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哺乳動物的子宮
- 5 人類的子宮
- 6 經外奇穴名·子宮
- 6.1 拼音
- 6.2 代號
- 6.3 子宮穴的別名
- 6.4 出處
- 6.5 子宮穴的定位
- 6.6 子宮穴取穴方法
- 6.7 子宮穴穴位解剖
- 6.8 子宮穴的功效與作用
- 6.9 子宮穴主治病證
- 6.10 刺灸法
- 6.11 子宮穴的配伍
- 6.12 特效按摩
- 6.13 文獻摘要
- 6.14 子宮穴研究進展
- 7 耳穴名·子宮
- 8 經穴別名·子宮
- 8.1 關元穴的別名·子宮
- 8.1.1 關元穴的別名
- 8.1.2 出處
- 8.1.3 穴名解
- 8.1.4 特異性
- 8.1.5 所屬部位
- 8.1.6 關元穴的定位
- 8.1.7 關元穴的取法
- 8.1.8 關元穴穴位解剖
- 8.1.9 關元穴的功效與作用
- 8.1.10 關元穴主治病證
- 8.1.11 刺灸法
- 8.1.12 關元穴的配伍
- 8.1.13 文獻摘要
- 8.1.14 關元穴研究進展
- 8.2 氣穴的別名·子宮
- 9 參考資料
- 附:
1 拼音
zǐ gōng
2 英文參考
matrix[朗道漢英字典]
uterus[朗道漢英字典]
venter[朗道漢英字典]
womb[朗道漢英字典]
zǐgōng(穴)[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EX-CA1(穴)[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子宮:1.哺乳動物的子宮;2.人類的子宮;3.經外奇穴名;4.耳穴名;5.經穴別名。
4 哺乳動物的子宮
哺乳類雌性個體輸卵管一部分發生變化而成為受精卵著床后,與母體相聯系直到分娩這一段時間完成胚胎發育的器官。相應地,子宮的起始部成為狹義的輸卵管,子宮的末端成為陰道。從陰道一直到子宮,可因哺乳類種類的不同,左右一對器官發生不同程度的愈合。根據這種愈合程度,將子宮分成以下幾個類型。
(1)雙子宮(uterus duplex),兩側子宮未曾合一(例如,有袋類和齧齒類);
(2)中隔子宮(uterus bipa-rtitus),在外形上愈合得很好,但內部由隔壁分為兩部分(例如齧齒類的一部分);
(3)雙角子宮(uterus bicornis),僅在下半合而為一(例如食肉類);
(4)單一子宮(uterus simplex),全部合(例如,靈長類)。子宮壁,特別是面向子宮腔的子宮內膜,與發情周期、月經周期以及妊娠期相關連,可反復出現顯著的發育和衰退。
5 人類的子宮
子宮為臟器名。出《神農本草經》。即胞宮[1]。亦名子宮、子臟、子處、女子胞、胞臟、血臟[2]。是女性內生殖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是主月經和孕育胎兒,屬奇恒之府[2]。位于帶脈之下,小腹之中,前有膀胱,后有直腸,下口連接陰道,在臟腑與天癸、沖、任、督、帶共同作用之下,完成其生理功能[2]。和肝、腎、心、脾有密切關系。沖、任二脈皆起于胞中,沖為血海,任主胞胎。婦女發育成熟,沖、任盛于胞中,就有月經來潮和生育能力。[3]
5.1 子宮的位置
子宮位于盆腔中部,膀胱與直腸之間。其位置可隨膀胱與直腸的充盈程度或體位而有變化。直立時,子宮體幾乎與水平面平行,子宮底伏于膀胱的后 上方,子宮頸保持在坐骨棘平面以上。成人正常的子宮呈輕度前傾、前屈姿勢,前傾即子宮軸與陰道軸之間呈向前開放的角度,前屈為子宮體與子宮頸之間的彎曲。 子宮的正常位置主要依靠子宮諸韌帶、盆膈、尿生殖膈及會陰中心腱等結構維持,這些結構受損或松弛時,可以引起子宮脫垂。子宮可分為底、體、峽、頸四部,其上端鈍圓隆起,位于兩側輸卵管子宮口以 上的部分為底;下段窄細呈圓柱狀的部分為頸,是炎癥和癌腫的多發部位,子宮頸又分為陰道上部及陰道部。底與頸之間的部分為體;體的下部與頸之間的狹窄部分為峽,子宮峽 隨妊娠期逐漸擴展,臨產時明顯形成子宮下段,產科常在此處進行剖腹取胎。子宮兩側緣的上部與輸卵管相接處,稱子宮角。子宮前面隔膀胱子宮陷凹與膀胱上面相鄰,子宮頸陰道上部的前方借膀胱陰道隔與膀胱底部相鄰,子宮頸陰道部借尿道陰道隔與尿道相鄰;子宮后面借直腸子宮陷凹及直腸陰道隔與直腸相鄰。
子宮位于盆腔中央,膀胱和直腸之間。正常成年未孕女子子宮呈前傾前屈位,子宮的固定裝置主要是盆膈和陰道的承托和韌帶的牽引固定。四對韌帶是子宮闊韌帶、子宮圓韌帶、子宮主韌帶、骶子宮韌帶。
宮呈倒置扁梨形,前面扁平,后面稍突出,壁寬腔小,上端寬而游離,朝前上方;下端較窄,呈圓柱狀,插入陰道的上部。成年女性的子宮平均的長、寬、厚分別為7×5×3厘米,子宮腔容量約5ml。
5.2 子宮闊韌帶
(1)子宮闊韌帶:位于子宮兩側,為呈冠狀位的雙層腹膜皺襞。上緣游離,包裹輸卵管,其外側端移行于卵巢懸韌帶。下緣和外側緣與盆底和盆側壁的腹膜較行,內側緣與子宮前、后面的腹膜相續。 子宮闊韌帶可分三部分:①卵巢系膜,為卵巢前緣與子宮闊韌帶后葉間的部分,由闊韌帶后葉向后包裹卵巢所形成。②輸卵管系膜,為輸卵管與卵巢系膜根之間的 部分。③子宮系膜,為子宮闊韌帶的其余部分,內含子宮血管、淋巴管、神經及大量疏松結締組織,稱之為子宮旁組織。子宮闊韌帶的作用是限制子宮向兩側移動。
