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folia eriobotryae[朗道漢英字典]
flower of loqua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olium Eriobotryae(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oquat leaf[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4 拉丁名
Folium Eriobotryae(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loquat leaf(《中醫藥學名詞(2004)》)
7 產地
枇杷葉主產廣東、江蘇、浙江、福建、湖北等地。
8 原植物形態
常綠喬木或灌木。葉互生,長橢圓或倒卵形,邊緣上部有疏鋸齒,基部楔形,上面多皺,下面及葉柄密被鏽色絨毛。圓錐花序頂生,具淡黃色絨毛,花芳香;萼徵5;花瓣5,白色;雄蕊20;子房下位,2~5室,每室胚珠2,花柱2~5,基部合生,有毛。梨果卵形,扁卵形或長卵形,橙黃色,肉甜。種子1至數粒,棕褐色,有光澤。花期9~11月,果期次年4~5月。
種於村邊、平地、坡地。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四川、湖北有野生。
9 採收與初加工
全年可採,曬至七八成干時,紮成小把,再曬乾。
10 生藥性狀
葉長圓形、倒卵形,長12~30cm,寬4~9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疏鋸齒,近基部全緣;上表麪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較光滑;下表面密被黃色絨毛,主脈明顯突起,側脈羽狀;葉柄極短,被棕黃色絨毛。革質而脆,易折斷。無臭、味微苦。
17 枇杷葉的藥典標準
17.1 品名
Pipaye
ERIOBOTRYAE FOLIUM
17.2 來源
本品爲薔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I,indl.的乾燥葉。全年均可採收,曬至七、八成千時,紮成小把,再曬乾。
17.3 性狀
本品呈長圓形或倒卵形,長12~30cm,寬4~9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疏鋸齒,近基部全緣。上表麪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較光滑;下表面密被黃色絨毛,主脈於下表面顯著突起,側脈羽狀;葉柄極短,被棕黃色絨毛。革質而脆,易折斷。氣微,味微苦。
17.4 鑑別
(1)本品橫切面:上表皮細胞扁方形,外被厚角質層;下表皮有多數單細胞非腺毛,常彎曲.近主脈處多彎成人字形,氣孔可見。柵欄組織爲3~4列細胞,海綿組織疏鬆,均含草酸鈣方晶和簇晶。主脈維管束外韌型,近環狀;束鞘纖維束排列成不連續的環[3],壁木化,其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薄壁組織中散有黏液細胞,並含草酸鈣方晶。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枇杷葉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熊果酸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l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一丙酮(5:1)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7.5 檢查
17.5.1 水分
不得過13.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H 第一法)。
17.5.2 總灰分
不得過9.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K)。
17.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75%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18.0%。
17.7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D)測定。
17.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砝烷鍵合硅膠爲填充劑;以乙腈-甲醇-0.5%醋酸銨溶液(67:12:21)爲流動相;檢測波長爲210nm。理論板數按熊果酸峯計算應不低於5000。
17.7.2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齊墩果酸對照品、熊果酸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乙醇製成每1ml含齊墩果酸50μg、熊果酸0.2mg的混合溶液,即得。
17.7.3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粗粉約1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乙醇50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50kHz)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加乙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7.7.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齊墩果酸(C30H48O3)和熊果酸(C30H48O3)的總量不得少於0.70%。
17.8 枇杷葉飲片
17.8.1 炮製
17.8.1.1 枇杷葉
本品呈絲條狀。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較光滑。下表面可見絨毛,主脈突出。革質而脆。氣微,味微苦。
17.8.1.1.1 含量測定
同藥材。
17.8.1.2 蜜枇杷葉
取枇杷葉絲,照蜜炙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Ⅱ D)炒至不粘手。
每100kg枇杷葉絲,用煉蜜20kg。
本品形如枇杷葉絲,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微顯光澤,略帶黏性。具蜜香氣,味微甜。
17.8.1.2.1 檢查
17.8.1.2.2 鑑別
(除橫切面外)同藥材。
17.8.1.2.3 含量測定
同藥材。
17.8.2 性味與歸經
苦,微寒。歸肺、胃經。
17.8.3 功能與主治
清肺止咳,降逆止嘔。用於肺熱咳嗽,氣逆喘急,胃熱嘔逆,煩熱口渴。
17.8.4 用法與用量
6~10g。
17.8.5 貯藏
置乾燥處。
17.9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