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發熱汗出·自汗
- 5 清醒時不因勞動而常自出汗·自汗
- 5.1 定義
- 5.2 自汗的癥狀
- 5.3 自汗的病因
- 5.4 自汗的治療
- 5.4.1 肺衛不固/氣虛自汗
- 5.4.2 營衛不和
- 5.4.3 陰虛火旺
- 5.4.4 邪熱郁蒸
- 5.4.5 心血不足/心脾兩虛
- 5.4.6 心虛自汗
- 5.4.7 脾虛自汗
- 5.4.8 血虛自汗
- 5.4.9 肺脾氣虛
- 5.4.10 心腎兩虛
- 5.4.11 氣陰兩虛
- 5.4.12 陽虛自汗
- 5.4.13 虛勞自汗
- 5.4.14 肺虛自汗
- 5.4.15 肝熱自汗
- 5.4.16 痰證自汗
- 5.4.17 傷濕自汗
- 5.5 自汗患者飲食禁忌
- 5.6 自汗患者日常保健
- 5.7 自汗的預后
- 6 參考資料
- 附:
1 拼音
zì hàn
2 英文參考
spontaneous sweati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pontaneous sweati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4 發熱汗出·自汗
自汗為病證名[1]。指發熱汗出[1]。亦稱自汗出[1]。見《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
5 清醒時不因勞動而常自出汗·自汗
自汗(spontaneous sweating[2][3])為病證名[1]。是指以不因勞累,不因天熱及穿衣過暖和服用發散藥等因素而自然出汗為主要表現的汗證[2]。
5.1 定義
《中醫藥學名詞》(2004):自汗是指以自汗為主要表現的汗證[3]。
《中醫藥學名詞》(2010):自汗是指以不因勞累,不因天熱及穿衣過暖和服用發散藥等因素而自然出汗為主要表現的汗證[2]。
5.2 自汗的癥狀
清醒時不因勞動而常自出汗[1]。
《證治匯補》卷三:“陽虛自汗,必惡寒;火熱自汗,必躁熱;傷濕自汗,困倦身重,天陰轉甚,聲如甕出;傷風自汗,頭疼身熱,咳嗽煩悶,鼻塞流涕;傷暑自汗,身熱口渴、煩躁面垢;痰證自汗,頭眩嘔逆,胸滿吐痰;心虛自汗,怔忡恍惚;肝熱自汗,口苦多眠;腎虛自汗,潮熱咳嗽;脾虛自汗,倦怠少食。”肺虛,傷寒、溫病、柔痙、霍亂等多種病癥均有自汗[1]。
5.3 自汗的病因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自汗證治》:“夫自汗,多因傷風傷暑,及喜怒驚恐、房室虛勞,皆能致之。無問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5.4 自汗的治療
5.4.1 肺衛不固/氣虛自汗
氣虛自汗因氣虛衛不固表所致[4]。
5.4.1.1 癥狀
患者汗出惡風,稍勞尤甚,或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汗出常冷,易于感冒,體倦乏力,周身酸楚,面色少華,脈細弱,苔薄白[5][6][4]。
5.4.1.2 證候分析
肺氣不足,表虛失固,營衛不和,汗液外泄:肺氣虧虛,肌表疏松,表衛不固而汗出惡風,且易于感冒。動則耗氣,氣不攝汗,故汗出益甚。面色少華,脈細弱為氣虛之象。[5]
5.4.1.3 治法
5.4.1.4 方藥治療
可用玉屏風散[備注]玉屏風散(《世醫得效方》):黃芪、白術、防風加味治療。方中黃芪益氣固表止汗;白術健脾除濕,助黃芪益氣固表;少佐防風走表,而助黃芪固表之力。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麥、糯稻根、牡蠣固表斂汗。氣虛甚者,加黨參、黃精益氣固攝。兼有陰虛,而見舌紅、脈細數者,加麥冬、五味子養陰斂汗。[5]
簡易方:
黃芪15克,大棗5枚,浮小麥15克,煎服,治氣虛自汗[5]。
