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zú tài yīn pí jīng
2 英文參考
spleen meridian or spleen channel of foot Taiyin[中國針灸學詞典]
The Spleen Channel of Foot-Taiyi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aiyin Spleen Channel of Foo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Taiyin Spleen Meridian of Foo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足太陰脾經為十二經脈之一[1]。代號SP[2]。與足陽明胃經相表里[1]。五行屬土[1]。本經從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開始,沿大趾內側赤白肉際,經第一蹠骨小頭后的太白,向上到內踝前邊的商丘,再上行于脛骨內側后,在內踝上8寸處交出到足厥陰肝經之前,向上走在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臟,聯絡胃腑,向上貫穿膈肌,行于食道兩旁,連系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脈,從胃部分出,上行通過橫膈,流注心中,經氣于此與手少陰心經相接[3][1]。足太陰脾經是陰氣最盛的經絡,所有本經絡穴善于對里寒里虛發揮效用。本經腧穴多用于治療脾胃、心、肺、肝、腎等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病證[4]。例如胃脘痛、惡心嘔吐、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及下肢內側腫痛、厥冷等。
4 五行
足太陰脾經五行屬土[1]。
5 表里經脈
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里[1]。
6 足太陰脾經屬絡的臟腑
屬脾,絡胃,流注心中[5]
7 足太陰脾經聯絡的器官
8 足太陰脾經循行路徑
8.1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后,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本經穴] 隱白(井), 大都(滎), 太白(輸、原), 公孫(絡), 商丘(經), 三陰交(足三陰之會), 漏谷, 地機(郄), 陰陵泉(合), 血海, 箕門; 沖門,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食竇, 天溪, 胸鄉, 周榮, 大包(脾之大絡)。
[交會穴]中府(手太陰), 期門(足厥陰), 日月(足少陽), 下脘、關元、中極( 任脈)。
【語譯】
足太陰脾經:①從大趾末端開始(隱白),沿大趾內側赤白肉際(大都),經核骨第一骨小頭后(太白、公孫),②上向內踝前邊(商丘),③上小腿內側,沿脛骨后(三陰交、漏谷),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地機、陰陵泉),④上膝骨內側前邊(血海、箕門),⑤進入腹部(沖門、府舍、腹結、大橫;會中極、關元),⑥屬于脾,絡于胃(腹哀; 會下脘、日月、期門), ⑦通過膈肌,夾食管旁(食竇、天溪、胸鄉、周榮;會中府),⑧連舌根,散布舌下。
腹部支脈:⑨從胃部分出,上過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陰心經。
8.2 《脈書·十一脈》
[足臂本] 足泰陰脈: 出大指內廉骨際,出內踝上廉,循胻內廉,□膝內廉,出股內廉。
[陰陽本] 大(太)陰脈:是胃脈(也)。被胃,下出魚股之陰下廉,腨上廉,出內踝之上廉。
足太陰脾經 |
![]() | 循行路線:
|
足太陰脾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
8.3 《針灸學》
足太陰脾經起于足大趾末端(隱白),沿著大趾內側赤白肉際,經過大趾本節后的第1跖趾關節后面,上行至內踝前面,再上小腿,沿著脛骨后面,交出足厥陰經的前面,經膝股部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于脾臟,聯絡胃,通過橫膈上行,挾咽部兩旁,連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支脈:向上通過橫膈,流注于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見下圖)。
足太陰脾經循行路徑:
1.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
2.過核骨后
3.上內踝前廉
4.上踹(按:踹應作腨)內
5.循脛骨后
6.交出厥陰之前
7.上膝股內前廉
8.入腹
9.屬脾絡胃
10.上膈
11.挾咽
12.連舌本散舌下
13.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
14.注心中
8.4 《中醫大辭典》
足太陰脾經自足大趾的內側端(隱白)起始,經核骨(第一跖趾關節)后面,向上到達內踝骨的前邊(商丘),在三陰交穴處與足厥陰、足少陰兩經交會,再沿脛骨內緣,向上交叉淺出于足厥陰肝經的前邊,經過膝關節,沿大腿內側前邊,進入腹腔,入屬脾臟,聯絡胃府,再向上貫穿膈肌,夾食道兩旁,連系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脈從胃部分出,通過膈肌,流注心中。脈氣由此與手少陰心經相接。[2]
8.5 《中國針灸學詞典》
