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西醫
子宮肌瘤(myoma of uterus)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也是人體最常見的腫瘤。由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而成,其間有少量纖維結締組織。單發或多發。根據腫瘤的大小,生長部位不同,臨床常伴有月經過多,痛經,帶下,腹部腫塊,不孕,貧血等癥狀。 多見于30~50歲婦女,以40~50歲最多見,20歲以下少見。其發病率較難統計,根據尸檢資料,35歲以上婦女約20%有子宮肌瘤,因很多患者無癥狀,或因肌瘤很小,因此臨床報道的發病率遠較其真實的發病率為低。此病屬中醫崩漏、癥瘕、石瘕范疇。臨床多用行氣破血、軟堅消積之法,攻補兼施,辨證治療。如用桂枝茯苓丸加減等。根據病情需要,亦可采用手術治療。
3.1 病因
確切病因尚不明了,根據好發于生育年齡婦女,絕經后肌瘤停止生長,甚至萎縮、消失等,提示子宮肌瘤的發生可能與女性激素有關。雌激素能使子宮肌細胞增生肥大,肌層變厚,子宮增大。女性激素通過相應激素受體起作用。子宮肌組織內雌激素受體含量隨月經周期不同雌激素水平而變化。子宮肌瘤組織中雌激素受體和雌二醇含量較正常子宮肌組織高,但17-β羥類固醇脫氫酶含量較低,故雌二醇轉變為雌酮的量少。合并妊娠時胎盤生乳素有促進雌二醇對肌瘤的作用,故子宮肌瘤生長加快。同時卵巢功能、激素代謝均受高級神經中樞的調控,故神經中樞活動對肌瘤發病也可能起重要作用。
3.2 分類
按肌瘤所在部位分為宮體肌瘤(占92%)和宮頸肌瘤(占8%)。肌瘤原發于子宮肌層,根據肌瘤發展過程中與子宮肌壁的關系分3類。
3.2.1 肌壁間肌瘤
肌瘤位于子宮肌壁內,周圍均被肌層包圍。占60~70%。
3.2.2 漿膜下肌瘤
肌瘤向子宮漿膜面生長,突起在子宮表面,約占20%。肌瘤表面僅由子宮漿膜層覆蓋。當瘤體繼續向漿膜面生長,僅有一蒂與子宮肌壁相連,成為帶蒂的漿膜下肌瘤,營養由蒂部血管供應。因血供不足易變性、壞死。若蒂部扭轉而斷裂,肌瘤脫落至腹腔或盆腔,形成游離性肌瘤。若肌瘤位于宮體側壁向宮旁生長,突人闊韌帶兩葉之間稱闊韌帶肌瘤。
3.2.3 粘膜下肌瘤
肌瘤向子宮粘膜方向生長,突出于宮腔,僅由粘膜層覆蓋,稱為粘膜下肌瘤。占10-15%。肌瘤多為單個,使宮腔變形增大,子宮外形無明顯變化。粘膜下肌瘤易形成蒂,在宮腔內生長猶如異物,常引起子宮收縮,肌瘤被擠經宮頸突入陰道。
子宮肌瘤常為多個性,各種類型的肌瘤可發生在同一子宮,稱多發性子宮肌瘤。
3.3 病理
3.3.1 巨檢
肌瘤為實質性球形結節,表面光滑,與周圍肌組織有明顯界限。雖無包膜,但肌瘤周圍的子宮肌層受壓形成假包膜,其與肌瘤間有一層疏松網隙區域,切開包膜后腫瘤會躍出,手術時容易剝出。血管由外穿入假包膜供給肌瘤營養,肌瘤越大,血管越多越粗;假包膜中的血管呈放射狀,壁缺乏外膜,受壓后易引起循環障礙而使肌瘤發生各種退行性變。肌瘤呈白色,質硬,切面呈漩渦狀結構。肌瘤顏色與硬度因纖維組織多少而變化,含平滑肌多,色略紅,質較軟,纖維組織多則色較白,質較硬。
3.3.2 鏡檢
肌瘤由皺紋狀排列的平滑肌纖維相互交叉組成。漩渦狀,其間摻有不等量的纖維結締組織。細胞大小均勻,呈卵圓形或桿狀,核染色較深。
