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erchen decoc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3 概述
二陳湯同名方劑約有十一首,其中《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者爲常用方,其組成爲半夏15g、陳皮15g、白茯苓9g、炙甘草5g,具有燥溼化痰,理氣和中之功效,主治溼痰證,本方爲治療溼痰證的常用代表方劑。現代常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胃炎、妊娠嘔吐等屬痰溼爲患者。
4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四方之二陳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痰飲方之二陳湯組成爲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炙)一兩半。上爲咀。每服四錢,用水一錢,生薑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1]。功能燥溼化痰,理氣和中。治痰多爲患,或嘔吐噁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爲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舌苔白膩等症。近代常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神經性嘔吐等屬溼痰證者。方中以半夏爲主藥,其性辛溫而燥,最善燥溼化痰,且能和胃降逆而止嘔;輔以橘紅理氣化痰,使氣順而痰降,氣化則痰亦化;茯苓健脾滲溼,俾溼無所聚,則痰無由生,是兼顧其本之法,甘草和中補土,使脾健則溼化痰消,均爲佐使藥;加生薑降逆化痰,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夏、陳以行氣消痰;少用烏梅以收斂肺氣,防祛痰理氣藥傷正,與半夏相伍,有散有收,相反相成。實驗研究:本方具有抑菌、抗炎、抗變態反應、鎮咳、祛痰、平喘、止嘔、調整胃腸功能等作用[2]。
二陳湯對病原微生物有一定抑殺作用,有一定抗炎、抗氧化損傷,促進、提高、調整免疫功能的作用,因此對其適應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胃炎等應有一定治療作用。該方劑抗胃潰瘍,保護胃腸黏膜,調節胃腸運動、抗肝硬化及保肝,更有利於慢性胃炎的治療。而且還有止咳化痰作用,這對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的治療更加有利。同時該方劑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對心血管系統有調節作用,故中醫用之治療“頭暈心悸”。該方劑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一定的鎮靜、鎮痛作用,特別是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的興奮作用,可能是其治療妊娠嘔吐、神經性嘔吐的主要作用機制。在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時應結合現代醫學解痙止喘及吸氧療法,更要重視抗生素的應用。對於慢性胃炎應檢查幽門螺旋桿菌是否陽性,以便加大抗菌力度。[3]
4.1 別名
4.2 處方
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炙)一兩半。
4.3 炮製
上爲俰咀。
4.4 功能主治
燥溼化痰,理氣和中。主治溼痰證。症見咳嗽痰多,色白易咳,胸膈痞悶,噁心嘔吐,肢體睏倦,或中不快,或發爲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潤,脈滑。