(2)子宮主韌帶:又稱子宮頸橫韌帶,位于子宮闊韌帶基底部,由結締組織和平滑肌纖維構成。連于子宮頸與盆側壁之間,呈扇形,向下與盆膈上筋膜愈著。子宮主韌帶是固定子宮頸,使其維持在坐骨棘平面以上的重要結構, 損傷或牽拉造成該韌帶松弛后,容易引起子宮脫垂。
(3)子宮圓韌帶:呈圓索狀,由結締組織和平滑肌纖維構成。長約12~14cm。起自子宮角,輸卵管附著部的前下方,在子宮闊韌帶前葉覆蓋下彎向盆側 壁前行,越過髂外血管至腹壁下動脈外側,經深環入腹股溝管,出淺環附著于陰阜及大陰唇皮下,它是維持子宮前傾的主要結構。
(4)骶子宮韌帶:由結締組織和平滑肌纖維構成,起自子宮頸后面,向后呈弓形繞過直腸外側,附著于骶骨前面。其表面有腹膜覆蓋,形成直腸子宮襞。該韌帶的 作用是向后上方牽引子宮頸,防止子宮前移,使子宮維持前屈姿勢。
(5)恥骨子宮韌帶:由結締組織構成,起自子宮頸前面,向前呈弓形繞過膀胱外側,附著于恥骨盆面,韌帶表面有腹膜覆蓋,形成膀胱子宮襞。恥骨子宮韌帶的作 用是限制子宮后傾后屈。
5.3 血管、淋巴及神經
子宮動脈為營養子宮的主要動脈,起自髂內動脈的前干,沿盆側壁向前內下方走行,進入子宮闊韌帶基底部,在距子宮頸外側約 2cm處,橫向越過輸尿管盆部的前上方,至子宮頸側緣迂曲上行,沿途分支進入子宮壁。主干行至子宮角處即分為輸卵管支及卵巢支,后者在子宮闊韌帶內與卵巢動脈分支吻合,故子宮的血液供應也有一部分來自卵巢動脈。子宮動脈與輸 尿管盆部交叉后,向下發出陰道支,分布于陰道上部。子宮靜脈叢應于子宮兩側,由該叢發出的小靜脈常匯合成兩條子宮靜脈,最后匯入髂內靜脈。此叢前接膀胱靜脈叢,后連直腸靜脈叢,向下與陰道靜脈叢相續,合成子宮陰道靜 脈叢。
子宮底和子宮體上部的多數淋巴管,沿卵巢血管上行,注入腰淋巴結和髂總淋巴結。子宮底兩側的一部分淋巴管,沿子宮圓韌帶注入腹股溝淺淋巴結。子宮體下部及子宮頸的 淋巴管,沿子宮血管注入骼內淋巴結或骼外淋巴結,一部分淋巴管向后沿骰子宮韌帶注入骶淋巴結。盆內臟器的淋巴管之間均有直接或間接的吻合,因此,如患子宮癌時,可有廣泛轉移。
子宮的神經來自盆叢分出的子宮陰道叢,隨血管分布于子宮和陰道上部。
5.4 不同時期的子宮保養
子宮是女性最重要的生殖器官之一,被人們譽為“胎兒的宮殿”、“月經的故鄉”和“生命的搖籃”,可見,子宮對于人類多么重要。然而,從子宮發育成熟,開始履行自己的繁重使命——形成并排出月經、生兒育女,直至衰老退居第二線,始終面臨著各種傷、病的威脅。眾所周知,子宮頸糜爛、子宮頸癌、子宮肌瘤、子宮體癌和子宮破裂等等都是婦女的常見病。有人統計過,因子宮患病而住院的病人,竟占婦科疾病住院病人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每一位婦女為了自己的健康,為了順利地完成生兒育女的特殊使命,必須特別注意做好對子宮的保護。從少年時期開始直至晚年,都要保護好子宮,它并不只是生育期的事情。
5.4.1 少年時期
這是女性身體各組織、器官生長發育最迅猛也是最重要的時期,子宮也不例外。為了使子宮發育良好,子宮體既不前傾亦不后傾,少女應加強體育鍛煉,合理進餐,不要盲目節食或拒食脂肪類食品,堅持生活有規律,講究精神衛生,這些均有益于子宮的生長發育。少數少女偶爾也會患“婦科病”,威脅子宮的健康,應及早治療,不可拖延。
5.4.2 青春期
月經來臨,標志著子宮發育基本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開始。這時,子宮與外界有了通路,給病原體以可乘之機。因此,必須加強對子宮的保護,特別重要的是,一定要切忌早婚早育。研究表明,女性過早結婚和生育,由于子宮發育尚未完全成熟,難以擔負起孕育胎兒的重任,容易使子宮發生多種疾病,據調查,少女比成年婦女更易發生難產,子宮破裂的機會顯著增多,分娩后也易出現子宮脫垂。
5.4.3 生育期
進入生育期,子宮也隨之進入了“多事之秋”。因此,加強子宮保護就顯得特別重要。在這個時期內,首先要避免反復多次的人工流產,偶爾一次人工流產,若準備充分,操作正規,對子宮的損害尚不嚴重,但反復人工流產,特別是兩次人流之間相隔時間甚短,子宮則難以承受,常會導致子宮感染或子宮損傷,也會影響再次受孕,對將來的胎兒也有害。其次,應該杜絕婚外性生活,以減少子宮被感染的機會或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病率。研究表明,性生活紊亂,性伙伴過多,是子宮頸癌的重要發病因素。第三,講究性生活衛生和做好孕期保健。不潔的性生活是子宮感染的重要原因,這就要求丈夫們的通力合作。包皮垢是誘發子宮癌的刺激物,故包皮過長的男子應進行包皮環切手術,并講究性器官的衛生。在妊娠期間,子宮的負擔明顯加重,很容易發生異常,所以,必須做好產前檢查,特別警惕有無陰道流血和胎位異常,一旦發現要立即就醫。分娩時子宮最易受到損傷,更應加強保護。產褥期要休息好,避免過早干重活,防止子宮脫垂的發生。
5.4.4 絕經期
絕經以后,子宮雖已退役,但并非安全無事,不能掉以輕心。相反,老年婦女患子宮癌的機會會增多,因此,絕經后也要保護好子宮,要特別警惕陰道流血。宮頸接觸性出血是子宮頸癌的主要表現,切不可忽視,同時,更年期之后,應堅持適當的鍛煉,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合理進食,不吸煙,防止肥胖。研究資料表明,肥胖和吸煙會增加子宮頸癌的發病率。
