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手術名稱
- 4 分類
- 5 ICD編碼
- 6 概述
- 7 適應癥
- 8 禁忌癥
- 9 術前準備
- 10 麻醉和體位
- 11 手術步驟
- 11.1 1.經腹子宮前壁切開復位術(Abdominal Reposition by Incision of the Anterior Uterus Wall (Dobbin Operation))
- 11.2 2.經腹子宮后壁切開復位術(Abdominal Reposition by Incision of the Posterior Uterus Wall(Haultain Operation))
- 11.3 3.經陰道子宮前壁切開復位術(Vaginal Reposition by Incision of the Anterior Uterus Wall(Spinelli Operation)
- 11.4 4.經陰道子宮后壁切開復位術(Vaginal Reposition by Incision of the Posterior Uterus Wall)
- 12 術中注意要點
- 13 術后處理
- 14 并發癥
3 手術名稱
子宮壁切開復位術
4 分類
5 ICD編碼
75.9302
6 概述
子宮翻出是指子宮內膜面向外翻出,是一種罕見的嚴重的產科并發癥,可引起出血、休克及感染。急性子宮翻出未及時發現和搶救,母體死亡率甚高。一般發生在第三產程,極少數在產后24h內。主要是在宮縮不良、宮頸松弛的情況下、胎盤尚未剝離用暴力牽拉臍帶或強壓宮底所造成。亦偶見于臍帶過短,胎兒娩出時過度牽拉或子宮黏膜下肌瘤向宮頸外突出時,使子宮翻出。因此,正確處理第三產程是預防子宮翻出的關鍵。
子宮翻出可分急性和慢性。子宮翻出后立即發現,即為急性,如癥狀不明顯而被忽略或未能及時處理,數天后因宮頸口收縮,使翻出的子宮血運受阻,可發生水腫壞死,引起感染、敗血病,亦有少數因宮體逐漸復舊縮小,而轉變為慢性。按子宮翻出的程度不同,可分為三種類型:翻出的子宮底部在子宮下段或部分突出子宮頸口,稱為不完全子宮翻出;子宮內膜面全部翻出到陰道內,稱完全子宮翻出;翻出的子宮體脫垂于陰道口外,稱翻出子宮脫垂(圖11.2.17.3-0-1,11.2.17.3-0-2)。不完全子宮翻出的癥狀較輕,可有輕度腹痛,后兩者癥狀明顯,產婦感到劇烈腹痛,由于輸尿管、卵巢、韌帶及腹膜等被牽拉以及神經末梢受刺激,可出現疼痛性休克。因此,分娩后下腹劇痛伴不可解釋的休克應考慮子宮翻出。一般經腹部、陰道檢查可以確診。確診后應積極處理,在預防感染和積極防治休克的同時,可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復位。復位的方法有手法復位和手術復位,手術復位又有經陰道和經腹部復位。急性子宮翻出可用陰道徒手復位術,如復位失敗則可經腹手術復位,慢性子宮翻出均須手術治療。如發生嚴重感染、組織壞死,應控制感染后行子宮切除術。
子宮壁切開復位術可經腹或經陰道施行,這兩種方式均需切開子宮前壁或后壁及宮頸環,才能使子宮復位。經腹子宮壁切開術切口較小、止血較容易,而經陰道手術在腹部無傷口,為一般病人所歡迎。子宮前壁切開復位術在分離膀胱時稍有困難,并有損傷膀胱的可能,但切口縫合后可用膀胱反折腹膜包蓋,不易發生粘連。而子宮后壁切開復位術雖然方法較為簡單,但易發生粘連,若再次妊娠發生子宮破裂,則不易觀察。因此幾種方法各有利弊,應根據臨床具體情況選擇應用。
7 適應癥
子宮壁切開復位術適用于:
1.經陰道徒手復位術及經腹組織鉗牽拉子宮復位術失敗。
2.慢性子宮翻出,無感染、組織壞死,在一般情況好轉后施行手術。
8 禁忌癥
子宮翻出伴有嚴重感染和組織壞死。
9 術前準備
1.積極防治休克和控制感染。
10 麻醉和體位
11 手術步驟
11.1 1.經腹子宮前壁切開復位術(Abdominal Reposition by Incision of the Anterior Uterus Wall (Dobbin Operation))