燥溼化痰,理氣和中。去痰和中。和中理氣,健脾胃,消痰,進飲食。健脾燥溼,順氣和中化痰,安胃氣,降逆氣。主溼痰爲患,脾胃不和。胸膈痞悶,嘔吐噁心,頭痛眩暈,心悸嘈雜,或咳嗽痰多者。痰飲爲患,或嘔吐噁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爲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妊娠惡阻,產後飲食不進。氣鬱痰多眩暈,及酒食所傷眩暈;食瘧,諸瘧。咳嗽嘔痰;痰壅吐食。臀癰,流注。中風風盛痰壅。上中下一身之痰。瘍癰,中脘停痰。痰多小便不通,用此探吐。痰嘈,痰多氣滯,似飢非飢,不喜食者,或兼噁心,脈象必滑;呃有痰聲而脈滑者。肥盛之人,溼痰爲患,喘嗽,脹滿。心痛,腹痛;膏粱太過,脾胃溼熱遺精;脾胃溼痰下注而淋。婦人月水準信,因痰閉子宮而不受胎者。子眩。
4.5 用法用量
每服四錢,用水一錢,生薑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4.6 方解
本方所治證候多因脾失健運,溼聚生痰,氣機阻滯所致,治宜燥溼化痰,理氣和中。方中半夏燥溼化痰,降逆和胃,爲君藥。陳皮理氣化痰,與半夏同用,能祛痰溼,暢氣機,和胃氣,爲臣藥。茯苓健脾滲溼;生薑降逆化飲;烏梅收斂肺氣,使祛痰而不傷正,共爲佐藥。甘草和中調藥,是兼佐使之用。諸藥合用,共奏燥溼化痰,理氣和中之效。
本方爲治溼痰之主方。溼痰之證,多由脾肺功能失調所致。脾爲生痰之源,肺爲貯痰之器,脾失健運,則停溼生痰,溼痰犯肺,致令咳嗽痰多。溼濁內盛,最易阻礙清陽,影響胃氣失和,因此每見頭眩心悸,噁心嘔吐。治宜燥溼化痰,理氣和中爲法。方以半夏爲君,取其辛溫性燥,善能燥溼化痰,且可降逆和胃。以橘紅爲臣,理氣燥溼祛痰,燥溼以助半夏化痰之力,理氣可使氣順則痰消。痰由溼生,溼自脾來,故佐以茯苓健脾滲溼,俾溼去脾旺,痰無由生;兼加生薑者,以其降逆化飲,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橘紅行氣消痰,和胃止嘔;複用少許烏梅收斂肺氣,與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祛痰而不傷正,並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以甘草爲使藥,調和藥性而兼潤肺和中。諸藥合用,標本兼顧,燥溼化痰,理氣和中,爲祛痰的通用方劑。方中半夏。橘紅以陳久者良,故方以“二陳”爲名。
4.7 運用
1.本方爲治療溼痰證的常用代表方劑。凡臨牀上出現以咳嗽痰多易咳、舌苔白膩或白潤、脈緩滑等爲主要表現者,即可使用本方加減治療。
2.加減法:本方通過加減可廣泛用於治療多種痰證。如風痰可加制南星、竹瀝等以熄風化痰;熱痰可加黃芩、膽南星等以清熱化痰;溼痰加蒼朮、白朮;燥痰加瓜蔞、杏仁;食痰加萊菔子、神曲等;寒痰可加乾薑、細辛等以溫化痰飲等。本方爲治痰的基礎方,隨症加減,可廣泛應用於多種痰證。寒痰,可加乾薑、細辛;氣痰,可加枳實、厚朴;皮裏膜外之痰,可加白芥子等。
3.使用注意:本方性偏溫燥,燥痰或純屬陰虛燥咳、血痰,則非本方所宜。熱痰,燥痰,吐血,消渴,陰虛,血虛均忌用。
4.氣厥:倪維德治一婦病氣厥,哭笑不常,人以爲鬼祟所憑,倪診脈俱沉,胃脘必有積,有所積必作疼,遂以二陳湯導之,吐痰升許而愈。此蓋積痰類祟也。
5.咬牙:咬牙一證,多見於小兒蟲積,成年人則很少見。友人一子,25歲,每夜入睡後,即上下齒相切磋,震震有聲,可聞於戶外,同屋之人,往往驚醒。因切其脈滑象顯露,望其體,肥壯面色光亮,斷爲痰飲蓄於中焦,足陽明之脈入上齒,痰阻經絡,滯礙氣機,或導致咬牙。爲擬二陳湯加焦荷葉以燥溼化痰,水煎服十劑。服五劑後,咬牙聲即減少。十劑後,同屋之人已不復聞其齒牙相擊聲了。囑再服數劑,以鞏固療效。
6.夜咳:舒某,男,教師,1980年3月31日初診,乾咳痰滯,胸悶已三月,晝輕夜甚,苔薄白,脈弦滑,予二陳湯加當歸,五劑後諸症大減,原方續服五劑而愈。
4.8 現代適應證
適應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胃炎、妊娠嘔吐、神經性嘔吐等屬溼痰或溼阻氣機者,均可用之。
4.8.1 慢性支氣管炎
