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註解
冠狀病毒是一羣具有套膜的RNA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呈皇冠狀,其正性單股RNA約由27000~30000多個鹼基組成,爲已知最大的RNA病毒,可感染人、雞、豬、牛、鼠、貓等動物,會引發呼吸道與腸道的疾病,並引起人類輕微感冒。冠狀病毒分爲三大類,其中兩類感染哺乳動物,另一類只感染鳥類,基本上這類病毒的宿主相當專一,主要引發呼吸道與腸道感染。2003年新發現的一種冠狀病毒,爲引起人類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羣(SARS)。
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 CoV,SCoV SARS冠狀病毒)屬與環狀病毒(torovirus)屬同爲動脈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劃作套病毒(nidovims)目。冠狀病毒依其抗原性差異分爲3羣。SARSCoV與任何一羣的同源性均顯不高,有的研究者將其歸屬於2羣。Ksiazek示它可能爲兩羣的重組病毒。2005年6月Colorado會議提議將SCoV分類爲2羣。
SARS冠狀病毒在種屬分類上屬於“ssRNA positive-strand viruses”家系的“Nidovirales”族中的“Coronaviridae”系(見Taxonomy)。它是冠狀病毒家族中新出現的一個子類。全長29,736bp,已知有11個編碼序列(cds),而其中的一個cds(putative orf1ab polyprotein)與鼠類的肝炎病毒(murine hepatitis virus)結構類似,依據鼠類的肝炎病毒的結構模式,推斷出該段cds應該編碼了14個蛋白質。
3 SARS冠狀病毒概述
[1][2]SARS冠狀病毒(SARS-Cov),屬於巢狀病毒目(Order: Nidovirales),冠病毒科(Family:Coronaviridae),冠狀病毒屬(Genus: Coronavirus)。根據其基因組結構分類,它屬於單鏈正義 RNA 病毒[(+)sense, ssRNA Virus]。
成熟的冠狀病毒顆粒直徑約爲 60 至 220nm 不等。其形態學上最顯著的特徵在於,在病毒包膜(envelope)外,有明顯的棒狀膜外子粒('club-shaped' peplomers)。這一酷似中世紀歐洲帝王王冠(crown)的結構(如圖 1),正是其”名字” - Coronavirus 的來源。
![]() |
圖 1. 冠狀病毒電鏡照片(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
對其他已知冠狀病毒的研究發現,其病毒包膜主要包括三種糖蛋白,分別命名爲S 蛋白(Spike Protein)、M 蛋白(Membrane Protein)、E 蛋白(Envelope Protein)。在部分病毒株中還能找到一種 HE 蛋白(Haemagglutinin-esterase)。其中 S 蛋白即伸出包膜的棒-球形的糖蛋白,它在病毒與宿主細胞表面受體結合及介導膜融合進入細胞的過程中,起關鍵性作用,也是冠狀病毒主要的抗原蛋白。M 蛋白則是一種跨膜蛋白,在病毒的包膜形成與出芽(budding)過程中起重要作用。E 蛋白是一種相對較小的蛋白質,主要散在分佈於病毒包膜上。冠狀病毒主要結構模式見圖[3]。
![]() |
S 蛋白結構模式 |
![]() |
M 蛋白和 E 蛋白結構模式 |
![]() |
N 蛋白結構模式 |
冠狀病毒入侵宿主細胞。冠狀病毒的 S 蛋白是介導冠狀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的重要分子,
對其配體的研究亦成爲關心焦點。目前認爲有兩類分子可能是冠狀病毒的受體:氨基肽酶 N
(Aminopeptidase N)(圖 3a)以及鼠類癌胚抗原細胞黏附分子 1(murine CEACAM1)(圖
3b)。它們通過與冠狀病毒 S 蛋白結合,誘導冠狀病毒 S 蛋白髮生結構上的變化,暴露穿膜
![]() |
3a.氨基肽酶 N |
![]() |
3b. murine CEACAM1 |
![]() |
3c.入侵過程 |
位於病毒顆粒中央的不規則核酸部分即病毒基因組,其上結合有核殼體蛋白(N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冠狀病毒基因組 RNA(Genomic RNA)是一個無分段的,正義單鏈 RNA,長度一般在 27-31kb。該 RNA 鏈具有一個正鏈 RNA 病毒特有的重要結構特徵:即 RNA 鏈 5`端有甲基化帽(methylated cap)、3`端有 PolyA 尾的結構。這一結構,和真核mRNA 非常相近,也是其基因組 RNA 自身即可發揮翻譯模板作用的重要結構基礎。冠狀病毒進入細胞後的轉錄、翻譯、複製、裝配與出芽過程,如圖 4 所示。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冠狀病毒成熟粒子中,並不存在RNA病毒複製所需的 RNA 聚合酶(Viral RNA polymerase)。因此,它進入宿主細胞之後,首先將直接以病毒基因組 RNA 爲翻譯模板,表達出病毒 RNA 聚合酶。然後才利用該酶完成負鏈亞基因組 RNA (sub-genomic RNA) 的轉錄合成、各結構蛋白 mRNA 的合成,以及病毒基因組 RNA 的複製。另一個需要說明的特點是:冠狀病毒各個結構蛋白成熟的 mRNA 合成,並不存在轉錄後的修飾剪切過程,而是直接在初次轉錄過程中,通過 RNA 聚合酶和一些轉錄因子,以一種“不連續轉錄”(discontinuous transcription)的機制,通過識別特定的轉錄調控序列(transcriptionregulating sequences ,TSR),有選擇性地從負義鏈 RNA 上,一次性轉錄得到構成一個成熟 mRNA 的全部組成部分。
