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述鉤元》:[卷七山草部]巴戟天
六淫七情。皆得以傷精。)陽虛者氣不足。陰虛者火有餘。二者皆病於元氣。卻未可概從補氣論治。更當參者。太極未分陰陽。合爲一氣。此所謂兩神相搏也。太極一判。清升濁降。然清者不能離陰以爲上際。濁者不能離陽以爲
-
《目經大成》:[卷之一]運氣正誤
太極肇分,而有陰陽,陰陽變化而有干支。天干配合則爲五運,地支對沖則爲六氣。五運者,木火土金水也。六氣者,風火暑溼燥寒也。天道始於甲,地道始於子,天地相併,故曰甲子。天德終於癸,地德終於亥,道德已成,故
-
《神灸經綸》:[卷之四]婦人症略
傷其氣脈氣脈有傷而胎可無恙者非先天最完固者不能而常人則未之有也且懷胎十月經養各有所主一月形如露珠乃太極動而生陽天一生水謂之胚足厥陰肝脈主之經水即閉飲食稍異二月如桃花瓣乃太極靜而生陰地二生火謂之脹足少陽
-
《本草乘雅半偈》:[第一帙]丹砂
參安精神,有分別否?曰∶養有育義,安惟使之寧也。先人辨論經文,詳且盡矣,頤不更加詳訂。【】曰∶虛無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分成兩物;男女相爲飲食,彼此各闕一半故爾。丹家修煉戊巳,互交金木,幹坎填離,
-
《丁甘仁醫案》:[卷七]調經案
泛惡,胸悶不舒,口乾引飲,肝熱瘀阻,氣滯不流,陰傷津少上承,肺虛痰熱留戀,舌質紅絳,脈細如絲,虛羸太極,恐難完壁。金鈴子(二錢)旋復花(包,一錢五分)朱茯神(三錢)赤白芍(各一錢五分)全栝蔞(切,四錢
-
《類經》:[五卷脈色類]五、三部九候
決死生,爲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數始於一而終於九,天地自然之數也。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太極營運乎其中,陽九之數也。又如四象之位,則老陽一,少陰二,
-
《醫貫》:[卷之一·玄元膚論]五行論
。獨火有二。此言似是而非。論五行俱各有二。奚獨一火哉。若論其至。五行各有五。五五二十五。五行各具一太極。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今以五行之陰陽生死言之。木有甲木屬陽。乙木屬陰。人身之膽是甲木。屬足少陽
-
《類經》:[三卷藏象類]九、本神
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人稟天地之氣以生。天地者,陰陽之道也。自太極而生兩儀,則清陽爲天,濁陰爲地;自兩儀而生萬物,則幹知大始,坤作成物。故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寶命
-
《類經》:序
,岐伯諸公師而醫,而醫實首於伏羲。羲懼天下後世離天地人而二之也,首立一畫以爲天地人之總,仲尼名之爲太極。太極者,天地人之心也,即所謂性命也。由一心而生八卦,復生六十四卦,列爲三百八十四畫。而世人之病,
-
《類經圖翼》:[卷一運氣(上)]氣數統論
矣。然而既有其氣,亦必有其數,數非氣不行,氣非數不立,故易傳曰,天地之數,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者。然太極未動,氣未見也,數何有焉?及自動而生陽,便有一數,自動而靜,便是二數,靜極復動,便是三數,動極復靜
-
《陸地仙經》:[〔附二〕茹穹子入道始終]得手
三身渾然一片,瑩然在中矣。猶有上下,則是有中間,而後有兩頭。兩則不一,上頭多|,下頭亦多|,未還於太極之⊙象,原未有上下之至一處也。無天無地無人則一矣,有天有地有人,歷不一而無不一則化矣。一從何生?生
-
《古今醫鑑》:[卷之十一求嗣]期嗣保胎論
人生天地間,莫不各具一太極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幹道成男,坤道成女。父精母血,陰陽奇偶之道也。故精充則盛,滿則溢,此消長之道也。結胎者,男女精血也,男屬陽而象幹,女屬陰而象坤,坤道資生,陽主動,
-
《黃帝內經靈樞集註》:[卷二]經別第十一
。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布氣真靈。總統坤元。蓋太始太虛者。乃空玄無極之境。由無極而生太極。太極而分兩儀。人雖本天地所生。而統歸於天道。足太陽之正。別入於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
-
《靈素節注類編》:[卷一攝養爲本總論]經解
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此總結上文順時調養之理法也。人與萬物,同稟陰陽氣化而生。而陰陽出於太極,故陰陽互相爲根。春夏陽令則養陽,秋冬陰令則養陰,是養其根本,則太極之生機不息,而與萬物並育,爲生
-
《痧疹輯要》:[卷一]述原