支氣管炎患者連續咳嗽、咳痰3個月以上,或每年咳嗽2個月以上,連續超過2年併除外心肺和其他疾病者爲慢性支氣管炎。其病因主要是機體和呼吸道局部抵抗力降低,外周常常見細菌等微生物感染,有害氣體、塵埃吸入、過冷過熱、空氣乾燥等,常見感染微生物是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常見細菌爲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衣原體、支原體等。也有在病毒感染基礎上繼發細菌感染者。同時吸人職業性粉塵及化學物質如花粉、粉塵或空氣污染大氣中的有毒氣體,或蛋白酶-抗胰蛋白酶失衡等細菌蛋白質的過敏以及體內的因素等均是常見的病因。病原微生物在呼吸道生長繁殖及其代謝產物、毒素等作用對支氣管黏膜破壞,從而引起支氣管黏膜充血、水腫,上皮細胞破壞、滲出和原核細胞浸潤等,慢性期主要是支氣管壁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臨牀上主要以慢性咳嗽、咳痰,兩肺支氣管內可聞及乾溼噦音爲主要表現。
4.8.2 肺氣腫
肺氣腫的病因機理見小青龍湯一節。慢性胃炎的病因機理見四逆散一節。妊娠嘔吐病因至今尚未明確,臨牀觀察發現精神過度緊張、焦慮、憂慮及生活環境和經濟狀況較差的孕婦易患此病,提示此病與精神及社會因素有關。臨牀多見於年輕孕婦,停經40日左右出現早孕反應,逐漸加重至頻繁嘔吐不能進食,嘔吐物有膽汁和咖啡樣物,進一步引起水、鹽代謝紊亂等相關症狀。
4.8.3 嘔吐
嘔吐是嘔吐中樞受刺激,反射性引起幽門、胃竇收縮,胃底賁門鬆弛及腹肌、膈肌強烈收縮,使腹壓增高,迫使胃內容物從食管由口腔排出。神經性嘔吐概念範圍廣,應當包括中樞性疾病如顱內各種炎症、出血、腫瘤、外傷等引起顱壓增高,同時也應包括小腦或前庭功能異常、再發性嘔吐,以及自主神經癲癇所致嘔吐。但是本方劑所治神經性嘔吐,可能是神經官能症性嘔吐,該種嘔吐發病機理及病因多與胃神經官能症相似,往往以精神過度緊張或精神創傷爲主要原因,導致嘔吐中樞或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往往反覆發作嘔吐,症狀複雜。
4.9 藥理作用
4.9.1 對病原微生物的影響
君藥半夏水浸劑對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雖然無報道半夏對細菌有抑制作用,但是臨牀用生半夏粉劑外用治療宮頸糜爛有效率達96.74%,說明該中藥有一定抗菌作用。臣藥橘紅的主要成分爲橙皮苷,橙皮苷對多種黴菌有抑制作用。佐藥茯苓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可殺死鉤端螺旋體。生薑水浸劑對傷寒桿菌、霍亂弧菌、沙門菌、葡萄球菌、鏈球菌及肺炎鏈球菌均有顯著抑制作用,對陰道滴蟲也有殺滅作用;生薑60%醇提取物對金黃色及白色葡萄球菌、宋氏痢疾桿菌、銅綠假單胞桿菌均有顯著抑制作用;生薑水提取物對常見的皮膚真菌如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犬小孢子菌、絮狀表皮癬菌等均有明顯的抑殺作用。烏梅有驅蛔蟲作用,烏梅水煎劑對福氏及志賀痢疾桿菌、銅綠假單胞桿菌、炭疽桿菌、白喉及類白喉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肺炎球菌、變形桿菌、沙門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腦膜炎雙球菌及多種腸球菌均有抑殺作用,對真菌也有抑制作用,烏梅提取物對華支睾吸蟲能抑制其產卵能力。使藥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黃酮類化合物均有抑菌能力,甘草水浸液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銅綠假單胞桿菌、幽門螺旋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對上述大部分真菌也有抑制作用;甘草熱水提取物對華支睾吸蟲有殺滅作用,甘草煎劑對阿米巴原蟲及陰道滴蟲均有殺蟲作用;甘草多糖對水皰性口炎病毒、單純皰疹病毒Ⅰ型、牛痘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對柯薩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抑制能力較強,甘草酸單胺能滅活HIV,甘草甜素對HIV、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
4.9.2 抗炎、抗氧化作用
