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西醫·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HZ)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一般兒童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表現爲水痘(varicella),成人多爲體內潛在病毒復發感染,表現爲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1]。帶狀皰疹以羣集小水皰沿神經走向單側分佈,伴明顯神經痛爲特徵,多見於成人,中醫稱爲纏腰火丹。原發感染爲水痘,潛伏在感覺神經節的VZV再激活引起帶狀皰疹。帶狀皰疹愈後極少復發。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屬於皰疹病毒科,爲DNA病毒;患者是該病的唯一傳染源,病毒通過呼吸道傳播,人羣普遍易感,兒童發病率較高。
帶狀皰疹典型病例依臨牀表現,尤其是皮疹形態、分佈,不難診斷,非典型病例需靠實驗室檢測做出病原學診斷。
帶狀皰疹多爲自限性疾病,對症處理爲主。可加用抗病毒藥,注意防治併發症。
3.1 疾病名稱
3.2 英文名稱
herpes zoster
3.3 別名
纏腰火丹;纏腰龍;蛇串瘡;蜘蛛瘡;shingles;zona serpiginosa;zoster
3.4 分類
3.5 ICD號
B02
3.6 流行病學
帶狀皰疹可見於任何年齡,但多見於成人,90%見於50歲以上的人,早年有水痘接觸史,但不一定有水痘發病史。在無或低免疫力的人羣(如嬰幼兒)接觸帶狀皰疹患者後,一般只能引起水痘,而不會發生帶狀皰疹。
病毒感染後以潛伏形式長期存在於脊神經或顱神經的神經節細胞中,被某些因素激活後,病毒從一個或數個神經節沿相應的周圍神經到達皮膚,引起復發感染,即帶狀皰疹。患原發水痘後能再發帶狀皰疹,但帶狀皰疹發生後很少復發,這與前者發病後產生不完全免疫(IgM反應)及後者發病後產生完全持久性免疫(IgM反應)有關。
帶狀皰疹常呈散發性,與機體免疫功能有關。在老年人,局部創傷後,系統性紅斑狼皰、淋巴瘤、白血病以及較長期接受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和放射治療的病人,較正常人明顯易感,且病程遷延,病情較重,後遺神經痛也較突出。
3.7 帶狀皰疹的病因
帶狀皰疹的病原屬脫氧核糖核酸皰疹病毒,與水痘病毒一致,又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爲嗜神經病毒。完整的VZV呈球形,直徑約150~200nm,核酸爲雙鏈DNA,由正20面體的核衣殼組成,外層由疏鬆的脂蛋白形成包膜,散佈有病毒編碼的糖蛋白,病毒顆粒僅外殼具有傳染性。水痘和帶狀皰疹在臨牀上是兩個不同的疾病但是由同病毒引起。VZV原發感染後大約有70%的兒童在臨牀上表現爲水痘,約30%的人爲隱性感染,二者均爲帶病毒者。
