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什么是椎體
椎體(vertebra)亦稱脊椎、脊椎體。在脊椎動物中很多塊排成縱列形成脊柱的骨塊(軟骨魚以下由軟骨構成)稱為椎體。一般的構造是在中央部有稱為椎骨的圓筒狀部分,由此發出幾種突起。向背側伸出1對髓突(neurapo-physis)包圍脊髓,在其背側合成髓弧。向腹側突出1對脈突(hae- mapophysis)形成包圍血管的脈弧,在椎骨前向左右分開。髓弧來脈弧總稱椎弓。在魚類以上,兩側有橫突(pleurapophysis)。一個椎骨對向鄰接椎骨的面,依其形狀可以區分為雙凹(amphicbelous)、前凹(procoelous)、后凹(opisthocoelous)雙平(amphiplatyan)等。由頭側向后可分為頸椎(cervical vertebra)、胸椎(thoracic verte-bra)、腰椎(lumbar verebra)、骶椎(Sacralvertebra)、尾椎(coccygeal vertebra)。骶椎和尾椎相互愈合的傾向較強。
4 椎體的組成是什么?
椎體幼年時期,椎體總數為33-34塊,根據其所在位置,由上而下依次分為頸椎(7個)、胸椎(12個)、腰椎(5個)、骶椎(5個)和尾椎(4-5個)。至成年,5塊骶椎融合成一塊骶骨,4-5塊尾椎融合成一塊尾骨。因此成人的椎體總數一般為26塊。
肋由肋骨與肋軟骨組成,12對,左右對稱。第1-7肋稱為真肋;第8-12肋稱為假肋,第8-10肋借肋軟骨相連,形成肋弓,第11、12肋前端游離,又稱浮肋。
肋骨屬扁骨,分體、前、后端,內、外面,上、下緣。
肋后端稍膨大,叫肋頭,有關節面,肋頭向后外變細,叫肋頸,再向外變扁成肋體。頸與體結合處的后面突起叫做肋結節。肋體向外轉為向前的轉彎處叫肋角,肋體下緣內面有肋溝。肋體前端接肋軟骨,肋軟骨為透明軟骨,與胸骨側緣相關節。
第1肋骨短小而彎曲,頭和頸稍低于體,肋體扁,可分為上、下兩面和內、外兩緣。上面內緣處有前斜角肌附著形成的前斜角肌結節,結節的前、后方各有淺溝,是鎖骨下靜脈和鎖骨下動脈的壓跡。下面無肋溝,前端借肋軟骨直接與胸骨相結合。
第2肋比第1肋稍長,更近擬一般肋骨。第11、12肋無肋結節,體直而短,末端鈍圓。
5 椎體包括哪些骨頭?
椎體:幼年時椎體為32—34塊,包括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尾椎3~5塊。成年人5塊骶椎融合成為1塊骶骨,3~5塊尾椎融合成1塊尾骨。(正常人而言)
椎體的一般形態:椎體為不規則骨,每塊椎體由前部的椎骨(呈矮圓柱狀,是椎體負重的主要部分,只要由骨松質組成,表面骨密質很薄,故容易發生壓縮性骨折)和后部的椎弓(呈半環形,與椎骨相連)兩部分構成。
椎弓和椎骨相連接的部分稱為:椎弓根。 椎弓圍成椎孔后壁的部分稱為:椎弓板。
椎骨與椎弓共同圍成:椎孔。全部椎體的椎孔連成:椎管。 相鄰兩椎體的椎弓根之間圍成的孔叫:椎間孔。(基本的一般形態大致這么多,如果需要深入了解,建議臨床解剖學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