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

生物學 推拿部位名 人體器官名 耳穴名 六腑 中醫學 鍼灸學 中醫基礎理論 腧穴學

1 拼音

dà cháng

2 英文參考

large intestine[朗道漢英字典]

large intestin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dàchá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O7(穴)[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arge intestin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中醫·大腸

3.1 耳穴名·大腸

大腸(dàcháng CO7 large intestine)爲耳穴[1][2]。在耳輪腳及部分耳輪與AB線之間的前1/3處。

3.1.1 標準定位

耳穴·大腸耳輪腳及部分耳輪與AB線之間的前1/3處。

耳穴·大腸位於耳輪腳上方前部。

耳穴·大腸的位置

3.1.2 治病

耳穴·大腸主治腹瀉便祕咳嗽痤瘡等。

3.1.3 刺激方法

一般用毫針、埋針、壓籽法、刺血法等進行刺激

3.2 六腑之一·大腸

大腸六腑之一,位於腹中,其上口通過闌門小腸相接;其下端出口爲肛門(包括結腸直腸[3]。其主要功能是接納傳導小腸消化吸收後的食物糟粕與水液,並吸收其中的水津,經過燥化,形成糞便,經肛門排出體外。大腸是整個消化過程的最後階段,有“傳導之腑”、“傳導之官”之稱。《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祕典論》:“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手陽明大腸經大腸手太陰肺經大腸。其背俞大腸俞募穴天樞下合穴上巨虛手陽明大腸經絡於肺,與肺互爲表裏

3.3 推拿部位名·大腸

大腸推拿部位名,出陳氏《鍼灸大成·小兒按摩經》。

3.3.1 位於食指拇側邊緣一線·大腸

大腸推拿部位名,位於食指拇側邊緣一線(《幼科推拿祕書》)。

3.3.2 位於食指遠端指骨的腹面·大腸

大腸推拿部位名,位於食指遠端指骨的腹面(《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祕旨全書》)。

3.3.3 位於食指近端指骨的腹面·大腸

大腸推拿部位名,位於食指近端指骨的腹面(《小兒推拿廣意》)。

4 脊椎動物器官名·大腸

脊椎動物的腸,以盲腸附着點爲界,區分爲前、後二部分,分別稱爲小腸大腸大腸分爲盲腸和屈曲於前方的結腸、直行於後部的直腸三部分。從食物殘渣吸收水分和分泌粘液的機能很強。小腸以絨毛的有無爲主要區別點,和它相聯繫的機能也有差別,在胚胎發生後期,由於腸絨毛的退化消失而分化爲大腸。其他動物也由於與此相類似的而被稱爲大腸部分。

5 西醫·人體器官名·大腸

大腸(large intestine)是消化管最後的一段,長約1.5米,起自右髂窩,終於肛門,可分爲盲腸結腸直腸三段。大腸的主要機能是吸收水分,將不消化殘渣以糞便的形式排出體外。

5.1 盲腸

盲腸(cecum)是大腸的開始部(圖2-22),位於右髂窩內,左接迴腸,上通升結腸。在盲腸的後內壁伸出一條細長的闌尾vermiformappendix,其末端遊離,一般長6-8釐米,內腔與盲腸相通,它是盲腸末端在進化過程中退化形成的。

圖2-22 盲腸內腔及闌尾炎

5.2 結腸

結腸(colon)圍繞在空迴腸的周圍,可分爲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四部分。升結腸盲腸向上延續的部分,至肝右葉下方彎向左形成橫結腸。橫結腸左端到脾的下部,折向下至左髂嵴的一段叫降結腸。左髂嵴平面以下的一段結腸位於腹下部和小骨盆腔內,腸管彎曲,叫乙狀結腸,在第3骶椎平面續於直腸

5.3 直腸

直腸(rectum)位於盆腔內(圖2-23),全長約15-16釐米,從第3骶椎平面貼骶尾骨前面下行,穿盆膈終於肛門盆膈以下的一段又叫肛管analcanal,長約3-4釐米。直腸的肌膜和其它部分一樣,也是由外縱、內環兩層平滑肌構成。環形肌在肛管處特別增厚,形成肛門內括約肌。圍繞肛門內括約肌的周圍有橫紋肌構成的肛門外括約肌括約肌收縮可阻止糞便的排出。

圖2-23 直腸肛管

6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