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hemipleg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hemipleg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hemiplegia[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semiplegia[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hemiparalysis[朗道漢英字典]
hemiplegia[朗道漢英字典]
semiplegia[朗道漢英字典]
semisideratio[朗道漢英字典]
semisideration[朗道漢英字典]
3 概述
半身不遂(hemiplegia[1][2])爲症狀名[3]。中風病常見症之一。一作半身不隨,又名偏枯、偏風。
《中醫藥學名詞》(2004):半身不遂是指左側或右側肢體不能隨意運動的表現。
《中醫藥學名詞》(2010):半身不遂又稱偏枯,偏風,是指中髒腑之後出現以一側肢體不能自主活動,或偏身癱軟不用,或肢體強痙而屈伸不利,或肢體麻木,甚則感覺完全喪失,口眼斜爲主要表現的中風後遺症。
6 半身不遂的治療
半身不遂治宜養血祛風、溫經通絡、益氣活血、補腎益精等法。選用大秦艽湯、大活絡丹、小活絡丹、補陽還五湯、八珍湯、地黃飲子等方。並可配合鍼灸治療。本症常見於腦出血後遺症。
6.1 氣虛血滯,脈絡瘀阻
由於氣虛不能運血,氣不能行,血不能榮,氣血瘀滯,脈絡痹阻,而致肢體廢不能用。在症狀上除半身不遂,肢軟無力外,並伴有患側手足浮腫,語言蹇澀,口眼喎斜,面色萎黃,或暗淡無華,苔薄白,舌淡紫,或舌體不正,脈細澀無力等。治宜補氣活血,通經活絡。方用補陽還五湯[備註]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當歸尾、川芎、黃芪、桃仁、地龍、赤芍、紅花加味。該方重用黃芪補氣,桃仁、紅花、當歸、赤芍、地龍養血活血化瘀。加全蠍、烏梢蛇、川牛膝、桑枝、地鱉蟲、川斷等以增強通經活絡之力。如小便失禁者,可加桑螵蛸、山萸肉、肉桂、益智仁、五味子等補腎收澀之品。如下肢癱軟無力甚者,加桑寄生、鹿筋等補腎壯筋之品。如上肢偏廢者,加桂枝以通絡。如患側手足腫甚者,可加茯苓、澤瀉、苡仁、防己等淡滲利溼。如兼見語言不利者,加鬱金、菖蒲、遠志以祛痰利竅;兼口眼喎斜者,加白附子、全蠍、殭蠶等以祛風通絡;如肢體麻木者,加陳皮、半夏、茯苓、膽南星以理氣燥溼而祛風痰;大便祕結者,加火麻仁、郁李仁、肉蓯蓉等潤湯通便。[4]
6.2 肝陽上亢,脈絡瘀阻
肝陽上亢,火升風動,氣血並逆於上,絡破血溢,經脈阻塞,而致半身不遂。患側僵硬拘攣,兼見頭痛頭暈,面赤耳鳴,舌紅絳,苔薄黃,脈弦硬有力,治宜平肝潛陽,熄風通絡。方用鎮肝熄風湯[備註]鱉甲煎丸(《金匱要略方論》):鱉甲、烏扇、黃芩、柴胡、鼠婦、乾薑、大黃、芍藥、桂枝、葶藶子、石葦、厚朴、丹皮、瞿麥、紫葳、半夏、人蔘、鷹蟲、阿膠、蜂房、赤硝、蜣螂、桃仁或天麻鉤藤飲[備註]天麻鉤藤飲(《雜病診治新義》):天麻、鉤藤、生石決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梔、黃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加減。
7 關於中風
中風(zhòng衆)(apoplexy)爲病名[5]。又稱卒中[6]。出《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是指以突然昏撲,半身不遂,語言謇澀或失語,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爲主要表現,並具有起病急,變化快,如風邪善行數變的特點的疾病。因本病起病急驟、證見多端、變化迅速,與風性善行數變的特徵相似,故以中風名之。
中風由於氣血逆亂,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於腦所致[7]。患者表現爲卒然昏僕、不省人事,伴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或不經昏僕而僅以喎僻不遂爲主症。中風患者多在中年以上。發病前多有頭暈、頭痛、肢體麻木等先兆症狀。
中風屬於腦血管病範圍,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病。
鍼灸對中風療效滿意,近年研究證實鍼灸不僅擅治中風後遺症,且在急性期也有卓效。中風急性期,出現高熱、神昏、心肺衰竭及消化道大出血者,應進行綜合治療,及時搶救。
詳見中風條。
8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33.
- ^ [4]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08-213.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6.
-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
- ^ [7]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