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解傷寒論》
《註解傷寒論》 傷寒著作。十卷。漢·張仲景著,金·成元己注。書成於1144年。現存最早的《傷寒論》全注本。明趙開美校刻《仲景全書》時,盛讚成氏“博極研精,深造自得,本難(經)、素(問)、靈樞諸書以發明其奧:因仲景方論以辨析其理。極表裏、虛實、陰陽、死生之說,究藥病輕重去取加減之意。”遵照王叔和舊
-
《註解傷寒論》
《註解傷寒論》 傷寒著作。十卷。漢·張仲景著,金·成元己注。書成於1144年。現存最早的《傷寒論》全注本。明趙開美校刻《仲景全書》時,盛讚成氏“博極研精,深造自得,本難(經)、素(問)、靈樞諸書以發明其奧:因仲景方論以辨析其理。極表裏、虛實、陰陽、死生之說,究藥病輕重去取加減之意。”遵照王叔和舊
-
成無己醫學全書(精)/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
版次:1內容提要:成無已(1063或1064-1156或1157)宋金時期聊攝(今山東聊城縣人)。本書對成無已的兩部醫學著作給予整理校注,計有《註解傷寒論》10卷《傷寒明理論》4卷(《明理論》3卷、《藥文論》1卷)。《註解傷寒論》對張仲景《傷寒論》原書做了逐條註解和闡發,開後世註釋《傷寒論》的先河
-
成無己醫學全書(精)/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
次:1a內容提要:成無已(1063或1064-1156或1157)宋金時期聊攝(今山東聊城縣人)。本書對成無已的兩部醫學著作給予整理校注,計有《註解傷寒論》10卷《傷寒明理論》4卷(《明理論》3卷、《藥文論》1卷)。《註解傷寒論》對張仲景《傷寒論》原書做了逐條註解和闡發,開後世註釋《傷寒論》的先河
-
註解傷寒論(新校版)——中醫經典誦讀叢書
張:10.375印次:1紙張:膠版紙出版日期:2005-12-1頁數:314字數:155000印刷時間:2005/12/01版次:1內容提要:《註解傷寒論》是金朝—成無已對東漢—張仲景撰著《傷寒論》的註解,成書於1144年,是現存最早的《傷寒論》全注本。全書共10卷。《註解傷寒論》不僅是全注《傷寒
-
註解傷寒論(第二版)
晉·王叔和、唐·高繼衝、宋·林億等多次整理,至金代成無己對《傷寒論》再加編次整理註釋,書成於公元1144年,是現存最早的《傷寒論》全注本。 《註解傷寒論》有兩個特點:1:是對《傷寒論》原文的編排自成一家,世稱成無己本。2:成氏註文較爲詳明,見解獨特,明·趙開美稱讚其“博極研精,深造自得。”該書系
-
醫學免疫學分冊/基礎醫學多選題
參考了醫學研究生入學考試對基礎學科的有關要求。全書共收入題目2000餘道,試題A1、A2、B、C、X型題排列,每章後均附有標準答案,並對部分難題進行註解,以幫助讀者結合題意深刻理解教材相關內容,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應試能力。本叢書系根據部頒教學大綱及考研大綱來確定試題的深度、廣度和難度,同時
-
《中國醫籍考》:[卷二十六]方論(四)
〔成氏(無己)註解傷寒論〕(舊訛作圖解。)國史經籍志十卷存嚴器之序曰。夫前聖有作。後必有繼而述之者。則其教乃得着於世矣。醫之道源。自炎黃以至神之妙。始興經方。繼而伊芳尹以元聖之才。撰成湯液。俾黎庶之疾疚。鹹遂蠲除。使萬代之生靈。普蒙拯濟。後漢張仲景又廣湯液。爲傷寒卒病論十數卷。然後醫方大備。茲先聖
-
《註解傷寒論》:[卷八]辨不可吐第十八
合四證,已具太陽篇中。《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己公元1144年
-
《註解傷寒論》:[卷八]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七
,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趙本有“柴胡桂枝湯方”詳見卷十)胃爲水穀之海,津液之主。發汗多,亡津液,胃中燥,必發譫語;此非實熱,則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通行津液,津液生,則胃潤,譫語自止。此一卷,第十七篇,凡三十一證,前有詳說。《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己公元1144年
-
《註解傷寒論》:[卷七]辨可發汗病脈證並治法第十六
應發汗,醫反下之,爲大逆。便硬難,雖爲裏實,亦當先解其外,若行利藥,是爲大逆。結胸雖急,脈浮大,猶不可下,下之即死,況此便難乎。經曰∶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爲逆;若先發汗,治不爲逆。下利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發汗。《外臺》雲∶裏和表病,汗之則愈。《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己公元1144年
-
《註解傷寒論》:傷寒卒病論集
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爲難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淺,知之次也。餘宿尚方術,請事斯語。《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己公元1144年
-
《註解傷寒論》:[卷八]辨可吐第十九
