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giant typhonium rhizom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yphonii[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hizom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hizoma Typhonii(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iant typhonium rhizom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4 拉丁名
Rhizoma Typhoni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giant typhonium rhizome(《中醫藥學名詞(2004)》)
9 功能主治
1.治中風痰壅,口眼喎斜,面神經麻痹,偏正頭痛,癲癇,小兒驚風,破傷風。
(1)用於風痰壅盛,口眼歪斜,目偏視,上胞下垂等,常與膽南星、全蠍等合用。
10 用法用量
煎服:3~4.5g;或入丸、散服。一般炮製後用。外用以鮮品搗敷;或熬膏塗。
14 白附子的藥典標準
14.1 品名
Baifuzi
TYPHONII RHIZOMA
14.2 來源
本品爲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Typhon,ium giganteumEngl.的乾燥塊莖。秋季採挖,除去鬚根和外皮,曬乾。
14.3 性狀
本品呈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5cm,直徑1~3cm。表面白色奎黃白色,略粗糙,有環紋及鬚根痕,頂端有莖痕或芽痕。質堅硬,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淡、麻辣刺舌。
14.4 鑑別
(1)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有時殘存。內皮層不明顯。薄壁組織中散有大型黏液腔,外側較大,常環狀排列,向中心漸小而少,黏液細胞隨處可見,內含草酸鈣針晶柬。維管束散列,外韌型及周木型。薄壁細胞含衆多澱粉粒。 粉末黃白色。澱粉粒甚多,單粒球形或類球形,直徑2~29μm,臍點點狀、裂縫狀或人字狀;復粒由2~12分粒組成,以2~4分粒者爲多見。草酸鈣針晶散在或成柬存在於黏液細胞中,針晶長約至97(136)μm,螺紋導管、環紋導管直徑9~45μm。
(2)取本品粉末10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三氯甲烷一甲醇(3:1)混合溶液100ml,加熱迴流2小時,提取液蒸於,殘渣加丙酮2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白附子對照藥材10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β-谷甾醇對照品,加丙酮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3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丙酮(25:1)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如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分別置日光和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熒光斑點。
14.5 檢查
14.5.1 水分
不得過15.0%(附錄ⅨH 第一法)。
14.5.2 總灰分
不得過4.0%(附錄ⅨK)。
14.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70%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7.0%。
14.7 白附子飲片
14.7.1 炮製
14.7.1.1 生白附子
除去雜質。
14.7.1.1.1 性狀、鑑別、檢查、浸出物
同藥材。
14.7.1.2 制白附子
取淨白附子,分開大小個,浸泡,每日換水2~3次,數日後如起黏沫,換水後加白礬(每100kg白附子,用白礬2kg),泡1日後再進行換水,至口嘗微有麻舌感爲度,取出。將生薑片、白礬粉置鍋內加適量水,煮沸後,倒入白附子共煮至無白心,撈出,除去生薑片,晾至六七成千,切厚片,乾燥。
本品爲類圓形或橢圓形厚片,外表皮淡棕色,切面黃色,角質。味淡,微有麻舌感。
14.7.1.2.1 鑑別
(1)粉末黃棕色。糊化澱粉粒團塊類白色。草酸鈣針晶成束或散在,針晶長97~136μm,螺紋導管、環紋導管直徑9~45μm。
(2)同藥材[鑑別](2)。
14.7.2 性味與歸經
辛,溫;有毒。歸胃、肝經。
14.7.3 功能與主治
祛風痰,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痛。用於中風痰壅,口眼唱斜,語言謇澀,驚風癲癇,破傷風,痰厥頭痛,偏正頭痛,瘰癧痰核,毒蛇咬傷。
14.7.4 用法與用量
3~6g。一般炮製後用,外用生品適量搗爛,熬膏或研末以酒調敷患處。
14.7.5 注意
孕婦慎用;生品內服宜慎。
14.7.6 貯藏
14.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