5.5 懷孕后子宮的變化
懷孕后母體為適應胎兒的生長發育出現一系列變化,其中尤以子宮的變化顯著。在懷孕前子宮只有小鴨梨大,重50克,體積約7厘米×4.5厘米×3.5厘米。到足月妊娠時,子宮重1000克,增加了20倍,可容納胎兒、羊水等5000毫升內容物,足月子宮長35厘米,寬25厘米,厚22厘米左右,子宮隨著胎兒增長的需要而增大,妊娠3個月(停經13周),在恥骨上2-3恒指處可摸到子宮底部;妊娠4個月(停經17周),子宮底部位于臍與恥骨的中間;妊娠5個月(停經21周),子宮底部平臍,這時從外觀可見腹部隆起;妊娠31周,子宮底部在臍與胸骨劍突之間;足月時,子宮底在劍突下2-3橫指;當胎兒頭入骨盆后,子宮底可降低。
6 經外奇穴名·子宮
子宮為經外奇穴名(zǐgōng EX-CA1)[4]。出《備急千金要方》[3]。《針灸大全》列作奇穴[3]。別名俠玉泉、肖必[5]。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中極旁開3寸[4][6]。子宮穴有調經理氣,升提下陷的作用。主治陰挺,月經不調,痛經,崩漏,不孕,不孕癥,附件炎,盆腔炎,膀胱炎,腎盂腎炎,睪丸炎,闌尾炎,疝氣,腰痛,尿頻等。
6.1 拼音
zǐgōng
6.2 代號
EX-CA1
6.3 子宮穴的別名
俠玉泉(《奇穴圖譜》)
肖必(《福州民間針灸經驗錄》)
6.4 出處
《針灸大成》:子宮二穴,在中極兩旁各開三寸。
6.5 子宮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子宮穴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中極旁開3寸[4][6]。
子宮穴位于臍下4寸中極穴旁開3寸處[3]。
原說子宮穴位在“中極兩旁各二寸”,今多據《針灸大成》定位于臍下4寸(中極)再旁開3寸處[7]。
經外奇穴——子宮穴的位置
6.6 子宮穴取穴方法
快速取穴:恥骨聯合中點上緣上1橫指,旁開4橫指處即是子宮穴[9]。
6.7 子宮穴穴位解剖
6.7.1 層次解剖
子宮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
6.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髂腹下神經和腹壁淺動脈分布;深層有髂腹股溝神經的肌支和腹壁下動脈分布;再深層可進入腹腔刺及小腸[6]。
有腹內、外斜肌,腹橫肌;并有腹壁淺動、靜脈,髂腹下神經及其伴行的動、靜脈通過[7]。
6.8 子宮穴的功效與作用
子宮穴有調經理氣,升提下陷的作用。
6.9 子宮穴主治病證
子宮穴主治陰挺,月經不調,痛經,崩漏,不孕,不孕癥,附件炎,盆腔炎,膀胱炎,腎盂腎炎,睪丸炎,闌尾炎,疝氣,腰痛,尿頻等。
子宮穴主治陰挺、月經不調、痛經、崩漏、不孕[6]。
子宮穴主治陰挺、月經不調、痛經、不孕癥、附件炎、盆腔炎、膀胱炎、腎盂腎炎、睪丸炎、闌尾炎等[3]。
子宮穴內應于子宮,常配伍中極、歸來治療婦科病[7]。
主治婦女不孕,月經不調,痛經,陰挺;以及闌尾炎,盆腔炎,睪丸炎等[7]。
婦科病:陰挺,月經不調,痛經,崩漏,不孕[8]。
其他病:疝氣,腰痛,尿頻[8]。
6.10 刺灸法
6.10.1 刺法
直刺0.8~1.2寸[6][8],局部有酸脹感[8],可向外生殖器放散[8]。
一般直刺1.0~1.5寸[3]。
直刺1.5~2寸[7]。
注意:
6.10.2 灸法
可灸[3]。
6.11 子宮穴的配伍
6.12 特效按摩
用中指指腹垂直輕揉子宮穴,每次3~5分鐘,可以治女子不孕、子宮脫垂、痛經、崩漏、月經不調等生殖系統疾病[9]。
6.13 文獻摘要
《針灸大成》:子宮二穴,在中極兩旁各開三寸。針二寸,灸二七壯,治婦人久無子嗣。
《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子宮,奇穴。……灸三至七壯。主治婦人不孕、子宮血腫、子宮內膜炎,亦治腸疝痛、睪丸炎、闌尾炎。
6.14 子宮穴研究進展
6.14.1 對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影響
針刺子宮、關元、三陰交等穴對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內分泌具有一定的良性調節作用,其中對促卵泡激素(FSH)、促黃體素(LH)、雌二醇(E2)具有雙向調節作用[8]。
7 耳穴名·子宮
子宮為耳穴名,又稱精宮[3]。位于三角窩,耳輪緣內側的中點[3]。主治婦科病、陽痿等[3]。
7.1 子宮穴的定位
耳穴子宮位于三角窩,耳輪緣內側的中點[3]。
7.2 主治病證
耳穴子宮主治婦科病、陽痿等[3]。
7.3 刺灸法
8 經穴別名·子宮
子宮為經穴別名[3]。
8.1 關元穴的別名·子宮
子宮為經穴別名,即關元[3]。《經穴纂要》云出《經脈發揮》。
穴位 | 關元 | ||
漢語拼音 | Guanyuan | ||
羅馬拼音 | Kuanyuan | ||
美國英譯名 | Pass Origin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CV4 | |