結構蛋白和基因組 RNA 複製完成後,將在宿主細胞內質網處裝配(assembly)生成新的冠狀病毒顆粒,並通過高爾基體分泌至細胞外,完成其生命週期。
關於導致 SARS 的病原體,在其研究之初,全球各地的研究組曾經存在過多種推斷。3月22日,香港大學微生物系首先利用非洲綠喉腎臟細胞(African Green Monkey KidneyCells, Vero E6),從一個感染者的肺組織中分離到了一種未知的病毒[4],推測其很可能即爲致病原。WHO 的研究網絡隨即集中對該病毒進行了分析,並且在3月27日的簡報中首次提到了”病原體可能是冠狀病毒的一種”[5]。此後兩週內,該研究網絡的多個實驗室對SARS進行了臨牀標本、病理組織與影像學、病毒分離培養、血清學與免疫學診斷、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同源性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與鑑定[6][7][8][9],最終確認:一種新的冠狀病毒(Coronavirus),
4 SARS 冠狀病毒基因組學研究
[10][11][12]4月12日,加拿大 British Columbia Cancer Agency’s Genome Sciences Centre 首先完成了SARS 冠狀病毒的全基因組測序(Accession Number: AY274119)。我國中國科學院華大基因組研究中心,也於4月16日完成了5個SARS病毒分離株的測序工作。截至5月9日,已提交到 GeneBank 的完整 SARS 基因組序列達11條。其基本信息見表 1。NCBI 參照上述各 序 列 , 以Tor2基因組序列爲藍本 , 修正給出了SARS的基因組參考序列(AC:NC_004718)。
基因組序列名稱 | AC 註冊號 | 序列長度 | 測序國家/地區 | 最後修改日期 |
TOR2 | AY274119 | 29751 bp | Canada | 2003.4.30 |
Urbani | AY278741 | 29727 bp | U.S. | 2003.4.21 |
BJ01 | AY278488 | 29725 bp | China | 2003.5.1 |
HKU-39849 | AY278491 | 29742 bp | HongKong | 2003.4.18 |
CUHK-W1 | AY278554 | 29736 bp | HongKong | 2003.4.28 |
CUHK-Su10 | AY282752 | 29736 bp | HongKong | 2003.5.7 |
isolate SIN2500 | AY283794 | 29711 bp | Singapore | 2003.5.9 |
isolate SIN2677 | AY283795 | 29705 bp | Singapore | 2003.5.9 |
isolate SIN2679 | AY283796 | 29711 bp | Singapore | 2003.5.9 |
isolate SIN2748 | AY283797 | 29705 bp | Singapore | 2003.5.9 |
isolate SIN2774 | AY283798 | 29711 bp | Singapore | 2003.5.9 |
表1.已完成測序的 SARS 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 (截至 2003.5.9)
通過與已知冠狀病毒基因組的比較分析,三個完成測序的研究組-USCCDC、加拿大BCCA 基因組研究所、北京華大基因組研究中心,分別基於 Urbani/Tor2/BJ01的序列,對 SARS冠狀病毒的基因組結構進行了分析預測,並發表了各自的工作。三個病毒株的分析結果基本一致,認爲 SARS 冠狀病毒基因組屬於典型的缺乏 HE 蛋白的冠狀病毒[HE(-)-Coronavirus]
基因組結構。其基因組 5’端約三分之二的區域,編碼病毒 RNA 聚合酶複合蛋白;後三分之一的區域,編碼病毒結構蛋白,按基因組上的排列順序依次爲 S 蛋白、E 蛋白、M 蛋白、N蛋白;未發現 HE 蛋白編碼序列。已發表的 USCDC、加拿大、北京華大的基因組結構圖分別如圖 5-7 所示。
上述三篇基因組分析論文10-12均指出在結構蛋白編碼區可能的開放讀碼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中,存在已有蛋白質序列數據庫中未找到任何同源序列的未知蛋白(Predicted Unknown Protein, PUP)。但是在具體的PUP數目和位置上,各組之間的結論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USCDC對Urbani和北京華大對BJ01的分析,均報道發現了5個PUP;加拿大Tor2的分析則報道發現了9個可能的未知ORF和1個s2m motif。本研究在4月26日,即基於Genebank已有的基因組序列,參考 NCBI 的簡要註釋,對其進行了系統的同源性檢索分析,並在第一時間發佈,分析其結果與隨後發表的上述三篇論文基本一致20。現以加拿大Tor2的分析結果爲參照,將三地對於未知蛋白的結果羅列如下:
