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zú gēn tòng
2 英文參考
heel pai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painful heel[朗道漢英字典]
talalgia[朗道漢英字典]
painful heel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足跟痛為癥狀名,又稱腳跟痛[1]。指一側或雙側足跟部位疼痛,站立、行走則加重[2]。多見于中老年人、體形肥胖的婦女,輕者走路、久站才出現疼痛,重者足跟腫脹,不能站立和行走,平臥時亦有持續酸脹或針刺樣、灼熱樣疼痛,疼痛甚至牽涉及小腿后側[3][4]。
對骨質增生者,治療雖不能消除骨刺,但通過消除骨刺周圍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癥,疼痛同樣可以消除[3]。
4 足跟痛的病因病機
足跟痛與骨質增生、跗骨竇內軟組織勞損、跟骨靜脈壓增高等因素有關[3]。
足跟痛是由跟骨底面慢性勞損、跟骨骨刺、跟骨結節滑囊炎等所致[4]。
5 足跟痛的癥狀
常見足跟一側或二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1]。
足跟痛起病緩慢,可有幾個月或幾年的病史。主要表現為足跟疼痛,疼痛部位一般比較固定,有明顯的壓痛點,可伴有足底脹麻感或緊張感。早晨起床后剛開始站立或走動時疼痛劇烈,長期站立或行走可使疼痛加重,休息后則減輕,溫熱時感覺舒適,遇冷后病情加重。[4]
足跟痛多見于中老年人、體形肥胖的婦女,輕者走路、久站才出現疼痛,重者足跟腫脹,不能站立和行走,平臥時亦有持續酸脹或針刺樣、灼熱樣疼痛,疼痛甚至牽涉及小腿后側[3][4]。
6 足跟痛的治療
6.1 方藥治療
《張氏醫通》卷五:“腎臟陰虛者,則足脛時熱而足跟痛,六味丸加龜甲、肉桂;陽虛者,則不能久立而足跟痛,八味丸;夾濕者,必重著而腫,換骨丹、史國公藥酒;肥人濕痰流注,導痰湯加木瓜、萆薢、防己;虛人用補中益氣、十全大補湯。”
《醫學入門·腳氣》:“腳跟痛,有血熱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牛膝;有痰者,五積散加木瓜。”
6.2 推拿治療
6.2.1 方一
6.2.1.1 癥狀
足跟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
6.2.1.2 推拿方法
②以拇指與食中指相對用力,同時拿捏昆侖、太溪(見本頁)1~2分鐘。
④用拇指指腹從涌泉向足趾方向推行6~8次。
6.2.2 方二
6.2.2.1 癥狀
足跟部腫脹持續疼痛不能緩解,不能站立、行走,休息時候疼痛不能明顯緩解,舌黯,可見瘀點,苔白,脈弦澀。
6.2.2.2 選穴
6.2.2.3 推拿方法
(1)跟骨下止點滑囊炎:患者仰臥床上,患肢膝關節屈曲60°,醫者一手拿住患足作背屈固定,使跟腱緊張,另一手用小魚際處對準滑囊用力側擊。手法的作用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腫止痛,或使滑囊破裂、液體吸收。
(2)跖筋膜炎:患者仰臥,下肢伸直。醫者先用點按法點按穴位,然后以一手拇指點按、揉捏痛點,再以擦法及捋順法沿跖筋膜走行方向進行推擦及捋順,并使足底發熱。
6.2.3 醫案
王某,女,38歲。自訴足跟疼痛3年,每于久行、久站或陰雨天加重。近因行走過久致右足跟疼痛劇烈。入院查體見右足跟骨結節處壓叩痛明顯,觸及一骨性突起。X線片示:右足跟骨骨質增生性骨刺。診斷為:跟痛癥。予上述綜合療法治療2次后跟痛減輕,可下床獨立行走,治療10次疼痛完全消失,痊愈出院。隨訪未復發。[3]
6.3 艾灸治療
取穴:①組:阿是穴(疼痛局部)、三陰交穴;②組:申脈、太溪穴。
灸法:2組處方交替應用,采用艾條懸灸法,每次每穴灸5~10分鐘;或用艾炷灸法,每穴灸5~7壯,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7 足跟痛患者日常保健
(2)跖筋膜炎患者在急性期應注意適當休息,減少負重,控制劇烈運動。癥狀緩解后,逐漸進行足底部肌肉的收縮鍛煉,以增強足底部的肌力。
8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56.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林琳,戰雅蓮,李紅珠編.灸療治百病[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 ^ [5]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治療足跟痛的穴位
- 跟
的前上方,近三角窩上部。主治病癥:耳穴·跟主治足跟痛。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針、埋針、壓籽法、刺血法等...
