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rhinorrhea with clear discharg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hin nasal discharg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allergic rhin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allergic rhinitis[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概述
鼻流清涕爲症狀名[1]。古稱鼻鼽。《雜病源流犀燭·鼻病源流》:“有鼻鼽者,鼻流清涕不止,由肺經受寒而致也。”
鼻鼽(allergic rhinitis[2])爲病證名。又稱稱鼽嚏、鼻流清涕。是指以突然和反覆發作的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等爲主要表現的鼻病[3]。臨牀較爲常見、多發[4]。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少陰之復,燠熱內作,煩躁鼽嚏。”
《黃帝內經素問·脈解》:“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也說:“歲金不及……民病肩背瞀重,鼽嚏……”
4 鼻流清涕的病因病機
《黃帝內經素問·脈解篇》:“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
《中藏經·論肺臟虛實寒熱生死順逆脈證之法》:“肺氣通於鼻,和則能知香臭矣,有寒則善咳……實則鼻流清涕。”
《雜病源流犀燭·鼻病源流》:“有鼻鼽者,鼻流清涕不止,由肺經受寒而成也。”
鼻鼽多由肺衛不固,風寒侵襲鼻竅所致:由於肺氣虛,衛表不同,腠理疏鬆,風寒乘虛而入,犯及鼻竅,邪正相搏,肺氣不得通調,津液停聚,鼻竅壅塞,遂致噴嚏流清涕。
肺氣的充實,有賴於脾氣的輸布。脾氣虛則肺氣虛。而氣之根在腎,腎虛則攝納無權,氣不歸元,陽氣易於耗散,風邪得以內侵致病。故本病的表現在肺,但其病理變化與脾腎有一定關係。
6 需要與鼻流清涕相鑑別的疾病
鼻流清涕應與傷風鼻塞(風寒鼻塞)相鑑別:風寒鼻塞爲感受風寒之邪而致,其鼻塞、噴嚏、流涕清稀,常伴有發熱、惡寒等全身症狀,病程較短,數天後可愈,而鼻流清涕症狀發作突然,消失也快,有反覆發作病史。
7 鼻流清涕的治療
7.1 辨證治療
7.1.1 肺經伏熱
鼻鼽·肺經伏熱證(allergic rhinitis with pattern of latent heat in lung channel)是指肺經伏熱,以鼻癢,噴嚏頻作,流清涕,鼻塞,多在悶熱天氣發作,鼻黏膜色紅或暗紅,鼻甲腫脹,伴咳嗽、咽癢、口乾煩熱,舌質紅,苔白或黃,脈數等爲常見症的鼻鼽證候。
7.1.1.1 症狀
鼻癢,噴嚏頻作,流清涕,鼻塞,多在悶熱天氣發作,鼻黏膜色紅或暗紅,鼻甲腫脹,伴咳嗽、咽癢、口乾煩熱,舌質紅,苔白或黃,脈數。
7.1.2 肺氣虛
鼻鼽·肺氣虛寒證(allergic rhinitis with lung yang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氣虛寒,以鼻塞鼻癢,噴嚏頻頻,清涕如水,鼻黏膜色淡,惡風寒,面白,氣短,咳嗽,咯痰色白,舌質淡,舌苔薄白,脈虛弱等爲常見症的鼻鼽證候。
7.1.2.1 症狀
鼻塞鼻癢,噴嚏頻頻,清涕如水,鼻黏膜色淡,惡風寒,或有自汗,面色㿠白,倦怠懶言,氣短,音低,咳嗽,咯痰色白,舌質淡,舌苔薄白,脈虛弱。
7.1.2.2 證候分析
鼻爲肺之竅,肺氣虛,風寒之邪乘機犯鼻,內傷於肺,正邪相爭,格邪外出,故突發鼻癢,噴嚏頻作;寒邪遏肺,肺失清肅,氣不攝津,津水外溢,清涕自流。津水停聚則鼻內肌膜腫脹蒼白,呈水腫樣,鼻塞不遙,嗅覺暫時減退;肺氣虛,精微無以輸布,則倦怠懶言、氣短音低。氣虛則衛表不固,腠理疏鬆,故自汗出。舌質淡,苔薄白,脈虛弱是爲氣虛之證。
7.1.2.3 治法
宣肺疏散。
7.1.2.4 方藥治療
可用蒼耳散,溫肺止流丹、細辛膏等治療。如反覆發作者,加黃芪、白朮等藥。
可選用溫肺止流丹加減治療:方中以人蔘、甘草、訶子補肺斂氣,細辛、荊芥疏風散寒,桔梗、魚腦石散結除涕。
《辨證錄》卷三:“茲但流清涕而不腥臭,正虛寒之病也。熱證宜用清涼之藥,寒證宜用溫和之劑,倘概用散而不補,則損傷肺氣,而肺金益寒,愈流清涕矣,方用溫肺止流丹。”
可用玉屏風散會蒼耳子散:方中以玉屏風散益氣固表,蒼耳子散辛散風邪以通清竅。