Predicted Unknown ORF | Start-End | AA length | Urbani Corresponding | BJ01 Corresponding |
Orf3 | 25,268–26,092 | 274 | X1 | PUP1 |
Orf4 | 25,689–26,153 | 154 | X2 | PUP2 |
Orf7 | 27,074–27,265 | 63 | X3 | PUP3 |
Orf8 | 27,273–27,641 | 122 | X4 | PUP4 |
Orf9 | 27,638–27,772 | 44 | N/A | N/A |
Orf10 | 27,779–27,898 | 39 | N/A | N/A |
Orf11 | 27,864–28,118 | 84 | X5 | N/A |
Orf13 | 28,130–28,426 | 98 | N/A | PUP5 |
Orf14 | 28,583–28,795 | 70 | N/A | N/A |
表2. Tor2 / Urbani /BJ01 基因組中未知蛋白 ORF 的預測對比
此外,加拿大和美國的研究組,均對冠狀病毒基因組的5’端非翻譯區(UTR)和各個 ORF起始密碼子上游的區域進行了分析,以期待尋找到類似於其他冠狀病毒”UCUAAAC”的,參與“不連續轉錄”識別的特徵性TRS(轉錄調控序列)。兩個研究組均在orf1a、S蛋白、X1(即 Tor2 ORF3 )、M 蛋白、X4(即 Tor2 ORF8)、X5(即 Tor2 ORF9)和 N 蛋白上游,發現了一個保守的8個核苷酸的 TRS――”AAACGAAC”。另外,加拿大的研究還顯示在其他幾個ORF上游,也有類似的TRS。(如表 3 所示)。上述發現,進一步支持了冠狀病毒的不連續轉錄模型,也爲ORF預測的準確性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另外,上述諸研究組的分析工作還發現了一些細節的結構現象。加拿大的研究提到在 3’端非編碼區,存在一個保守的 s2m motif。這個在某些病毒中廣泛存在的結構可能對於瞭解SARS 冠狀病毒的來源有提示作用[13]。中國 BJ01 的分析結果還發現了至少四個單位長度在 7個鹼基以上的迴文結構(palindromes)、140 多個可能形成髮夾結構(hairpin)的片段,以及發現 BJ01 基因組上 155-211/861-920 這兩個區域內的大約 60 個鹼基出現重複現象12。上述有趣的基因組現象的生物學意義均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5 SARS CoV 突變與 SARS 系統發生關係(Phylogenetic)分析
由於 SARS 是一種突發的嚴重傳染性疾病,短期內在多個國家均有感染及死亡報道。因此,分析比較不同地區 SARS 病毒的序列差異與突變狀況,對於瞭解疾病的傳染過程、病毒的毒力變化以及控制該疾病的傳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另外,運用比較基因組學的方法,瞭解 SARS 冠狀病毒與已知冠狀病毒的系統發生關係,以確定 SARS Coronavirus 的可能來源與種屬分類,也是 SARS 研究的重要課題。
本研究組於 4 月底,利用當時已發表的 9 個不同來源的 SARS 基因組序列,對其 S 蛋白的編碼區序列多樣性進行了分析,並以 S 蛋白質編碼基因爲對象,繪製出了序列已公佈的幾個 SARS 病毒株的系統發生樹[14]。5 月 1 日,在北京基因組中心提交 BJ01 全基因組序列之後,隨即根據新的 5 條全基因組序列修正了上述 S 蛋白基因組序列突變分析,並進行了全基因組的鹼基替換與氨基酸突變分析[15][16]。所得結果,與北京基因組中心隨後發表的論文所述基本一致(鹼基替換分佈如圖 8)。
北京基因組中心在其發表的工作中,着重比較分析了 BJ01/Urbani/Tor2/CUHK/HKU 等五個病毒株全基因組的鹼基替換(substitution)情況及其對編碼氨基酸的影響。總共發現了31個鹼基替換位點, 計算總突變率約爲.0.10%; 其中有義突變(non-synonymous substitution)15個[17]。具體突變的數目及分佈情況見表 4。
替換位置(ORF) | 發生替換區域長度(nt) | 替換數目 | 替換率(%) |
RNA polymerase | 21220 | 19 | 0.09 |
S protein | 3767 | 4 | 0.11 |
M protein | 665 | 2 | 0.30 |
PUP1 | 824 | 4 | 0.49 |
PUP3 | 191 | 1 | 0.52 |
Non-ORF | 1 | ||
合計 | 29725 | 31 | 0.10 |
表 4. BJ01/Urbani/Tor2/CUHK/HKU 全基因組鹼基替換分析明細表
