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1 拼音
- 2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追風散
- 3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追風散
- 4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追風散
- 5 《普濟方》卷五十三:追風散
- 6 《局方》卷一(寶慶新增方)
- 7 《楊氏家藏方》卷十四
- 8 《圣濟總錄》卷六
- 9 方出《證類本草》卷十引《簡要濟眾方》,名見《普濟方》卷三六七
- 10 《圣惠》卷二十
- 11 《傳信適用方》卷四
- 12 《圣惠》卷二十一
- 13 《局方》卷一(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 14 《秘傳大麻瘋方》
- 15 《梅氏驗方新編》卷七
- 16 《痧喉證治匯言》
- 17 《焦氏喉科枕秘》卷二
- 18 《喉科紫珍集》卷下
- 19 《奪效良方》卷六十四
- 20 《普濟方》卷七十三
- 21 《衛生總微》卷十九
- 22 《醫方類聚》卷二十四引《急救仙方》
- 23 《瑞竹堂方》卷三
- 24 《御藥院方》卷九
- 25 《得效》卷十七
- 附:
2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追風散
2.1 處方
川烏(炮.一兩) 石膏(另研.一兩) 防風(去蘆.一兩) 甘草(炙.二兩) 白僵蠶(炒.去絲.二兩) 全蝎(去尾.二兩) 荊芥(二兩) 川芎(一兩) 麝香(另研.一兩)
2.2 功能主治
治諸風上攻,頭疼目眩,鼻塞聲重,皮膚瘙癢,口角牽引,婦人血風,及一切頭風并治之。
2.3 追風散的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后服臨臥,茶湯調下。
2.4 摘錄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3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追風散
3.1 處方
川烏(炮.去皮.臍.尖)、防風(去蘆.叉)、川芎(洗)、白僵蠶(去絲.嘴.微炒)、荊芥(去梗)、石膏(煅.爛研)、甘草(炙),各一兩。白附子(炮)、羌活(去蘆.洗)、全蝎(去尾針.微炒)、白芷、天南星(炮)、天麻(去蘆)、地龍(去土.炙),各半兩。乳香(研)、草烏(炮.去皮.尖)、沒藥(細研)、雄黃(細研),各一分。
3.2 炮制
上為細末。
3.3 功能主治
治年深日近,偏正頭痛。又治肝臟久虛,血氣衰弱,風毒之氣上攻頭痛,頭眩目暈,心忪煩熱,百節酸疼,腦昏目痛,鼻塞聲重,項背拘急,皮膚瘙癢,面上游風,狀若蟲行,及一切頭風。兼治婦人血風攻注,頭目昏痛,并皆治之。常服清頭目,利咽膈,消風壅,化痰涎。
3.4 追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入好茶少許同調,食后及臨睡服。
3.5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4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追風散
4.1 處方
川烏(炮,去皮、臍、尖)防風(去蘆、叉)川芎(洗)白僵蠶(去絲、嘴,微炒)荊芥(去梗)石膏(煅、研)甘草(炙)各30克 白附子(炮)羌活(去蘆,洗,銼)全蝎(去尾針,微炒)白芷 天南星(炮)天麻(去蘆)地龍(去土,炙)各15克 乳香(研)草烏(炮,去皮,尖)沒藥(細研)雄黃(細研)各7.5克
4.2 制法
上為細末。
4.3 功能主治
祛風邪,清頭目,利咽膈,化痰涎。治新久偏正頭痛,頭暈目眩,心悸煩熱,百節酸疼,鼻塞聲重,項背拘急,或皮膚瘙癢,面上游風,狀若蟲行。
4.4 追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5克,入好茶少許同調,食后及臨睡前服。