5.4.1.5 飲食療法
5.4.1.5.1 推薦食材
自汗·肺衛不固證患者建議食用浮小麥、人參、粳米、黃芪、生姜、大棗、雞、冬筍片等[6]。
5.4.1.5.2 推薦食療方
1.浮小麥茶(《衛生寶鑒》)浮小麥50g烘炒至黃,加水煎煮,代茶飲。每日2次。[6]
2.人參粥(《食鑒本草》):人參3g打粉,粳米100g洗凈,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加入人參粉煮粥,把熬成汁的冰糖加入粥中拌勻。[6]
3.黃芪燉雞 生黃芪30g,母雞1只。將母雞去毛及內臟,洗凈,再將黃芪放入母雞腹中縫合,置鍋中加水及姜、蔥、大料、鹽等佐料燉煮至雞爛熟。佐餐食用。[6]
5.4.2 營衛不和
自汗·營衛不和證(spontaneous sweating with syndrome of disharmony between nutrient and defense phases[2])是指衛強營弱,營衛不和,以汗出惡風,周身酸楚,或微發熱,頭痛,或失眠,多夢,心悸,苔薄白,脈浮緩等為常見癥的自汗證候[7]。
5.4.2.1 癥狀
營衛不和證多見于體弱,失眠,陰陽失調,表虛或微受風邪的患者[5]。患者汗出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或表現半身、某局部出汗,脈緩,苔薄白[5][6]。
5.4.2.2 證候分析
營衛不和,衛外失司,津液外泄:因營衛失和,腠理不密,故致汗出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脈緩、苔薄白為營衛不和之象。[5][6]
5.4.2.3 治法
5.4.2.4 方藥治療
可用桂枝湯[備注]桂枝湯(《傷寒論》):桂枝、芍藥、生姜、灸甘草、大棗加味治療。方中以桂枝溫經解肌,白芍和營斂陰,二藥合用,一散一收,調和營衛;配以生姜、大棗、甘草,助其調和營衛之功。汗出多者,酌加龍骨、牡蠣固澀斂汗。兼氣虛者,加黃芪益氣固表。兼陽虛者,加附子溫陽斂汗。[5]
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麥大棗湯[備注]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方論》):甘草、淮小麥、大棗之甘潤緩急,加以治療。[5]
5.4.2.5 飲食療法
5.4.2.5.1 推薦食材
自汗·營衛不和證患者建議食用生姜、大棗、黨參、糯米、冰糖、白芍、桂枝等[6]。
5.4.2.5.2 推薦食療方
1.姜茶(《醫說》):生姜10g切薄片,與茶葉10g加水煎煮,代茶飲。[6]
2.大棗粥(《圣濟總錄》):大棗10~15個,粳米100g洗凈,放入鍋內,加水適量,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煮米爛成粥,加冰糖汁。[6]
3.參棗糯米飯(《醒園錄》):黨參、大棗水煎30分鐘,取汁,糯米250g加入參棗汁及水適量,蒸熟,將剩余湯汁加白糖煎成黏汁,澆在上面,并放上紅棗。[6]
5.4.3 陰虛火旺
自汗·陰虛火旺證(spontaneous sweating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2])是指陰精虧損,虛火亢旺,以頭、頸、胸、背或全身出汗,心煩身熱,口渴咽干,唇紅,或午后潮熱,顴紅,便秘尿短,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為常見癥的自汗證候[7]。
5.4.3.1 癥狀
患者夜寐盜汗,或有自汗,五心煩熱,或兼午后潮熱,兩顴色紅,口渴,舌紅少苔,脈細數[6][5]。
5.4.3.2 證候分析
陰虛不能制陽,虛火內擾臟腑:陰精虧虛,虛火內生,熱逼津液外泄,故見盜汗。虛熱內蒸,故見五心煩熱、潮熱、顴紅。陰虛有熱而津液不足,故見口渴。舌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虛火旺之象。[5][6]
