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constipa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大便祕結爲病證名[1]。見《丹溪心法附餘·燥門》。簡稱便祕,也稱大便難、大便不通、大便祕澀。指糞便乾燥堅硬,排出困難,排便次數減少的表現。一般指大便排出困難或三四天以上不大便者。大便祕結有正虛與邪實之不同。
4 大便祕結的病因病機
《醫學正傳·祕結論》:“腎主五液,故腎實則津液足而大便滋潤,腎虛則津液竭而大便結燥。原其所由,皆房勞過度,飲食失節,或恣飲酒漿,過食辛熱,飲食之火起於脾胃,淫慾之火起於命門,以致火盛水虧,津液不生,故傳道失常,漸成結燥之證。是故有風燥,有熱燥,有陽結,有陰結,有氣滯結,又有年高血少,津液枯涸,或因有所脫血,津液暴竭,種種不同。”
《症因脈治·大便祕結論》:“大便祕結之症,外感門有表未解,太陽陽明之脾約,有半表半里,少陽陽明之大便難,又有正陽陽明之胃實。大便硬,又有表邪傳裏,系在太陰,七八日不大便。又有少陰病,六七日不大便,厥陰下利,譫語有燥屎者。以分應下、急下、大下、可下。又互發未可下、不可下。俟之,蜜導、膽汁導等法。內傷門則有積熱、氣祕、血枯各條之不同。”
5 大便祕結的辨證論治
《醫宗必讀·大便不通》:“經日,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愚按內經之言,則知大便祕結,專責之少陰一經。證狀雖殊,總之津液枯乾,一言以蔽之也。分而言之,則有胃實、胃虛、熱祕、冷祕、風祕、氣祕之分。”“更有老年津液乾枯,婦人產後亡血,及發汗利小便,病後血氣未復,皆能祕結。法當補養氣血,使津液生則自通。誤用硝黃利藥,多致不救,而巴豆、牽牛,其害更速。若病證雖屬陰寒,而脈實微燥,宜溫暖藥中略加苦寒,以去熱燥,燥止勿加。如陰燥欲坐井中者,兩尺按之必虛,或沉細而遲,但煎理中湯,待極冷方服。或服藥不應。不敢用峻猛之藥者,宜蜜煎導之。久虛者,如常飲食法,煮豬血髒湯加酥食之。血仍潤血,髒仍潤髒,此妙法也。”
《壽世保元·大便閉》:“大便閉結至極,昏不知人事,用大田螺二三枚,以鹽一小撮,和殼搗碎,置病人臍下一寸三分,以寬帛緊繫之即通。”
6 大便祕結的分類
便祕有陽結、陰結、實祕、虛祕、氣祕、風祕、痰祕、冷祕、熱祕、三焦祕、幽門祕(幽門不通)、直腸結、脾約之區分。
6.1 陽結
陽結指胃腸實熱燥火所致的便祕[2]。《醫學入門·燥結》:“結有能食脈實數者爲陽結。”《景嶽全書·雜證謨》:“陽結證必因邪火有餘以致津液乾燥,此或以飲食之火起於脾,或以酒色之火熾於腎,或以時令之火蓄於髒,凡因暴病或以年壯氣實之人方有此證。然必有火證火脈內外相符者,方是陽結。治此者又當察其微甚,邪結甚者,非攻不可,宜諸承氣湯、神祐丸、百順丸之類主之。邪結微者,宜清涼飲子、元戎四物湯,或黃龍湯、玉燭散之類主之。火盛不解者,宜清涼散、大黃硝石湯、八正散、大分清飲、大金花丸之類主之。火盛水虧,陰虛而燥者,宜丹溪補陰丸,人蔘固本丸,或六味地黃加黃柏、知母、麻仁之類主之。”亦有以風祕、氣實祕、熱祕等爲陽結。《金匱翼·便閟統論》:“實閉熱閉即陽結。”《醫學心悟·大便不通》:“熱閉者,口燥、脣焦、舌胎黃、小便赤、喜冷、惡熱,此名陽結。”
6.2 陰結
陰結指胃腸陰寒固結,或精血虧耗,大腸乾燥所致的便祕[3]。《醫學入門·燥結》:“不能食,脈弦微者,爲陰結。”《景嶽全書·雜證謨》:“陰結證,但察其既無火證,又無火脈……蓋此證有二則,一以陽虛,一以陰虛也。凡下焦陽虛,則陽氣不行,陽氣不行,則不能傳送而陰凝於下,此陽虛而陰結也;下焦陰虛則精血枯燥,精血枯燥則津液不到而腸臟幹槁,此陰虛而陰結也。故治陽虛而陰結者,但益其火則陰凝自化,宜右歸飲,大補元煎、大營煎之類主之;或以人蔘當歸數錢煎湯送右歸、八味等丸俱妙。治陰虛而陰結者,但壯其水,則涇渭自通,宜左歸飲、左歸丸、當歸地黃飲、五福飲、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二者欲其速行,宜於前法中各加肉蓯蓉二三錢。”亦有以寒祕、氣虛祕、溼祕等歸爲陰結。《證治匯補·祕結》:“陰結者,陰寒固結腸胃,血氣凝滯而祕結也,外症不渴不食,肢冷身涼,大便硬閉,脈沉而遲,宜四物合附子湯,如久不大便而脈反微濇者,黃芪建中湯。”《金匱翼·便祕統論》:“冷閉虛閉即陰結也。”《醫學心悟·大便不通》:“冷閉名陰結。”
6.3 實祕
實祕(excessive constipation[4])是指風寒痰熱、食積氣滯胃腸等所致的便祕。又作實閉、實閟[5]。
6.3.1 實祕的病因病機