3.8 帶狀皰疹的發病機制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從皮膚黏膜進入神經纖維,侵入敏感的神經節,形成潛伏感染,對機體不造成傷害,但一旦VZV獲得再活化的條件則又感染致病,對於VZV再活化的機制目前尚不清楚。但許多因素與帶狀皰疹的發生有關,如過度疲勞、精神創傷、霍奇金病及其他惡性腫瘤、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和皮質類固醇激素、放療、大手術、重金屬中毒等誘因的刺激可使機體抵抗力下降到最低水平,VZV不能被控制,即在神經節內增殖擴散,導致神經壞死和炎症加重,臨牀上出現嚴重神經痛。神經節內病變表現爲脊髓後柱節段性脊髓灰白質炎,神經節和神經後根有劇烈炎症反應。VZV逆向傳至敏感的神經,引起嚴重的神經炎,並向皮膚敏感的神經末梢擴延,在該處形成簇狀皰疹。皮疹出現的第一天皮膚神經纖維發生退行性變,表明敏感的神經節內的感染侵犯到皮膚,神經節的感染可以擴展至鄰近部位,沿神經後根擴散至腦膜,導致軟腦膜炎和節段性脊髓炎及前角運動神經感染,引起運動神經麻痹等伴發症。皮膚的病變主要在表皮,水皰位於表皮的深層,在皰內及邊緣處可見明顯腫脹的氣球狀表皮細胞。真皮內的感覺神經纖維在皮疹出現後不久也出現明顯變性。隨着年齡的增長,細胞免疫對VZV的應答反應也隨之減弱,老年人對VZV的細胞介導免疫反應表現爲選擇性並漸降低,因此老年人帶狀皰疹的發病率、嚴重程度及併發症都較高。本病癒後可以獲得終生免疫,罕見覆發。
3.9 帶狀皰疹的臨牀表現
帶狀皰疹潛伏期可長達數年至數十年,水痘病史可有可無。帶狀皰疹發病前常有誘因,如受寒、發熱、疲勞、精神緊張、創傷、X線照射、使用免疫抑制劑、器官移植、患惡性腫瘤,病後虛弱,或機體免疫力下降等情況。
發病初期,患者常先有局部皮膚感覺異常、痛覺過敏、針刺感、燒灼感、蟻走感等,局部淋巴結亦可腫痛。部分患者同時伴有輕微發熱,乏力、頭痛等全身症狀。
2~4天內開始發疹,發疹的部位往往在局部皮膚感覺異常處。最初表現爲紅斑,數小時內轉爲丘疹,繼而變成水皰。水皰約綠豆大小、表面光滑,皰壁透明、厚而緊張,周圍繞以紅暈。數個或更多的水痘組成簇狀,數簇可匯聚成小片,簇間皮膚正常。數羣集簇水皰沿單側周圍神經支配的皮膚呈帶狀分佈,損害輕的有2~3羣,重者可達10餘羣,各羣相鄰近的可融合成大片。水皰成批發生,甚至可彼此相連類似絞股珍珠串,沿周圍神經的走向分佈成帶狀。帶狀皰疹的發疹以胸腰部位爲多見。皮疹多數侷限於身體一側,不超越身體正中線;偶爾有雙側分佈者。5~8天后水皰內容物稍顯渾濁,或部分破潰,局部糜爛滲液,最後乾燥結痂。第2周痂皮脫落,一般不留瘢痕,或暫時留存淡紅的色斑或色素沉着,日久亦可消退。皮疹一般不超過正中線,極少超過對側者爲橫過對側神經的小分支受侵所致。多數患者伴有局部淋巴結腫大疼痛(圖1~3)
神經痛爲帶狀皰疹的一大特點,疼痛性質呈持續性燒灼痛或針刺樣,年齡越大疼痛越重,多數患者訴稱疼痛達到難以忍受的程度。出血壞死型疼痛往往更是嚴重。與此相反,兒童患者則疼痛輕微。根據受累神經的不同,帶狀皰疹有不同的臨牀表現。
由於肋間神經受累的頻率較多,約佔60%,故胸部皮膚帶狀皰疹臨牀上最爲多見。脊神經中除胸部神經單獨形成肋間神經支配胸、腹部皮膚外,其他的脊神經多與相鄰的幾個脊神經互相聯合後形成頸、臂腰、骶髂神經叢,再從各神經叢分出許多周圍神經,分別分佈到頸、上、下肢和會陰部皮膚。因此,胸部神經發病後常能由肋間神經明確地反映出病變的節段。而頸部、腰骶部神經發病後,僅能從皮損瞭解到脊神經病變的區域。肋間神經受累的皮膚損害從胸背部後上方向前下方延伸,通常位於第一胸椎下方,前接胸骨,後臨脊椎,最低者可近腰椎,止於正中線;一般佔兩三個以上肋間神經的分佈區,偶有對稱性或同時侵犯多個神經分佈區者。此外,臂部及腹部皮膚等亦可發生帶狀皰疹。