日本 | 4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C4 | |
富耶氏 | VC4 | ||
德國 | KG4 | ||
英國 | Cv4 | ||
美國 | Co4 |
關元為經穴名(Guānyuán CV4,RN4)[10][11]。出《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篇。別名下紀(《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三結交(《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次門(《針灸甲乙經》),大中極(《針灸資生經》),丹田(《針灸資生經》),關原(《灸法圖殘卷》),大海(《難經集注·六十六難》楊注),溺水(《難經集注·六十六難》楊注),產門(《經穴纂要》云出《經脈發揮》),血海(《經穴纂要》云出《經脈發揮》),子宮(《經穴纂要》云出《經脈發揮》)。屬任脈[10][11]。關元是小腸的募穴;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任脈的交會穴[11][4][10]。關即關藏,元即元氣,此穴在臍下3寸,為關藏人身元氣之處,故名關元[11]。關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腸胃疾患:如臍腹絞痛,癓瘕臌脹,小腹脹滿,少腹疼痛,小便赤澀,遺尿,癃閉,水腫,遺精,陽痿,早泄,月經不調,崩漏,赤白帶下,陰挺,陰癢,胞衣不下,產后惡露不盡,腹痛泄瀉,痢疾脫肛,小便頻數,尿閉,泄瀉,腹痛,疝氣,帶下,不孕,中風脫證,虛勞羸瘦,痢疾,黎明瀉,便血,腸風,脫肛,五淋,尿頻,小便不利,小便澀痛,痛經,閉經,白濁,虛勞冷憊,發背,疔瘡,瘰疬,眩暈,頭痛,黃疸,消渴,心悸,腎虛氣喘,淋濁,尿血,經閉,霍亂吐瀉,黃白帶下,中風脫癥,下消,現代又用關元穴治療休克,細菌性痢疾,胃腸炎,尿路感染,腎炎,盆腔炎,睪丸炎,神經衰弱,高血壓,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暈厥,休克,尿道炎,腸炎,腸粘連,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等。
8.1.1 關元穴的別名
下紀(《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三結交(《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次門(《針灸甲乙經》),大中極(《針灸資生經》),丹田(《針灸資生經》),關原(《灸法圖殘卷》),大海(《難經集注·六十六難》楊注),溺水(《難經集注·六十六難》楊注),產門(《經穴纂要》云出《經脈發揮》),血海(《經穴纂要》云出《經脈發揮》),子宮(《經穴纂要》云出《經脈發揮》)。
8.1.2 出處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
8.1.3 穴名解
關即關藏,元即元氣,此穴在臍下3寸,為關藏人身元氣之處,故名關元[11]。
關,是閉藏之意。亦為樞機開合之關。元,氣之始也,指元氣。本穴位居臍下3寸,正當丹田,是處為人體真氣、元氣發生之地,呼吸之門,為全身臟腑、經絡的根本,以其該處為人之根元,為下焦元陰元陽關藏出入之所。男子以藏精,女子主月事,以生養子息,合和陰陽之門戶,《醫經精義》云“元陰元陽交關之所”,故名關元。“關”與“元”喻以重要之意。[12]
8.1.4 特異性
關元是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任脈的交會穴[11][4][10]。
8.1.5 所屬部位
下腹[13]
8.1.6 關元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關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4]。
關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處。仰臥取穴[11]。
關元穴在任脈的位置
關元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關元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關元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關元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內臟)
8.1.7 關元穴的取法
在臍下3寸,腹中線上,仰臥取穴。
關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處。仰臥取穴[11]。
仰臥位,于臍與恥骨聯合上緣中點連線的下2/5與上3/5的交點處,腹白線上取穴[14]。
8.1.8 關元穴穴位解剖