3.4 肌瘤變性
肌瘤失去其原有典型結構時稱肌瘤變性,常見的變性有:
3.4.1 玻璃樣變
玻璃樣變最多見。肌瘤部分組織水腫變軟,剖面漩渦狀結構消失,被均勻的透明樣物質取代,色蒼白。鏡下見病變區域肌細胞消失,為均勻粉紅色無結構區,與無變性區邊界明顯。
3.4.2 囊性變
囊性變繼發于玻璃樣變,組織壞死、液化形成多個囊腔,其間有結締組織相隔,也可融合成一個大囊腔,囊內含清澈無色液體,也可自然凝固成膠凍狀。鏡下見囊腔壁由玻璃樣變的肌瘤組織構成,內壁無上皮襯托。
3.4.3 紅色變
紅色變多見于妊娠期或產褥期,為一種特殊類型的壞死,其發生原因尚不清楚。肌瘤體積迅速改變,發生血管破裂,出血彌散于組織內。患者主訴急性腹痛、發熱,檢查肌瘤迅速增大等。肌瘤剖面呈暗紅色,如半熟的烤牛肉,腥臭,質軟,漩渦狀結構消失。鏡下見假包膜內大靜脈及瘤體內小靜脈有栓塞,并有溶血,肌細胞減少,有較多脂肪小球沉積。
3.4.4 肉瘤變
肌瘤惡變即為肉瘤變。少見,國內資料發病率為0.4~0.8%。多見于年齡較大婦女。因無明顯癥狀,易被忽視。肌瘤在短期內迅速增大或伴不規則陰道流血者,應考慮有肉瘤變可能,若絕經后婦女肌瘤增大,更應警惕發生惡變。
3.4.5 鈣化
鈣化多見于蒂部狹小、血供不足的漿膜下肌瘤及絕經后婦女的肌瘤。常在脂肪變之后,分解成甘油叁酯再與鈣鹽結合成碳酸鈣石,形成營養不良性鈣化。鏡下見鈣化區為層狀沉積,呈圓形或不規則形,蘇木素染色有深藍色微細顆粒浸潤。
3.5 臨床表現
3.5.1 癥狀
多無明顯癥狀,僅于盆腔檢查時偶被發現。癥狀出現與肌瘤部位、生長速度及肌瘤變性關系密切,與肌瘤大小、數目多少關系不大。
(1)月經改變:為最常見癥狀。大的肌壁間肌瘤使宮腔及內膜面積增大,宮縮不良或子宮內膜增生過長等致使周期縮短、經量增多、經期延長、不規則陰道流血等。粘膜下肌瘤常為月經過多,隨肌瘤漸大,經期延長。一旦肌瘤發生壞死、潰瘍、感染時,則有持續性或不規則陰道流血或膿血性排液等。漿膜下肌瘤及肌壁間小肌瘤常無明顯月經改變。
(2)腹塊:患者常自訴腹部脹大,下腹正中捫及塊物。當清晨膀胱充盈將子宮推向上方時更易捫及,質地堅硬,形態不規則。
(3)白帶增多:肌壁間肌瘤使宮腔面積增大,內膜腺體分泌增多,并伴有盆腔充血致使白帶增多;懸吊于陰道內的粘膜下肌瘤,其表面易感染、壞死,產生大量膿血性排液及腐肉樣組織排出,伴臭味。
(4)腹痛、腰酸、下腹墜脹:患者通常無腹痛,漿膜下肌瘤蒂扭轉時出現急性腹痛。肌瘤紅色變時,腹痛劇烈且伴發熱。下腹墜脹、腰酸背痛常見,且經期加重。
(5)壓迫癥狀:肌瘤壓迫膀胱出現尿頻、排尿障礙、尿潴留等。壓迫輸尿管可致腎盂積水。壓迫直腸可致排便困難等。
(6)不孕:文獻報道占25%~40%。可能是肌瘤壓迫輸卵管使之扭曲,或使宮腔變形,妨礙受精卵著床。
(7)繼發性貧血:長期月經過多導致繼發性貧血。嚴重時有全身乏力、面色蒼白、氣短、心悸等癥狀。
3.5.2 體征
與肌瘤大小、位置、數目以及有無變性有關。肌瘤較大在腹部捫及質硬、不規則、結節狀塊物。婦科檢查時,肌壁間肌瘤子宮常增大,表面不規則、單個或多個結節狀突起;漿膜下肌瘤可捫及質硬、球狀塊物與子宮有細蒂相連,活動;粘膜下肌瘤子宮多為均勻增大,有時宮口擴張,肌瘤位于宮口內或脫出在陰道內,呈紅色、實質、表面光滑,伴感染則表面有滲出液覆蓋或潰瘍形成,排液有臭味。
3.6 診斷及鑒別診斷