- 安邪
語,口噤不開,半身不遂,足背生瘡,婦人血氣痛,足跟痛,腳氣,腰痛,癲癇,踝關節炎,下肢痿痹,下肢痿...
- 安耶
語,口噤不開,半身不遂,足背生瘡,婦人血氣痛,足跟痛,腳氣,腰痛,癲癇,踝關節炎,下肢痿痹,下肢痿...
- 仆參
語,口噤不開,半身不遂,足背生瘡,婦人血氣痛,足跟痛,腳氣,腰痛,癲癇,踝關節炎,下肢痿痹,下肢痿...
- 大鐘
脊強痛,小便淋瀝,足跟腫痛,咽痛,氣喘,咳血,足跟痛,月經不調,咳嗽,咯血,癃閉,尿頻,遺尿,便秘...
- 更多治療足跟痛的穴位
治療足跟痛的方劑
- 骨質增生丸
。主肥大性脊椎炎,頸椎病,關節間游離體,骨刺,足跟痛,以及筋骨受傷后未能很好修復,而致經常性酸痛者...
- 健脾補腎湯
量:腹瀉,加蒼術、芡實、訶子肉各9g;腰腿痛,足跟痛,加牛膝、生薏苡仁、仙靈脾各12g;夜尿多,加...
- 清熱固經湯
酸痛,掌心灼熱,心悸心煩,夜寐不安,腰膝酸軟,足跟痛,夜有夢交,或兼白淫,大便干燥,小溲黃澀,舌質...
- 益母丸
吐血,便血,虛損,陰虛潮熱,骨痛,白濁,夢遺,足跟痛,心痛,血虛頭痛,腰痛脅脹,氣沖胸塞。用法用量...
- 牛膠散
總錄》卷一三四:組成:牛皮膠(燒灰)。主治:寒凍足跟,開裂,血出疼痛。用法用量:上為細末。以唾調涂之...
- 更多治療足跟痛的方劑
治療足跟痛的中成藥
- 益母丸
吐血,便血,虛損,陰虛潮熱,骨痛,白濁,夢遺,足跟痛,心痛,血虛頭痛,腰痛脅脹,氣沖胸塞。用法用量...
- 歸芍地黃丸
虛血少,頭暈目眩,耳鳴咽干,午后潮熱,腰腿痠痛,足跟疼痛。用法與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
- 骨碎補丸
作用。骨碎補丸的適應證:主要用于治療頸椎、腰椎、足跟、四肢關節骨質增生、慢性勞損性腰背痛、腰椎管狹窄...
- 更多治療足跟痛的中成藥
足跟痛相關藥物
- 哈西奈德乳膏
【不良反應】少數患者涂藥部位的皮膚發生燒灼感、刺痛、暫時性瘙癢,長期應用可發生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尤...
- 哈西奈德溶液
【不良反應】少數患者涂藥部位的皮膚發生燒灼感、刺痛、暫時性瘙癢,長期應用可發生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尤...
- 哈西奈德軟膏
【不良反應】少數患者涂藥部位的皮膚發生燒灼感、刺痛、暫時性瘙癢,長期應用可發生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尤...
- 哈西奈德乳膏
【不良反應】少數患者涂藥部位的皮膚發生燒灼感、刺痛、暫時性瘙癢,長期應用可發生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尤...
- 哈西奈德軟膏
【不良反應】少數患者涂藥部位的皮膚發生燒灼感、刺痛、暫時性瘙癢,長期應用可發生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尤...
- 更多足跟痛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足跟痛
- 《張氏醫通》:[卷五諸痛門]膝痛(足跟痛、足心痛)
廉者。屬少陽。在內廉者。屬三陰。隨其經而取之。足跟痛腎臟陰虛者。則足脛時熱而足跟痛。六味丸加龜板、...
- 《雜病廣要》:[身體類]四肢諸痛
跟忽痛,不得著地,世呼為腳跟頹。(《病源論》)足跟痛,有痰有血熱,血熱四物加黃柏、知母、牛膝之類。...
- 《丹溪心法》:[卷三]香港腳五十五
(附足跟痛)香港腳,須用升提之藥,提起其濕,隨氣血用藥,有香港腳沖心者,宜四物湯加炒黃柏,再宜涌泉...
- 《本草撮要》:[卷一草部]【防己】
痛連肩臂加桂枝、威靈仙。痛連脅加膽草。若因腎虛足跟痛者。不可同論。即濕熱在上焦氣分。亦所禁忌。治風...
- 《圣濟總錄》:[卷第一百九十一針灸門]足太陽膀胱經
仆參二穴,一名安邪,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治足跟痛不得履地,腳痿轉筋,尸厥如中惡狀,霍亂吐逆,癲...
- 更多古籍中的足跟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