關元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有十二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深層有十二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8.1.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11]。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
8.1.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肋下神經前皮支和腹壁淺動脈分布;深層有肋下神經和腹壁下動脈分布;再深層可及腹腔[15]。
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的前皮支的內側支;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10]。
8.1.9 關元穴的功效與作用
關元穴位于臍中下3寸,當“腎間動氣”之處,別名“丹田”,為保健要穴[16]。
關元穴鄰近膀胱和胞官,為任脈與足三陰經的交會穴,故可治療婦科病、男性病及小便異常[16]。
關元穴乃小腸募穴,可泌別清濁,通利二便,治療二陰病[16]。
關元穴位于元氣交會之處,可培補元氣、回陽救逆,治療元陽虛衰證、中風脫證、羸瘦無力,以及因虛所致眩暈等虛勞之證[16]。
關元穴內應小腸、膀胱和子宮的底部,具有大補元陽、溫腎、散寒之功,主治真陽不足、臟腑虛憊等證,以及婦科病、男性病和小便異常等[12]。
8.1.10 關元穴主治病證
關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腸胃疾患:如臍腹絞痛,癓瘕臌脹,小腹脹滿,少腹疼痛,小便赤澀,遺尿,癃閉,水腫,遺精,陽痿,早泄,月經不調,崩漏,赤白帶下,陰挺,陰癢,胞衣不下,產后惡露不盡,腹痛泄瀉,痢疾脫肛,小便頻數,尿閉,泄瀉,腹痛,疝氣,帶下,不孕,中風脫證,虛勞羸瘦,痢疾,黎明瀉,便血,腸風,脫肛,五淋,尿頻,小便不利,小便澀痛,痛經,閉經,白濁,虛勞冷憊,發背,疔瘡,瘰疬,眩暈,頭痛,黃疸,消渴,心悸,腎虛氣喘,淋濁,尿血,經閉,霍亂吐瀉,黃白帶下,中風脫癥,下消,現代又用關元穴治療休克,細菌性痢疾,胃腸炎,尿路感染,腎炎,盆腔炎,睪丸炎,神經衰弱,高血壓,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暈厥,休克,尿道炎,腸炎,腸粘連,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等。
關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腸胃疾患:如臍腹絞痛、癓瘕臌脹、小腹脹滿、小便赤澀、遺尿、癃閉、水腫、遺精、陽痿、早泄、月經不調、崩漏、赤白帶下、陰挺、陰癢、胞衣不下、產后惡露不盡、腹痛泄瀉、痢疾脫肛等[11]。
關元穴主治遺尿、小便頻數、尿閉、泄瀉、腹痛、遺精、陽痿、疝氣、月經不調、帶下、不孕、中風脫證、虛勞羸瘦(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15]。
關元穴主治 腹痛,痢疾,黎明瀉,便血,腸風,脫肛;五淋,尿頻,尿閉,遺尿,小便不利,小便澀痛;痛經,閉經,崩漏,帶下,不孕,陰挺,陰癢,產后惡露不盡,胞衣不下;遺精,陽痿,早泄,白濁;中風脫證,虛勞冷憊,羸瘦無力;發背,疔瘡,瘰疬;眩暈,頭痛;水腫,黃疸,消渴,心悸[14]。
現代又多用關元穴治療休克、細菌性痢疾、胃腸炎、尿路感染、腎炎、盆腔炎、睪丸炎、神經衰弱、高血壓等[11]。
關元穴主治中風脫證,腎虛氣喘,遺精,陽痿,疝氣,遺尿,淋濁,尿頻,尿閉,尿血,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帶下,崩漏,腹痛,泄瀉,痢疾,以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神經衰弱,暈厥,休克等[10]。
少腹疼痛,霍亂吐瀉,疝氣,遺精,陽痿,早泄,白濁,尿閉,尿頻,黃白帶下,痛經,中風脫癥,虛癆冷憊,羸瘦無力,眩暈,下消,尿道炎,盆腔炎,腸炎,腸粘連,神經衰弱,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
8.1.11 刺灸法
8.1.11.1 刺法
直刺0.5~1寸[11][14],局部有酸脹感[14],可放射至外生殖器和會陰部[14]。
直刺1~1.5寸[10]。
直刺1~2寸[15]。
注意:
對癃閉患者,應在排尿后針刺,以防損傷膀胱[14]。
針前排空小便[11]。
8.1.11.2 灸法
艾炷灸7~10壯;或艾條灸15~30分鐘[10]。
可灸,如藥物天灸,或用間接灸,或溫灸至局部溫熱舒適,艾炷灸壯數多累計百余壯,強身保健可采用瘢痕灸[14]。
8.1.12 關元穴的配伍
關元穴配中極治小便頻數[11]。
關元穴配帶脈、三陰交、血海治月經不調、帶下[11]。
關元配太溪,有補益腎氣的作用,主治久泄不止,久痢赤白,下腹痛。
關元配中極、陰交、石門、期門,有調達肝氣的作用,主治胸脅痞滿。
