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zú sān yáng jīng
2 英文參考
three yang channels of foo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three yin meridians of foo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足三陽經是十二正經中行于下肢外側的三條陽經,即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1]。它的循行方向是:起于頭面部(與手三陽經相接),經過軀干部到下肢外側,終于足趾背側端[1]。其分布是:足陽明在前側,足太陽在后外側,足少陽在外側[1]。
4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為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足陽明[2]。與足太陰脾經相表里。五行屬土。本經從鼻旁迎香開始,上至鼻根中,向旁邊交會足太陽膀胱經,向下沿鼻外側,進入上齒槽中,出來夾口旁的地倉,環繞口唇,向下交會于任脈的承漿穴,退回來沿下頜出面動脈部的大迎,過下頜角前下方的頰車,向上經耳前、鬢發前緣,到頭角部的頭維,再到前額中部,它的下行支脈,從大迎穴前直下頸動脈搏動處的人迎,沿著喉嚨,進入鎖骨上窩,向下貫穿膈肌,入屬胃腑,聯絡脾臟;它外行的主干,從鎖骨上窩向下經乳中,挾臍兩旁天樞下行,進入到腹股溝動脈部的氣沖;它在腹內的一條支脈,從胃下口開始,經腹腔到腹股溝與外行的主干合而下行,經髖關節前的髀關,到股四頭肌隆起處的伏兔,下向膝髕中,沿脛骨外側,到足背部的沖陽,再經中趾內側趾縫,出其末端厲兌;另有一條支脈,從膝下3寸處分出,向下進入中趾外側趾縫,并出其末端;它的又一條支脈,從足背部分出,走到大趾的內側端,交于足太陰脾經。[3]
足陽明胃經[3]
5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bladder meridian or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為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足太陽[4]。與足少陰腎經相為表里。五行屬水。本經自內眼角睛明開始,向上經前額至頭頂與督脈交會;它的分支,從頭頂到耳上角;它的外行主干,從頭頂入內絡于腦,回出來在項部的天柱分開下行,一支沿肩胛內側,夾脊柱兩旁到腰中,進入脊旁筋肉,聯絡腎臟,屬于膀胱;它在腰部的分支,從腰部挾脊繼續下行,經臀橫紋中點的承扶,到腘窩部的委中;它在背部的另一支脈,從肩胛內側下行,通過髖關節部足少陽膽經的環跳,向下沿大腿后面行走,在腘窩部與前支經脈會合于委中穴處,繼續下行,向下通過腓腸肌部,出于外踝后方的昆侖,沿足外側緣到足小趾外側端的至陰,交于足少陰腎經[5]。
足太陽膀胱經[5]
6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為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足少陽[6]。與足厥陰肝經相為表里。五行屬木。本經從外眼角瞳子髎開始,向上到額角下行到耳后,沿頸旁走到手少陽經之前,到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陽經之后,進入鎖骨上窩;它的支脈,從耳后進入耳中,淺出耳前,到達外眼角后方;它的另一條支脈,從外眼角分出,下向面動脈部,會合手少陽三焦經到目下,向下經下頜角、頸部,與主干在鎖骨上窩處會合,由此下向胸中,貫穿膈肌,聯絡肝臟,屬于膽,沿著脅里,淺出于腹股溝動脈處,繞過陰部毛際,橫行進入髖關節部;它的直行主干,從鎖骨上窩下向腋部,經胸側、浮肋,與前支經脈在髖關節部的環跳會合,由此合而向下,沿大腿外側,出膝外側,下向腓骨頭之前的陽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出外踝前邊的丘墟,沿足背走到第四趾外側端的足竅陰;它的另一支脈,從足背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間,出足大趾外側端,回過來貫穿爪甲,出于趾背叢毛之中,交于足厥陰肝經。[7]
7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2.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33.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34.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3.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4.
-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8.
-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9.
古籍中的足三陽經
- 《證治準繩·類方》:[第四冊]香港腳
滿加杏仁、桑白皮。大料神秘左經湯治風寒暑濕流注足三陽經,手足拘攣疼痛,行步艱難,憎寒發熱,自汗惡風;...
- 《證治準繩·瘍醫》:[卷之四足部(十八)]腳發
日死。〔薛〕腳發之證,屬足三陰經,精血虧損,或足三陽經濕熱下注。若色赤腫痛而潰膿者,屬濕熱下注,為可...
- 《針灸問對》:[卷之中]十四法
榮血。過經七寸。手三陽經。施針定息。皆用九呼。足三陽經。施針定息。皆用十四呼。呼者。使衛氣上行也。手...
- 《外科樞要》:[卷三]論腳發(十二)
(男婦同治)腳發之癥,屬足三陰經精血虧損,或足三陽經濕熱下注。若色赤腫痛而潰膿者,屬濕熱下注,渴,小...
- 《奇效良方》:[卷之三十九香港腳門(附論)]香港腳通治方
治風寒暑濕,流注足三陽經,手足拘攣疼痛,行步艱難,增寒發熱,自汗惡風,頭眩腰重,關節掣痛,大小便秘澀...
- 更多古籍中的足三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