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公慎修堂医书三种
拼音:《léigōngshènxiūtángyīshūsānzhǒng》《雷公慎修堂医书三种》医学丛书。又名《医学三书》。刊于1887年。包括清代三种医著。即《时病论》、《医家四要》和《医法心得》。现存初刻本及1921年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
-
黄氏医书三种
拼音:《huángshìyīshūsānzhǒng》《黄氏医书三种》医学丛书。清·黄元御撰。刊于1872-1880年。包括作者晚年三部医著,即《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和《难经悬解》。现存多种清刻本。
-
赤水玄珠
rlfromRedRiver书名《赤水玄珠》:《赤水玄珠》为书名。《赤水玄珠全集》之略称:《赤水玄珠》为中医学丛书《赤水玄珠全集》之略称。又名《孙氏医书三种》。明·孙一奎撰。刊于1584年。包括《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及孙氏医案五卷(卷一-二名《三吴医案》,卷三-四名《新都医案》,卷五名《宜兴医案
-
三三医书
拼音:sānsānyīshū英文:《三三医书》为医学丛书名。裘庆元辑。刊于1924年。共三集,每集33种,共99种。裘氏取《礼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及《左传》“三折肱知为良医”之典,遂题名为“三三医书。”所辑内容包括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针灸、本草、方书、医案、医话、医论等各类医著。以明、
-
难经悬解
拼音:《nánjīngxuánjiě》《难经悬解》医经著作。二卷。清·黄元御撰于1756年。黄氏根据个人阅读《难经》的心得,对八十一难予以逐段注解,注文大多简要,诠释或以《内经》理论为基础,采集历代《难经》注家的学术观点加以综合。但真正发挥义蕴的见解并不多。现有清刻本及《黄氏医书三种》本等。
-
灵枢悬解
拼音:《língshūxuánjiě》《灵枢悬解》医经著作。九卷。清·黄元御撰注。刊于1756年。本书将通行本《灵枢》81篇按刺法、经络、营卫、神气、脉象、外候、病论、贼邪及疾病9类的次序重予编次,并在个别原文段落之后加以注释,于中确有精辟见解,足以解悬。现有多种清刻本及《黄氏医书三种》本。
-
洪氏集验方
拼音:《hóngshìjíyànfāng》《洪氏集验方》验方著作。五卷。宋·洪遵撰。刊于1170年。本书汇集作者本人多年试用于临床各科病证的治疗方剂、或传闻的验方共167首。但未分类编次,又无标题。对于病证和治法,缺乏必要的阐述。现存初刻本及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宋人医书三种》排印本。
-
武(王献)
拼音:wǔ(wángxiàn)武(王献)明代医生。字大器。介休(今属山西)人。聪敏至孝,母有宿疾,时医无能疗者,乃苦研《内经》、《难经》诸医书三年,自觉脉学未熟识,复远游访师,得高人传授,遂精脉法。治疑难重症,不循常法而巧思治之,辄奏效。曾著文告诸子孙,若非甚明理,有救人之心者,勿轻学医。子惟真亦能
-
医医医
》《医医医》医论著作。三卷。清·孟今氏撰于1902年。本书旨在阐述医治医界弊病的医法,故题名为《医医医》。作者分别指出历代统治者不重视医药,使生民涂炭;有些患者骄奢淫逸,重财轻命自食恶果;有的医生不学无术,误人性命,皆各为一弊。而作者只能医治后者。该书有颇多精辟见解。现有宣统年间铅印《三三医书》本
-
校正医书局
拼音:《xiàozhèngyīshūjú》《校正医书局》宋代校订和刻印医药书籍机构名。此机构始设于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该年八月仁宗诏令编修院置校正医书局,命直集贤院、崇文院检讨掌禹锡等四人并为校正医书官,韩琦担任提举。所校医书有《素问》、《甲乙经》、《本草图经》、《脉经》、《伤寒论》、
-
雷公
拼音:léigōng英文:雷公为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家,相传为黄帝的臣子,精于针灸之术。旧说中国医药是由黄帝、雷公等共同创立。《黄帝内经》中,较多内容为黄帝与雷公问答加以叙述,此皆为后世所论。另又有将南北朝时期的炮炙学家雷斅称雷公者。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试行)
ishēngjīgòuzhōngyīquánkēyīshēngzhuǎngǎngpéixùndàgāng(shìxíng)英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试行)》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1年10月10日国中医药人教教育便函〔2011〕187号发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全科医生转
-
医医小草
拼音:《yīyīxiǎocǎo》《医医小草》医论著作。清·宝辉撰于1901年。作者指出有关寒、温、疫三病的治法,金、元诸家均有所偏,乃细心体味。总括有关重点问题18条予以辨析。文字简要,说理清晰。所附《游艺志略》为作者与其师友的医理问答。此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
医略十三篇
拼音:《yīluèshísānpiān》《医略十三篇》综合性医书。十四卷。清·蒋宝素撰。刊于1840年。本书为作者所撰的《医略》(共八十七卷)中的六淫门,计十三卷,并附方一卷。书中对风、寒、暑、湿、燥、火及疟、痢、零乱、瘴气等邪气所致疾病的病因、病证和辨证治疗分别作了简要论述,并附医案。现有二种清刻