足太陰脾經從大趾末端隱白開始,沿大趾內側赤白肉際,經第一蹠骨小頭后的太白,向上到內踝前邊的商丘,再上行于脛骨內側后,在內踝上8寸處交出到足厥陰肝經之前,向上走在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臟,聯絡胃腑,向上貫穿膈肌,行于食道兩旁,連系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脈,從胃部分出,通過橫膈,流注心中,交于手少陰心經。[1]
8.6 《中醫藥學名詞(2004)》
足太陰脾經起于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8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其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經氣于此與手少陰心經相接。[3]
9 足太陰脾經腧穴
9.1 本經腧穴
足太陰脾經左右各21穴[4]。主要分布在足大趾、內踝前、下肢內側中部(內踝上8寸以下)及前部(內踝上8寸以上)、腹部第3側線(前正中線旁開4寸)、胸部第1側線(前正中線旁開6寸)、側胸部[4]。首穴隱白,末穴大包,原穴為太白穴,絡穴為足陽明胃經之豐隆穴[1]。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鑒》等書載,計有: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1]。
起自足大趾外側趾甲角后之隱白穴(井穴),往后側緣行至太白穴(原穴),上循經足大趾側后方之公孫穴(療穴),而行至足內踝骨下,微前方陷中之商邱穴(經穴),再向上至踝上三寸之三陰交(療穴),三陰交上三寸為漏谷穴,上循膝內側有一高而凸起脛骨內側髁凹陷處為陰陵泉(合穴),膝臏上內廉為血海穴(療穴),上至大腿內側箕門穴。再上行經腹橫骨兩端約紋中動脈,去腹中行旁開三寸半是沖門穴,再上行經府舍、腹結至乳頭直下與臍平之大橫穴(療穴),從腹哀穴上行三寸,離胸中線旁六寸(第五肋間)之食竇穴,上行第四肋間之天溪穴,上行第三肋間之胸鄉穴,上行胸外緣至二肋間,離胸正中線六寸之同榮穴,至此再往外斜下行,止至第六肋腋中線處之大包穴。
足太陰脾經腧穴: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
9.2 特定穴
9.2.1 原穴
太白
9.2.2 絡穴
足陽明胃經之豐隆穴[1]。
9.2.3 郄穴
地機
9.2.4 八脈交會穴
公孫
9.2.5 五輸穴
井穴(木):隱白
滎穴(火):大都
輸穴(土):太白
經穴(金):商丘
合穴(水):陰陵泉
9.2.6 交會穴
9.3 本
部位:中封前上4寸中
腧穴:三陰交
9.4 標
部位:背俞與舌本
9.5 根(井)
隱白
9.6 結
太倉(胃)
10 足太陰脾經經脈病
患足太陰脾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胃腸疾病為主,有下列病候:舌根強硬、食后嘔吐、胃痛、腹脹、噯氣、便后或屁后腹中寬舒、身體粗重、面目身發黃、強迫久立則股膝內側腫脹。
10.1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重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欠)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絡……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縱。
【語譯】
本經異常就表現為下列病癥:舌根部發強,吃了就要嘔,胃脘痛,腹脹,好噯氣,得到大便或放屁后就感到輕松,全身感到沉重無力。
本經穴主治“脾”方面所發生的病癥:舌根部痛,身體不能活動,吃不下,心胸煩悶,心窩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塊,泄瀉或小便不通,黃疸,不能安睡,想打呵欠而氣不暢,大腿和小腿內側腫、厥冷,足大趾不能運用。脾大絡病癥:實證,渾身酸痛;虛證,百節松馳軟弱。
10.2 《脈書·十一脈》
[足臂本]其病:病足大指廢,內廉痛,股內痛,腹痛,腹脹,復□,不嗜食,善噫,心□,善肘()。諸病此物者,皆灸足泰陰脈。
[陰陽本]是動則病:上當走心,使腹脹,善噫,食欲歐(嘔),得后與氣則快然衰。
是鉅陰脈主治其所產病:獨心煩,死;心痛與腹脹,死;不能食,不能臥,強吹(欠),三者同則死;溏泄,死;水與閉同則死;為十病。
10.3 《針灸學》
足太陰脾經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則嘔、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厥冷等癥[6]。
10.4 《中醫大辭典》
本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舌根強痛,腹脹,噯氣,胃痛,嘔吐,心煩,泄瀉,黃疸,身體沉重,動作不利,不能臥,膝股內側腫、厥冷,足大趾不用等。[2]
10.5 《中國針灸學詞典》
足太陰脾經發病,主要表現為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及其他疾病。如:嘔吐、胃脘痛、腹脹、納食減少、暖氣、心煩、黃疸、腹中痞塊、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舌根強痛、體重、動作不利、不能安睡,經脈所過處疼痛、麻木、厥冷。[1]
11 足太陰脾經腧穴主治病證
足太陰脾經腧穴主治脾胃病、婦科病、前陰病和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6]。
足太陰脾經腧穴臨床多用于治療脾胃、心、肺、肝、腎等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病證[4]。
足太陰脾經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 部位 | 主治 |
隱白* | 趾端 | |
大都 | 趾 | 腹脹、胃痛、熱病 |
太白* | 足 | 腹脹、泄瀉、胃癌 |
公孫* | 足 | 胃痛、嘔吐,泄瀉.腹痛,痢疾 |