關元配腎俞、三陰交,治陽痿、遺精、早泄[14]。
關元配隱白、血海、足三里,治崩漏[14]。
8.1.13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
《針灸甲乙經》:足三陰、任脈之會。
《針灸甲乙經》:奔豚寒氣入小腹,時欲嘔,傷中溺血,小便數,背臍痛引陰,腹中窘急欲湊,后泄不止,關元主之。石水,痛引脅下脹,頭眩痛,身盡熱,關元主之。胞轉不得溺,少腹滿,關元主之。暴疝,少腹大熱,關元主之。女子絕子,衃血在內不下,關元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臍下療痛,小便赤澀,不覺遺瀝,小便處痛,狀如散火,溺血,暴疝痛,臍下結血,狀如覆杯,轉胞不得尿,婦人帶下瘕聚,因產惡露不止,月脈斷絕,下經冷。
《針灸大成》:主積冷虛乏,臍下絞痛,漸入陰中,發作無時,冷氣結塊痛,寒氣人腹痛,失精白濁,溺血,七疝,風眩頭痛,轉脬閉塞,小便不通,黃赤,勞熱,石淋,五淋,泄利,奔豚搶心,臍下結血,狀如覆杯,婦人帶下,月經不通,絕嗣不生,胞門閉塞,胎漏下血,產后惡露不止。
《類經圖翼》:此穴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極,乃男子藏精,女子畜血之處。
《扁鵲心書》: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壯,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
8.1.14 關元穴研究進展
8.1.14.1 對泌尿系統的影響
艾灸家犬“關元”能增加腎血流量、腎小球過濾率,以及Ca2+、Cl-、 K+的排泄,對膀胱張力有明顯調整作用,故對遺尿的治療有顯著效果。有人灸家犬“關元”,發現其心排血量、外周血管阻力、平均血壓都有明顯增加,但心率不增加。[14]
8.1.14.2 對垂體-性腺功能的影響
針刺中極、關元、大赫等穴,對垂體-性腺功能有促進作用,可引起血漿黃體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水平發生變化,可改善遲發排卵,對男子精子缺乏癥也有一定療效。艾灸小鼠“關元”,可使溶血空斑形成細胞增加。[14]
8.1.14.3 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
艾灸關元可使腫瘤患者免疫力增強。如給小鼠接種腫瘤細胞后,直接灸“關元”,結果腹腔巨噬細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數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腫瘤組織壞死程度亦較對照組輕,細胞分化程度好,淋巴細胞浸潤較多;對肝臟腺苷三磷酸酶反應及葡萄糖-6 -磷酸酶反應接近正常,均較對照組反應強。艾灸“關元”可延長腫瘤鼠的生存期。[14]
艾灸小鼠關元穴,隔日1次,每次2壯,10次后能延長接種HAC瘤細胞小鼠的存活期。
針灸關元穴可以提高機體免疫機能,并具有抗癌作用。組織學觀察,艾灸關元可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并可延長接種HAC(小鼠腹水型肝癌)細胞后的小鼠存活期。艾灸關元,可使溶血空斑形成細胞增加,免疫反應增強。艾灸關元,確能改善老年動物的免疫狀態,提高免疫力,從而產生抗衰老作用,施灸后心臟收縮力增強,心臟每搏指數穩定增加,動脈血每分鐘氧運輸指數和混和靜脈血氧分壓也呈相應增加。[12]
8.1.14.4 增加機體代償能力
現代研究證實,刺灸關元氧攝取率明顯降低,氧耗量明顯增高,故能增加機體代償能力。
8.1.14.5 增高實驗性細菌性痢疾狗或猴抗體效價
針刺實驗性細菌性痢疾狗或猴的“關元”,可使抗體效價增高[11]。
8.1.14.6 治療尿潴留
關元捻針,可使膀胱神經支配完整的尿潴留患者逼尿肌收縮[11]。
8.1.14.7 治療老年性陰道炎
配復溜、三陰交,行弱刺激,留針30分鐘,每日1次,7次為1療程,兩療程間隔2~3天。
8.1.14.8 治療子宮功能性出血
隔姜面餅灸,每次灸30分鐘,每5日灸1次。
8.1.14.9 治療痛經
配三陰交,針關元時針尖向下,針后加艾炷灸,以小腹部有熱感為度。
8.1.14.10 治療遺尿
取關元透中極,配百會,行中強度刺激,留針20~30分鐘,針后灸關元。
8.1.14.11 抗休克
艾灸關元對休克患者的血壓及體溫均有升高作用。
灸刺關元穴,對實驗家兔因組織胺導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并對組織胺引起的家兔實驗性休克,有抗休克作用。艾灸關元可增加兔的心輸出量,不增加心率,減輕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腎血流量及腎小球濾過率以及鈉、鉀離子的排泄。
8.2 氣穴的別名·子宮
穴位 | 氣穴 | ||
漢語拼音 | Qixue | ||
羅馬拼音 | Chihsueh | ||
美國英譯名 | Energy Cave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KI13 | |
