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醫·走馬牙疳
走馬牙疳(noma[1])為病證名[2]。是指以牙齦紫黑,腐敗潰爛,甚則穿腮破唇,齦脫骨暴,進展急如走馬,病勢速而險為主要表現的疾病[1]。見《外科啟玄》。走馬牙疳簡稱走馬疳[2]。
3.1 癥狀
患牙疳而發病迅速,勢如走馬者[2]。《景岳全書·雜證謨》:“走馬牙疳,牙床腐爛,齒牙脫落,謂之走馬者,言其急也,此蓋熱毒蘊蓄而然。”多見于小兒,初起齒齦邊緣或頰部結硬,紅腫疼痛,繼之腐爛,色灰白,隨即變為黑色,流出紫黑血水,氣味臭惡,此時因其氣味臭穢,故亦有稱之為臭息者[2]。局部微痛而癢,若潰爛漸深,則見鼻及鼻翼兩旁或腮和口唇周圍出現青褐色,甚則唇腐腭破,齒落腮穿,鼻梁塌陷[2]。《焦氏喉科枕秘》:“此癥食炙煿醇酒肥甘,以致陽明胃經火動而生濕熱,故發。牙齦作爛,頃刻腐黑沿開,其患迅速,故名走馬。甚者牙齦脫落,根柯污黑,不數日,以致穿腮破唇,沿及滿口,走入喉中。”
3.2 病因病機
多因胎毒、大病后、時行疫癘或疹痘余毒未清,復感外邪,積毒上攻齒齦所致[2]。
3.3 治療
治宜解毒,清熱,祛腐[2]。可選用蘆薈消疳飲加減[2]。脾虛者,兼服人參茯苓粥(人參、茯苓共為細末,同搗為末熬成粥),先以鹽湯漱口,后食粥,或以綠豆煎湯常服[2]。
3.4 關于牙疳
牙疳是指以牙齦紅腫,潰爛疼痛,流腐臭膿血等為主要表現的牙病[1]。
3.4.1 癥狀
以牙齦紅腫,潰爛疼痛,流腐臭膿血為主癥[3]。見《儒門事親》卷五:“牙疳者,齲也。齲者,牙龂腐爛也。”
3.4.2 辨證分型
據病因及其特點分為:風熱牙疳、青腿牙疳、走馬牙疳三種[3]。其中以風熱牙疳較為多見;青腿牙疳因其下肢兼見青色腫塊而故名;走馬牙疳多發生在小兒,因發病急驟,故名走馬,是一種較危重的急性口腔病,臨床可見于急性潰瘍性口炎,壞死性齦、口炎[3]。
3.4.3 治療
治以清泄毒火為主,內服涼膈散加減;外用錫類散,時時敷涂[3]。
4 西醫·走馬牙疳
走馬牙疳即壞疽性口炎的別名。
壞疽性口炎(gangrenous stomatitis)為急性進行性病變,是某局部組織發生急性壞死后,合并腐敗菌感染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病理過程,即組織的腐敗性壞死,病變主要發生在頰部,使頰部組織形成腐肉而脫落,露出頜骨及牙齒,造成面部缺損,稱為壞疽性口炎(gangrenous stomatitis)或走馬牙疳(noma)、口頰壞疽。壞疽性口炎主要發生在貧血、營養不良及嚴重傳染病的衰弱兒童,成人極少見。致病菌種有梭狀桿菌、奮森螺旋體、產氣莢膜桿菌、惡性水腫桿菌等厭氧菌。壞疽性口炎容易與重癥壞死性齦炎混淆,也有人認為是壞死性齦炎的嚴重型或惡性變。
樊尚螺旋體和梭形桿菌為壞疽性口炎的主要致病菌,還合并產氣莢膜桿菌與化膿性細菌的感染。壞疽性口炎與機體狀態有密切關系,兒童多在急性傳染病如麻疹、猩紅熱、黑熱病后期發生。成人則多見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如白血病、糖尿病、結核病等全身營養極差,抵抗力極度低下的病例。
壞疽性口炎初起時常在單側頰黏膜上出現紫紅色硬結,迅速變黑脫落遺留邊緣微突起的潰瘍面,向深層擴展,并有大量壞死組織脫離,同時,頰部皮膚腫脹發亮,腐爛脫落,終至內外貫通,“穿腮露齒”。病程中有特異性腐敗惡臭,但病員疼痛感輕微。病情惡化,可致死亡,死亡原因多為并發癥所致。如治療及時,痊愈后常遺留顏面部及牙頜系統的嚴重缺損。