顱神經有其特定的分佈區域,較常受累的爲三叉神經和麪、聽神經。三叉神經中以眼支最常累及,多見於老年人,常伴劇痛,皮損分佈於一側額面部,如鼻尖部出現皮疹則易合並眼炎,嚴重的可導致失明。因此,眼支病變時應特別注意檢查角膜,以便及早採取相應措施。在上頜支受累時,於懸雍垂和扁桃體出現水皰,下頜支受累時,則在舌前、頰粘膜等處出現水皰。面、聽神經受病毒侵犯後,外耳道或鼓膜出現水皰並可有耳鳴、耳聾、眩暈、噁心、嘔吐、眼球震顫以及患側面癱、舌前2/3處味覺消失等症狀,又稱爲耳帶狀皰疹,由此組成的面癱、耳痛和外耳道皰疹三聯症又稱Ramsey-Hunt綜合徵。
面神經及三叉神經受累則表現爲面部帶狀皰疹、眼部帶狀皰疹、頭部帶狀皰疹。面部帶狀皰疹多發生於一側,包括面頰、鼻脣及頦部。若膝狀神經節被侵犯,面神經的運動和感覺纖維受累,可出現面癱、耳痛和皰疹三聯症狀,稱爲Ramssey-Hunt綜合徵。眼部帶狀皰疹系由三叉神經第一支受累而引起,常與面部帶狀皰疹併發。眼部帶狀皰疹表現爲結膜炎、角膜炎、鞏膜炎、虹膜睫狀體炎。角膜皰疹潰破形成潰瘍可引起失明,或引起第三、四、六對腦神經麻痹,引起眼外肌癱瘓及虹膜麻痹;若繼發細菌感染則可致全眼球炎、腦膜炎,甚至死亡。
顱神經或頸神經節被病毒侵犯後如向上蔓延,可產生帶狀皰疹性腦膜腦炎,引起頭痛、嘔吐、驚厥等症狀,應予警惕。
此外,病毒由脊髓後根神經節侵及植物神經的內臟神經纖維後,可產生相應系統的症狀,如胃腸炎、膀胱炎、腹膜炎、胸膜炎等表現。
帶狀皰疹病程,兒童及年輕人約2~3周,老年人約3~4周,愈後極少復發。嚴重病例,特別皮疹泛發者往往提示免疫功能缺陷及潛在的惡性腫瘤,應及早檢查發現。黏膜帶狀皰疹可累及眼、口腔、陰道及膀胱黏膜,導致相應的症狀。
由於機體免疫功能和受侵神經的不同,本病在臨牀上有以下特殊型表現。
1.不全型帶狀皰疹(頓挫型) 局部不出現皮疹或只出現紅斑或丘疹,無典型水皰,很快自行消退。
2.大皰型帶狀皰疹 可出現直徑大於0.5cm的大皰,如櫻桃大小。
4.壞疽型帶狀皰疹 皮疹中心可壞死,結黑褐色痂皮,不易剝離,癒合可遺留瘢痕,多見老年人及營養不良的患者。
5.泛髮型(播散型)帶狀皰疹 病情嚴重,有死亡報告。本型少見。局部發疹至播散全身時間約1~10天,水皰簇集,有融合傾向,可累及肺、腦等器官,常伴高熱、頭痛等中樞神經受累症狀,多見衰弱的老年人及惡性淋巴瘤患者。
6.眼帶狀皰疹(三叉神經眼支) 多見於老年人,疼痛劇烈,可累及眼角膜、結膜、虹膜睫狀體、鞏膜等發炎,甚至全眼球炎,以致失明。上行感染可引起腦膜炎,而致死亡。
7.耳帶狀皰疹(Ramsay hunt綜合徵) 即面癱、耳聾、外耳道皰疹三聯徵。VZV侵犯膝狀神經節後根,引起面神經、聽神經受累所致。表現爲單側面癱、外耳道皰疹、鼓膜皰疹伴患側耳痛、耳鳴、耳聾、乳突壓痛,舌前1/3味覺障礙,常伴有眩暈、噁心、嘔吐、眼球震顫等症狀。
