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Chōngyáng ST42[中國鍼灸學詞典]
Yíngxiāng LI20[中國鍼灸學詞典]
Qūchí LI11[中國鍼灸學詞典]
chōngyá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4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T4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4 經穴名·衝陽
穴位 | 衝陽 | ||
---|---|---|---|
漢語拼音 | Chongyang | ||
羅馬拼音 | Chungyang | ||
美國英譯名 | Flushing Yang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ST42 | |
日本 | 42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E42 | |
富耶氏 | E42 | ||
德國 | M42 | ||
英國 | S42 | ||
美國 | St42 |
衝陽爲經穴名(Chōngyáng ST42)[1][2]。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別名會原、會骨、趺陽、會涌、會屈。屬足陽明胃經。衝陽爲足陽明胃經的原穴。衝指衝要、衝動,陽爲陰之對,此指足背,穴在足背動脈搏動處,故名衝陽。主治胃痛腹脹,口眼喎斜,面神經麻痹,足痿無力,腳背紅腫,足背腫痛,足扭傷,足緩不收,頭重頭痛,面腫,前額痛,牙痛,齒痛頰腫,癲狂,齒齦炎,癲癇,脈管炎,頭痛,嘔吐,胃脘痛,不嗜食,胃痛,胃痙攣,胃炎,腹脹,眩暈,風溼性關節炎等。
4.1 別名
會原(《鍼灸甲乙經》),趺陽(《鍼灸逢源》)會涌[3],會骨,會屈。
4.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胃出於厲兌……過於衝陽,衝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爲原,搖足而得之。
4.3 特異性
4.4 穴名解
衝指衝要、衝動,陽爲陰之對,此指足背,穴在足背動脈搏動處,故名衝陽。
衝,有衝要之義。陽,與陰相對,指足背。凡人舉足邁進,或揚腳撩踢之時,足跗首當其衝,穴在足背最高當跌陽脈搏動處,其位高而居脈之衝要處,即衝陽之意也。《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載:“衝陽絕,死不治。”
4.5 所屬部位
足背[4]
4.6 衝陽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衝陽在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5][6]。
衝陽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與中間楔狀骨關節處,可觸及足背動脈。正坐取穴。
衝陽位於足背最高點,解溪穴下1.5寸,當第二、三跖骨與楔狀骨間凹陷處。
衝陽穴的位置
4.7 取法
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與中間楔狀骨關節處,可觸及足背動脈。正坐取穴。
快速取穴:足背最高處,兩條肌腱之間,按之有動脈搏動感處即是[8]。
4.8 穴位解剖
衝陽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短伸肌、第二楔骨。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分佈着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深層爲腓深神經。皮膚由腓淺神經分佈。皮下有足背靜脈網,外側引出小隱靜脈,內側則有大隱靜脈的起始。足背深筋膜淺層薄而堅韌。針由皮膚、皮下組織,避開足背動脈,在(踇)短伸肌的上方深進,可達第二楔骨表面的骨膜。以上諸肌均受腓深神經支配。
4.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踇短伸肌→中間楔骨。