竭之。病患手足厥冷,(趙本作“病手足逆冷”)脈乍結,以客氣在胸中;心下滿而煩,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此與第六卷厥陰門瓜蒂散證同。彼雲,脈乍緊,此雲脈乍結,惟此有異。緊爲內實,乍緊則實未深,是邪在胸中;結爲結實,乍結則結未深,是邪在胸中。所以證治俱同也。《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己公元1144年
-
《註解傷寒論》:[卷五]辨少陽病脈證並治法第九
不和,則不能食而嘔;今反能食而不嘔,是邪不傳陰,但在陽也。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內經》曰∶大則邪至,小則平。傷寒三日,邪傳少陽,脈當弦緊;今脈小者,邪氣微而欲已也。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內經》曰∶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寅、卯、辰,少陽木王之時。《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己公元1144年
-
《註解傷寒論》:[卷六]辨太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
可除下之,故加大黃以下大實。太陰爲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趙本注∶“下利者,先煎芍藥三沸”)腹滿痛者,太陰病也。脈弱,其人續自便利,則邪雖在裏,未成大實。欲與大黃、芍藥攻滿痛者,宜少與之,以胃氣尚弱,易爲動利也。《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己公元1144年
-
《註解傷寒論》:[卷九]辨可下病脈證並治法第二十一
更發熱,脈沉實者,以下解之。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以(趙本無“以”字)下之,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曰∶脈雙弦者寒也。經曰∶遲爲在髒。脈雙弦而遲者,陰中伏陽也,必心下硬。大則爲陽,緊則爲寒,脈大而緊者,陽中伏陰也,與大承氣湯以分陰陽。《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己公元1144年
-
《註解傷寒論》:[卷七]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五
咳唾。傷寒當無汗、惡寒,今頭痛、發熱、微汗出,自嘔,則傷寒之邪傳而爲熱,欲行於裏;若反下之,邪熱乘虛流於胸中爲虛煩,心懊如飢;若發汗,則虛表,熱歸經絡,熱甚生風,故身強直而成;若薰之,則火熱相合,消爍津液,故小便不利而發黃;肺惡火,灸則火熱傷肺,必發咳嗽而唾膿。《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己公元1144年
-
《註解傷寒論》:[卷二]辨溼脈證第四
者,謂勞動其陽,而即發也;口開,前板齒燥者,重(醫統本作“裏”)有熱也。《內經》曰∶因於暑汗,煩則喘喝。口開,謂喘喝也,以喘喝不止,故前板齒乾燥。若發汗以去表邪,則外虛陽氣,故惡寒甚;若以溫針助陽,則火熱內攻,故發熱甚;若下之,以除裏熱則內虛,而膀胱燥,故淋甚。《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己公元1144年
-
《註解傷寒論》:[卷七]辨陰陽易瘥後勞復病脈證並治法第十四
夏之辛,以散逆氣。(醫統本作“氣逆”)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病患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陽明王於申酉戌,宿食在胃,故日暮微煩,當小下之,以損宿谷。《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己公元1144年
-
《註解傷寒論》:[卷九]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法第二十
,以其(趙本無“其”字)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固爾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主之。(趙本無“主之”二字,有“當歸四逆湯方”詳見卷六)脈大爲虛,以未應下而下之,利因不休也。浮者,按之不足也;革者,實大而長微弦也。浮爲虛,革爲寒,寒虛相搏,則腸鳴,與當歸四逆湯,補虛散寒。《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己公元1144年
-
《註解傷寒論》:[卷十]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證並治法第二十二
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以上三方,病證並在第六卷內。四逆加人蔘湯方∶於四逆湯方內,加人蔘一兩,餘根據四逆湯法服。四逆加豬膽汁湯方∶於四逆湯方內,加入豬膽汁半合,餘根據前法服;如無豬膽,以羊膽代之。以上二方,病證並(醫統本作“並”)在第七卷內。《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己公元1144年
-
《註解傷寒論》:[卷七]辨霍亂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三