日本 | 13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R13 | |
富耶氏 | R13 | ||
德國 | N13 | ||
英國 | K13 | ||
美國 | Ki13 |
氣穴為經穴名(Qìxué KI13)[17]。出《針灸甲乙經》。別名胞門、子戶[18]。屬足少陰腎經[17]。氣穴是沖脈、足少陰腎經的交會穴[17][18]。氣指腎氣,穴即孔穴,此穴在關元旁,為腎氣藏聚之處,故名氣穴[17]。氣穴主治肝腎,胎產,少腹部等疾患:如子宮虛寒,月經不調,經閉,經痛,崩漏,帶下,不孕,墮胎腹痛,小便不利,泄痢不止,奔豚,脅痛,腰脊痛,泄瀉,痛經,腹瀉,現代又多用氣穴治療腎炎,膀胱麻痹,性機能障礙,子宮脫垂,腸絞痛,尿路感染,遺精,陽痿,陰莖痛,腎炎,角膜炎等。
8.2.1 氣穴的別名
胞門(《針灸甲乙經》),子戶(《針灸甲乙經》),子宮(《楊敬齋針灸全書》)。
8.2.2 出處
《針灸甲乙經》:月水不通,奔豚,泄氣,上下引腰脊痛,氣穴主之。
8.2.3 穴名解
氣指腎氣,穴即孔穴,此穴在關元旁,為腎氣藏聚之處,故名氣穴[17]。
氣,在此意指原氣。穴,即腧穴,亦窟藏之意。腎主納氣,是處為腎氣歸聚之所,因關元為原氣生發之處,下焦元氣關藏之處,穴在其旁,也是養生凝神入氣之處,故名之。氣穴本為孔穴的通稱,如《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12]
8.2.4 特異性
氣穴是足少陰腎經與沖脈的交會穴。
8.2.5 所屬部位
下腹[19]
8.2.6 氣穴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氣穴在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4]。
氣穴位于下腹部,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仰臥取穴[17]。
氣穴位于腹正中線臍下3寸,旁開0.5寸處(《銅人腧穴針灸圖經》)[18]。另說在臍下2.5寸,旁開0.5寸(《針灸甲乙經》);臍下3寸,旁開1寸(《針灸大成》);臍下3寸,旁開1.5寸(《針灸資生經》)。
氣穴穴在足少陰腎經的位置
氣穴穴在下腹的位置
氣穴穴在下腹的位置(肌肉)
氣穴穴在下腹的位置(內臟)
氣穴穴在下腹的位置
8.2.7 氣穴穴的取法
仰臥位,在橫骨上2寸,關元(任脈)旁開0.5寸處取穴。
氣穴位于下腹部,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仰臥取穴[17]。
仰臥位,當臍中至恥骨聯合上緣的上3/5與下2/5交點處,旁開中線0.5寸處取穴[20]。
8.2.8 氣穴穴穴位解剖
氣穴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層、腹直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分布同大赫。為肋下神經分布處。皮膚由第十一、十二胸神經前支和第一腰神經的前皮支分布。腹腔內相應的器官為大網膜、小腸等。
8.2.8.1 層次解剖
8.2.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肋下神經前皮支和腹壁淺動脈分支分布;深層有肋下神經肌支和腹壁下動脈分支分布[21]。
布有肋下神經及髂腹下神經的分支,并有腹壁下動、靜脈的肌支通過[18]。
8.2.9 氣穴穴的功效與作用
氣穴具有調理沖任,益腎曖胞的功效。
氣穴系腎經與沖脈之會穴,有調補肝腎、溫經散寒之功,養生家靜觀臍下,其凝神聚氣處,約方寸許,關元左右各有一氣穴,每穴各距關元5分。關元之上為石門,之下為中極。中極、石門相距2寸,則關元穴位之領域,橫豎各為1寸,其為方寸之地明矣。且本穴又為本經與沖脈之會穴,故其治癥多與沖脈有關,如奔豚氣、婦人月事、宮冷等癥。[12]
8.2.10 氣穴穴主治病證
氣穴主治肝腎,胎產,少腹部等疾患:如子宮虛寒,月經不調,經閉,經痛,崩漏,帶下,不孕,墮胎腹痛,小便不利,泄痢不止,奔豚,脅痛,腰脊痛,泄瀉,痛經,腹瀉,現代又多用氣穴治療腎炎,膀胱麻痹,性機能障礙,子宮脫垂,腸絞痛,尿路感染,遺精,陽痿,陰莖痛,腎炎,角膜炎等。
氣穴主治肝腎、胎產、少腹部等疾患,如子宮虛寒、月經不調、經閉、經痛、崩漏、帶下、不孕、墮胎腹痛、小便不利、泄痢不止、奔豚、脅痛、腰脊痛等[17]。
氣穴穴主治月經不調、帶下、小便不利、泄瀉[21]。
氣穴穴主治月經不調,帶下,經閉,崩漏;小便不利,泄瀉[20]。
氣穴主治月經不調,經閉,痛經,不孕,帶下,腹瀉,小便不利等[18]。
現代又多用氣穴治療腎炎、膀胱麻痹、性機能障礙、子宮脫垂、腸絞痛等[17]。
1.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尿路感染,遺精,陽痿,陰莖痛,腎炎,膀胱麻痹;
2. 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不調,不孕癥;
3. 其它:腹瀉,角膜炎。
8.2.11 刺灸法
8.2.11.1 刺法
一般直刺0.5~0.8寸[17]。
直刺0.5~1寸[18]。