臣藥橘紅所含橙皮苷能對抗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減輕肉芽組織增生。佐藥茯苓所含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對佐劑性關節炎或繼發性炎症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同時能改善炎症的全身症狀。生薑所含生薑油、薑辣醇、薑辣烯酮等對炎症的早期、晚期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能清除超氧陰離子,抑制肝勻漿脂質過氧化,清除羥基;生薑提取物還能抑制H2O2所致溶血,抑制肝組織產生MDA。烏梅果實水提取物對自由基有清除作用。使藥甘草具有保泰松和氫化可的松樣抗炎作用,對炎症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滲出、水腫、肉芽組織增生均有抑制作用;對炎症的Ⅰ、Ⅱ、Ⅲ期均能發揮抗炎作用,同時對免疫性炎症也有抑制作用;甘草中脹果香豆素A有較強的清除超氧陰離子的能力,光(果)甘草酮、甘草查耳酮有較強的抑制H2O2溶血作用;光果甘草定,西班牙光果甘草定A、B對肝線粒體過氧化損傷有保護作用。
4.9.3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君藥半夏多糖具有較強的網狀內皮系統激活活性,能促進兔外周血淋巴細胞轉化。佐藥茯苓多糖可顯著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可增加免疫器官胸腺、脾臟、淋巴結的重量,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並拮抗免疫抑制劑對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抑制,對抗60Co照射所致外周WBC減少;對特異性免疫功能可使玫瑰花環形成率及PHA誘導的淋巴細胞轉化率升高,使脾臟抗體分泌細胞數明顯增加;茯苓多糖能誘生IL-2,茯苓多糖及羥乙基茯苓多糖使淋巴細胞毒性增加20~28倍;茯苓素對免疫功能有調節作用,能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但對IL-2的產生呈劑量依賴性抑制作用,從而對PHA、ConA、LPS誘導的淋巴細胞轉化以及血清抗體、脾臟細胞抗體產生能力均具有顯著抑制作用;茯苓煎劑能升高植物血凝素誘發的淋巴細胞轉化率,使胸腺、脾臟、淋巴結重量增加。生薑醇提取物能改善荷瘤鼠免疫功能,升高臟器指數,提高荷瘤鼠巨噬細胞吞噬率,其所含薑辣醇還有抗5-HT作用。烏梅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並具有抗過敏作用;烏梅醇及水提取液具有抗突變作用。使藥甘草及其多種成分對免疫功能作用複雜,甘草多糖能提高網狀內皮系統和單核細胞的功能,甘草甜素能增強ConA誘導的淋巴細胞分泌IL-2的能力,甘草酸二胺可提高血清INF-α水平,甘草次酸可升高T淋巴細胞比率;甘草Lx可降低抗原量,抑制抗體生成,防治青黴素過敏性休克,甘草甜素還能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抑制IgE、ConA、化合物48/80誘導的組胺釋放,β-甘草次酸是人補體經典途徑的抑制劑。
4.9.4 對神經、內分泌功能的影響
君藥半夏具有中樞性鎮吐和鎮咳作用,同時具有催眠鎮靜作用,半夏煎劑對腎上腺皮質有輕度刺激作用,從而使血中皮質酮水平升高。佐藥茯苓不僅具有鎮靜作用,而且其水浸劑口服可出現暫時性血糖升高而後下降的作用;研究發現茯苓的三萜化合物、茯苓乙醇提取物對胰島素分泌誘導活性增強,茯苓煎劑還有抗中毒性耳損害作用。生薑所含生薑油、薑辣烯酮具有鎮靜和抗驚厥作用,同時又具有解熱作用;薑辣酮還能促進腎上腺髓質釋放兒茶酚胺,興奮心血管及呼吸中樞。使藥甘草總黃酮對大腦局竈性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甘草次酸可提高完全性缺血再灌注大腦線粒體ATP酶、乳酸脫氫酶的活性,減輕腦水腫;甘草FM100有鎮痛和抗驚厥作用;甘草可興奮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從而可顯著提高機體神經、內分泌調節能力,提高機體的適應性,起到扶正固本的治療作用。值得重視的是半夏、甘草對腎上腺皮質的興奮作用也一定加強該方劑的抗炎作用,促進代謝及解熱作用。