5.4.3.3 治法
5.4.3.4 方藥治療
可用當歸六黃湯[備注]當歸六黃湯(《蘭室秘藏》):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連、黃芩、黃柏、黃芪加減治療。方中用當歸、生地黃、熟地黃滋陰養血,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黃連、黃芩、黃柏苦寒清熱,瀉火堅陰;黃芪益氣固表。汗出多者,加牡蠣、浮小麥、糯稻根固澀斂汗。潮熱甚者,加秦艽、銀柴胡、白薇清退虛熱。[5]
以陰虛為主,而火熱不甚者,可改用麥味地黃丸[備注]麥味地黃丸(《醫級》):熟地黃、山萸肉、山藥、丹皮、澤瀉、茯苓、麥冬、五味子補益肺腎,滋陰清熱。[5]
簡易方:
烏梅10枚,浮小麥15克,大棗5枚,煎服,治陰虛盜汗[5]。
癟桃干15枚,紅棗10枚,煎服,治盜汗[5]。
5.4.3.5 飲食療法
5.4.3.5.1 推薦食材
自汗·陰虛火旺證患者建議食用烏梅、茶葉、百合、雞蛋、麥冬、粳米、冰糖、大棗、五味子、當歸等[6]。
5.4.3.5.2 推薦食療方
1.烏梅茶(《家用良方》):烏梅1個去核,茶葉適量,加水煎煮飲。每天1次。[6]
2.百合雞蛋湯(《本草再新》):百合100g,加水3碗,煎煮至2碗,雞蛋去蛋白,倒入百合中攪勻,加冰糖稍煮。每日1次。[6]
3.麥冬粥(《食鑒本草》):麥冬20g,粳米100g。先將麥冬煎取汁液,與粳米一同煮粥。每日1次,7天為1個療程。[6]
5.4.4 邪熱郁蒸
自汗·邪熱郁蒸證(spontaneous sweating with syndrome of stagnation and steaming of pathogenic heat[2])是指邪熱壅盛,郁蒸于里,以蒸蒸汗出,汗黏,面赤烘熱,煩躁,口苦,小便色黃,苔薄黃,脈象弦數等為常見癥的自汗證候[7]。
5.4.4.1 癥狀
患者蒸蒸汗出,汗黏,或使衣服黃染,面赤烘熱,煩躁,口苦,小便色黃、舌苔薄黃,脈弦數[5][6]。
5.4.4.2 證候分析
氣機郁滯,肝郁化火,火熱逼津外泄,濕熱內盛,邪熱郁蒸:肝火亢盛或濕熱內蒸,故見面熱、煩躁、口苦、尿黃。熱蒸津液外泄,故汗出。舌苔薄黃,脈象弦數為內有積熱之象。[5][6]
5.4.4.3 治法
5.4.4.4 方藥治療
可用龍膽瀉肝湯[備注]龍膽瀉肝湯(《蘭室秘藏》):龍膽草、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生地黃(近代方有黃芩、梔子)加減治療。方中以龍膽草、黃芩、梔子、柴胡清肝泄熱;澤瀉、木通、車前子清利濕熱;當歸、生地滋陰養血和營;甘草調和諸藥,瀉火清熱。[5]
濕熱內蘊,而熱勢不盛者,亦可改用四妙丸[備注]四妙丸(《成方便讀》):蒼術、黃柏、牛膝、苡仁治療。方中以蒼術、黃柏、苡仁清熱除濕;牛膝通利筋脈。[5]
5.4.4.5 飲食療法
5.4.4.5.1 推薦食材
自汗·邪熱郁蒸證患者建議食用車前子、茯苓、薏苡仁、赤小豆、鰱魚、白茅根等[6]。
5.4.4.5.2 推薦食療方
1.車前子茶(《常見病驗方選編》):車前子10g,茯苓10g,薏苡仁10g,一同研末裝入紗布袋內,用沸水沖泡飲或加水煎煮飲。每日2次。[6]
2.赤小豆粥(《日用本草》):赤小豆浸泡半日,與粳米放入鍋內,煮粥。早晚服用。[6]
3.薺菜豆腐羹(《日用本草》):薺菜100g切末,胡蘿卜25g、冬菇25g、竹筍25g切丁,放鍋中炒熟,加水放入嫩豆腐250g,用濕淀粉勾稀芡,淋麻油。當菜食用。[6]
5.4.5 心血不足/心脾兩虛
5.4.5.1 癥狀
自汗或盜汗,心悸少寐,神疲氣短,面色不華,舌質淡,脈細[6]。
5.4.5.2 證候分析
心脾兩虛,血不養心,汗液外泄[6]。
5.4.5.3 治法
5.4.5.4 飲食療法
5.4.5.4.1 推薦食材
龍眼、紅棗、阿膠、糯米、黃芪、黨參、豬心、五味子、生姜等[6]。
5.4.5.4.2 推薦食療方