整體突變率顯示,不同地源的SARS冠狀病毒基因組,至少在上述病毒株採樣期間,保持了相對穩定。從絕對數量上看,突變部位主要集中在RNA聚合酶區域,但是考慮到突變ORF的長度,則顯示結構蛋白編碼區的突變率要大大高於聚合酶編碼區,未知蛋白質區域的突變率高於結構蛋白。這一結構上的突變分佈規律,與病毒功能上的穩定性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上述突變規律的研究,對於SARS冠狀病毒的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RNA聚合酶的保守性,進一步證實了病毒 RNA 聚合酶合成的獨立性,也提示RNA聚合酶可能爲抗SARS藥物設計提供重要靶點。抗HIV藥物中的聚合酶抑制劑的成功思路,可能也適用於SARS冠狀病毒。其次,S蛋白質的突變,尤其是高比例的有義突變(3/4),提示S蛋白可能是病毒誘發機體免疫系統生成抗體,及發生細胞毒性的T細胞免疫反應的主要抗原蛋白。這對於瞭解SARS的急性損傷機制,製備SARS冠狀病毒特異性抗體及疫苗,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另外,新加坡基因組中心於5月9日發表了對14條SARS全長或部分基因組序列的比較分析結果,對世界各地 SARS病毒的突變及演化關係進行了深入分析[18]。雖然由於其選用的BJ01的序列爲5月 1 日修正之前的數據,使得其突變分析結果有待改進,但是他們對於各地SARS病毒相互之間演化關係的推斷,還是具有相當重要的啓發意義和較高參考價值的。
從上述分析工作來看,SARS 冠狀病毒是一個比較穩定的病毒(但也不排除在未來其會有大規模的變異)。這個結果爲我們提供了喜憂參半的信息:其穩定性有利於機體針對病毒特異性抗體的生成,降低二次感染可能性,並增加了疫苗研究的可行性;但同時也意味着病毒隨傳代毒力減低的可能性減小,給疾病的流行控制增加了難度。當然,要回答“SARS 病毒變還是不變?怎麼變?”的問題,僅僅這些簡單而有限的分析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依賴於對不同地域、不同時間、不同感染者來源的更多病毒株的測序資料,以及更爲廣泛深入的臨牀與實驗研究。
在系統發生(Phylogenetic)方面,已知的冠狀病毒,根據血清學證據和種屬發生學規律,分爲 3 個 Group。其中 Group1,2 包括有多種哺乳動物冠狀病毒,Group3 僅有鳥感染性支氣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序列同源性的分析表明,SARS 冠狀病毒與已知各種冠狀病毒的同源性都不高[19](見表 5)。
因此,作爲一種新發現的冠狀病毒,確定SARS CoV的系統發生學位置與種屬關係,是病毒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在缺乏血清學系統認證的情況下,前面提及的美、加、中三個研究組在發表各自基因組分析結果的同時,都基於核酸或冠狀病毒重要編碼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對SARS CoV進行了系統發生學分析(Phylogenetic Analyses)。北京研究組的系統發生樹,是基於Genebank中已有收載的17種不同的冠狀病毒 RNA 聚合酶的核酸和氨基酸序列;USCDC則利用全基因組序列已知的 7 種冠狀病毒的6個重要蛋白質氨基酸序列,繪製系統發生樹(見圖 9),加拿大的工作與USCDC基本類似。上述工作均顯示SARS CoV無法歸於現有的任何一個Group,且在系統發生上與其他3個 Group 的成員基本上是等距離的。這一結果與序列同源比對的數據也是一致的。北京大學疾病基因研究中心生物信息組,在4月底也曾基於SARS CoV的S蛋白和orf1a序列,對其進行了同源比對和種系進化分析[20],其結論得到了隨後發表論文的證實。
6 最新科學文獻
- SARS綜述:SARS病毒基因組與侵入宿主細胞研究近況
- SARS綜述:SARS非典型肺炎的臨牀和治療進展
-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SARS Co-V-Host Cell Interaction(CMBI-PUCHGSince 5.7)
-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SARS Coronavirus Genome and Proteins(CMBI-PUCHGSince 4.26)
- Interpretation of diagnostic laboratory tests for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the Toronto experience(CMAJ-2004.1.6)
- Laboratory tests for SARS: Powerful or peripheral?(CMAJ-2004.1.6)
-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paradigm of an emerging viral infection(J Clin Virology-2004,vol29)
- Biosynthesis, Purification, and Substrate Specificity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3C-like Proteinase(JBC-2004.1)
- Evaluation of Control Measures Implemented in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Outbreak in Beijing,2003(JAMA-12.24)
- Interferon Alfacon-1 plus Corticosteroid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JAMA-12.24)