4.9.5 對消化系統功能的影響
君藥半夏可抑制嘔吐中樞,具有顯著的鎮吐作用,同時具有“阿托品”樣作用,抑制腺體分泌,抑制胃酸及蛋白酶的活性,降低胃液遊離酸度及總酸度,保護胃急性損傷,促進胃黏膜的修復。臣藥橘紅現代藥理研究較少,但中醫文獻均記載有“寬中健胃,止嘔止吐”作用,說明其必定能促進胃腸道功能。佐藥茯苓對肝損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能降低肝硬化患者肝臟的膠原蛋白,促進肝內纖維組織的重吸收,具有明顯的抗肝硬化作用;茯苓能加速肝臟的再生速度,使肝重量明顯增加;茯苓能降低胃酸含量,預防胃潰瘍發生,能弛緩腸管,具有解痙作用。生薑所含生薑油、薑辣醇、薑辣烯酮等對肝損傷有抑制作用以及預防治療作用,薑辣醇還有顯著的利膽作用;生薑的各種提取物均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生薑煎劑可顯著抑制胃黏膜損傷,促進胃黏膜合成和釋放對黏膜有保護作用的內源性前列腺素;生薑粉、生薑浸膏、薑辣酮均能止吐及抗運動病;生薑煎劑可促進胃液分泌,促進遊離酸分泌,減少胃蛋白酶作用而強化脂肪分解酶的作用,對胰酶也有顯著抑制作用,能明顯降低其對澱粉和脂肪的消化功能;薑辣醇、薑辣烯酮對腸管有鬆弛作用。低濃度烏梅煎劑能鬆弛膽道平滑肌,高濃度水煎劑呈現先降低、後增高的雙相反應,促進膽汁排泄;能降低新斯的明所致腸蠕動亢進,對抗毛果芸香鹼及氯化鋇所致腸痙攣收縮。佐藥甘草及甘草甜素對多種實驗性肝損傷均有明顯的保護作用,甘草甜素及甘草酸對肝硬化有抑制作用,可抑制肝纖維組織增生,減輕間質炎性反應,減輕肝壞死及氣球樣變;甘草酸二胺具有較強的抗炎、保護肝細胞膜、改善肝功能的作用;甘草酸對HBV有直接抑制作用;甘草具有顯著的抗潰瘍作用,可抑制胃酸分泌,直接吸附胃酸,降低胃液酸度,增加胃黏膜細胞己糖胺成分,保護胃黏膜不受損傷,促進消化道上皮再生,刺激胃黏膜上皮細胞合成和釋放具有黏膜保護作用的內源性前列腺素;甘草FM100具有罌粟鹼樣解痙作用,抑制腸管痙攣和收縮。
4.9.6 對呼吸系統功能的影響
君藥半夏水煎劑有明顯的中樞性鎮咳作用,半夏浸膏則有顯著的祛痰作用;姜半夏製劑對實驗性硅沉着肺的發展有抑制作用,使肺膠原蛋白量降低,病理改變減輕,預防給藥效果最好,但肺組織中二氧化硅的含量無明顯改變。橘紅現代醫學文獻雖無記載其對呼吸系統功能的影響,但中醫文獻均記載其有“理氣化痰”作用,專治“風寒咳嗽,痰多氣逆”,說明其對呼吸系統功能有一定影響,其藥理作用有待進一步研究。使藥甘草浸膏及片劑口服能覆蓋在發炎的咽部黏膜上,緩和炎症對其刺激,達到鎮咳作用;甘草次酸、甘草黃酮、甘草流浸膏對氨水和二氧化硫引起的咳嗽均具有鎮咳作用,並有祛痰、平喘作用。
4.9.7 對心血管系統功能的影響
君藥半夏水浸劑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尤其對室性早搏及心動過速效果明顯,同時半夏水煎醇沉液能增加兔的冠脈血流。佐藥茯苓的水、醇及乙醚提取物均可使心肌收縮力加強、心率加快,對衰竭的心臟有強大的利尿作用,可減輕心臟前負荷。生薑所含薑辣醇爲強心藥,薑辣烯酮可使心房肌收縮力加強,頻率加快,對於血壓可產生一過性降壓、明顯升壓和持續降壓三相作用;生薑水提取物對花生四烯酸、腎上腺素、ADP、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明顯抑制作用,可減少TXB2及PGI2的合成。烏梅果汁可提高人血液流動性,烏梅汁濃縮液可抑制血管緊張素Ⅱ(AngⅡ)和H2O2誘導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轉化活性,抑制AngⅡ誘導的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的活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中AngⅡ刺激的亮氨酸吸收,因此對心血管系統具有保護作用。使藥甘草提取液、甘草黃酮對多種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均有拮抗作用;甘草次酸能減少心肌梗死範圍,且具有很強的血管緊張素ⅡAT1受體的激動劑樣作用,同時具有顯著的降血脂、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甘草中的異甘草素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甘草中的黃酮成分對膠原及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比阿司匹林強17.7倍。