8.內臟帶狀皰疹 少見。VZV侵犯脊神經後根神經節引起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內臟神經纖維支配區發疹,出現胃腸道及泌尿道症狀,可發生節段性胃腸炎、膀胱炎;若侵犯胸腹膜,引起胸、腹膜炎症或積液。
3.10 帶狀皰疹的併發症
皰疹局部破損後可能併發細菌感染。若帶狀皰疹病損發生於特殊部位,例如眼部,則可能導致嚴重後果。倘若繼發細菌性感染後,可引起全眼球炎,甚至腦膜炎;病後出現視力下降、失明、面癱等後遺症。頭部帶狀皰疹多在頭前部即三叉神經第一支分佈區,可造成脫髮及永久性瘢痕。
帶狀皰疹皮膚損害癒合後,疼痛仍可持續一段時間。部分老年患者神經痛可持續數月或年餘。可嚴重影響睡眠和情緒;疼痛程度較重,持續時間較長者可導致精神焦慮、抑鬱等表現。
3.11 實驗室檢查
與水痘患者的血象一樣,帶狀皰疹患者粒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分類比例正常。
3.12 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主要變化見於神經及皮膚。與單純皰疹一樣以細胞變性爲主。本病的神經損害系在一個或數個鄰接的背根神經或腦神經節中由嚴重的炎症性浸潤開始,擴展至相應的感覺性的脊神經或腦神經,炎症導致受犯神經節內神經細胞的破壞。本病中受累神經節用光學顯微鏡及電子顯微鏡檢查或用猴腎細胞培養以證明含有核內嗜伊紅包涵體。變性的改變可從受累的神經節沿感覺神經擴展到皮膚。水痘位於表皮深部,呈多房性,內含透明漿液,陳舊者有紅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在水痘內及其邊緣處可查見膨大的氣球狀細胞,由於棘細胞發生變性而成。水皰周圍水腫明顯,真皮乳頭腫脹,毛細血管擴張。在血管、毛囊及神經周圍有多形核白細胞、淋巴細胞或漿細胞浸潤。在水皰內上皮細胞或變性的細胞核中可發現嗜伊紅性核內包涵體(Lipchuetz小體),尤以氣球狀細胞核內多見。
在系統性水痘或帶狀皰疹中,在不同的器官可發現含核內嗜伊紅包涵體的竈性壞死區域,尤其在肝臟、腎臟、肺和腎上腺。在血管內皮中所見的核內嗜伊紅包涵體可作爲血行播散的證據。水痘與本病不同,在背根神經節中無核內嗜伊紅包涵體。在帶狀皰疹性肺炎的致死病例中,屍體解剖在支氣管的上皮細胞和肺泡細胞內顯示有核內嗜伊紅的包涵體。
用乙酰膽鹼酯酶的方法染色證明,在被帶狀皰疹感染的皮膚階段中真皮神經網似乎明顯減少,這種減少可被考慮爲是由於病毒的存在,因爲在水皰下的真皮中,小神經的神經膜細胞內已證實有嗜伊紅的包涵體;另外用電子顯微鏡檢查在無髓鞘的真皮神經的軸索中已發現病毒成熟粒子,以及無髓神經纖維的嚴重破壞。
3.13 帶狀皰疹的診斷
水痘與帶狀皰疹典型病例依臨牀表現,尤其是皮疹形態、分佈,不難診斷,非典型病例需靠實驗室檢測做出病原學診斷。
典型病例根據單側性發疹,多數水皰簇集成羣、沿周圍神經分佈、而排列成帶狀及伴有神經痛等特點,診斷多不困難,但對無水皰、無神經痛及其他特殊類型,應按具體情況作綜合分析才能明確診斷。
在皰疹未出現前表現爲頓挫性帶狀皰疹時,神經痛常易與其他疾病引起的疼痛相混淆,如心肌梗死、膽囊炎、闌尾炎、腎絞痛、椎間盤突出、青光眼等。有時局部淋巴結腫大和皮膚感覺異常等早期表現,可爲診斷提供線索。一旦皮疹出現,則診斷顯而易見。
3.14 流行病學史
3.15 典型臨牀表現