1.桂圓紅棗茶(《本草綱目》):龍眼、紅棗各5顆,加入少許紅糖,泡水喝。每日2次。[6]
2.糯米阿膠粥(《食醫心鑒》):阿膠30g搗碎,放入鍋內烊化,糯米洗凈,放入鍋內,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文火煮至八成熟時加入阿膠、紅糖,繼續熬煮成粥。[6]
3.黨芪五味燉豬心(《隨息居飲食譜》):黨參12g,黃芪12g,五味子9g,豬心1個,水適量,隔水燉1小時,吃肉飲湯,每1~2天食1次。[6]
5.4.6 心虛自汗
5.4.6.1 癥狀
患者自汗,怔忡恍惚等[8]。
5.4.6.2 治法
以補心養血為主[8]。
5.4.6.3 方藥治療
5.4.7 脾虛自汗
脾虛自汗為自汗證之一[9]。
5.4.7.1 癥狀
《證治匯補·汗病章》:“脾虛自汗,倦怠少食。”
5.4.7.2 方藥治療
《醫宗必讀·汗》:“脾虛者壯其中氣,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
5.4.8 血虛自汗
血虛自汗因血虛而致自汗所致[10]。
5.4.8.1 癥狀
伴見心悸驚惕,形瘦煩倦等癥[10]。
5.4.8.2 治法
補血斂營。
5.4.8.3 方藥治療
血虛有熱者,可用當歸六黃湯[10]。
若大失血之后,汗多不止,氣隨血脫者,急宜補氣,可用獨參湯,后用補益氣血之劑[10]。
5.4.9 肺脾氣虛
自汗·肺脾氣虛證(spontaneous sweating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lung and spleen[2])是指肺脾氣虛,以久病咳喘,體弱納少,汗出惡風,動則益甚,面色萎黃無華,脈弱,舌苔薄白等為常見癥的自汗證候[7]。
5.4.9.1 癥狀
久病咳喘,體弱納少,汗出惡風,動則益甚,面色萎黃無華,脈弱,舌苔薄白[7]。
5.4.10 心腎兩虛
自汗·心腎兩虛證(spontaneous sweating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heart and kidney[2])是指心腎虧虛,陽氣不足,以動則心悸汗出,或身寒汗冷,汗后心悸,胸悶氣短,腰酸腿軟,面白唇淡,小便頻數而色清,夜尿多,舌淡體胖潤有齒痕,苔白,脈沉細等為常見癥的自汗證候[7]。
5.4.10.1 癥狀
動則心悸汗出,或身寒汗冷,汗后心悸,胸悶氣短,腰酸腿軟,面白唇淡,小便頻數而色清,夜尿多,舌淡體胖潤有齒痕,苔白,脈沉細[7]。
5.4.11 氣陰兩虛
自汗·氣陰兩虛證(spontaneous sweating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2])是指元氣不足,陰津虧損,以自汗,畏寒,勞累后加重,神倦乏力,氣短懶言,咽干口干,煩渴欲飲,小便短少,大便干結,舌紅,苔薄白,脈細數等為常見癥的自汗證候[7]。
5.4.11.1 癥狀
自汗,畏寒,勞累后加重,神倦乏力,氣短懶言,咽干口干,煩渴欲飲,小便短少,大便干結,舌紅,苔薄白,脈細數[7]。
5.4.12 陽虛自汗
陽虛自汗由于陽氣虛弱,腠理不密,故汗液易泄[11]。
5.4.12.1 癥狀
癥見畏寒,倦怠,汗出覺冷[11]。
5.4.12.2 治法
溫陽固表[11]。
5.4.12.3 方藥治療
5.4.13 虛勞自汗
虛勞自汗多由氣虛所致[12]。
5.4.13.1 癥狀
5.4.13.2 治法
5.4.13.3 方藥治療
5.4.14 肺虛自汗
5.4.14.1 癥狀
患者自汗,咳嗽,氣喘,乏力等[13]。
5.4.14.2 治法
5.4.14.3 方藥治療
5.4.15 肝熱自汗
肝熱自汗為自汗證之一[14]。
5.4.15.1 癥狀
《證治匯補·汗病章》:“肝熱自汗,口苦,多眠。”
5.4.15.2 治法
清肝為主[14]。
5.4.15.3 方藥治療
5.4.16 痰證自汗
5.4.16.1 癥狀