。若純與陽藥,恐陰爲格拒,或嘔或躁,不得復入也;與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膽苦入心而通脈,膽寒補肝而和陰,引置陽藥不被格拒。《內經》曰∶微者逆之,甚者從之。此之謂也。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內經》曰∶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新虛不勝谷氣,是生小煩。《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己公元1144年
-
《註解傷寒論》:序
使治病之流,舉天下無或知者。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臣奇續被其選。以爲百病之急,無急於傷寒,今先校定張仲景傷寒論十卷,總二十二篇,證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複,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請頒行。太子右贊善大夫臣高保衡、尚書屯田員外郎臣孫奇、尚書司封郎中祕閣校理臣林億等謹上。《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己公元1144年
-
《註解傷寒論》:[卷一]辨脈法第一
脈,發熱汗出而當解,若不解者,精氣脫也,必不可治。經曰∶脈陰陽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千金方》雲∶以喘嗽爲咳逆,上氣者肺病,散者心脈,是心火刑于肺金也。《內經》曰∶心之肺謂之死陰,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以形見其損傷故也。《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己公元1144年
-
《註解傷寒論》:[卷六]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一
也,此不可吐,可與四逆湯以溫其膈。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趙本注∶“《脈經》雲∶灸厥陰,可五十壯”)脈微爲亡陽,澀爲亡血。下利嘔而汗出,亡陽亡血也。津液不足,裏有虛寒,必數更衣;反少者,溫其上,以助其陽也,灸之以消其陰。《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己公元1144年
-
《註解傷寒論》:[卷一]平脈法第二
在表也;慄者,寒在裏也。問曰∶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師曰∶五臟六腑相乘故令十一。濡弱者,氣血也。往反有十一頭,頭者五臟六腑共有十一也。問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髒。師曰∶諸陽浮數爲乘腑,諸陰遲澀爲乘髒也。腑,陽也。陽脈見者,爲乘腑也。髒,陰也。陰脈見者,爲乘髒也。《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己公元1144年
-
《註解傷寒論》:[卷六]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二
復極發汗,又亡陽氣。外邪怫鬱於表,則身熱,醫與之水,以發其汗,胃虛得水,虛寒相搏成噦也。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趙本作“即”)愈。噦而腹滿,氣上而不下也。視其前後部,有不利者即利之,以降其氣。前部,小便也;後部,(醫統本有“者”字)大便也。《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己公元1144年
-
《註解傷寒論》:[卷二]傷寒例第三
其日而死。譫言妄語,身微熱,脈浮大,手足溫者,生。逆冷,脈沉細者,不過一日,死矣。譫言妄語,陽病也。身微熱,脈浮大,手足溫,爲脈病相應;若身逆冷,脈沉細,爲陽病見陰脈,脈病不相應,故不過一日而死。《難經》曰∶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爲死病。此以前是傷寒熱病證候也。《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己公元1144年
-
《註解傷寒論》:[卷二]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第五
浮爲風邪,大爲血虛,即於桂枝湯加附子,溫經以補虛,增桂令汗出以祛風。其有治之之逆而增厥者,與甘草乾薑湯,陽復而足溫,更與芍藥甘草湯,陰和而脛伸。表邪已解,陰陽已復,而有陽明內結,譫語煩亂,少與調胃承氣湯,微溏泄以和其胃,則陰陽之氣皆和,內外之邪悉去,故知病可愈。《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己公元1144年
-
《註解傷寒論》:序
之由,彰顯藥性之主,十劑輕重之攸分,七精製用之斯見,彆氣味之所宜,明補瀉之所適,又皆引內經,旁牽衆說,方法之辨,莫不允當,實前賢所未言,後學所未識,是得仲景之深意者也。昔所謂慊然者,今悉達其奧矣!親覿其書,誠難默默,不揆荒蕪,聊序其略。時甲子中秋日洛陽嚴器之序。《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己公元11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