腸胃實邪壅結所致的腑氣不通。
6.3.2 實祕的治療
《醫學心悟·大便不通》:“陽明胃實,燥渴、譫語、不大便者,實閉也,小承氣湯下之。”
《金匱翼·便閟統論》:“實閟有寒有熱。熱實者,宜寒下;寒實者,宜溫下。麻仁丸、厚朴三物湯,治實而熱者;逐氣丸、溫脾湯,治實而寒者也。”
6.4 虛祕
虛祕(deficient constipation)爲病證名[6]。是指氣、血、津、液、陰、陽等虛弱所致的便祕。
6.4.1 虛祕的病因病機
因精血津液虧耗所致的便祕。多因體氣素虧,或因發汗、利小便耗傷津液,或病後元氣未復,精虧血枯所致。
6.4.2 虛祕的症狀
《聖濟總錄·大小便門》:“或因病後重亡津液,或因老弱血氣不足,是謂虛祕。”
6.4.3 虛祕的治療
虛祕如因氣虛、氣滯而致者,可用厚朴丸等方。津液耗傷者,可用潤腸丸。
《醫學心悟·大便不通》:“若老人精血不足,新產婦人氣血乾枯,以致腸胃不潤,此虛閉也,四物湯加松子仁、柏子仁、肉蓯蓉、枸杞、人乳之類以潤之,或以蜜煎導而通之。若氣血兩虛,則用八珍湯。”
《金匱翼·便祕統論》:“虛祕有二,一以陰虛,一以陽虛也。凡下焦陽虛,則陽氣不行,陽氣不行,則不能傳送,而陰凝於下。下焦陰虛,則精血枯燥,精血枯燥,則津液不到而腸藏幹槁。治陽虛者,但益其火,則陰凝自化;治陰虛者,但壯其水,則涇渭自通。”
6.5 氣祕
氣祕(qi constipation)是指氣滯於內,腑氣不通,以大便乾結,或不甚乾結,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腸鳴矢氣,腹中脹痛,噯氣頻作,納食減少,胸脅痞滿,苔薄膩,脈弦等爲常見症的實祕證候。
6.5.1 氣祕的病因病機
氣滯或氣虛所致的便祕[7]。多因七情鬱結,氣壅大腸,或中氣不足,傳送無力所致。
6.5.2 氣祕的症狀
《症因脈治·大便祕結論》:“氣祕便結之症,心腹脹滿,脅肋刺痛,欲便而不得便,此氣實壅滯之症也。若質弱形弱,言語力怯,神思倦怠,大便不出,此氣虛不振之症也。”
6.5.3 氣祕的辨證論治
《證治要訣·大便祕》:“氣祕則氣不升降,谷氣不行,其人多噫。宜蘇子降氣湯加枳殼,吞養正丹,或半硫丸、來複丹;未效,佐以木香檳榔丸;欲其速通則枳殼生用。”
可選用枳桔湯、四君子湯等方。
《醫碥·大便不通》:“有氣祕,氣壅塞不通,不升不降,其人多噫。實者破結導滯,木香、檳榔、枳殼、陳皮、杏仁等類。虛者,補而行之,不宜破者,人蔘多用。”“若氣少氣弱,無力推送,則惟有助氣而已。丹溪雲:肺氣不降,則難傳送。用枳殼、沉香、訶子、杏仁等。老人虛人津液少,宜滑之,用胡麻、麻仁、阿膠等。”
《雜病源流犀燭·大便祕結源流》:“有由氣祕者,氣不升降,谷氣不行,善噫,宜蘇子降氣湯加枳殼。”
6.6 風祕
風祕(wind constipation)爲病證名[8]。是指風搏肺臟,傳於大腸,以大便燥結,排便艱難等爲常見症的便祕證候。
6.6.1 風祕的病因病機
6.6.2 風祕的症狀
6.6.3 風祕的治療
《證治要訣·大便祕》:“風祕之病,由風搏肺臟,傳於大腸,故傳化難;或其人素有風病者,亦多有祕。宜小續命湯去附子倍芍藥,入竹瀝兩蜆殼許。實者,吞脾約麻仁丸;虛者,吞養正丹。”
《奇效良方·祕結門》:“風祕爲病,風痰祕於大腸,結而不通也。”又:“皁角丸治老人、虛人風祕。乃大腸經有風,大便祕結宜服之。”
《張氏醫通·大小府門》:“風祕者,風入大腸,傳化失職。羌、防、蘇子、枳殼、麻仁、杏仁、皁角灰,煎服潤腸丸。”
《雜病源流犀燭·大便祕結源流》:“專由風祕,宜小皁角丸;如由虛而兼風祕,宜二仁丸。”
《醫燈續焰·大便燥結證》:“風燥宜五仁丸、《世醫得效方》皂莢丸,搜風順氣丸之類。”又:“《世醫得效方》五仁丸治津液枯竭,大腸祕澀,傳導艱難。《世醫得效方》皁角丸,專治有風入臟腑閉塞。”
6.7 痰祕
痰祕因痰飲溼熱阻滯腸胃所致[9]。《張氏醫通·大小府門》:“痰祕者,痰飲溼熱阻礙,氣不升降,頭汗喘滿,胸脅痞悶,眩暈腹鳴。半夏、茯苓、木香、檳榔、枳實、橘紅、香附、白芥子、薑汁、竹瀝。不應,加大黃、黃連。甚則控涎丹下之。”
6.8 冷祕
冷祕(cold constipation)是指寒邪內結,以大便艱澀,腹痛拘急,脹滿拒按,脅下偏痛,手足不溫,呃逆嘔吐,苔白膩,脈弦緊等爲常見症的實祕證候。又名陰結[10]。
6.8.1 冷祕的病因病機
陰寒凝結,腑氣不通。
6.8.2 冷祕的症狀及治療
《證治要訣·大便祕》:“冷祕由冷氣橫於腸胃,凝陰固結,津液不通,胃道祕塞,其人腸內氣攻,喜熱惡寒,宜藿香正氣散加官桂、枳殼各半錢,吞半硫丸。”
《醫述》:“世人但知熱祕,不知冷祕,冷祕者,冷氣凝結,津液不通,如天寒地凍,水結成冰之義,治宜八味丸、半硫丸溫而通之。”