4.10 各家論述
1.《丹溪心法附餘》:此方半夏豁痰燥溼,橘紅消痰利氣,茯苓降氣滲溼,甘草補脾和中。蓋補脾則不生溼,燥溼滲溼則不生痰,利氣降氣則痰消解,可謂體用兼賅,標本兩盡之藥也。今人但見半夏性燥,便以他藥代之,殊失立方之旨。若果血虛燥症,用薑汁制用何妨。抑嘗論之,二陳湯治痰之主藥也。
2.《醫方考》:名曰二陳,以橘、半二物貴乎陳久耳。
3.《古今名醫方論》:李士才曰,肥人多溼,溼挾熱而生痰,火載氣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溼;陳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氣;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溼之功;甘草佐陳皮,同致調和之力,成無己曰,半夏行水氣而潤腎燥,《經》曰,辛以潤之是也。行水則土自燥,非半夏之性燥也。
4.《張氏醫通》:此方本《黃帝內經素問》半夏湯及《金貴要略方論》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橘皮行氣,烏梅收津,生薑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溼之專劑也。
5.《醫林纂要》:痰者,水溼之滯而不行也,半夏之辛,本潤腎補肝,開胃瀉肺,去溼行水之藥,而滑能通利關節,出陰入陽,是能治水滯下行,故主爲治痰君藥;水隨氣運,水溼之滯而成痰,以氣不行故也,橘皮之甘苦辛溫,主於行氣,潤命門,舒肝木,和中氣,燥脾溼,瀉肺邪,降逆氣,故每合半夏爲治痰之佐;痰本水也,水漬土中則爲溼,溼積不化則爲痰,茯苓生土中而味淡,專主滲土中之溼;脾不厚不能勝溼,故甘草以厚脾,然不多用者,以甘主緩,過緩則恐生溼也;生薑之辛,亦以行溼祛痰,非徒以制半夏毒也。
6.《時方歌括》:此方爲祛痰之通劑也。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動,溼也,茯苓滲溼以鎮其動。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藥,其餘半夏降逆,陳皮順氣,甘草調中,皆取之以爲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書風痰多者俱加茯苓,嘔者俱加半夏,古聖不易之法也。今人不窮古訓,以半夏爲祛痰之專品,仿稀涎散之法,制以明礬,致降逆之品反爲涌吐,堪發一嘆。
7.《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6;2:40):烏梅滋陰斂肝,佐甘草合和,取其酸甘化陰以滋胃津。方中夏、橘雖貴在陳久,仍不失劫陰之弊,伍以烏梅兼制半夏之燥性,使半夏之燥性盡失,而無傷陰之虞,烏梅生津而無滋膩之慮,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烏梅之功厥偉,其功不可泯也,爲方中畫龍點睛之處。二陳湯中烏梅滋養胃陰,收斂肝氣之功,後世多忽而不察,失其制方之本旨。
4.11 歌訣
二陳湯用半夏陳,苓草梅姜一併存;利氣祛痰兼燥溼,溼痰爲患此方珍。
4.12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5 《萬病回春》卷三方之二陳湯
《增補萬病回春》卷三方二陳湯組成爲陳皮、半夏(薑汁炒)、茯苓、白朮、蒼朮(米泔制)、砂仁、炒山藥、車前子、木通、厚朴(薑汁炒)、甘草各等分。爲粗末,加生薑三片,烏梅一個,燈草一團,水煎服。治痰溼中阻,泄瀉或多或少,脈象沉滑者。若瀉不止加肉豆蔻、訶子,去厚朴;腹痛加木香、茴香,去山藥;渴加葛根、烏梅;小便赤短,木通、車前子加量;嘔噦噁心加藿香、烏梅,半夏加量;夏月加炒黃連、扁豆;冬月加煨姜[8]。
5.1 處方
陳皮 半夏(薑汁炒)茯苓(去皮)白朮 (去蘆)蒼朮(米泔制)砂仁 山藥(炒)車前 木通 厚朴(薑汁炒)甘草各等分