4.5 摘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
5 《普濟方》卷五十三:追風散
5.1 處方
藜蘆 雄黃 川芎 白芷 石菖蒲 全蝎 藿香 薄荷 鵝不食草(無則可加龍腦少許)苦丁香各等分 麝香少許
5.2 制法
上為細末。
5.3 功能主治
治耳聾閉塞不通。
5.4 追風散的用法用量
每用少許,吹鼻中。
5.5 摘錄
《普濟方》卷五十三
6 《局方》卷一(寶慶新增方)
6.1 方名
追風散
6.2 追風散的別名
6.3 組成
川烏(炮,去皮臍尖)1兩,防風(去蘆叉)1兩,川芎(洗)1兩,白僵蠶(去絲嘴,微炒)1兩,荊芥(去梗)1兩,石膏(煅,爛研)1兩,甘草(炙)1兩,白附子(炮)半兩,羌活(去蘆,洗,銼)半兩,全蝎(去尾針,微炒)半兩,白芷半兩,天南星(炮)半兩,天麻(去蘆)半兩,地龍(去土,炙)半兩,乳香(研)1分,草烏(炮,去皮尖)1分,沒藥(研細)1分,雄黃(研細)1分。
6.4 功效
清頭目,利咽膈,消風壅,化痰涎。
6.5 主治
年深日近,偏正頭痛;肝臟久虛,血氣衰弱,風毒之氣上攻頭痛,頭眩目暈,心忪煩熱,百節痠疼,腦昏目痛,鼻塞聲重,項背拘急,皮膚瘙癢,面上游風,狀若蟲行;一切頭風;兼治婦人血風攻注,頭目昏痛。
6.6 追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入好茶少許同調,食后及臨睡服。
6.7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6.8 附注
大追風散(《奇效良方》卷二十四)。
7 《楊氏家藏方》卷十四
7.1 方名
追風散
7.2 組成
蟬蛻(去土)不以多少。
7.3 主治
破傷風。
7.4 追風散的用法用量
摻在瘡口上。毒氣自散。
7.5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8 《圣濟總錄》卷六
8.1 方名
追風散
8.2 組成
烏頭(去皮臍)1兩,附子(去皮臍)1兩,天南星(去臍)1兩,白附子1兩,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焙)1兩,丹砂(研)1兩,蝎梢3分,麝香(研)3分,膩粉(研)1分。
8.3 主治
8.4 追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1錢,豆淋酒或煎蔥白酒調下。口噤者,用少藥揩牙即開。
8.5 制備方法
上并生用,為細散,入研藥合研勻,瓷盒收。
9 方出《證類本草》卷十引《簡要濟眾方》,名見《普濟方》卷三六七
9.1 方名
追風散
9.2 組成
藜蘆1兩(去蘆頭)。
9.3 主治
中風不省人事,牙關緊急者。
9.4 追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小兒減半,溫水調灌。以吐風涎為效,未吐再服。
9.5 制備方法
濃煎防風湯浴過,焙干,切,炒微褐色,為末。
10 《圣惠》卷二十
10.1 方名
追風散
10.2 組成
天南星1兩(炮裂),白附子1兩(炮裂),干蝎3分(微炒),羌活3分,防風3分(去蘆頭),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烏蛇肉1兩(酒浸,炙微黃),蛇床子3分,藁本3分,白芷3分,天麻1兩,蔓荊子3分,牛黃半兩(研細),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威靈仙半兩,麝香3分(研細),麻黃1兩半(去根節),白僵蠶1兩(微炒),犀角屑3分。
10.3 主治
10.4 追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10.5 制備方法
上為細散,入研了藥令勻。
11 《傳信適用方》卷四
11.1 方名
追風散
11.2 組成
11.3 主治
11.4 追風散的用法用量
11.5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12 《圣惠》卷二十一
