神病等。
陽交穴主治胸脅脹滿,膝踝腫痛,腳氣,驚厥,下肢痿痹,以及膽囊炎,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等。
4.7 刺灸法
4.7.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
直刺1~1.5寸。
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或向足部放射。
4.7.2 灸法
可灸。
4.8 配伍
陽交配足三裏、陰陵泉、懸鐘,有祛風溫,利關節的作用,主治膝脛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