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國家基本藥物
序號 | 基本藥物目錄序號 | 藥品名稱 | 劑型 | 規格 | 單位 | 零售指導價格 | 類別 | 備註 |
331 | 27 | 蛤蚧定喘丸 | 水蜜丸 | 30g | 瓶 | 5.5元 | 中成藥部分 | * |
332 | 27 | 蛤蚧定喘丸 | 水蜜丸 | 5g | 袋 | 1.0元 | 中成藥部分 | |
333 | 27 | 蛤蚧定喘丸 | 水蜜丸 | 6g | 袋 | 1.2元 | 中成藥部分 | |
334 | 27 | 蛤蚧定喘丸 | 水蜜丸 | 36g | 瓶 | 6.5元 | 中成藥部分 | |
335 | 27 | 蛤蚧定喘丸 | 水蜜丸 | 40g | 瓶 | 7.1元 | 中成藥部分 | |
336 | 27 | 蛤蚧定喘丸 | 水蜜丸 | 60g | 瓶 | 10.4元 | 中成藥部分 | |
337 | 27 | 蛤蚧定喘丸 | 蜜丸 | 6g | 丸 | 0.56元 | 中成藥部分 | |
338 | 27 | 蛤蚧定喘丸 | 蜜丸 | 9g | 丸 | 0.83元 | 中成藥部分 |
注(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部分):
1、表中備註欄標註“*”的爲代表品。
2、表中代表劑型規格在備註欄中加註“△”的,該代表劑型規格及與其有明確差比價關係的相關規格的價格爲臨時價格。
注(中成藥部分):
2、表中備註欄加註“△”的劑型規格,及同劑型的其他規格爲臨時價格。
5 經外奇穴名·定喘
5.1 《常用新醫療法手冊》·定喘
定喘爲經外奇穴名(dìngchuǎn EX-B1)[1][2]。見《常用新醫療法手冊》。別名治喘、喘息。在背部,當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0.5寸。左右計2穴。主治哮喘,咳嗽,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百日咳,肩背痛,肩關節軟組織損傷,落枕,蕁麻疹,上肢癱瘓,上肢麻痹等。
5.1.1 拼音
dìngchuǎn
5.1.2 代號
EX-B1
5.1.3 別名
5.1.4 出處
5.1.5 定喘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定喘穴在背部,當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0.5寸[3]。
定喘穴位於第七頸椎棘突旁開0.5寸處,一說在大椎穴旁開1寸[4]。
定喘穴位於脊柱區,橫平第七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0.5寸,左右計2穴。
5.1.6 定喘穴取穴方法
患者俯臥位或正坐低頭,穴位於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定大椎穴,旁開0.5寸處。
俯臥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大椎穴),旁開0.5寸處取穴[5]。
快速取穴:低頭,頸背交界椎骨高突處椎體,椎體下旁開半橫指處即是定喘穴[6]。
5.1.7 定喘穴穴位解剖
定喘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頭夾肌和橫突棘肌。分佈有第七、八頸神經後支,深層有頸深動、靜脈和頸橫動、靜脈的分支。
定喘穴下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夾肌、頭最長肌、半棘肌等,布有第七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部正當第八頸神經後支內側支,有頸橫及頸深動、靜脈分支。
5.1.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頭夾肌→頭半棘肌。
5.1.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頸神經後支的皮支分佈;深層有頸神經後支的肌支、副神經和頸橫動脈、頸深動脈分佈。
5.1.8 定喘穴的功效與作用
5.1.9 定喘穴主治病證
定喘穴主治哮喘,咳嗽,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百日咳,肩背痛,肩關節軟組織損傷,落枕,蕁麻疹,上肢癱瘓,上肢麻痹等。
其他病:蕁麻疹。
5.1.10 刺灸法
5.1.10.1 刺法
直刺0.5~0.8寸。
一般直刺0.5~1.0寸。
直刺或針尖向內斜刺0.5~1寸,局部酸脹,有時可擴散至肩背部或胸部。
注意:定喘穴深部是肺臟,故針刺時不可向外下方向深刺,以防刺傷肺臟引起氣胸。
5.1.10.2 灸法
可灸。
5.1.11 定喘穴的配伍
定喘配列缺、尺澤、合谷、膻中,有宣肺解表,理氣化痰,降氣平喘的作用,主治哮喘發作期。
5.1.12 特效按摩
5.1.13 定喘穴研究進展
5.1.13.1 治療哮喘
以定喘、太淵,結合辨證配穴,在肺俞、中府埋針,治療哮喘196例,較單純針刺效果好,尤其是風寒型顯效率高,對肺虛、腎虛型效果較差。
電針“定喘”、“天突”等,可使哮喘豚鼠血漿及肺支氣管組織中cAMP含量同步升高。
針刺膻中、定喘、魚際、肺俞、腎俞等,能升高哮喘患者IL-12水平,降低11-4、IgE水平,從而調節機體免疫功能,達宣肺化痰、瀉肺平喘之功。
5.2 《新醫療法彙編》·定喘
定喘爲經外奇穴名。出《新醫療法彙編》。位於頸後部,第七頸椎棘突旁開2寸處,左右計2穴。主治咳嗽、哮喘。
5.2.1 定位
5.2.2 主治病證
5.2.3 刺灸法
一般直刺0.5~0.8寸。
7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66.
- ^ [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4.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28.
- ^ [5]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93.
- ^ [6]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