根據病史、癥狀和體征,診斷多無困難。但對小的、癥狀不明顯或囊性變肌瘤有時診斷困難。可借助B型超聲、探針探測宮腔深度及方向或采用子宮鏡、腹腔鏡、子宮輸卵管造影等協助確診。子宮肌瘤需與下列疾病鑒別。
3.6.1 妊娠子宮
妊娠時有停經史、早孕反應,子宮隨停經月份增大、質軟等;而子宮肌瘤無停經史,有月經改變,子宮增大、質硬、表面不規則、結節狀突起。肌瘤囊性變可誤診為妊娠子宮,先兆流產也可被誤認為子宮肌瘤。借助尿或血HCG測定、B型超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確診。
3.6.2 卵巢腫瘤
一般無月經改變,多為偏于一側的囊性腫塊,能與子宮分開。實質性卵巢腫瘤可誤認為是帶蒂漿膜下肌瘤;肌瘤囊性變可被誤診為卵巢囊腫。應詳細詢問病史,仔細行叁合診檢查,注意腫塊與子宮的關系。必要時行探宮腔術測宮腔長度及方向。對鑒別有困難者應用B型超聲、腹腔鏡檢查可確診。
3.6.3 子宮腺肌病及腺肌瘤
兩者均可使子宮增大,經量增多,但子宮腺肌病時,子宮常均勻性增大,子宮肌瘤則表現子宮有局限性、質硬的結節狀突起。腺肌病及腺肌瘤患者多數有繼發性痛經,且進行性加重;子宮很少超過2~3月妊娠大小,且有經期子宮增大、經后縮小的特征。兩者鑒別有時較困難。
3.6.4 盆腔炎性塊物
常有盆腔感染病史。塊物邊界不清,與子宮粘連或不粘連,有壓痛,抗炎治療后癥狀、體征好轉。B型超聲檢查可協助鑒別。
3.6.5 子宮畸形
雙子宮或殘角子宮易誤診為子宮肌瘤。子宮畸形自幼即有,無月經改變等。B型超聲檢查、腹腔鏡檢查、子宮輸卵管造影可協助診斷。
3.7 治療
治療必須根據患者年齡、生育要求、癥狀、肌瘤大小等情況全面考慮。
3.7.1 隨訪觀察
若肌瘤小且無癥狀,通常不需治療,尤其近絕經年齡患者,雌激素水平低落,肌瘤可自然萎縮或消失,每3-6個月隨訪一次;隨訪期間若發現肌瘤增大或癥狀明顯時,再考慮進一步治療。
3.7.2 藥物治療
肌瘤在2個月妊娠子宮大小以內,癥狀不明顯或較輕,近絕經年齡及全身情況不能手術者,均可給予藥物對癥治療。
(1)雄激素:可對抗雌激素,使子宮內膜萎縮,直接作用于平滑肌,使其收縮而減少出血,并使近絕經期患者提早絕經。常用藥物:丙酸睪酮25mg肌注,每5日一次,月經來潮時25mg肌注,每日一次共3次,每月總量不超過300mg,以免引起男性化。
(2)黃體生成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HRHα):可抑制垂體、卵巢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適用于治療小肌瘤(≤2個月妊娠子宮大小)、經量增多或周期縮短、更年期或近絕經期患者。LHRHα每日肌注150mg,連續使用3~6個月。使用后患者經量減少或閉經,貧血逐漸糾正,肌瘤也能縮小,但停藥后又逐漸增大,恢復其原來大小。副反應為圍絕經期綜合征癥狀,如潮熱、出汗、陰道干燥等。LHRHα不宜長期持續使用,長期應用可使雌激素缺乏導致骨質疏松。
3.7.3 手術治療
若肌瘤大于2.5月妊娠子宮大小或癥狀明顯致繼發貧血者,常需手術治療,手術方式有:
(1)肌瘤切除術:適用于35歲以下未婚或已婚未生育、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多經腹或經腹腔鏡下切除肌瘤。突出宮口或陰道內的粘膜下肌瘤經陰道或經宮腔鏡切除,在蒂根部用腸線縫扎或用血管鉗鉗夾24~48小時后取去血管鉗,或直接切除之。
(2)子宮切除術:肌瘤較大,癥狀明顯,經藥物治療無效,不需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惡變者,可行子宮次全切除術或子宮全切除術。50歲以下、卵巢外觀正常者可保留卵巢。
3.8 子宮肌瘤合并妊娠
子宮肌瘤合并妊娠的發病率占肌瘤患者的0.5~1%'占妊娠的0.3-0.5%。肌瘤合并妊娠的實際發病率遠較上述數字高,因肌瘤小又無癥狀,在妊娠分娩過程中易被忽略。
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對妊娠、分娩均有影響。粘膜下肌瘤阻礙受精卵著床或致早期流產。較大肌壁間肌瘤合并妊娠時由于機械性阻礙或宮腔畸形也易流產。妊娠期子宮充血,組織水腫,平滑肌細胞肥大,肌瘤明顯增大,分娩后逐漸縮小。妊娠期肌瘤迅速增大可發生紅色變,出現劇烈腹痛伴惡心、嘔吐,發熱,白細胞計數升高。確診后采用保守治療,不作手術。漿膜下肌瘤可發生慢性或急性蒂扭轉,導致肌瘤壞死、感染、化膿等。較大肌瘤于妊娠期可使胎位異常,并發生胎兒宮內發育遲緩、胎盤低置或前置等。在分娩過程中可發生產道阻塞、胎先露部下降困難造成難產。又可引起子宮收縮乏力而致產程延長、產后出血等。妊娠合并肌瘤者多能自然分娩,不需急于干預,但要預防產后出血。若肌瘤阻礙胎兒下降可作剖宮產。剖宮產時是否同時切除肌瘤或切除子宮,需根據肌瘤大小、部位和患者情況決定。產褥期肌瘤易發生紅色變,采用保守治療,對癥處理后幾乎均能自行緩解。
4 中醫
子宮肌瘤為病名,指由子宮平滑肌、結締組織、腺體組成的實質性良性腫瘤[1]。可發生在子宮肌間、黏膜下或漿膜下,大小不等,單發或多發[1]。根據腫瘤的大小、生長部位不同,臨床常伴有月經過多,痛經,帶下,腹部腫塊,不孕,貧血等癥狀[1]。
子宮肌瘤屬中醫的帶下,崩漏,癥瘕,石瘕范疇[1]。
4.1 癥狀
子宮肌瘤可發生在子宮肌間、黏膜下或漿膜下,大小不等,單發或多發[1]。根據腫瘤的大小、生長部位不同,臨床常伴有月經過多,痛經,帶下,腹部腫塊,不孕,貧血等癥狀[1]。
4.2 治療
治療子宮肌瘤臨床多用行氣破血,軟堅消積之法,攻補兼施,辨證治療[1]。如用《金匱要略方論》桂枝茯苓丸加減[1]。
5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2.
治療子宮肌瘤的穴位
- 子宮穴
ngxué英文:zǐgōng;EX-CA1概述:子宮為經外奇穴名(zǐgōngEX-CA1)。出《備...
- 胸俞
文:胸俞指胸部第一側線的腧穴。出《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參見胸俞十二穴:胸俞十二穴即俞府、或中、神...
- 氣穴
孔穴,此穴在關元旁,為腎氣藏聚之處,故名氣穴。氣穴主治肝腎,胎產,少腹部等疾患:如子宮虛寒,月經不...
- 胞門
,故名氣穴。氣穴主治肝腎,胎產,少腹部等疾患:如子宮虛寒,月經不調,經閉,經痛,崩漏,帶下,不孕,墮...
- 子戶
孔穴,此穴在關元旁,為腎氣藏聚之處,故名氣穴。氣穴主治肝腎,胎產,少腹部等疾患:如子宮虛寒,月經不...