直刺1~1.5寸[20][21],局部有酸脹感[20],可擴散至小腹部[20]。
注意:本穴針刺宜緩慢,以免刺傷膀胱[20]。
8.2.11.2 灸法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18]。
8.2.12 氣穴穴的配伍
氣穴配關元、三陰交,有益腎氣,暖胞宮,調沖任的作用,主治閉經。
氣穴配天樞、上巨虛,有調胃腸,清利濕熱的作用,主治泄瀉,痢疾。
氣穴配關元、中極、腎俞、氣海、三陰交,治月經不調;②配命門、關元、腎俞、三陰交,治不孕[20]。
8.2.13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月水不通,奔豚,泄氣,上下引腰脊痛。沖脈、足少陰之會。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月事不調。
《循經考穴編》:婦人子宮久冷,不能成孕,赤白淋漓,月事不調,敗血逆氣攻沖,兩脅疼痛。
《針灸大成》:主奔豚,氣上下引腰脊痛,泄利不止,目赤痛內眥始,婦人月事不調。
9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0.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81.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3.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92-393.
- ^ [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3.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2.
-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92-393.
- ^ [9]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09.
- ^ [1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80.
- ^ [12]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13]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5.
- ^ [14]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71-372.
- ^ [15]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1.
- ^ [1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71-372.
- ^ [1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2.
- ^ [1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1.
- ^ [19]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7.
- ^ [20]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73.
- ^ [21]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4.
古籍中的子宮
- 《扁鵲心書》:[卷上]附∶竇材灸法
后卻減一分,務要緊實。若灸四肢及小兒,艾炷如蒼耳子大。灸頭面,艾炷如麥粒子大。其灰以鵝毛掃去,不可...
- 《素問經注節解》:[外篇卷之六]氣府論
、中脘、建里、下脘、水分、臍中、陰交、脖、丹田、關元、中極、曲骨,十四俞也。鳩尾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任...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五]氣穴論第五十八篇
旁中央形如牛鼻,左右二穴。耳中多所聞二穴。耳內聽宮,左右二穴。眉本二穴。本,根也。眉根攢竹左右二穴...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七]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筋陷中。屬足陽明胃經。)耳中多所聞二穴。(一名聽宮。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屬手太陽小腸經。)眉本...
- 《馮氏錦囊秘錄》:[女科精要卷十七]受胎總論
數之奇偶言,東垣以女血之盈虧言,《圣濟》、丹溪以子宮之左右言,會而通之,理自得矣。丹溪曰∶或問雙胎者...
- 更多古籍中的子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