《證治匯補·汗病》:“痰證自汗,頭眩嘔逆,胸滿吐痰。”
5.4.16.2 治法
5.4.16.3 方藥治療
5.4.17 傷濕自汗
傷濕自汗多由濕邪阻遏所致[16]。亦有濕火熏蒸而致者[16]。
5.4.17.1 癥狀
《證治匯補》卷三:“傷濕自汗,困倦身痛,天陰轉甚,聲如甕出。”
5.4.17.2 治法
5.4.17.3 方藥治療
濕火熏蒸而致者可用涼膈散治療。《丹溪心法·自汗》:“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能汗,涼膈散主之。”
5.5 自汗患者飲食禁忌
自汗盜汗者飲食不當會使病情加重,所以患者應注意飲食的選擇,忌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6]。
5.6 自汗患者日常保健
汗出之時,腠理空虛,易感外邪,故當避風寒,以防感冒[5]。汗出之后應及時揩拭[5]。
5.7 自汗的預后
單純出現的自汗、盜汗,一般預后較好。伴見于其他疾病過程中的自汗、盜汗,則病情往往較重,且需原發疾病好轉、治愈,自汗、盜汗才會減輕或消失。[5]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0.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2.
- ^ [5]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0-92.
- ^ [6]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13-115.
- ^ [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92.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52.
-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7.
-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7.
-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70.
- ^ [1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87.
- ^ [1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5.
- ^ [1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64.
- ^ [1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5.
治療自汗的穴位
- 膈俞
、內關,治膈肌痙攣。膈俞配氣海、肺俞、關元,治自汗、盜汗。膈俞配大椎、血海、脾俞、足三里,治貧血、...
- 復白
,小便不利,腹部脹滿,腸鳴泄瀉,大便膿血,盜汗,自汗,傷寒無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帶下,寒濕腳氣,...
- 復溜
,小便不利,腹部脹滿,腸鳴泄瀉,大便膿血,盜汗,自汗,傷寒無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帶下,寒濕腳氣,...
- 外命
,小便不利,腹部脹滿,腸鳴泄瀉,大便膿血,盜汗,自汗,傷寒無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帶下,寒濕腳氣,...
- 伏白
,小便不利,腹部脹滿,腸鳴泄瀉,大便膿血,盜汗,自汗,傷寒無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帶下,寒濕腳氣,...