4.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足背內側皮神經分佈;深層有腓深神經和足背動脈經過和分佈。
布有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深層爲腓深神經,並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
4.9 衝陽穴的功效與作用
衝陽治口喎齒齲、腹堅、寒熱以及跗腫足緩等症,以經絡所在導引下行也。
4.10 主治病症
衝陽穴主治胃痛腹脹,口眼喎斜,面神經麻痹,足痿無力,腳背紅腫,足背腫痛,足扭傷,足緩不收,頭重頭痛,面腫,前額痛,牙痛,齒痛頰腫,癲狂,齒齦炎,癲癇,脈管炎,頭痛,嘔吐,胃脘痛,不嗜食,胃痛,胃痙攣,胃炎,腹脹,眩暈,風溼性關節炎等。
衝陽穴主治胃痛腹脹、口眼喎斜、面腫齒痛、足痿無力、腳背紅腫。
衝陽主治頭面、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頭重頭痛、口眼喎斜、齒痛頰腫、嘔吐、胃脘痛、不嗜食、足緩不收、足背紅腫、癲狂等。
衝陽主治頭痛,牙痛,口眼喎斜,胃脘痛,足背腫痛,足緩不收等。
衝陽穴主治胃痛,腹脹;口喎,面腫,頭痛,前額痛,齒痛;足背腫痛,足痿無力。
其它:牙痛。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可灸。
艾條灸5~10分鐘。
4.12 配伍
衝陽配豐隆,有豁痰寧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衝陽配足三裏、僕參、飛揚、復溜、完骨,有補益氣血,潤養經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4.13 特效按摩
以中指指腹用力按壓衝陽,每天早晚各按1次,每次1~3分鐘,可治消化系統疾病。
4.14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 善齧頰齒脣,熱病汗不出,口中熱痛;胃脘痛,時寒熱。
《鍼灸甲乙經》:熱病汗不出,口中熱痛,衝陽主之。胃脘痛,時寒熱皆主之。風水面浮腫,衝陽主之。腹大,不嗜食,衝陽主之。足下緩失履,衝陽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瘧先寒洗淅,甚久而熱,熱去汗出。
4.15 研究進展
4.15.1 治療三叉神經痛
取衝陽、太溪,用30號毫針垂直刺入5~6分深,提插捻轉時,有電擊感後立即出針,1~2 d一次。療效標準如下。痊癒:疼痛完全消失,日常生活無誘發,隨訪1年以上無復發。好轉:術後疼痛消失,2個月後復發,但疼痛程度減輕。無效:治療後疼痛如前。結果,本組30例,痊癒15例,好轉11例,無效4例。
4.15.2 治療失眠
對陰虛火旺型患者取雙側太沖、雙側太溪、右側神門、左側衝陽;心脾兩虛型取雙側神門、雙側衝陽;肝鬱化火型取雙側太沖、右側衝陽;痰熱內擾型取雙側衝陽、右側太沖;心膽氣虛型取雙側神門、雙側太沖、右側衝陽。取斑蝥、生薑、大蒜按1:2:5的比例搗碎混合貼敷發泡,各型貼敷時間都爲24 h,一次發泡。治療4周後統計療效(發泡後,自然痊癒需要3~4周),各種證型共計215例,痊癒161例,顯效26例,有效13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爲93.2%。
4.15.3 衝陽伏安特性與人體氣血盛衰
在對97名正常人、25名獻血者和10具屍體衝陽伏安曲線的檢測中觀察到,正常人衝陽伏安曲線具有非線性和慣性特徵;屍體衝陽伏安曲線的慣性面積顯著小於正常人,其非線性和慣性特徵程度明顯降低,而正常人衝陽伏安曲線具有的非線性和慣性特徵在獻血者衝陽上依然明顯存在,獻血者衝陽的慣性面積和伏安面積僅於獻血後第4日明顯大於正常人,至第7日即得到恢復。結果提示,存在於人體活體腧穴的某些功能特徵在屍體上不復存在;人體獻血後的功能恢復是迅速的,獻血對機體的影響是短暫而輕微的;衝陽穴能較敏感地反映機體氣血盛衰的變化。
5 經穴別名·衝陽
5.1 曲池的別名·衝陽
穴位 | 曲池 | ||
---|---|---|---|
漢語拼音 | Quchi | ||
羅馬拼音 | Chuchih | ||
美國英譯名 | Bent Pond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LI11 | |