12.1 方名
追風散
12.2 組成
天雄半兩(去皮臍),桂心半兩,半夏半兩,川烏頭半兩(去皮臍),天南星半兩,密陀僧半兩。
12.3 主治
破傷風。
12.4 追風散的用法用量
每取3錢,于破傷處封瘡口。其風自出,如風雨聲便愈。
12.5 制備方法
上生用,為細散。
13 《局方》卷一(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13.1 方名
追風散
13.2 組成
白僵蠶(去絲嘴,炒)2兩,全蝎(微炒)2兩,甘草(炙)2兩,荊芥2兩,川烏(炮,去皮臍)4兩,防風(去蘆叉)4兩,石膏(研)4兩,川芎3兩,麝香(研)1兩。
13.3 功效
清頭目,利咽膈,消風壅,化痰涎。
13.4 主治
年深日近,偏正頭痛;肝臟久虛,血氣衰弱,風毒之氣上攻頭痛,頭眩目暈,心忪煩熱,百節痠疼,腦昏目痛,鼻塞聲重,項背拘急,皮膚瘙癢,面上游風,狀如蟲行;一切頭風;兼治婦人血風攻注,頭目昏痛。
13.5 追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食后、臨臥好茶調下。
13.6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14 《秘傳大麻瘋方》
14.1 方名
追風散
14.2 組成
大力子3錢,胡麻3兩,杞子3兩,蔓荊子3兩,苦參3兩,天花粉3兩,蒺藜3兩,防風3兩,蟬退3兩,全蝎3兩,僵蠶3兩,蜈蚣3條(酒洗)。
14.3 主治
白粉瘋,形如白粉,肌膚如霜。
14.4 追風散的用法用量
加乳香1錢1分,作18服。每日空心服2錢,好茶送下。服3日后,唇腫。牙縫出血,遍身如刀刺。覺口臭,用漱口藥。服6-7日,必痢下五色糞,乃臟腑毒氣根源。
14.5 制備方法
上為末。
14.6 附注
所出惡水臭物,瓦器盛之,埋無人處。患人吐出漱水,不可咽下,少頃方可吃粥,不至毒氣入腸。吐時須用有蓋桶盛之,埋過,勿令好人染其毒也。
15 《梅氏驗方新編》卷七
15.1 方名
追風散
15.2 組成
北細辛1錢,川烏1錢,草烏1錢,防風1錢,白芷1錢,川芎1錢,薄荷1錢,蒼術1錢,南星5分,雄黃5分。
15.3 功效
追風拔毒。
15.4 主治
瘋犬剛咬。
15.5 追風散的用法用量
熱酒調敷,蓋紙扎定,日換2次。先用熱尿淋洗,擠出惡血,隨敷此散。
15.6 制備方法
上為極細末。
16 《痧喉證治匯言》
16.1 方名
追風散
16.2 組成
川烏、麝香、細辛、良姜、草烏各等分。
16.3 主治
咽喉一切諸癥。
16.4 追風散的用法用量
吹患處。
16.5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17 《焦氏喉科枕秘》卷二
17.1 方名
追風散
17.2 組成
淮烏、川烏、草烏、牛膝、麝各等分。
17.3 主治
17.4 追風散的用法用量
用時以針刺破吹之。
17.5 制備方法
上為極細末,瓷瓶收好。
18 《喉科紫珍集》卷下
18.1 方名
追風散
18.2 組成
淮烏、川烏、牛膝、麝香、草烏、良姜、細辛各等分。
18.3 主治
舌喉風,喉下、腮頷腫痛,舌硬卷高,牙關緊急,手反,兼寒熱往來,發熱惡寒者。
18.4 追風散的用法用量
吹患處。
18.5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19 《奪效良方》卷六十四
19.1 方名
追風散
19.2 組成
人參、茯苓、防風、川芎、柴胡、羌活、枳殼、桔梗、甘草各等分。
19.3 主治
19.4 追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鐘,加生姜3片,煎至5分,不拘時服。
19.5 制備方法
上銼碎。
20 《普濟方》卷七十三
20.1 方名
追風散
20.2 組成
川烏1兩,防風1兩,細辛1兩,甘草(炙)1兩,川芎1兩,白芷1兩,荊芥1兩,蒼術1兩,草烏半兩,薄荷、全蝎。
20.3 功效
去翳。
20.4 主治
頭風注眼,目赤爛。
20.5 追風散的用法用量
食前清茶或酒調下。
20.6 制備方法
上為末。
20.7 附注
方中薄荷、全蝎用量原缺。