- 更多治療子宮肌瘤的穴位
治療子宮肌瘤的方劑
- 逍遙散
前期緊張癥、乳腺增生癥、更年期綜合征、盆腔炎、子宮肌瘤等屬肝郁血虛脾弱者。《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
- 奪命丸
及瘀血而致的痛經經閉,癥積痞塊等癥。近代常用治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子宮內膜炎、前列腺肥大等瘀阻下焦者...
- 桂心茯苓丸
所致病癥,現代常用本方治療子宮內膜炎、附件炎、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功能性子宮出血、習慣性流產、宮外孕...
- 止崩湯
。功效:養血止血。主治:崩漏(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驟然大量下血或淋漓不斷,舌質淡,苔白,脈浮大無力...
- 暖爐丹
錢,母丁香3錢,良姜1錢,紫梢花1錢。主治:婦人子宮寒冷,不能生育。用法用量:每次1丸,用絲綿裹納子...
- 更多治療子宮肌瘤的方劑
治療子宮肌瘤的中成藥
- 斷血流膠囊
血、便血,血色鮮紅或紫紅;功能失調性子官出血、子宮肌瘤出血及多種出血癥、單純性紫癜、原發性血小板減少...
- 斷血流顆粒
血、便血、血色鮮紅或紫紅;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子宮肌瘤出血及多種出血癥、單純性紫癜、原發性血小板減少...
- 斷血流片
血、便血、血色鮮紅或紫紅;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子宮肌瘤出血及多種出血癥、單純性紫癜、原發性血小板減少...
- 宮瘤清膠囊
女癥瘕,癥見小腹脹痛、經色紫暗有塊、經行不爽;子宮肌瘤見上述證候者。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
- 桂枝茯苓膠囊
人瘀血阻絡所致癥塊、經閉、痛經、產后惡露不盡;子宮肌瘤,慢性盆腔炎包塊,痛經,子宮內膜異位癥,卵巢囊...
- 更多治療子宮肌瘤的中成藥
子宮肌瘤相關藥物
- 戊酸雌二醇注射液
用。【注意事項】(1)肝損傷、腎病、心臟病患者、子宮肌瘤、癲癇、糖尿病患者慎用。(2)對診斷的影響:...
- 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
的垂體-性腺系統的抑制作用。對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肌瘤或絕經前乳腺癌患者,每4周1次皮下注射醋酸亮丙...
- 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
的垂體-性腺系統的抑制作用。對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肌瘤或絕經前乳腺癌患者,每4周1次皮下注射醋酸亮丙...
- 戊酸雌二醇注射液
用。【注意事項】。1.肝損傷、腎病、心臟病患者、子宮肌瘤、癲癇、糖尿病患者慎用。2.對診斷的影響:美...
- 復方己酸羥孕酮注射液
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精神病或抑郁癥、高血脂、子宮肌瘤、乳房腫塊患者及孕婦禁用。【注意事項】(1)需...
- 更多子宮肌瘤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子宮肌瘤
- 《女科經綸》:[卷二嗣育門]辨男女以左右氣血論
婁全善曰∶按丹溪云∶男受胎在左子宮,女受胎在右子宮。推之于脈,其義亦然。如胎在左,則氣血護胎而盛于左...
- 《醫宗金鑒》:[卷四嗣育門]分男女論
4.精血先后分男女,或以奇偶少多分,或以子宮左右定,是皆不曉個中因,欲識此中真消息,干道陽男坤女陰....
- 《婦科心法要訣》:[卷二嗣育門]分男女論
精血先后分男女,或以奇偶少多分,或以子宮左右定,是皆不曉個中因,欲識此中真消息,干道陽男坤女陰。【注...
- 《扁鵲心書》:[卷下]帶下
子宮虛寒,濁氣凝結下焦,沖任脈(即子宮也)不得相榮,故腥物時下。以補宮丸、膠艾湯治之。甚者灸胞門、子...
- 《本草經解》:[卷四金石部]【紫石英】
。味甘。無毒。主心腹咳逆邪氣。補不足。女子風寒在子宮。絕孕十年無子。久服溫中。輕身延年。(火醋淬)紫...
- 更多古籍中的子宮肌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