日本 | 11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GI11 | |
富耶氏 | GI11 | ||
德國 | DI11 | ||
英國 | Li11 | ||
美國 | LI11 |
曲池爲經穴名(Qūchí LI11)[9]。代號LI11[10]。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別名陽澤、鬼臣、鬼腿。屬手陽明大腸經。曲池是手陽明大腸經五輸穴的合穴,五行屬土。曲即彎曲,池即池塘,指體表凹陷,屈肘取穴,在肘橫紋橈側端陷中,故名曲池。主治熱病,半身不遂,風疹,手臂腫痛無力,臂肘疼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瘰癧,傷寒,發熱,流感,頭痛,眩暈,耳鳴,耳聾,咽喉腫痛,胸中煩悶,咳嗽,氣喘,肺炎,扁桃體,頸腫,胸膜炎,肋間神經痛,齒痛,目不明,目赤痛,腹痛,吐瀉,泄瀉,痢疾,便祕,腸癰,高血壓,消渴,水腫,月經不調,丹毒,瘡瘍,疔瘡,疥瘡,溼疹,癮疹,蕁麻疹,麻疹,皮膚乾燥,癲狂,瘛瘲,善驚,中暑,高血壓,神經衰弱等。
5.2 別名
5.3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大腸上合手陽明,出於商陽……入於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爲合。
5.4 特異性
5.5 穴名解
曲即彎曲,池即池塘,指體表凹陷,屈肘取穴,在肘橫紋橈側端陷中,故名曲池。
《書·洪範》“木曰曲直。”曲有屈曲不直之義;《廣韻》:“停水曰池。”穴在肘外側,屈肘時當肱骨外側與肘橫紋橈側端之中點陷凹中,屈肘穴處凹陷,其形如池,故名曲池。
5.6 所屬部位
肘[11]
5.7 定位
曲池穴的位置
5.8 取法
屈肘成直角,當肘彎橫紋盡頭處。
在肘區,尺澤( LU5)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5.9 穴位解剖
曲池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前臂筋膜、橈側腕長、短伸肌、肱橈肌、肱肌。有橈側返動、靜脈的分支。分佈着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爲橈神經。皮膚由臂後神經分佈。皮下筋膜內還有前臂外側皮神經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經前臂筋膜,深進橈側腕長、短伸肌,由肱橈肌的後而進入該肌肉,穿過橈神經幹可抵肱肌。以上諸肌除肱肌由肌皮神經支配外,其他肌肉則由橈神經深支支配。
5.9.1 層次解剖
5.9.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前臂後皮神經分佈;深層有橈神經千經過,並有橈神經肌支、肌皮神經肌支、橈側副動脈(肱深動脈分支)和橈側返動脈分佈。
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爲橈神經;並有橈側返動、靜脈的分支通過。
5.10 功效與作用
陽明經多氣多血,陽氣隆盛,曲池穴爲手陽明經合穴,行氣活血、通調經絡的作用較強,又本穴配五行屬土,土乃火之子,瀉之具有清熱作用,所以本穴既可清本經之熱,治療頭面五官病,清大腸腑熱,治泄瀉、痢疾、腸癰等,又可清全身之熱而用於熱病。
陽明經多氣多血,又與手太陰肺經相表裏,故曲池可調和氣血、疏風解表,治療風邪蘊於肌膚所引起的癮疹等皮膚病。
曲池有疏風解表、調和氣血之功,治偏風、喉咽、肩臂肘腕等處之症,以經絡之所過也。
癲狂多由於心肝火盛,挾痰上攻所致,陽明經屬燥金,金克木,曲池穴配五行屬土,乃火之子,故調之可化痰濁之邪,瀉之可去心肝之火,故有清心、抑肝、化痰的作用,可用於癲狂的治療。
曲池還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以治療手臂腫痛、半身不遂等。
5.11 主治病症
