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醫學入門叢書
拼音:zhōngguóyīxuérùméncóngshū英文:《中國醫學入門叢書》爲中醫叢書。陳景岐編,刊於1934年。本書摘錄《內經》和歷代各家學說,分門別類彙輯而成。計有《診脈入門》、《辨舌入門》、《藥性入門》、《湯頭入門》、《內經入門》、《金匱入門》、《傷寒入門》、《溫病入門》、《女科入門》、
-
外科入門
拼音:wàikērùmén英文:《外科入門》爲書名。爲《中國醫學入門叢書》系列叢書之一。《中國醫學入門叢書》爲叢書名。陳景岐編,刊於1934年。本書摘錄《內經》和歷代各家學說,分門別類彙輯而成。計有《診脈入門》、《辨舌入門》、《藥性入門》、《湯頭入門》、《內經入門》、《金匱入門》、《傷寒入門》、《溫
-
內經入門
拼音:nèijīngrùmén英文:《內經入門》爲《中國醫學入門叢書》系列叢書之一。《中國醫學入門叢書》爲書名。陳景岐編,刊於1934年。本書摘錄《內經》和歷代各家學說,分門別類彙輯而成。計有《診脈入門》、《辨舌入門》、《藥性入門》、《湯頭入門》、《內經入門》、《金匱入門》、《傷寒入門》、《溫病入門
-
傷寒入門
拼音:shānghánrùmén英文:《傷寒入門》爲《中國醫學入門叢書》系列叢書之一。《中國醫學入門叢書》爲書名。陳景岐編,刊於1934年。本書摘錄《內經》和歷代各家學說,分門別類彙輯而成。計有《診脈入門》、《辨舌入門》、《藥性入門》、《湯頭入門》、《內經入門》、《金匱入門》、《傷寒入門》、《溫病入
-
湯頭入門
拼音:tāngtóurùmén英文:《湯頭入門》爲《中國醫學入門叢書》系列叢書之一。《中國醫學入門叢書》爲書名。陳景岐編,刊於1934年。本書摘錄《內經》和歷代各家學說,分門別類彙輯而成。計有《診脈入門》、《辨舌入門》、《藥性入門》、《湯頭入門》、《內經入門》、《金匱入門》、《傷寒入門》、《溫病入門
-
傷科入門
拼音:shāngkērùmén英文:《傷科入門》爲《中國醫學入門叢書》系列叢書之一。《中國醫學入門叢書》爲書名。陳景岐編,刊於1934年。本書摘錄《內經》和歷代各家學說,分門別類彙輯而成。計有《診脈入門》、《辨舌入門》、《藥性入門》、《湯頭入門》、《內經入門》、《金匱入門》、《傷寒入門》、《溫病入門
-
幼科入門
拼音:yòukērùmén英文:《幼科入門》爲《中國醫學入門叢書》系列叢書之一。《中國醫學入門叢書》爲書名。陳景岐編,刊於1934年。本書摘錄《內經》和歷代各家學說,分門別類彙輯而成。計有《診脈入門》、《辨舌入門》、《藥性入門》、《湯頭入門》、《內經入門》、《金匱入門》、《傷寒入門》、《溫病入門》、
-
女科入門
拼音:nǚkērùmén英文:《女科入門》爲書名,爲《中國醫學入門叢書》系列叢書之一。《中國醫學入門叢書》爲書名。陳景岐編,刊於1934年。本書摘錄《內經》和歷代各家學說,分門別類彙輯而成。計有《診脈入門》、《辨舌入門》、《藥性入門》、《湯頭入門》、《內經入門》、《金匱入門》、《傷寒入門》、《溫病入
-
產科入門
拼音:chǎnkērùmén英文:《產科入門》爲書名。爲《中國醫學入門叢書》系列叢書之一。《中國醫學入門叢書》陳景岐編,刊於1934年。本書摘錄《內經》和歷代各家學說,分門別類彙輯而成。計有《診脈入門》、《辨舌入門》、《藥性入門》、《湯頭入門》、《內經入門》、《金匱入門》、《傷寒入門》、《溫病入門》
-
中醫大事年表
。中醫學近百年的形勢:年代人物事件/成就1914北洋軍閥政府主張廢止中醫,遭到中醫界的強烈反對,各地組織了「醫藥救亡請願團」進行鬥爭1921謝觀《中國醫學大辭典》共收名詞、術語、醫家、醫着70,000條目。1922惲鐵樵《羣經見智錄》論述各種醫學典籍。1909-1924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綜合性
