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炙法

分类索引

蜜炙法是指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拌炒的炮制方法

蜜炙蜜制方法之一。古代文献中的蜜炙法是将药物涂蜜后,用微火炙干。现行的蜜炙法近于古代的蜜水拌炒法。

蜂蜜味甘性平,有甘缓益脾润肺止咳、矫味等作用。因此,蜜炙法多用于止咳平喘补脾益气药物

蜂蜜虽言性平,实则生用性偏凉,能清热解毒;熟则性偏温,以补脾气、润肺燥之力胜。《医学校正入门》指出:“蜜炙性温,健脾胃和中补三焦元气。”故蜜炙法所用的蜂蜜都要先加热炼过。其方法是:将蜂蜜置锅内,加热至徐徐沸腾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并除去泡沫及上浮蜡质,然后用罗筛或纱布滤去死蜂、杂质,再倾入锅内,加热至116℃~118℃,满锅起鱼眼泡,用手捻之有黏性,两指间尚无长白丝出现时,迅速出锅。炼蜜的含水量控制在10%~13%为宜。加热时注意蜂蜜沸腾外溢或焦化,当蜜液微沸时,及时用勺上下搅动,防止外溢。

1 蜜炙目的

1.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如百部冬花紫菀等药,蜜炙后均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故有“蜜炙甘缓而润肺”之说。

2.增强补脾益气作用  如黄芪甘草党参等药,蜜炙能起协同作用,增强其补中益气的功效。

3.缓和药性  如麻黄发汗作用较猛,蜜炙后能缓解其发汗之力,并可增强其止咳平喘的功效。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  如马兜铃,其味苦劣,对胃有一定刺激性。蜜炙除能增强其本身的止咳作用外,还能矫味,以免引起呕吐

2 蜜炙常用的操作方法

1.先拌蜜后炒药  先取一定量的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与药物拌匀,放置闷润,使蜜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然后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

2.先炒药后加蜜  先将药物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时,再加入一定量的炼蜜,迅速翻动,使蜜与药物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

一般药物都用第一种方法炮制。但有的药物质地致密,蜜不易被吸收,这时就应采用第二种方法处理,先除去部分水分,并使质地略变酥脆,则蜜就较易被吸收

炼蜜的用量视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大;质地坚实,黏性较强,油分较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小。通常为每100kg药物,用炼蜜25kg。

蜂蜜在炼制过程中,要产生泡沫,此泡沫从古至今多弃之不用。泡沫的量一般占总炼蜜量的7%左右。通过对两者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泡沫和炼蜜成分基本一致。两者均含总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氨基酸有机酸花粉粒等。花粉粒炼蜜含量较多,水分含量和还原糖含量炼蜜稍高于蜜泡沫。

蜜制饮片,加蜜量是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饮片的蜜用量检测方法,有利于保证蜜炙时加入规定的炼蜜量,对统一和提高饮片质量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部分蜜炙饮片的研究,结果表明,蜜炙品比生品增加的还原糖含量,随炮制时加蜜量的增加而依次增加。蜜炙品中相对蜜含量与炮制实际加蜜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性。故可用酒石酸铜法测定蜜炙饮片还原糖含量来了解炮制时的加蜜量,并可对不同药物蜜炙品建立不同的经验公式(回归方程)进行计算。

3 注意事项

(1)炼蜜时,火力不宜过大,以免溢出锅外或焦化。此外,若蜂蜜过于浓稠,可加适量开水稀释。

(2)蜜炙药物所用的炼蜜不宜过多过老,否则黏性太强,不易与药物拌匀。

(3)炼蜜用开水稀释时,要严格控制水量(约炼蜜量的1/3~1/2),以蜜汁能与药物拌匀而又无剩余的蜜液为宜。若加水量过多,则药物过湿,不易炒干,成品容易发霉。

(4)蜜炙时,火力一定要小,以免焦化。炙的时间可稍长,要尽量将水分除去,避免发霉。

(5)蜜炙药物须凉后密闭贮存,以免吸潮发黏或发酵变质;贮存的环境除应通风干燥外,还应置阴凉处,不宜受日光直接照射。

关系树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