曲池穴主治熱病,半身不遂,風疹,手臂腫痛無力,臂肘疼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瘰癧,傷寒,發熱,流感,頭痛,眩暈,耳鳴,耳聾,咽喉腫痛,胸中煩悶,咳嗽,氣喘,肺炎,扁桃體,頸腫,胸膜炎,肋間神經痛,齒痛,目不明,目赤痛,腹痛,吐瀉,泄瀉,痢疾,便祕,腸癰,高血壓,消渴,水腫,月經不調,丹毒,瘡瘍,疔瘡,疥瘡,溼疹,癮疹,蕁麻疹,麻疹,皮膚乾燥,癲狂,瘛瘲,善驚,中暑,高血壓,神經衰弱等。
曲池穴主治熱病、半身不遂、風疹、手臂腫痛無力、咽喉腫痛、齒痛、目赤痛、腹痛吐瀉、痢疾、高血壓、瘰癧、癲狂。
主治發熱,咽喉腫痛,目赤,齒痛,臂肘疼痛,上肢不遂,腹痛,吐瀉,痢疾,瘰癧,丹毒,瘡瘍,溼疹,蕁麻疹;以及中暑,高血壓,神經衰弱等。
曲池主要用於外感、頭面五官、胸腹及運動系疾患等:如傷寒、發熱、頭痛、眩暈、耳聾、目赤、咽喉腫痛、齒痛、胸中煩悶、咳嗽、氣喘、腹痛吐瀉、痢疾、便祕、腸癰、消渴、水腫、手臂腫痛及月經不調、丹毒、麻疹、瘰癧、癲狂等。
現代又多用曲池治療流感、肺炎、扁桃體、胸膜炎、肋間神經痛、高血壓、貧血等。
曲池主治發熱,咽喉腫痛,目赤,齒痛,臂肘疼痛,上肢不遂,腹痛,吐瀉,痢疾,瘰癧,丹毒,瘡瘍,溼疹,蕁麻疹;以及中暑,高血壓,神經衰弱等。
曲池穴調和氣血、通經活絡的作用較強,以治療經脈病、皮膚病效果最好。主治頭痛,眩暈,咽喉腫痛,齒痛,目不明,目赤痛,耳鳴,耳聾;腹痛,泄瀉,痢疾,便祕,腸癰;癮疹,蕁麻疹,丹毒,疔瘡,疥瘡,皮膚乾燥;癲狂,瘛瘲,善驚;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肩背疼痛,瘰癧;發熱,月經不調,感冒,消渴,水腫,瘧疾,頸腫。
曲池爲強壯穴之一,每日如按壓曲池1~2 min,使酸脹感向下擴散,有預防高血壓的作用。
5.12 刺灸法
5.12.1 刺法
直刺1~1.5寸。
一般直刺0.5~1.0寸,深刺可透少海,局部有酸脹感,或向上放散至肩部,或向下放散至手指。
直刺0.8~1.2寸,深刺可透少海穴,局部酸脹或向上放散至肩部或向下放散至手指。
注意:曲池穴禁用於腦血栓形成、伴有血壓不穩定的患者。針刺時不可強刺激,以防腦出血。
5.12.2 灸法
可灸。
5.13 配伍
曲池配合谷、外關,有疏風解表,清熱止痛作用,主治感冒發熱,咽喉炎,扁桃體炎,目赤。
曲池配合谷、血海、委中、膈俞,有散風清熱,調和營衛作用,主治丹毒,蕁麻疹。
曲池配內關、合谷、血海、陽陵泉、足三裏、太沖、崑崙、太溪、阿是穴,有溫陽散寒,活血止痛作用,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曲池配合谷、血海、三陰交,有扶正解毒作用,主治冬眠靈藥物反應。
5.14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傷寒餘熱不盡,曲池主之。胸中滿,耳前痛,齒痛,目赤痛,頸腫,寒熱,渴飲輒汗出,不飲則皮乾熱,曲池主之。肩、肘中痛,難屈伸,手不可舉,腕重急,曲池主之。目不明,腕急,身熱,驚狂,躄痿痹,瘛瘲,曲池主之。癲疾吐舌,曲池主之。
《鍼灸大成》:主繞踝風,手臂紅腫,肘中痛,偏風半身不遂,惡風邪氣,泣出喜忘,風癮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煩滿,臂膊疼痛,筋緩捉物不得,挽弓不開,屈伸難,風痹,肘細無力,傷寒餘熱不盡,皮膚乾燥,瘛瘲癲疾,舉體痛癢如蟲齧,皮脫作瘡,皮膚痂疥,婦人經脈不通。
《備急千金要方》:耳痛。舉體痛癢如蟲噬,癢而搔之,皮便脫落作瘡,灸曲池二穴,隨年壯,發即灸之神良。
5.15 研究進展
降血壓作用:針刺曲池後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及舒張壓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對腦血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降壓機制與腦內阿片受體部分介導及降心率效應有關。
降血糖作用:以曲池、三陰交、陽陵泉三穴爲主穴,結合分型配穴治療糖尿病,2個月爲一療程, 75%患者血糖有不同程度降低。
對血液循環系統有明顯影響:針刺曲池可增強冠心病患者的心肌收縮力,使其心率減慢,對房性期前收縮、心房顫動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對血氧飽和度有調整作用:動物實驗表明,針刺組血氧飽和度比對照組(不針)提高6.31%。在開胸術中可以看到,手術中雖有開放性氣胸存在,且肺臟萎縮,但動脈血氧分壓仍升高,沒有缺氧。