21 《衛生總微》卷十九
21.1 方名
追風散
21.2 組成
草烏頭4個(2個生用,2個炮熟),椒28粒。
21.3 主治
小兒破傷風。
21.4 追風散的用法用量
貼瘡上。風毒自出。
21.5 制備方法
上為末。
22 《醫方類聚》卷二十四引《急救仙方》
22.1 方名
追風散
22.2 組成
22.3 主治
大風。
22.4 追風散的用法用量
第2日始服。初服5-7錢,入大楓油2錢半,凈樸消少許,用好煮酒1碗調化,不可熱,微溫服,晚粥不食,直待戍時,放溫水1碗于盆內,更以糖煎或蜜煎少許,安放盤中。服藥了,放碗即用水盥漱畢,以蜜煎過口。切不可臥,令人伴坐良久,肚腹大痛最妙,瀉10數次不妨,過畢用薄粥補之。
22.5 制備方法
上為末。
23 《瑞竹堂方》卷三
23.1 方名
追風散
23.2 組成
23.3 主治
諸般牙疼。
23.4 追風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用2錢,加川椒50粒,用水1碗,煎至7分,去滓熱漱,吐去藥。立效。
24 《御藥院方》卷九
24.1 方名
追風散
24.2 組成
川姜(炮制)、川椒(去目)各等分。
24.3 主治
牙齒疼痛不止。
24.4 追風散的用法用量
24.5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25 《得效》卷十七
25.1 方名
追風散
25.2 組成
黃丹5錢,樸消5錢,豬牙皂角(燒灰)5錢,縮砂殼(灰)5錢。
25.3 主治
咽喉結腫。
25.4 追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少許,以鵝毛蘸入口中舌上下及腫處,用溫水灌漱。如喉間毒已破,瘡口痛者,用豬腦髓蒸熟,淡姜醋蘸吃。如病將愈身體痛,于藥內加川秦艽同煎。
25.5 制備方法
上為末。
古籍中的追風散
- 《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治喉痹單方
。合追風均末吹之。服桔梗二陳湯。或甘桔數劑。吹追風散于頰內。并吹牙盡處。亦有風串入牙。致牙根膿出齒...
- 《焦氏喉科枕秘》:[卷一]焦氏喉癥圖形針藥秘傳
湯。或用甘桔。加荊防銀花即愈。鎖喉口噤通關散。追風散后用刀針。少商針罷針六穴。膿血去后吹秘神。更服...
- 《普濟方》:[卷一百十三諸風門]破傷風附論
第二服二丸。加至利為度。再服朱衣丸。病愈止。小追風散治破傷洗頭風。口眼項強。潮搐。防風(三錢)明雄...
- 《醫宗金鑒》:[外科卷下發無定處]大麻風
也。此證初覺,即服萬靈丹汗之,次宜神應消風散、追風散、磨風丸,次第服之。牙齦出血,用黃連、貫眾等分...
- 《外科心法要訣》:[卷十三發無定處(中)]大麻風
也。此證初覺,即服萬靈丹汗之。次宜神應消風散、追風散、磨風丸,次第服之。牙齦出血,用黃連、貫眾等分...
- 更多古籍中的追風散
追風散藥品說明書
- 麝香海馬追風膏說明書(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07年公布的非處方藥說明書范本)
- 天麻追風膏說明書(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07年公布的非處方藥說明書范本)
- 麝香追風膏說明書(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07年公布的非處方藥說明書范本)
- 黑骨藤追風活絡膠囊說明書(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07年公布的非處方藥說明書范本)
- 追風除濕酒說明書(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07年公布的非處方藥說明書范本)
- 麝香追風止痛膏說明書(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07年公布的非處方藥說明書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