5.2 製法
上藥銼爲一劑。
5.3 功能主治
《萬病回春》卷三方之二陳湯主痰溼中阻,泄瀉或多或少,脈象沉滑者。
5.4 用法用量
5.5 摘錄
《萬病回春》卷三
7 《萬病回春》卷四方之二陳湯
7.1 處方
陳皮、半夏(薑汁炒)、茯苓、枳殼(麩炒)、牛膝(去蘆)、豬苓、木通、山梔、麥門冬(去心)、車前子、黃柏(酒炒)各等分,甘草減半。
7.2 製法
上銼1劑。
7.3 功能主治
7.4 用法用量
7.5 摘錄
《萬病回春》卷四
8 《古今醫徹》卷一方之二陳湯
8.1 處方
蘇子1錢半(焙,研)1錢,半夏1錢,茯苓1錢,陳皮1錢,杜仲(鹽水炒)1錢,甘草3分(炙),前胡1錢,桔梗1錢,杏仁1錢(湯泡,去皮尖)。
8.2 功能主治
《古今醫徹》卷一方之二陳湯主治傷寒夾痰,寒熱往來,脈滑而喘逆者。
8.3 用法用量
如有火,加瓜蔞霜。
8.4 摘錄
《古今醫徹》卷一
9 《普濟方》卷二○六引《指南方》方之二陳湯
9.1 別名
9.2 組成
9.3 主治
《普濟方》卷二○六引《指南方》方之二陳湯主治脾胃虛寒,胸腹脹滿,嘔逆不食,自利不渴,因傷宿食,或吐後噫敗脾氣。傷寒汗後,脾胃傷冷物,胸膈不快,尋常血氣不和;太陰傷寒,手足溫,自利不渴,腹滿時痛,咽乾,脈尺寸俱沉細;飲食傷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氣復熱,四肢冷痹,三焦不調,及胃虛寒氣在上,憂氣在下,二氣並爭,但出不入,嘔不得食;中寒,飲食不化,吞酸哯啘,食則膨亨,脹滿嘔逆;脾胃不和,飲食減少,短氣虛羸而復嘔逆,霍亂吐瀉,胸痹心痛,逆氣短氣,中滿虛痞,膈塞不通,或大病癒後,胸中有寒,時加咳唾;霍亂吐瀉,瀉血不止;髒寒冷氣,腹痛腸鳴,下痢青黑;食積,心腹滿痛;憂思鬱結,脾肺氣凝,脹滿上衝,飲食不下,腹滿痞悶,兼食積者;冷食粘滯。
9.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煎7分,去滓,入鹽點服。
9.5 加減
9.6 臨牀應用
傷寒勞復《普濟本事方》:有人患傷寒得汗數日,忽身熱自汗,脈弦數,心不得寧,真勞復也。予診曰:勞心之所致,神之所舍,未復其初,而又勞傷其神,榮衛失度,當補其子,益其脾,解發其勞,庶幾得愈。授以本方,佐以小柴胡得解。
9.7 附註
治中湯(原書同卷)、補脾湯(《普濟本事方》卷九)、正料治中湯(《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六)。
9.8 摘錄
《普濟方》卷二○六引《指南方》
11 《瘡瘍經驗全書》卷一方之二陳湯
11.1 組成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玄蔘、升麻、桔梗、天花粉、牛蒡子(研)、連翹、當歸、生地黃、赤芍藥、黃連、白朮、黃芩、青皮、紫蘇梗、山梔仁。
11.2 主治
《瘡瘍經驗全書》卷一方之二陳湯主治弄舌喉風,啞不能言,舌出,常將手拿者。
11.3 摘錄
《瘡瘍經驗全書》卷一
12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之二陳湯
12.1 組成
橘紅5錢,半夏2錢,白芥子(炒)2錢(研),茯苓1錢,生甘草3分。
12.2 主治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之二陳湯主治流注初起,皮色不異,唯腫唯疼,雖身體發熱,內未作膿。
12.3 用法用量
加陽和丸,同煎服。
12.4 摘錄
《外科全生集》卷四
14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
- ^ [3]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588.
- ^ [4] 魏睦新,王剛.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585.
- ^ [6]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585-586.
- ^ [7]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586-588.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