-
一见知医
拼音:yījiànzhīyī英文:《一见知医》为综合性医书。6卷。清·陈鄂辑于同治七年(1868年)。本书以临证多科疾病证治为主,摘录历代医书有关论述整理而成。卷一医理总论;卷二外体所见病症,以生理部位分类;卷三脏腑所主疾病;卷四六淫七情病、妇科;卷五儿科;卷六痘疹、麻疹。每证列述病情,并附简易方。
-
小耕石斋医书四种
拼音:xiǎogēngshízhāiyīshūsìzhǒng英文:《小耕石斋医书四种》为中医丛书,又名《金氏医书四种》,清代金德鉴(保三)辑,刊于同治七年(1868)。收有《喉科枕秘》、《急救霍乱方》、《烂喉丹痧辑要》、《十药神书》等4种。现存初刻书。
-
医学说约
拼音:《yīxuéshuōyuē》《医学说约》综合性医书。一卷。秋田散人撰,撰年不详。本书以论述杂症为主,首列提纲,次分风、寒、暑、湿、燥、火、脾胃、气、血、痰、虚、妇人共十二门。扼要地叙述多种常见病证的病因、脉证及治疗大法,但不介绍具体治疗方剂,后编入《三三医书》中。
-
医宗说约
拼音:《yīzōngshuōyuē》《医宗说约》综合性医书。六卷(含卷首一卷)清·蒋示吉撰于1663年。本书系摘录《内经》以降多家医书,分科整理而成。卷首证治总论,记述四诊、脉法、药性、治则;卷一-二内科杂症;卷三伤寒;卷四小儿科、妇科;卷五疡科。各科皆按疾病分类予以阐述,有论有方,流传颇广。现存数
-
中医性医学
学关于性学研究的一门分支学科。古称房中术,历代有不少研究和专书。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有房中八家,皆已失传。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竹木简医书的出土,提供了中国古代性学的第一手资料。除此之外还有《太清经》、《产经》、《素女经》、《素女方》、《玄女经》、《玉房秘诀》、《洞玄子》等。中医性医学
-
张光斗
拼音:zhāngguāngdòu张光斗清代医家。履贯欠详。撰有《增补药性雷公炮制》,现有刊本行世。
-
过庭录存
拼音:guòtínglùcún英文:《过庭录存》为曹氏医案。清·曹仁伯著。收入《三三医书》中。
-
医学汇海
拼音:《yīxuéhuìhǎi》《医学汇海》综合性医书。三十六卷。清·孙德润辑撰。刊于1826年。作者以多科疾病诊治为主线,摘录历代医学典籍中的重要内容,分门别类归纳整理而成此书。卷一-二医学总论,胪列辨治大法及药味繁简等有关论述。卷三-三十五列述伤寒、内科杂病、五官科、妇科、儿科、外科瘟疫等多种疾
-
邓文彪
拼音:dèngwénbiāo邓文彪元代医家。字谦伯,江西金溪县人。生平欠详,尝著《医书集成》三卷,未见行世。
-
医学妙谛
拼音:《yīxuémiàodì》《医学妙谛》综合性医书。三卷。清·何书田撰,撰年不详。何氏擅治内科杂症,本书论述中风、伤风、中寒、暑病等共56种病证(包括耳、鼻、口、齿病)的病因、证治,能融会诸家学说,着重介绍个人临床心得。因此可以从多处看到作者的独到见解。书中自拟经验方颇多,并将一些病症的病因、治
-
始脂
拼音:shǐzhī始脂生理学名词。古代对妊娠三月之称谓。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胎产书》:“三月始脂,果隋宵效……”
-
中医坐堂医诊所基本标准(试行)
拼音:zhōngyīzuòtángyīzhěnsuǒjīběnbiāozhǔn(shìxíng)英文:《中医坐堂医诊所基本标准(试行)》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0年10月19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8号印发,并将其作为卫生部1994年印发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卫医发〔1994〕第3
-
中医老年医学
拼音:zhōngyīlǎoniányīxué英文:GerontologyofTCM中医老年医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来研究人类衰老的机理、人体的老年性变化以及老年病中医药防治的学科。它属于老年医学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和任务不外老年医学的范围。
-
古今针灸医案医话荟萃
拼音:gǔjīnzhēnjiǔyīànyīhuàhuìcuì英文:《古今针灸医案医话荟萃》为书名。高忻洙、张载义等编著。1990年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对针灸医案、医话的概念、源流、作用、书写作了全面论述;并集古今针灸医案465则,以按语形式对原案作出分析。
-
东医四象诊疗医典
拼音:dōngyīsìxiàngzhěnliáoyīdiǎn英文:《东医四象诊疗医典》为医方书。5篇。杏坡撰于1940年。着重论述四象人的生理、病理,四象药理学,四象人的类型鉴别。并对四象的外感诸病、内伤杂病、妇人产前产后、小儿等疾病的临床证候,处方用药亦进行详细论述。本书是朝医学重要经典著作之一。
-
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
拼音:zōnghéyīyuànzhōngyīlínchuángkēshìjīběnbiāozhǔn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总后勤部卫生部《关于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有关精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本标准自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