針刺家兔“曲池”,可使人工氣胸後的血氧飽和度有明顯增高;對皮層活動有抑制性影響;並能提高痛閾。
針刺曲池、陽陵泉,觀察急性中風患者的腦血流圖,可見患者腦血流量增加,腦血管阻力降低,起針後腦血流量增加仍可維持35 min,腦血管阻力降低卻不顯著。這說明電針曲池、足三裏能減小腦梗死面積,並對梗死邊緣區神經細胞提供一定的保護作用。
對血液的影響:觀察脾切除術後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經針刺足三裏、曲池等穴後,全部患者的血小板數目隨針刺治療而漸趨下降,直至恢復正常。針刺曲池對炎症竈白細胞的游出有一定抑制作用。
對胃腸蠕動的影響:針刺曲池等穴,可見空腸、迴腸的蠕動有即時性的改變,蠕動弱者增強,蠕動強者減弱。另外對闌尾炎患者針刺足三裏、曲池,無論在X線下觀察或直接手術觀察,均可見闌尾蠕動明顯加強,緊張度增加,或闌尾弧度變動、移位,呈捲曲擺動,或見分節氣泡移動加快,內容物排出,有的闌尾血管收縮,原來充血者變爲缺血狀態。
針刺曲池等穴,對胃腸蠕動、胃蛋白酶、胃酸含量有良性調整作用。
對神經體液調節功能的影響:針刺曲池可使多數正常人空腹血糖升高,說明腎上腺髓質分泌功能增強。對血糖的影響因手法不同而效果各異,如用燒山火手法可使血糖上升、用透天涼手法可使血糖下降。
對體溫的影響:電針家兔的“大椎”、“曲池”可使大部分發熱家兔的體溫降低,同時觀察腦脊液中鈣離子含量,發現電針後腦脊液中鈣離子含量明顯升高,血清鈣離子也相應升高,這說明電針後腦脊液中鈣離子含量升高是針刺降溫的重要機制之一。
抗過敏作用:用胎盤組織液腧穴注射,或針刺曲池、血海、足三裏等穴,可治療蕁麻疹。
治療斑禿:曲池、足三裏注射維生素B12治療斑禿取得良好效果。
5.16 迎香的別名·衝陽
穴位 | 迎香 | ||
---|---|---|---|
漢語拼音 | Yingxiang | ||
羅馬拼音 | Yinghsiang | ||
美國英譯名 | Welcome Fragrance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LI20 | |
日本 | 20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GI20 | |
富耶氏 | |||
德國 | DI20 | ||
英國 | Li20 | ||
美國 | LI20 |
迎香爲經穴名(Yíngxiāng LI20)[14]。出《鍼灸甲乙經》。別名衝陽。屬手陽明大腸經。迎香爲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迎即迎接,香即香氣,此穴善治鼻病,以恢復嗅覺,故名迎香。主治鼻塞不通,口眼喎斜,鼻衄,鼻淵,鼻息肉,嗅覺減退,喘息不利,面癢浮腫、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痙攣,鼻息肉,膽道蛔蟲症,便祕等。
5.16.1 別名
5.16.2 出處
5.16.3 特異性
5.16.4 穴名解
《說文》:“迎,逢也。”“香,芳也,從黍從甘。”《春秋傳》曰:“黍稷馨香。”凡香物統謂之香,故名迎香。《黃帝內經靈樞·脈度》“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金針梅花詩鈔》迎香條:“善通鼻塞號迎香。”肺開竅於鼻,與大腸爲表裏。鼻塞得通,則爲香爲臭自可迎而知之矣。
5.16.5 所屬部位
面
5.16.6 迎香穴的定位
迎香穴的位置
5.16.7 取法
5.16.8 穴位解剖
迎香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提上脣肌。皮膚由上頜神經的眶下神經分佈。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分支。分佈着面神經與眶下神經的吻合支。皮下組織內有面神經的分支和麪動脈的鼻外側動脈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而達提上脣肌,該肌由面神經的頰支支配。
5.16.8.1 層次解剖
5.16.8.2 穴區神經、血管
布有面神經與眶下神經的吻合支;並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脈分支通過。
5.16.9 迎香穴的功效與作用
