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宋·崔嘉彥撰《脈訣》
宋·崔嘉彥所撰《脈訣》又名《崔氏脈訣》、《崔真人脈訣》、《紫虛脈訣》。一卷。撰年不詳。作者鑑於脈理難明,“非言可傳,非圖可狀。”遂以較通俗易曉的文筆,以四言歌訣的形式闡述脈學義理,便於習誦。崔氏論脈以“浮、沉、遲、數爲宗”,對後世脈學有相當影響,明·李言聞曾予補訂,改名《四言舉要》,李時珍將其輯入《瀕湖脈學》中 。
宋·崔嘉彥所撰《脈訣》全文在線閱讀:http://zhongyiguji.21tcm.com/283/maijue/index.shtml
3 《王叔和脈訣》的簡稱
《脈訣》爲《王叔和脈訣》的簡稱。一卷[1]。舊題晉·王叔和撰。但一般認爲是六朝·高陽生託名王叔和的作品。本書特點在於以較通俗的歌訣形式闡述脈理,緊密聯繫臨牀實際。書中不少內容是根據王叔和《脈經》重新編撰的。詳細論述二十四脈,並立七表(浮、芤、滑、實、弦、緊、洪)、八里(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九道(長、短、虛、促、結、代、牢、動、細)之名目。由於易於講習,流傳甚廣,影響較大。並由此而派生出不少的脈學著作。如本書後經明·熊宗立加註,改名《勿聽子俗解脈訣》,張世賢在本書基礎上撰成《圖注脈訣》(又名《圖注脈訣辨真》);還有不少醫家對此《脈訣》做過訂正,其中較有代表性的爲元·戴起宗的《脈訣刊誤》(又名(脈訣刊誤集解》);清·李延昰的《脈訣匯辨》,等。但書中的觀點,對脈義的理解以及文字的鄙淺等方面,後世頗有微詞。明·呂復在《羣經古方論》中批評高氏“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本書後經明·熊宗立加註,改名《勿聽子俗解脈訣》。又《文獻通考》認爲,本書不見於隋、唐《經籍志》,恐爲宋熙寧以前人所託。現存明、清刻本、抄本。
《脈訣刊誤》(元·戴起宗)全文在線閱讀:http://zhongyiguji.21tcm.com/292/maijuekanwu/index.shtml
《脈訣匯辨》(清·李延昰)全文在線閱讀:http://zhongyiguji.21tcm.com/293/maijuehuibian/index.shtml
《脈訣乳海》全文在線閱讀:http://zhongyiguji.21tcm.com/380/maijueruhai/index.shtml
《脈訣考證》全文在線閱讀:http://zhongyiguji.21tcm.com/381/maijuekaozheng/index.shtml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