- 更多治療自汗的穴位
治療自汗的方劑
- 黃耆建中湯
建中湯。④傷寒《印機草》:病經一月,兩脈虛浮,自汗惡氣,此衛虛陽弱。人身之表,衛氣主之。凡所以溫分...
-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昔嘗患盜汗之恙,醫用浮小麥、麻黃根、糯稻根以止其汗。顧汗之止僅止于皮毛之里,而不止于肌肉之間,因是...
- 補中益氣湯
胃氣虛證。癥見少氣懶言,四肢無力,困倦少食,發熱自汗,脈虛大無力。2.氣虛下陷證。癥見久瀉,或內臟下...
- 調衛湯
大,作一服。功能主治:補氣固表,和營祛濕。主濕勝自汗,表虛不任風寒。用法用量:水500毫升,煎至15...
- 十全散
。臨床應用:1.卒然暈倒:有一證。卒然暈倒,冷汗自出,氣定復醒,不時舉作,似乎中風,乃氣虛陽衰之故...
- 更多治療自汗的方劑
治療自汗的中成藥
- 蛤蚧定喘丸
熱所致的虛勞久咳、年老哮喘、氣短煩熱、胸滿郁悶、自汗盜汗。《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
- 左歸丸
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營衛,漸至衰弱,或虛熱往來,自汗盜汗,或神不守舍,血不歸原,或虛損傷陰,或遺淋不...
- 生脈飲
益氣復脈,養陰生津。用于氣陰兩虧,心悸氣短,脈微自汗。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規格...
- 參苓健兒膏
能與主治:健脾和胃。用于小兒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自汗,盜汗。用法與用量:口服,一至二歲小兒一次8ml...
- 瓊玉膏
遂成虛勞咳嗽,嗽久音啞,咯血咳血,漸及神銷形蔞,自汗氣促,睡夢不寧,遺精泄瀉,皮寒骨蒸,肢體痠弱,陰...
- 更多治療自汗的中成藥
自汗相關藥物
- 蛤蚧定喘丸
喘。用于虛勞久咳,年老哮喘,氣短發熱,胸滿郁悶,自汗盜汗,不思飲食。【用法與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5...
- 蛤蚧定喘膠囊
用于肺腎兩虛、陰虛肺熱所致的虛勞咳喘、氣短胸滿、自汗盜汗。【規格】每粒裝0.5克【用法用量】口服。一...
- 參苓健兒膏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用于小兒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自汗,盜汗。【規格】每瓶裝150克【用法用量】口服,...
- 參苓健兒膏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用于小兒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自汗,盜汗。【用法與用量】口服,一至二歲小兒一次8毫...
- 蛤蚧定喘膠囊
治】滋陰清肺,祛痰平喘。用于虛勞咳喘,氣短胸悶、自汗盜汗。【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 更多自汗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自汗
- 《雜病廣要》:[內因類]汗證
。(《病源論》)脈來微而澀,濡而虛,虛而弱,皆主自汗。(《濟生》)汗脈浮虛,或澀或濡。(《崔氏脈訣》...
- 《醫述》:[卷十·雜證匯參]汗
虛不能衛外,故津液不固而汗易泄且畏風也。此與傷風自汗不同。彼責之邪實,此責之表虛,故補、散各異。(《...
- 《證治準繩·傷寒》:[卷三陽明病]自汗
干之則不能衛固于外由是津液妄泄然潤然出不因發散而自汗出也傷風則發熱自汗中則汗出惡風而渴風濕甚者則汗多...
- 《傷寒證治準繩》:[卷三陽明病]自汗
干之則不能衛固于外由是津液妄泄然潤然出不因發散而自汗出也傷風則發熱自汗中則汗出惡風而渴風濕甚者則汗多...
- 《醫述》:[卷三·傷寒提鉤]傷寒
便閉、譫語、惡熱諸證,在經則不可下;腑病,見惡熱自汗,便結,無頭疼、惡風、惡寒諸證,入腑則不可汗。然...
- 更多古籍中的自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