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Zílínqì GB41[中國鍼灸學詞典]
zúlínqì[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4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B4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足臨泣 | ||
---|---|---|---|
漢語拼音 | Zulinqi | ||
羅馬拼音 | Tsulinchi | ||
美國英譯名 | Foot Coming to Tears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GB41 | |
日本 | 41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B41 | |
富耶氏 | |||
德國 | G41 | ||
英國 | G41 | ||
美國 | GB41 |
足臨泣爲經穴名(Zílínqì GB41)[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原名臨泣。《聖濟總錄》始名足臨泣。屬足少陽膽經。足臨泣是足少陽膽經的輸穴,五行屬木;八脈交會穴之一,通帶脈[2][3]。足:足部;臨:治理;泣:淚水,目之所出。穴在足部,善治眼疾,故名。足臨泣主治頭目、胸脅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頷痛腮腫,齒痛,耳聾,咽腫,瘰癧,腋下腫,乳腫,胸痹,髀樞痛,膝踝關節痛,足背紅腫,咳逆喘息,瘧疾,月經不調,脅肋疼痛,遺溺,乳癰,足跗疼痛,偏頭痛,目澀,足跗腫痛,乳房脹痛,現代又多用足臨泣治療結膜炎,淚囊炎,乳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頸淋巴結結核,目外眥痛,眩暈,胎位不正,退乳,中風癱瘓,足跟痛,間歇熱,呼吸困難等。
5 穴名解
足:足部;臨:治理;泣:淚水,目之所出。穴在足部,善治眼疾,故名。
臨,有居高臨下、治之之義。泣,有淚下之義,與澀通,義凝滯也,即不爽利也。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凹陷處,足少陽膽經之輸穴,穴臨於足,其氣上通於目,主目疾。目者,泣之所出,其功能以目之臨泣相類,《子午流注說難》:“……在頭者曰頭臨泣,在足者曰足臨泣,因足太陽少陽之起穴,皆在目內外眥,泣自目出,故曰臨泣。”人當哭泣淚落,適當本穴位處,亦取名臨泣之意也。[4]
8 足臨泣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足臨泣在足背外側,當第4、5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足臨泣位於足背,第四、五跖骨底結合部的前方,第五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中。伸足取穴。
足臨泣位於足背部,當第四、五跖骨結合部之前方凹陷處,當小趾伸肌腱的外側。或於第四、五跖骨間,俠溪穴後1.5寸取穴。
9 足臨泣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第四、五跖骨結合部的前方凹陷中取穴,穴當小趾伸肌腱的外側。
足臨泣位於足背,第四、五跖骨底結合部的前方,第五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中。伸足取穴。
10 足臨泣穴穴位解剖
足臨泣穴下皮膚、皮下組織、足背筋膜、趾短伸肌、骨間背側肌。皮膚由足背外側皮神經和足中間皮神經雙重分佈。足背皮薄,活動度大。皮下組織結構疏鬆,皮下筋膜中走行有足背靜脈網及大小、隱靜脈的起始部。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足背深筋膜,在趾長伸肌腱至第4、5趾的肌腱之間,經趾短伸肌腱外側,入骨間背側肌。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第四骨間背側肌和第三骨間足底肌(第四與第五跖骨之間)。
10.2 穴區神經、血管
11 足臨泣穴的功效與作用
足臨泣具有疏調肝膽氣機、清瀉肝膽之火、清頭明目、疏風散熱之功,是治療偏頭痛的常用穴[9]。