成人多見,出疹前有2~5天低熱、頭痛、局部燒灼感、刺痛、瘙癢等,出疹過程類似水痘,皮疹呈叢集分佈,多沿受累神經分佈,常見於肋間神經、三叉神經等。
3.16 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多正常。
3.17 鑑別診斷
帶狀皰疹有時需與單純皰疹鑑別,後者好發於皮膚與黏膜交接處,分佈無一定規律,水皰較小易破,疼痛不著,多見於發熱(尤其高熱)病的過程中,常易復發。
偶爾也有與接觸性皮炎混淆的,但後者有接觸史,皮疹與神經分佈無關,自覺燒灼、劇癢,無神經痛。
在帶狀皰疹的前驅期及無疹型帶狀皰疹中,神經痛顯著者易誤診爲肋間神經痛、胸膜炎及急性闌尾炎等急腹症,需加注意。單純皰疹通常有在同一部位,有多次復發的病史,而無明顯免疫缺陷的帶狀皰疹病人不出現這種現象。從水皰液中分離病毒或檢測VZV、HSV抗原或DNA是鑑別診斷唯一可靠的方法。
3.18 帶狀皰疹的治療
帶狀皰疹多爲自限性疾病,對症處理爲主。可加用抗病毒藥,注意防治併發症。
處理措施包括鎮痛,避免摩擦病損部位,防止繼發感染,重症患者應臥牀休息。帶狀皰疹患者不必隔離,但易感兒童或孕婦接觸患者病損部位後,可受染而發生水痘;故帶狀皰疹患者應避免與其直接接觸。
局部可用5%碘苷溶於50%二甲基亞碸製成溶液外塗,或阿昔洛韋溶液外敷,每天數次;同時口服鎮痛劑及鎮靜劑等以止痛。有報道採用物理療法,例如音頻電療法或採用氦-氖激光照射與皮膚損害相關的脊髓後根、神經支配區或疼痛區,對消炎止痛,緩解症狀效果較好,可縮短病程。重症患者,特別是發生於眼部的帶狀皰疹,必須採用積極的全身及局部抗病毒治療。可用阿昔洛韋作全身性應用,5~10mg/(kg•次)靜脈滴注,1次/8h,共7~10天。亦可用單磷酸阿糖腺苷,5~10mg/(kg•d),靜脈或肌肉注射。病情極嚴重者,可加用干擾素α100萬~300萬U/d肌肉注射。局部可用碘苷或阿昔洛韋滴眼滴眼液每天數次;同時,應進行相應的眼科治療,例如,發生虹膜睫狀體炎時應防止虹膜粘連,出現角膜炎時應防止視力障礙或失明等後遺症的發生。與處理單純皰疹性角膜性角膜炎有所不同的是,帶狀皰疹性角膜性角膜炎和虹膜睫狀體炎時可以局部應用皮質激素;即用0.1%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開始時1次/2h,有效後逐漸減少滴眼次數。
3.18.1 抗病毒藥物
阿昔洛韋(無環鳥苷)口服或靜滴,或阿糖胞苷靜滴(參見“單純皰疹”)。聚肌胞2mg/次,1周2~3次,肌肉注射。
阿昔洛韋可減輕病情,縮短排毒時間,促進癒合。一般兒童3~6mg/kg,每月5次,口服;成人200~400mg,每日5次,日服。療程7~10天。
3.18.2 止痛劑
可選用消炎痛、卡馬西平(0.1g,日3次)、甲腈咪胍等。亦可採用中成藥七葉蓮片(野木瓜)。嚴重的尚可作普魯卡因局部封閉、維生素B1、B12等亦可酌情應用。
3.18.3 免疫調節劑
轉移因子、α-干擾素、胸腺肽或丙種球蛋白等可酌情選用,以減輕症狀,縮短療程。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爲特異性高價免疫球蛋白,含高濃度中和抗體,療效顯著,但藥源少而價昂。
3.18.4 皮質激素
對老年和眼受累患者,早期給予中等劑量強的松(20~40mg/日)有縮短病程、緩介神經痛的作用。
