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zú tài yīn
2 英文參考
Foot-TAI YI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branches of spleen meridia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ānyīnjiāo SP6[中國針灸學詞典]
3 概述
4 足太陰脾經的簡稱·足太陰
足太陰為足太陰脾經的簡稱[1]。
足太陰脾經為十二經脈之一。與足陽明胃經相表里。五行屬土。本經從大趾末端隱白開始,沿大趾內側赤白肉際,經第一蹠骨小頭后的太白,向上到內踝前邊的商丘,再上行于脛骨內側后,在內踝上8寸處交出到足厥陰肝經之前,向上走在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臟,聯絡胃腑,向上貫穿膈肌,行于食道兩旁,連系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脈,從胃部分出,通過橫膈,流注心中,交于手少陰心經。[2]
足太陰脾經[2]
5 經穴別名·足太陰
足太為經穴別名。即三陰交。《備急千金要方》:“女人漏下赤白及血,灸足太陰五十壯,穴在內踝上三寸。足太陰內踝上三寸名三陰交。”[1]
三陰交為經穴名(Sānyīnjiāo SP6)。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陰脾經。三陰:指足三陰;交:交會。此穴系足太陰、足厥陰、足少陰三經之交會穴,故名。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際。正坐垂足或仰臥取穴。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脛骨后肌→踇長屈肌。有健脾理血,益腎平肝的作用。主治脾胃、肝腎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嘔吐、納呆、食飲不化、胸腹脹滿、腹痛腸鳴、痢疾、泄瀉、黃疸、水腫、痃癖、月經不調、經閉、帶下、癥瘕、血崩、血暈、死胎、惡露不止,陰莖痛、小便不利、遺精白濁、七疝、癲癇、癡呆、不眠;瘡瘍、癮疹、手足逆冷、股膝踝內側腫痛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急慢性腸胃炎、細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下垂、腎炎、腎盂腎炎、尿潴留、尿失禁、遺尿、性功能減退、高血壓、神經衰弱、小兒舞蹈病、下肢神經痛或癱瘓等。一般直刺1.0~1.5寸。系回陽九針穴之一。可灸[3]。
實驗研究:
①針刺單純性消化不良患兒的三陰交、足三里等穴,可使原來低下的胃游離酸、總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酸活性迅速升高。[3]
②針刺照海、三陰交等穴位,可引起輸尿管蠕動加強,對于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尿失禁等排尿功能障礙病人,可促使其排尿功能恢復正常,并可使急慢性腎炎患者排尿量明顯增加;在慢性輸尿管瘺的動物實驗中發現,可促進排尿作用。[3]
③對妊娠7~8個月的胎位異常者,艾灸三陰交,能使腹壁松弛,胎動活躍,有助于矯正胎位。④在針麻施行胃大部切除術中,有較好的抗切皮痛和松肌作用。[3]
三陰交[3]
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6.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7.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7.
古籍中的足太陰
- 《類經圖翼》:[卷五經絡(三)]諸部經絡發明
俱經絡二。)足少陽之別,上挾咽。足陽明上循咽。足太陰合于陽明,上行結于咽。手少陰之正,上走喉嚨。手...
- 《普濟方·針灸》:[卷五針灸門]十二經流注五臟六腑明堂
脅下。皆主之少腹脹急。小便不利。厥氣上頭癲)。三陰交(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
- 《醫學綱目》:[卷之八·陰陽臟腑部]穴法下
右內踝上八寸循脛骨后上膝股內前廉足太陰脈八穴。三陰交二穴,在足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陰厥陰少陰之...
- 《圣濟總錄》:[卷第一百九十一針灸門]足太陰脾經
趾本節之后一寸)商丘二穴(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三陰交二穴(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漏谷二穴(在內踝上...
- 《外臺秘要》:[卷第三十九]孔穴主對法
快然引肘脅下皆主之少腹脹急小便不利厥氣上頭巔)三陰交(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灸三...
- 更多古籍中的足太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