肺開竅於鼻,職司嗅覺,本穴又位於鼻旁,刺之能宣利鼻竅,恢復嗅覺,迎香而入,治療鼻病。
迎香穴位於面部,又爲手、足陽明經之交會穴(二經均分佈於面部),所以是治療面部疾病的主穴,諸如風襲經脈、經筋弛緩之口眼喎斜,風襲肌膚的面癢症,風水相搏、流溢於肌膚的面腫,均可取本穴以散風通絡、宣肺利水。
迎香穴在鼻翼傍五分,主治鼻鼽不利,窒洞閉塞。《玉龍歌》載:“不聞香臭從何治,迎香兩穴可堪攻。”蓋肺開竅於鼻,大腸爲肺之府,本穴屬大腸而位近鼻竅,有宣肺通竅之功,治鼻病及嗅覺不敏,極效。
5.16.10 主治病症
迎香穴主治鼻塞不通,口眼喎斜,鼻衄,鼻淵,鼻息肉,嗅覺減退,喘息不利,面癢浮腫、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痙攣,鼻息肉,膽道蛔蟲症,便祕等。
迎香主要用於口鼻疾患等:如面癢浮腫、面神經麻痹或痙攣、鼻炎、鼻塞、鼻衄、嗅覺減退及喘息不利、膽道蛔蟲症等。
迎香主治鼻塞,鼻衄,鼻淵,鼻息肉,口眼喎斜,面癢浮腫;以及膽道蛔蟲症等。
迎香穴是治療鼻病的要穴,主治鼻塞,鼻衄,鼻息肉,口喎,面癢,面腫,頭痛;膽道蛔蟲病。
其它:面神經麻痹。
5.16.11 刺灸法
5.16.11.1 刺法
一般向鼻根部斜刺0.3~0.8寸。
治膽道蛔蟲病時應向外上平刺1~1.5寸,透四白穴。局部有酸脹感,可擴散至鼻部,有時有眼淚流出。
5.16.11.2 灸法
不宜灸。
5.16.12 配伍
迎香配四白、地倉、陽白,有祛風活血通絡作用,主治面神經癱瘓,面肌痙攣。
5.16.13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鼻鼽不利,窒洞氣塞,喎僻多涕,鼽衄有癰,迎香主之。
《鍼灸大成》:主鼻塞不聞香臭,偏風,口喎,面癢浮腫,風動面癢,狀如蟲行,脣腫痛,喘息不利,鼻喎,多涕,鼽衄骨瘡,鼻有息肉。
5.16.14 研究進展
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臨牀療效統計表明,針刺迎香對慢性支氣管炎臨牀有效率可達70%~90%,與中藥組比較,無論近期療效或遠期療效均較中藥組優越。
治療鼻炎:針刺迎香能夠恢復鼻腔黏膜纖毛清除功能,對慢性鼻炎等黏膜疾患具有治療作用。
迎香是治療鼻病首選穴。有報道用潑尼松龍穴位注射治療過敏性鼻炎、鼻前庭炎;氦氖激光照射治療過敏性鼻炎,埋線治療慢性鼻炎,針刺治療慢性鼻炎等均取得滿意效果。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12.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74.
-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9.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6.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89.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47.
-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0.
- ^ [11]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7.
- ^ [12]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4.
- ^ [13]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59-160.
- ^ [1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89.
- ^ [1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28.
- ^ [1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6.
- ^ [1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06.
- ^ [1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