3.18.5 局部療法
局部療法以乾燥、消炎爲主,如皰疹未破時可外塗硫黃爐甘石洗劑,日多次,或無環鳥苷霜,日2~3次;若皰疹已破潰,需酌情以3%硼酸液溼敷,或粘膜潰瘍膏、新黴素軟膏等外塗,日2~3次。
3.18.6 物理療法
氦氖激光照射、紫外線照射及頻譜電療等均有一定的消炎、止痛效果。
3.19 預後
皮膚帶狀皰疹呈自限性,預後一般良好;愈後一般可獲得終身免疫,僅偶有復發。不過,若皰疹病損發生於某些特殊部位(例如角膜),則可能導致嚴重後果。
3.20 帶狀皰疹的預防
一切1~14歲兒童和某些成人,皆應建議接種水痘減毒活疫苗。兒童只須1劑;成人應予2劑,間隔至少2月。多數成人(包括病史陽性者)對水痘皆已免疫。接觸兒童的醫護和教學人員、出國旅遊者、軍人和產後婦女,都應作免疫處理。
水痘疫疫苗極爲安全有效。縱有“突破”,病情一般亦甚輕微。有些疫苗接種後發生皮疹,接觸時可能發生疫苗病毒蔓延。對那些可能接觸妊婦和免疫機能障礙者的人,預防接種時要提醒他們倍加小心。免疫機能障礙者不應作預防接種。
醫務人員免疫的加強,羣體中疫苗應用的增多,預計將使院內感染的風險減少。但接觸帶狀皰疹後的人,仍然存在問題。有些已獲免疫的工作人員,可能發生水痘,從而有可能感染他人。發生水痘的病人,儘可能收入負壓室內,嚴加隔離。對水痘易感但又不能出院的病人,應隔離到接觸後10~20天。對病人羣體,篩檢易感性可用膠乳凝集試驗。但此試驗對疫苗保護作用的預測實不可靠。有些易感者,特別是免疫機能障礙者,應以水痘-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VZIG)作被動免疫。接觸後第7天,應考慮口服阿昔洛韋,共服7天。此舉可使已有過接觸的兒童,不致發病。
免疫血清球蛋白不能預防水痘。須用巨量才能收到明顯效果。如須防止發病或使病情減輕,應用VZIG,選擇對象是:①易感者。②發生有合併症水痘的風險甚大。③已有明顯接觸。任何人如符合前兩條,有過居家接觸,應作預防處置。除居家情況外,其他類型接觸往往很難判定其親密程度。對此參考美國兒科學會或疾控中心制定的指導原則,當有助益。
應作高危病人對待的情況是:①由於其他疾病或免疫抑制治療而處於免疫機能障礙狀態。②產前5天內或產後2天內發生水痘的婦女所生嬰兒。③某些早產兒。④骨髓移植受體(無論易感性如何)。⑤某些成人。
無論成人還是兒童,水痘病史一般都是可靠的。病史陰性的兒童,一般皆爲易感者。病史陰性的成人,血清學測試甚爲實用,但不能以此而推遲VZIG的應用。接觸後,應儘快給予VZIG,因爲遲至96h以後應用,即無效驗。
3.21 相關藥品
伐昔洛韋、泛昔洛韋、阿昔洛韋、阿糖腺苷、腺苷、利巴韋林、聚肌胞、氨基比林、苯巴比妥、巴比妥、非那西丁、咖啡因、布洛芬、吲哚美辛、阿米替林、多塞平、丙米嗪、利多卡因、嗎啡、干擾素、人血丙種球蛋白、麻疹疫苗、轉移因子、胸腺肽、潑尼松、硼酸、噴昔洛韋、酞丁安、碘苷、黃芩、板藍根、大黃、雙黃連、龍膽瀉肝丸、板藍根沖劑、除溼丸、舒肝丸、活血消炎丸、水痘疫苗
3.22 相關檢查