-
小麥湯
葉5升(切),石膏3兩。主治:時行黃疸。用法用量:水1鬥半,煮取7升,細服。盡劑愈。附註:本方方名,《中國醫學大辭典》引作“小麥飲。《醫學入門》卷六:方名:小麥湯組成:滑石1分,甘草1分,地骨皮1分,人蔘2分,麻黃2分,大黃2分,知母2分,羌活2分,葶藶2分,小麥7粒。主治:水痘似正痘,
-
伐木丸
土益元。主治黃腫,水腫腹脹,溏瀉。用法用量:每服三十至四十丸,酒或米湯送下,日二至三次。附註:陰騭丸(《醫學入門》卷七引周益公方)、三豐伐木丸(《中國醫學大辭典》)。中藥部頒標準:拼音名:FamuWan標準編號:WS3-B-0924-91處方:蒼朮(炒)800g、六神曲(炒)100g、皁碸(醋煅)4
-
螽斯丸
陰化,孕自成矣。附註:賜子丸(《產乳備要》)、秦桂丸(《三因》卷十七)、白薇丸(《產乳備要》注引《施圓端效方》)、暖宮丸(《一盤珠》卷六)。按:《醫學入門》有香附,無附子。《東醫寶鑑·雜病篇》有當歸。《廣嗣紀要》卷四:方名:螽斯丸組成:當歸1兩,牛膝1兩,續斷1兩,巴戟1兩,蓯蓉1兩,
-
雞子殼
殼:出處:《日華子本草》拼音名:JīZǐKé別名:雞卵殼(《醫學入門》),混沌池、鳳凰蛻(《綱目》),混沌皮(《醫林纂要》),雞子蛻(《中國醫學大辭典》)。來源:爲雉科動物家雞的蛋殼。化學成份:含碳酸鈣91.96~95.76%,有機物3.55~6.45%,碳酸鎂、磷酸鈣及膠質等。殼的色素有
-
竹瀝枳術丸
去核),白芥子(炒)2兩,白芍(酒炒)2兩,人蔘5錢,木香1錢。功效:消酒食,開鬱結,化痰清火,順氣除溼祛暈眩,療麻木,養血,健脾胃。主治:中風。用法用量:每服100丸,食遠淡薑湯送下。製備方法:上爲細末,以神曲6兩,薑汁1盞,竹瀝1碗,煮糊爲丸,如梧桐子大。附註:竹瀝枳實丸(《中國醫學大辭典》)。
-
中國醫學史年表
本草綱目拾遺》。1768年中國桐城疫疹(猩紅熱)流行。餘霖著《疫疹一得》論述之。1770年魏之琇著《續名醫類案》。1772~1781年清政府編輯大型叢書《四庫全書》,著錄醫書97部,存書目94部,附錄6部。1786年清政府命各省廣勸栽植甘薯,以備荒療癡。陸耀因有《甘薯錄》之輯。1792年唐大烈主編《
-
神仙解毒萬病丸
(《醫學入門》卷七)、神仙太乙紫金丹、萬病回春丹(《古今醫鑑》卷十六)、追毒丸(《準繩·瘍醫》卷一)、萬病解毒丸(《壽世保元》卷十)、衛生寶(《攝生祕剖》卷三)、解毒萬病丹(《蘭臺軌範》卷一)、太乙玉樞丹(《霍亂論》卷下)、太乙紫金錠(《理瀹》)、神仙萬病解毒丸(《中國醫學大辭典》)。
-
芎蘇散
寒,渾身壯熱,眼暈頭旋者。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蔥白2寸,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附註:方中幹葛,《審視瑤函》作乾薑。《醫學入門》卷四方之芎蘇散:組成:川芎8分,陳皮8分,芍藥8分,白朮8分,蘇葉6分,幹葛5分,黃芩1錢,前胡1錢,麥門冬1錢,甘草3分。功能主治:《醫學入門
-
橘皮竹茹湯
學有積極影響,對胃炎、胃潰瘍等疾病也有保護作用,因此可擴大適用範圍。別名:竹茹湯(《醫學入門》卷七)、陳皮湯(《醫學綱目》卷十六)、竹茹橘皮湯(《中國醫學大辭典》)。本方方名,《醫學綱目》引作“陳皮竹茹湯”。處方: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蔘一兩。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