宿曰∶麻疹,浙之呼爲子,又曰痧子;吳地呼爲疹子;新安呼爲麻。總爲有生初之淫火,伏於命門之間。命門具太極之理,而陰陽五行系焉,臟腑之所由也。蓋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也。天之與人,鹹相感通。由其通,故天寒
-
《聖濟總錄》:[卷第二百]神仙服氣上
則神明,神明則長存,行氣一名煉氣,其法正臥徐漱醴泉咽之(醴泉者華池也),以鼻微微納氣,徐引之,勿令太極滿,入五息已,可吐一息,屈指數之,至九十息,若身大煩滿者,可頻伸,頻伸訖,復行之,滿四九三百六十息
-
《本草乘雅半偈》:[第四帙]竹葉
,大者,一節受一斛;神異經,南方荒中,有竹,長百丈,圍二丈五六尺,濃八九寸,可以爲船;有篩竹,一名太極竹,可以爲船;占城國,出觀音竹,如藤,長丈八尺許,色黑如鐵;會稽縣有公孫竹,高不盈尺;越州產越王竹
-
《馮氏錦囊祕錄》:[女科精要卷十七]受胎總論
,毒不即發,而痘疹瘡驚,貽禍於後焉。故胎前可不慎爲調攝乎!巢氏曰∶妊娠一月,凝成一粒,如露珠然,乃太極動而生陽,名胚胎。天一生水,謂之胚,足厥陰脈養之,經水即閉,飲食稍異。二月名始膏,變成赤色,如桃花
-
《醫暇卮言》:卷下
同,總之歸於大海。天地之水,以海爲宗。人身之水,以腎爲源。而其所以能晝夜不息者,以其有一元之幹氣爲太極耳。經曰∶紀於水火,餘氣可推。紫間色,而天垣稱紫微,豈非寓意之精乎?夫紫之爲色,赤與黑相合而成也。
-
《中國醫籍考》:[卷七十六]方論(五十四)
醫家先師。各立濟人之方。亦未嘗究其得失。是以後世醫工。莫之考證。於原其的自來者。不在天而在人也。夫太極者。道也。化生萬物。而人備焉。故曰。得其秀而最靈。受父母氣血。而有是形。形者。氣血之具。天地氣化。
-
《女科精要》:[卷二嗣育門緒論]受胎總論
,毒不即發,而痘疹瘡驚,貽禍於後焉。故胎前可不慎爲調攝乎!巢氏曰∶妊娠一月,凝成一粒,如露珠然,乃太極動而生陽,名胚胎。天一生水,謂之胚,足厥陰脈養之,經水即閉,飲食稍異。二月名始膏,變成赤色,如桃花
-
《靈素節注類編》:[卷五外感內傷總論]經解
解,不免晦經旨而迷後學也。此節專標陰陽偏勝之病,尤爲明着。蓋陰陽之氣,出於命蒂,流爲營衛。命蒂,象太極也。陰陽互根於太極,故偏亢則偏絕矣。精者,陰中之陽也,陽根於陰,故陰藏精也;起者,坤下起復也,而陰
-
《醫學入門》:[外集·卷五婦人門]胎前
有,精血日化,從有入無,九日之後,次九又九,凡二十七日,即成一月之數,竅自然凝成一粒,如露珠然。乃太極動而生陽,天一生水,謂之胚,足厥陰脈所主也。此月經閉無潮,無痛,飲食稍異平日,不可觸犯,及輕率服藥
-
《醫述》:[卷一·醫學溯源]水火
乎?曰∶觀諸人身可驗矣。貪心動則津生,哀心動則淚生,愧心動則汗生,欲心動則精生。方人心寂然不動時則太極也。此心之動,則太極動而生陽。所以心動則水生,即可以爲天一生水之證矣。(朱子)儒者立教,曰正心、收
-
《醫述》:[卷一·醫學溯源]運氣
政弛而慢;適期而至者,謂之平氣。○嘗思氣化,紀歲,紀步,及時而至,至不失時,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粵自太極之理立,而陰陽之氣分;動靜之機殊,而五行之變備。太極之妙,常以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故動之始爲風,風
-
《瘍醫大全》:[卷一《內經》纂要]天元紀大論篇
三陰三陽者,天之風熱溼燥寒,治政令於外者也。故五運相襲而治者,其於三陰三陽外治之候,如何合之?區言太極分爲陰陽,陰陽分爲五行,故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彼五運乃天地初分之氣,而列之於五方者也。陰陽者,
-
《醫醫小草》:附∶遊藝志略
一氣也。而經曰其生五,其氣三。且曰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是三氣者天地人之本始也。請試明之。太極無形,靜則爲陰,動則爲陽。易曰“一陰一陽之爲道”。此一陰一陽,非各一之一,乃道之妙用,而合一之一也
-
《奇症匯》:[卷之二]耳
往來,如河東之船,運久則結就聖胎,以成真人。蓋人身臍下一寸三分爲丹田,又爲氣海丹田之中,一陰一陽爲太極、爲元關、爲黃庭、爲歸根竅,覆命關,其名不一。凡人之生,得父精母血而成胎。結胎之始,先成兩腎,然後
-
《醫原》:[卷中]內傷大要論
生之草木爲地毛,石爲地骨,金爲石之君,亦地骨之類,火雖生於地,實即天之陽氣蘊蓄於地中者。是天地者,太極一氣之所化也。水爲天之精,火爲天之氣,而水火默運於天地之間,時行物生,終而復始,又爲天地之神。是天
-
《醫經原旨》:[卷一]陰陽第二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陰陽之理也。陰陽者,一分爲二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生於動,地生於靜,故陰陽爲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大曰綱,小曰紀,總之爲綱,周之爲紀,物無鉅細,莫不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