4 中醫·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爲病症名[2]。指一種同時損及神經和皮膚的病毒性疾病。多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帶狀皰疹相當於中醫的“纏腰火丹”、“蛇串瘡”、“蜘蛛瘡”。如《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白話解》纏腰水丹記載:“此症俗名蛇串瘡,有乾溼不同,紅黃之異,皆如累累珠形。幹者色紅赤,形如雲片,上起風粟,作癢發熱;溼者色黃白,水皰大小不等,作爛流水,較幹者多痛”。又如《外科啓玄》蜘蛛瘡記載:“此瘡生於皮膚間與水窠相似,淡紅且痛,5、7個成堆,亦能散開”。亦有人稱之爲“纏腰龍”者。
4.1 帶狀皰疹的中醫病機
帶狀皰疹多因素志不遂,肝鬱氣滯,鬱久化熱,或因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溼熱搏結,兼感毒邪而發病。
4.2 帶狀皰疹的辨證治療
4.2.1 肝膽實熱型
局部皮損鮮紅,水腫,皰壁緊張,灼熱刺痛。自覺口苦咽乾,口渴,煩躁易怒,食慾不佳,大便幹或不爽,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微數。
4.2.1.1 方藥治療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10g、黃芩10g、梔子10g、板藍根15g、大青葉15g、澤瀉10g、車前子15g、元胡10g、赤芍10g、生甘草10g。發於頭面者加菊花;發生於上肢者加桑枝、片薑黃;發於下肢者加牛膝;血皰者加丹皮、白茅根;口乾渴者加生石膏、知母;大便乾燥者加大黃;皮疹繼發細菌感染者加雙花、公英;年老體弱者加黃芪。
4.2.2 脾溼肺熱型
局部皮損顏色較淡,水皰多,皰壁鬆弛,疼痛略輕,口不渴或渴不欲飲,不思飲食,食後腹脹,大便粘而不爽,小便色黃,女性白帶增多,舌質淡紅體胖,苔白厚或白膩,脈沉緩或滑。
4.2.2.1 方藥治療
方藥:除溼胃苓湯加減:茯苓15g、生白朮10g、陳皮10g、厚朴10g、大青葉15g、生薏米30g、澤瀉10g、元胡10g、車前子15g、生甘草10g。
4.2.3 氣滯血瘀型
4.2.3.1 方藥治療
方藥:活血散瘀湯加減:桃仁10g、紅花10g、雞血藤15g、鬼箭羽15g、元胡10g、川楝子10g、地龍10g、木香6g、陳皮10g、雙花藤15g。正氣尚盛者加川軍破瘀;年老體弱者加生黃芪、黨蔘扶正。
4.3 帶狀皰疹的其他療法
4.3.1 外治法
紅斑、小水皰時可用雄黃解毒散30g、化毒散3g混勻後與水調敷或用新鮮馬齒莧或白菜幫搗爛後混合調敷。糜爛破潰時可用硼酸雙黃雙黃連液(3%硼酸液2000m1加雙黃連0.6g)清理、溼敷,水紗條貼敷。結痂時用化毒散膏、黃連膏。後遺神經痛時可用黑色拔膏棍或脫色拔膏棍加溼化貼。
4.3.2 治療帶狀皰疹的單方成藥
急性期可用龍膽瀉肝丸加板藍根衝沖劑,亦可用除溼丸加舒肝丸;後遺神經痛時可用健脾舒肝丸加活血消炎丸。
4.3.3 帶狀皰疹的鍼灸治療
穴位注射雙側曲池。針入得氣後抽無回血,各注維生素B1250微克,每日1次。有滲出者外塗呋喃西林氧化鋅軟膏,或於皰疹周圍刺,並加刺外關、合谷、內關等穴,針用瀉法,或用薰灸器艾煙燻局部30~40分鐘。若皰疹較大者,先用消毒三棱針刺破,用消毒幹棉球汲幹滲出液,雙氧水清洗後再用生理鹽水清洗,繼予艾煙薰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