壞疽性口炎的病損多發生在牙齦邊緣或牙齦乳頭之間,若未采用特效治療,病情常很快蔓延,并破壞牙齦軟組織或骨質。壞死部位覆蓋由壞死組織形成的黃白色假膜,并有頑固性疼痛及反復出血。病程長短不定。癥狀有輕有重,重者可伴發熱等全身癥狀,急性期近一步發展時可擴散到口腔粘膜的其它部位。
壞疽性口炎早期絕大多數出現壞死性齦口炎的癥狀,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有重大意義,可避免發展為壞疽性口炎。
病程中壞疽性口炎患兒極度衰弱而出現無炎癥反應,體溫不高,若未及時治療,常全身中毒,呼吸衰竭而死亡。壞疽性口炎除累及口腔外,還可發生于新生兒鼻腔、肛門區。偶爾累及眼瞼和直腸,發生壞疽性病變。
4.1 疾病名稱
壞疽性口炎
4.2 英文名稱
gangrenous stomatitis
4.3 走馬牙疳的別名
走馬牙疳;口頰壞疽;noma
4.4 分類
口腔科 > 口腔黏膜病 >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4.5 ICD號
K12.1
4.6 流行病學
目前,國內僅偶有個別壞疽性口炎病例發生,經濟落后的第三世界國家仍時有發病。
4.7 壞疽性口炎的病因
樊尚螺旋體和梭形桿菌為壞疽性口炎的主要致病菌,還合并產氣莢膜桿菌與化膿性細菌的感染。壞疽性口炎與機體狀態有密切關系,兒童多在急性傳染病如麻疹、猩紅熱、黑熱病后期發生。成人則多見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如白血病、糖尿病、結核病等全身營養極差,抵抗力極度低下的病例。
4.8 發病機制
從壞疽性口炎的病變組織取材作鏡檢或培養,可檢出Vincent梭形桿菌或Vincent螺旋體。
4.9 壞疽性口炎的臨床表現
壞疽性口炎初起時常在單側頰黏膜上出現紫紅色硬結,迅速變黑脫落遺留邊緣微突起的潰瘍面,向深層擴展,并有大量壞死組織脫離,同時,頰部皮膚腫脹發亮,腐爛脫落,終至內外貫通,“穿腮露齒”。病程中有特異性腐敗惡臭,但病員疼痛感輕微。病情惡化,可致死亡,死亡原因多為并發癥所致。如治療及時,痊愈后常遺留顏面部及牙頜系統的嚴重缺損。
壞疽性口炎的病損多發生在牙齦邊緣或牙齦乳頭之間,若未采用特效治療,病情常很快蔓延,并破壞牙齦軟組織或骨質。壞死部位覆蓋由壞死組織形成的黃白色假膜,并有頑固性疼痛及反復出血。病程長短不定。癥狀有輕有重,重者可伴發熱等全身癥狀,急性期近一步發展時可擴散到口腔粘膜的其它部位。
壞疽性口炎早期絕大多數出現壞死性齦口炎的癥狀,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有重大意義,可避免發展為壞疽性口炎。
4.10 壞疽性口炎的并發癥
病程中壞疽性口炎患兒極度衰弱而出現無炎癥反應,體溫不高,若未及時治療,常全身中毒,呼吸衰竭而死亡。壞疽性口炎除累及口腔外,還可發生于新生兒鼻腔、肛門區。偶爾累及眼瞼和直腸,發生壞疽性病變。
4.11 壞疽性口炎的診斷
1.有抵抗力降低的因素存在,患有營養不良、口腔衛生不良、急性傳染病的幼兒多見。
2.口腔急性廣泛的組織壞死伴惡臭,疼痛不明顯。
4.12 鑒別診斷
1.急性壞死性齦口炎:病損從齦緣、齦乳頭開始,呈水平消失,局部疼痛,可發熱,疼痛明顯。
2.結核:病程長,潰瘍基底不平,有倒凹,疼痛明顯,活檢為結核性肉芽腫。
4.口腔鱗癌:潰瘍基底硬,早期疼痛不明顯,發展緩慢,組織病理可助鑒別。
