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傳信適用方》卷一引皇甫坦方之導痰湯
4.1 處方
半夏(湯泡七次)四兩,天南星(炮,去皮)、橘紅、積實(麩炒)、赤茯苓(去皮)各一兩[1]。
半夏4兩(湯洗7次),天南星1兩(細切,薑汁浸),枳實(去瓤)1兩,橘紅,赤茯苓1兩。
4.2 製法
上藥爲粗末。
4.3 功能主治
《傳信適用方》卷一引皇甫坦方之導痰湯功能燥溼豁痰,行氣開鬱。治痰涎壅盛,頭目眩暈;或痰飲留積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坐臥不安,飲食少思。
主治痰凝氣滯,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痰嗽喘急,不思飲食,以及頭暈,不寐,短氣,譫語,中風,痰厥,痰呃。
4.4 用法用量
4.5 摘錄
5 《重訂嚴氏濟生方》之導痰湯
5.1 處方
半夏(湯泡七次)120克、 天南星(炮,去皮)、橘紅、 枳實(去瓤,麩炒)、赤茯苓(去皮)各30克、 甘草(炙)15克。
5.2 製法
上藥哎咀。
5.3 功能主治
《重訂嚴氏濟生方》之導痰湯功在燥溼豁痰,行氣開鬱。主治痰涎壅盛,頭目眩暈;或痰飲留積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坐臥不安,不思飲食。
5.4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薑10片,煎至240毫升,去滓,食後溫服。
5.5 方解
方中南星燥溼化痰,祛風散結枳實下氣行痰,共爲君藥;半夏功專燥溼祛痰,橘紅下氣消痰,均爲臣藥,輔助君藥加強豁痰順氣之力;茯苓滲溼,甘草和中,爲佐使藥。全方共奏燥溼化痰,行氣開鬱之功。氣順則痰自下降,暈厥可除,痞脹得消。
5.6 摘錄
《重訂嚴氏濟生方》
6 《壽世保元》卷三方之導痰湯
6.1 處方
陳皮2錢,半夏(姜炒)2錢,白茯苓(去皮)3錢,白朮1錢5分(去蘆),香附2錢,青皮(去瓤)2錢,黃芩(炒)2錢,瓜蔞仁3錢,砂仁8分,黃連(姜炒)2錢,甘草8分。
6.2 製法
上銼。
6.3 功能主治
《壽世保元》卷三方之導痰湯主治噯氣聲聞於外,胸膈悶,舌黑、因氣有痰者。
6.4 用法用量
6.5 摘錄
《壽世保元》卷三
7 《治痧要略》方之導痰湯
7.1 處方
殭蠶1錢,瓜蔞1錢,牛蒡子1錢,陳皮8分,銀花8分,薄荷5分,澤瀉5分。
7.2 功能主治
《治痧要略》方之導痰湯主治痧因痰壅不降者。
7.3 用法用量
7.4 摘錄
《治痧要略》
9 《性病》方之導痰湯
9.1 處方
黃連2錢,白朮1錢半,陳皮1錢,滑石1錢,黃芩半錢,木通3分,桃仁12個,甘草(炙)少許。
9.2 功能主治
《性病》方之導痰湯主治月水不利,臍腹作痛;或小腹引腰,氣攻胸膈,軀體肥滿而有痰者。
9.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9.4 摘錄
《性病》
13 《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一方之導痰湯
13.1 組成
旋覆花、半夏、陳皮、荊芥、五味子、前胡、白芍藥、杏仁、桔梗、茯苓、甘草。
13.2 功能主治
《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一方之導痰湯主治婦人月水準信,痰閉子宮,不能受胎,其人肥白,腹不痛者。
13.3 用法用量
14 《仙拈集》卷二方之導痰湯
14.1 組成
南星1錢,半夏1錢,陳皮1錢,茯苓1錢,瓜蔞仁1錢,枳實1錢,桔梗1錢,山梔1錢,黃芩1錢,黃連1錢,甘草2分,木香(另研)2分,辰砂2分。
14.2 功能主治
14.3 用法用量
14.4 附註
15 《杏苑》卷四方之導痰湯
15.1 組成
15.2 功效主治
《杏苑》卷四方之導痰湯功在消宿食,下鬱積。主治過食傷脾,健運無力,致食不得消化,鬱於腸胃之間,而爲泄瀉。
15.3 用法用量
上先以水煎,臨熟下大黃滾1-2沸,空心服。如利之後,以人蔘、白朮等劑補之。
15.4 各家論述
17 《一盤珠》卷八方之導痰湯
17.1 組成
雄黃3分,貝母3分,陳皮3分,茯苓3分,桔梗3分,北細辛3分,菖蒲3分,瓜蔞3分,薄荷3分,蟬退3分,天麻3分,鬱金3分,甘草3分。
17.2 功能主治
17.3 用法用量
19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