《張氏醫通》卷八:鼻鼽,鼻出清涕也。風寒傷皮毛,則膀理鬱閉,宜疏風清肺,香蘇散加川芎、蜀椒、細辛、辣桂、訶子。不應,非風也,乃寒也,辛夷散去木通、防風、升麻、藁本,加桂、附、蔓荊、訶子、白朮。
7.1.3 脾氣虛
鼻鼽·脾氣虛證(allergic rhinitis with spleen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氣虛弱,以鼻塞較重,噴嚏,流清涕量多,鼻黏膜蒼白,腫脹較甚,伴倦怠乏力、食少腹脹、便溏,舌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弱無力等爲常見症的鼻鼽證候。
7.1.3.1 症狀
鼻塞較重,噴嚏,流清涕量多,鼻黏膜蒼白,腫脹較甚,伴倦怠乏力、肢困,食少腹脹、便溏,舌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弱無力。
7.1.3.2 證候分析
鼻爲肺之竅,肺氣虛,風寒之邪乘機犯鼻,內傷於肺,正邪相爭,格邪外出,故突發鼻癢,噴嚏頻作;寒邪遏肺,肺失清肅,氣不攝津,津水外溢,清涕自流。津水停聚則鼻內肌膜腫脹蒼白,呈水腫樣,鼻塞不遙,嗅覺暫時減退。脾氣虛,納運失職,溼濁內停,氣血精微生化不足,機體失養,故見納呆腹脹,肢困便溏,舌淡有齒印苔白,脈濡緩等。
7.1.3.3 治法
7.1.3.4 方藥治療
可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
方中以黃芪、白朮、黨蔘、甘草健脾益氣,合陳皮行氣化溼,升麻、柴胡升舉清陽以降濁邪,當歸溫養氣血。
也可選用參苓白朮散加減治療。
7.1.4 腎陽虛
鼻鼽·腎陽虛證(allergic rhinitis with kidney yang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腎陽虧虛,以鼻癢,鼻塞,噴嚏較多,遇風冷則易發作,鼻黏膜淡白,鼻甲水腫,伴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質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等爲常見症的鼻鼽證候。
7.1.4.1 症狀
鼻癢,鼻塞,噴嚏較多,遇風冷則易發作,鼻黏膜淡白,鼻甲水腫,伴腰膝痠軟、畏寒肢冷、遺精早泄、小便清長、大便溏薄,夜尿多,舌質淡嫩,苔白潤,脈沉細無力。
7.1.4.2 證候分析
鼻爲肺之竅,肺氣虛,風寒之邪乘機犯鼻,內傷於肺,正邪相爭,格邪外出,故突發鼻癢,噴嚏頻作;寒邪遏肺,肺失清肅,氣不攝津,津水外溢,清涕自流。津水停聚則鼻內肌膜腫脹蒼白,呈水腫樣,鼻塞不遙,嗅覺暫時減退。腎陽虛,溫煦生化失能,氣不攝納,故見腰膝冷痛,遺精早泄,形寒怕冷,夜尿多,舌質淡嫩,苔白溼潤,脈沉細等。
7.1.4.3 治法
溫壯腎陽,固腎納氣。
7.1.4.4 方藥治療
可用金匱腎氣丸加減治療:
並可配入補腎納氣藥物,如胡桃肉、肉蓯蓉、覆盆子、金櫻子、蛤蚧等。
7.2 草藥治療
可選用五指毛桃、千斤拔、崗稔根等以補氣,路路通、鵝不食草、山白芷等以散風寒。
或選用棉根皮、絲瓜藤、白芷、大棗適量煎服,以益氣祛風,通絡透竅。
7.3 外治法
1)碧雲散吹鼻,每日3~4次。或用蓽茇適量,研末,每用少許吹鼻內,每日2~3次。
2)鵝不食草乾粉,加入凡士林,製成100%藥膏,塗人彝腔,每日2~3次。
3)乾薑適量,研末,蜜調塗鼻內。
7.4 鍼灸治療
7.4.1 針刺
可選用風池、迎香、禾髂爲主穴,肺俞、脾俞、腎俞爲配穴,每次輪換使用主穴、配穴各1對,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
7.4.2 穴位注射
可選用風池、迎香、禾髂爲主穴,肺俞、脾俞、腎俞爲配穴,每次輪換使用主穴、配穴各1對,注入下列藥物:維丁膠性鈣、維生素B1、胎盤組織液、50%當歸注射液等,每次注射0.5~1 ml,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
7.4.3 艾灸
取百會、上星、身柱、膏肓、命門、神厥、氣海、中院、曲池、足三裏、三陰交、涌泉、懸灸或艾柱直接灸(神厥、涌泉不能直接灸),每次選穴3~4個,懸灸20 min。
7.4.4 穴位按摩
用於經常鼻塞、流涕,或多噴嚏等。先將雙手魚際互相摩擦至發熱,然後以雙手魚際按於鼻兩側,沿鼻根至迎香,往返摩擦至局部有熱感爲止。此後再由攢竹向太陽穴推,至局部有熱。每天2~3次。亦有常用兩手中指於鼻樑兩邊擦20~30次,令表裏俱熱。通過鼻部按摩,使面部經絡疏通、氣血暢流、邪氣得以宣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