5.炭疽壞死性皮膚潰瘍:有牧場、畜產品加工的工作接觸史,有碳磨黑色干痂,實驗室檢查可找到炭疽桿菌。
4.13 壞疽性口炎的治療
1.1.5%~3%過氧化化氫溶化氫溶液(雙氧水)清洗患部,現用氯己定液拭洗,每1~2小時1次。仔細除去壞死組織。
2.青霉素、鏈霉素聯合肌注,必要時應采取靜脈滴注,每日量青霉素可達300萬~800萬U,鏈霉素1~2g,亦可用頭孢菌素類。
3.甲硝唑(滅滴靈)口服或靜脈滴注,每天用量口服1g,分次口服。靜滴每瓶0.5g(溶于5%葡萄糖液250ml中),首次15mg/kg,以后每6小時用7.5mg/kg。
4.14 相關藥品
氧、過氧化氫、過氧化氫溶液、氯己定、青霉素、鏈霉素、甲硝唑、葡萄糖
5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81.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56.
治療走馬牙疳的方劑
- 人參茯苓粥
方:人參3克白茯苓18克功能主治:扶牌進食。治走馬牙疳,脾虛食少者。用法用量:上藥并研細末,同粳米1...
- 玉液丹
貯。功能主治:《瘍醫大全》卷十六方之玉液丹主治走馬牙疳。用法用量:每次一丸,茶水調敷患處。每用1丸,...
- 金鞭散
2錢,月石1錢。制法:上為末,密貯。功能主治:走馬牙疳,唇口腮鼻潰爛穿破,危急之證。用法用量:臨用將...
- 戌骨丹
《玉鑰》卷上:組成:白色狗屎、麝香少許。主治:走馬牙疳,并痘后牙疳。用法用量:擦疳上。數次愈。制備方...
- 清肝解毒湯
芥北防風淡竹葉各3克燈心150厘米功能主治:治走馬牙疳。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時服。嘔吐,加蘆根。摘錄...
- 更多治療走馬牙疳的方劑
治療走馬牙疳的中成藥
- 珍珠散
,麝香3分,牛黃3分,南棗(煅灰)6分。主治:走馬牙疳。用法用量:吹于患處。制備方法:上為極細末。《...
- 桃花散
十九,名見《普濟方》卷三八一方之桃花散主治小兒走馬牙疳。用法用量:敷牙。制備方法:上為細末。摘錄:《...
- 生肌散
主治:《普濟方》卷六十九方之生肌散主治骨槽風,走馬牙疳及金瘡。用法用量:先服如意湯畢,上此藥。《普濟...
- 更多治療走馬牙疳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走馬牙疳
- 《瘍醫大全》:[卷十六齦齒部]走馬牙疳門主方
人中白散治小兒走馬牙疳、口疳以及牙齦腐爛臭黑者,并搽痔瘡膿耳、男婦腿上傷、手瘡神效。人中白(溺壺者佳...
- 《普濟方》:[卷六十七牙齒門]急疳
用少許藥綿塞在牙根。以針按綿子入齒縫中膝金散治走馬牙疳腫爛。人中白(五錢火)雄黃(四錢)輕粉(二錢)...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六十四齒候門]藥方
麝礬散治走馬牙疳,危惡證候。麝香(少許)膽礬(一錢)銅綠(半兩)白礬(生用,一分)上為細末,研勻,擦...
- 《醫學衷中參西錄》:[一、醫方(三十二)治牙疳方]3.牙疳敷藤黃法
上《福祉醫學報》載有章×之言,有誤用藤黃,治愈走馬牙疳之事,甚為奇異。茲特錄其原文于下,以供醫界之研...
- 《壽世保元》:[卷八初生雜癥論]牙疳
一論牙疳者。陽明之熱也。小兒齒腫流涎。腮腫走馬牙疳等癥。清胃升麻湯升麻川芎白芍半夏(湯泡各七分)干葛...
- 更多古籍中的走馬牙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