- Early diagnosis of SARS Coronavirus infection by real time RT-PCR(J Clin Virology-2003,vol28)
-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Editorial(J Clin Virology-2003,vol28)
- SARS-coronavirus replicates in mononuclear cells of peripheral blood (PBMCs) from SARS patients(J Clin Virology-2003,vol28)
- SARS virus infection of cats and ferrets(Nature-10.30)
- Reverse genetics with a full-length infectious cDNA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PNAS-10.28)
-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Viruses Related to the SARS Coronavirus from Animals in Southern China(Science-10.10)
-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Viruses Related to the SARS Coronavirus from Animals in Southern China(Sciencexpress-9.4)
- Possible role of an animal vector in the SARS outbreak at Amoy Gardens(Lancet-8.16)
- Managing SARS(N Engl J Med-8.14)
- SARS in Hong Kong(N Engl J Med-8.14)
- SARS and the Internet(N Engl J Med-8.14)
- A surfeit of SARS(Lancet-8.12)
- SARS: Epidemiology, Clinical Presentation, Management, and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Mayo Clin Proc-7)
- SARS: 1918 Revisited? The Urgent Need for Global Collaboration in Public Health(Mayo Clin Proc-7)
- Fatal Aspergillosis in a Patient with SARS Who Was Treated with Corticosteroids(N Engl J Med-7.31)
- Profile of Specific Antibodies to the 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N Engl J Med-7.31)
- Newly discovered coronavirus as the primary cause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Lancet-7.26)
- Treatment of SARS with human interferons(Lancet-7.26)
- SARS — Looking Back over the First 100 Days(N Engl J Med-7.24)
- SARS, What have we learned?(Nature-7.10)
- Coronavirus Genomic-Sequence Variations and the Epidemiology of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N Engl J Med-7.10)
8 參考資料
- ^ [1]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 ^ [2] Ehud Lavi, Susan R.Weiss, Susan T."The Nidoviruses (Coronaviruses and Arteriviruses)".Hingley,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 494 October 2001 Hardbound 742 pp.ISBN 0-306-46634-1
- ^ [3] Holmes KV."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N Engl J Med 2003 May 15;348(20):1948-51
- ^ [4] WHO."SARS virus isolated, new diagnostic test producing reliable results".March 22,
- ^ [5] WHO."SARS virus close to conclusive identification, new tests for rapid diagnosis ready soon".March 27, 2003