商丘 | 踝 | 腹脹、泄瀉、便秘、足踝痛 |
三陰交* | 小腿 | |
漏谷 | 小腿 | 腹脹,腸鳴,下肢痿痹 |
地機* | 小腿 | 腹痛、泄瀉、小便不利、月經不調、痛經、遺精 |
陰陵泉* | 小腿 | 腹脹泄瀉、小便不利、膝痛、水腫 |
血海* | 小腿 | |
箕門 | 小腿 | 小便不利、遺尿 |
下肢部:脾胃病為主,其次為婦科、前陰疾患 | ||
沖門 | 腹 | 腹痛,疝氣 |
府舍 | 腹 | 腹痛、疝氣 |
腹結 | 腹 | 腹痛、疝氣 |
大橫* | 腹 | 便秘、泄瀉、腹痛 |
腹哀 | 腹 | 腹痛,消化不良、便秘.痢疾 |
腹部:胃、腸病為主 |
主治對比:
“*”見于《外臺秘要》;
“大”見于《針灸大成》。
本表據《針灸甲乙經》而列。
本經是動病中有“舌本強”,所生病中有“舌本痛”,兩者相合,僅見于《針灸大成》商丘主治癥。舌本強,原意當是指吞咽不利,故其后接“食則嘔”等。“食不下”在主治癥中只有“不欲食”、“不嗜食”、“食不化”,意思相當。
“胃脘痛”、“心下急痛”,意指胃痛、心口痛,主治癥中只有心痛、腹中痛、腹痛等,公孫則主其絡病“腸中切痛”。
原文“腹脹、善噫……”都是形容腹部氣脹,喜噯氣等癥,主治中只有腹脹、腹滿、氣脹等,《針灸大成》等書記載較廣。
“溏、瘕、泄”,《難經》載有“大瘕泄”,楊玄操注為“少腹有結而又下利”。由消化不良而見嘔吐、溏泄,是本經主治的重點。
“水閉”可解釋為小便不利,“淋”、“癃”可屬之。
原文“黃疸”不見于主治中,商丘穴主“溺黃”,至《針灸大成》才記有“黃疸”,是符合其治理的。
“強欠,膝內痛”,見于漏谷主治癥,可知原作“強立”者字誤。
12 經文互參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有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按:本篇分述五臟所藏及其虛實見癥。)
《黃帝內經靈樞·五邪》: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皆調于三里(按:此篇論邪在五臟,脾胃合一,文已見前。)
《黃帝內經靈樞·脹論》:脾脹者,善噦,四肢煩,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按:此篇論五臟六腑脹。)
《黃帝內經素問·刺熱》: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滿泄,兩頷痛……刺足太陰、陽明。(按:此篇論五臟熱及治法。)
《黃帝內經素問·熱論》:傷寒……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滿而嗌干。(按: 此篇論六經熱病。)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大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按: 此篇論足六經及五臟瘧。)
《黃帝內經素問·風論》: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支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按: 此篇論五臟風證。)
《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按: 此篇論五臟病虛實。)
《黃帝內經素問·厥論》:太陰之厥,則腹滿脹,后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太陰厥逆,胻急攣,心痛引腹。(按: 此篇論手足六經厥及厥逆。)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足太陰氣絕者,則脈不榮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舌萎,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者,則肉先死。(按: 此篇論各陰陽經氣絕見癥。)
《黃帝內經靈樞·終始》: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氣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則面黑,皮毛頭焦而終矣。(此篇論六經終,應手足上下合參。)
13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7.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2.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92.
- ^ [5]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
- ^ [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9.
古籍中的足太陰脾經
- 《十劑表》:[十劑表上]足厥陰肝經
龍膽草見足少陰腎經紫草見手厥陰心包經京三棱見足太陰脾經蓬莪輕少陽膽經秦艽見手陽明大腸經羌活見手太陽...
- 《十劑表》:[十劑表上]足少陰腎經
明胃經獨活甘苦辛微溫入腎治一宣通陽明胃經艾見足太陰脾經夏枯草苦辛寒入肝腎和血脈散結氣養陰破癥散癭消...
- 《十劑表》:[十劑表上]手少陰心經
見手太陰肺經連翹見手補百合見手太陰肺經龍眼見足太陰脾經蜀椒見足太陰脾經桂見足太陰脾經茯苓見瀉伏龍肝...
- 《經絡匯編》:[臟腑聯系分合詳說]肝臟之圖
間、太沖,抵內躁前一寸之中封;自中封上踝,過足太陰脾經之三陰交,歷蠡溝、中都,復上一寸,交出太陰之...
- 《經絡全書》:[前編·分野]五十六、〔腹〕
(俗謂之肚,中脘穴分,即中焦也)統屬足太陰脾經(《靈樞》曰∶足太陰之脈,循膝股內前廉入腹。是動則病...
- 更多古籍中的足太陰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