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針刺術語·得氣
得氣(arrival of qi)是指進行鍼刺時,患者所產生的酸、麻、重、脹、疼痛或觸電樣反應等針感以及醫者刺手手下的沉緊等感覺[1]。近人又稱針感[2]。《黃帝內經靈樞·終始》:“堅拒勿出,謹守勿內(納),是謂得氣。”
4.1 得氣與否的識別
當感應產生時,醫者會感到針下有徐和或沉緊的感覺;同時患者會在針刺的部位出現相應的酸、麻、脹、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擴散傳導。《標幽賦》:“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閒處幽堂之深邃。”《醫學入門》指出:“如針下沉重脹滿者,爲氣已至,若患人覺痛則爲實,覺酸則爲虛。如針下輕浮虛活者,氣猶未至。”
4.2 得氣的意義
歷代鍼灸醫家都十分重視針刺的得氣,認爲“刺之要,氣至而有效”(《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3]。《金針賦》:“氣速效速,氣遲效遲。”如已得氣,則應“密意守氣勿失”(《黃帝內經靈樞·小針解》)。如未得氣,可採取候氣或催氣的方法,促使得氣。
4.3 影響針感的因素
目前,對得氣的理解,大多着重於受針者的感覺,稱爲針刺感應。不同針感的出現,與患者的體質、病情和部位特點有關[4]。如肌肉豐厚的部位,多出現酸脹感和針下沉緊感,神經幹分佈的部位,多出現痠麻感;感覺遲鈍的部位,多出現脹重感;四肢末端和敏感的部位,多出現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