《醫學心悟·大便不通》:“冷閉者,脣淡、口和,舌胎白,小便清,喜熱、惡寒,此名陰結,宜用溫藥而兼潤燥之法,理中湯加歸芍主之。”
6.9 熱祕
熱祕(heat constipation)是指熱邪內壅,以大便乾結,腹脹腹痛,口乾口臭,面紅心煩,或有身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脈滑數等爲常見症的實祕證候。又名陽結[11]。
6.9.1 熱祕的病因病機
6.9.2 熱祕的症狀及治療
《證治要訣·大便祕》:“熱祕,面赤身熱,腸胃脹悶,時欲得冷,或口舌生瘡,此由大腸熱結。宜四順清涼飲,吞潤腸丸,或木香檳榔丸。”
《金匱翼·便祕統論》:“熱祕者,熱搏津液,腸胃燥結,傷寒熱邪傳裏,及腸胃素有積熱者,多有此疾。”用大黃飲子。
《醫學心悟·大便不通》:“熱閉者,口燥,脣焦,舌胎黃,小便赤,喜冷、惡熱,此名陽結。宜用清熱攻下之法,三黃枳術丸主之。”
6.10 三焦祕
三焦祕指大便祕結之由於三焦不和者[12]。《丹溪心法附餘·燥門》:“三焦不和,胸膈痞悶,氣不升降,飲食遲化,腸胃燥澀,大便祕結。”用搜風潤腸丸。
6.11 幽門祕(幽門不通)
幽門祕(幽門不通)指便祕之由於幽門不通者[13]。症見噎噻氣阻,大便不通。《脾胃論》卷下:“幽門不通,上衝,吸門不開,噎噻,氣不得上下,治在幽門閉,大便難。”用通幽湯。
6.12 直腸結
直腸結指糞便結於直腸難出者[14]。《醫碥·大便不通》:“燥屎巨硬,結在肛門難出,名直腸結。從導法治之。導法,以蜂蜜煉成條,大如指,粘皁角末、油抹入便門。寒結者加草烏頭末,以化寒消結;熱結者以豬膽汁導之。”
6.13 脾約
脾約爲便祕的一種[15]。約爲約束之意,脾約指脾虛津少,腸液枯燥以致大便艱澀難出的病證。《註解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八》:“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大便難,與脾約丸。”《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祕結證治》:“或飲食燥熱而成熱中,胃氣強澀,大便堅祕,小便頻數,謂之脾約。”《雜病源流犀燭·大便祕結源流》:“脾約,液枯證也。仲景論陽明傷寒,自汗出,小便數,則津液內竭,大便必難,其脾爲約,脾約丸主之。蓋液者,肺金所布,肺受火爍,則津液自竭,而不能行清化之令,以輸於脾,是肺先失傳送之職,脾亦因失轉輸之權,而大便有不燥結者乎,但仲景以脾約丸主之……當大病後或東南人虛羸,恐雖熱甚,而偶誤服此,必脾愈弱而腸愈燥也。故本病只宜以滋養陰血,使陽火不熾爲上。宜當歸潤燥湯、蓯沉丸、潤腸丸。”
7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0.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0.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2.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2.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66.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4.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7.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61.
-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8.
-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09.
-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
- ^ [1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45.
- ^ [1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00.
- ^ [1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