- ^ [6] J S M Peiris, S T Lai, L L M Poon etc."Coronavirus as a possible cause of severe acute".Lancet, Published online April 8, 2003
- ^ [7] Christian Drosten, Stephan Günther, Wolfgang Preiser etc."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NEJM, published at www.nejm.org on April 10, 2003.
- ^ [8] Thomas G.Ksiazek, Dean Erdman, Cynthia Goldsmith etc."A Novel Coronavirus Associated".NEJM, published at www.nejm.org on April 10,2003
- ^ [9] Susan M.Poutanen, Donald E.Low, Bonnie Henry etc."Identification of Severe Acute".NEJM, published at www.nejm.org on March 31, 2003
- ^ [10] ." Paul A.Rota,M.Steven Oberste, Stephan S.Monroe etc."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cience, www.sciencexpress.org, 1 May 2003".
- ^ [11] Marco A.Marra, Steven J.M.Jones,Caroline R.Astell etc."The Genome Sequence of the".Science, www.sciencexpress.org 1 May 2003
- ^ [12] QIN E’de, ZHU Qingyu, WANG Jian, LI Wei etc."A complete sequence and comparative".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3 Vol.48 No.10 941-948
- ^ [13] Marco A.Marra, Steven J.M.Jones,Caroline R.Astell etc."The Genome Sequence of the 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Science, www.sciencexpress.org 1 May 2003
- ^ [14] Qipeng Zhang, Wei Rui, Lei Shi,Ming Lu."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Mutation of SARS Coronaviruses Genes' Sequences".CMBI,May 1, 2003
- ^ [15] Qipeng Zhang, Wei Rui, Lei Shi,Ming Lu."The Attachment of Analysis of the Mutation of SARS Coronaviruses Genes'Sequences".CMBI,May 4, 2003
- ^ [16] Qipeng Zhang, Lei Shi, Wei Rui, Ming Lu.."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SARS associated Coronavirus Complete Genome's Mutation".CMBI,May 4, 2003
- ^ [17] QIN E’de, ZHU Qingyu, WANG Jian, LI Wei etc."A complete sequenc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 SARS-associated virus (Isolate BJ01)".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3 Vol.48 No.10 941-948
- ^ [18] YiJun Ruan, Chia Lin Wei, Ling Ai Ee etc."Comparative full-length genome sequence analysis of 14 SARS coronavirus isolates and common mutations associated with putative origins of infection".Lancet, Published online May 9, 2003
- ^ [19] Paul A.Rota,M.Steven Oberste, Stephan S.Monroe etc."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cience, www.sciencexpress.org, 1 May 2003
- ^ [20] ."SARS 冠狀病毒預測蛋白的種系進化分析".北京大學疾病基因研究中心 April 30,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