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艾灸(moxa-wool moxibustion)是以艾絨爲主要材料製成艾炷或艾條,點燃後薰熨或溫灼體表腧穴的灸法[1]。爲主要的灸法[2]。艾灸借灸火的溫和熱力及艾葉的藥理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達到治病和保健目的。艾絨中可摻入少量的香燥類藥物,以加強作用。
4 艾灸的分類
因艾絨製成的形式及運用方法的不同,艾灸可分艾炷灸、艾卷灸、灸器灸等。
4.1 艾炷灸
艾炷灸是將艾炷直接或間接置於穴位上施灸[3]。臨牀上可分爲直接灸和間接灸兩種方法[4]。
每次灸完一個艾炷稱爲“一壯”。施灸時所用艾炷大小及壯數多少,應當以病人年齡、疾病的性質、病情的輕重、選穴及其體質等靈活掌握。如初病體質強壯,艾炷宜大,壯數宜多。久病體質虛弱,艾炷宜小,壯數宜少。頭面胸部不宜大炷多壯;腹部腰背則艾炷宜大,壯數宜多;四肢末端皮薄骨多,不可多灸;肩背和四肢皮厚肉多之處,多灸無妨。婦孺宜少,壯男可多等。
4.2 艾卷灸、艾條灸
艾卷灸又稱艾條灸。是用特製的艾條在穴位或病變部位進行薰灼或灼燙的方法。艾卷灸從古代太乙神針和雷火針灸法簡化而來。其使用簡便,效果良好,目前臨牀常用。按操作方法,艾卷灸可分爲懸起灸和實按灸二種。
4.3 溫灸器灸
溫灸器灸(moxibustioner)是用特製的器具施行的艾灸法。爲灸法的一種[5]。見清·雷少逸《灸法祕傳》。目前臨牀常用的溫灸器,有灸架、灸筒、灸盒等[6]。溫灸器灸具有疏通經脈、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對小兒、婦女、年老體弱及畏懼艾火者尤爲適宜[7]。詳見溫灸器灸條。
5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74.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24.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75.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9.
- ^ [6] 魏睦新,仲遠明.中醫鍼灸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