推開膀胱:臍下正中切口,用組織鉗牽引圓韌帶,切開膀胱反折腹膜,推開膀胱,見子宮前壁(圖11.2.17.3-1)。
切開子宮頸環及子宮前壁:用兩把組織鉗鉗夾子宮頸環前緣兩側,向上提起,正中縱形切開此環及子宮前壁(圖11.2.17.3-2)。
子宮復位:術者左手加戴一只手套,示指從切口伸入陰道內,將宮體向上挑起,使子宮復位(圖11.2.17.3-3),然后脫去后戴手套。
縫合子宮切口:用1號鉻制腸線間斷縫合子宮切口的內2/3肌層,不穿透內膜(圖11.2.17.3-4),然后連續褥式縫合漿肌層(圖11.2.17.3-5)。亦可再用4號絲線連續褥式縫合子宮漿膜層,使宮壁縫合緣光滑,以免發生術后粘連。
縫合腹膜:用4號絲線連續縫合子宮膀胱反折腹膜。
逐層縫合腹壁切口。
11.2 2.經腹子宮后壁切開復位術(Abdominal Reposition by Incision of the Posterior Uterus Wall(Haultain Operation))
切開子宮環與子宮后壁:用兩把組織鉗鉗夾宮頸環后緣兩側,向上提起,正中縱形切開此環及子宮后壁(圖11.2.17.3-6)。
子宮復位與縫合子宮切口:同經腹子宮前壁切開復位術。
逐層縫合腹壁切口。
11.3 3.經陰道子宮前壁切開復位術(Vaginal Reposition by Incision of the Anterior Uterus Wall(Spinelli Operation)
切開膀胱反折腹膜:用兩把組織鉗鉗夾宮頸環前壁向下拉,在陰道前穹窿做橫切口,推開膀胱,橫形剪開膀胱反折腹膜(圖11.2.17.3-7)。
切開子宮頸環及子宮前壁:以兩側輸卵管口凹陷處作標記,正中縱形切開子宮頸環及子宮前壁(圖11.2.17.3-8)。
子宮復位和縫合子宮切口:用兩手手指握住子宮體切口兩側緣,將子宮漿膜面翻出,子宮體向上牽引,使子宮恢復原來的位置,逐層縫合子宮切口(圖11.2.17.3-9)。
縫合膀胱反折腹膜:將子宮從前穹窿切口送入腹腔,用4號絲線連續縫合膀胱反折腹膜(圖11.2.17.3-10)。
縫合陰道壁:用1-0號腸線間斷縫合前穹窿陰道壁(圖11.2.17.3-11)。
11.4 4.經陰道子宮后壁切開復位術(Vaginal Reposition by Incision of the Posterior Uterus Wall)
切開陰道后壁:以溫鹽水紗布包住翻出的宮體,向恥骨聯合方向牽引,暴露子宮體后壁及陰道后穹窿,以兩側輸卵管口凹陷處作為標記,在宮體中線縱形切開子宮后壁(圖11.2.17.3-12)。
切開宮頸環:左手示指伸入切口作引導,向下切開子宮頸環(圖11.2.17.3-13)
切開后穹窿:沿子宮頸環切口橫形切開陰道后穹窿,進入腹腔(圖11.2.17.3-14)。
子宮復位:用兩手手指握住子宮體切口兩側緣,將子宮漿膜面翻出,使子宮復位(圖11.2.17.3-15)。
縫合子宮切口:將宮頸向上牽拉,則見子宮后壁切口,逐層縫合,縫畢將子宮從后穹窿切口送入腹腔(圖11.2.17.3-16)。
縫合后穹窿切口:用4號絲線連續縫合腹膜,然后以1-0號鉻制腸線間斷縫合陰道壁(圖11.2.17.3-17)。疑有感染可在后穹窿切口放置煙卷引流條。
12 術中注意要點
1.施行子宮前壁切開術時,應注意勿誤傷膀胱。
2.子宮后壁切開術應避免直腸損傷。
3.如宮頸明顯松弛,易再次翻出者,復位后可施行宮腔紗布條填塞術。
13 術后處理
子宮壁切開復位術術后做如下處理:
1.應留置導尿管24h。
2.應用宮縮劑、抗生素。
3.放引流條者,術后24~48h拔除。
4.填塞宮腔紗布條者,在術后12~24h取出。
14 并發癥
1.術后感染。
2.子宮后壁切開復位術易發生粘連、子宮后倒,如再次妊娠易于發生子宮破裂,難以觀察,可勸告患者在術中同時施行絕育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