足臨泣系八脈交會穴之一,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功。主治頭痛,目眩,目外眥痛,瘰癧,脅肋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足跗腫痛,足趾攣痛。
凡有凝滯鬱塞之感者,此穴可以通之,即足臨泣功用能通澀也。
有患乳瘡者,乳汁因之不通,刺足臨泣而通,須同時撫摩揉按全乳。
12 足臨泣穴主治病證
足臨泣主治頭目、胸脅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頷痛腮腫,齒痛,耳聾,咽腫,瘰癧,腋下腫,乳腫,胸痹,髀樞痛,膝踝關節痛,足背紅腫,咳逆喘息,瘧疾,月經不調,脅肋疼痛,遺溺,乳癰,足跗疼痛,偏頭痛,目澀,足跗腫痛,乳房脹痛,現代又多用足臨泣治療結膜炎,淚囊炎,乳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頸淋巴結結核,目外眥痛,眩暈,胎位不正,退乳,中風癱瘓,足跟痛,間歇熱,呼吸困難等。
足臨泣主治頭目、胸脅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頷痛腮腫、齒痛、耳聾、咽腫、瘰癧、腋下腫、乳腫、胸痹、脅肋痛、髀樞痛、膝踝關節痛、足背紅腫、咳逆喘息、瘧疾、月經不調等。
足臨泣穴主治目赤腫痛、脅肋疼痛、月經不調、遺溺、乳癰、瘰癧、瘧疾、足跗疼痛。
足臨泣穴主治偏頭痛,目赤腫痛,目眩,目澀;脅肋疼痛,足跗腫痛;乳房脹痛,乳癰;月經不調,瘰癧,瘧疾。
現代又多用足臨泣治療結膜炎、淚囊炎、乳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頸淋巴結結核等。
16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厥,四逆,喘,氣滿,風,身汗出而清,髖髀中痛,不可得行,足外皮痛,臨泣主之。瘧日兩發,臨泣主之。胸中滿,腋下腫,馬刀瘻,善自齧舌頰,天牖中腫,淫濼脛酸,頭眩,枕骨頷腮腫,目澀身痹,灑淅振寒,季脅支滿,寒熱,胸脅腰腹膝外廉痛,臨泣主之。大風目外眥痛,身熱痱,缺盆中痛,臨泣主之。月水不利,見血而有身則敗,及乳腫,臨泣主之。
《鍼灸大成》:手足中風不舉,痛麻發熱拘攣,頭風痛腫項腮連,眼腫赤痛頭旋,齒痛耳聾咽腫,浮風瘙癢筋牽,腿疼脅脹肋肢偏,臨泣針時有驗。
《類經圖翼》:主治胸滿氣喘,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馬刀瘍,痹痛無常。
17 足臨泣穴研究進展
17.1 治療口苦
取外關、足臨泣。患者仰臥位,常規消毒後,刺入外關25 mm左右施捻轉瀉法,使患者產生強烈的酸脹感;刺入足臨泣15~20 mm,施以捻轉瀉法,使局部產生酸脹感,手法的輕重視患者的體質狀況及耐受程度而定。針刺後留針30 min,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50例患者經針刺治療後口苦症狀均消失,一般治療2~4次。
17.2 治療血管性偏頭痛
風邪外襲者,加風池、合谷;痰濁中阻者,加中脘、豐隆;肝鬱氣滯者,加風池、行間;瘀血阻滯者,刺絡拔罐或加合谷、三陰交、太陽針刺;胃熱熾盛者,加頭維、內庭;氣血兩虛者,加百會、足三裏、血海;共治療112例,針治1次疼痛即得以消除者96例,治療2次完全消除者16例,臨牀治癒率爲100%。
17.3 治療膽囊炎
針刺取左側足臨泣爲主,直刺0.3~0.5寸,得氣後退針至皮下,向上斜刺0.3寸,針用瀉法,每隔5 min運針一次,留針20 min,適當選用配穴太沖、陽陵泉、支溝。慢性膽囊炎或大便祕結並舌苔黃膩者,可適當選加柴胡、升麻、黃芩、鬱金、制大黃、瓜蔞仁、芒硝等配合治療。共治療42例,結果症狀體徵消失,複查B超膽囊未見異常者35例;症狀、體徵消失,複查B超仍見膽囊毛糙者5例;症狀、體徵無明顯改善,B超提示膽石症、膽囊炎者2例。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40.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55.
-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8.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32-333.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6.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3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