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藥部頒標準
2.1 拼音名
Zhuhongjunsu Ruangao
2.2 標準編號
WS3-B-3824-98 本品為竹紅菌的乙醇提取物制成的軟膏。
2.3 制法
取竹紅菌粗粉 833g,用80%乙醇回流提取,提取液濃縮后加入丙酮溶解,濾過,回 收丙酮得竹紅菌提取物,加羊毛脂 100g、凡士林適量,混勻,制成 1000g,分裝,即得。
2.4 性狀
本品為暗紅色的油膏。
2.5 鑒別
取本品o. 1g,加無水乙醇10ml,在水浴上加熱使溶解,放冷,濾過。取濾液1ml, 加0.1mol/L氫氧化鈉溶液數滴,溶液由紅色變為綠色,再加連二亞硫酸鈉少許,溶液由暗綠色 漸變為桔紅色;取濾液1ml,加三氯化鐵試液1~2滴,溶液由紅色變為暗紫紅色;取濾液1ml,加 醋酐數滴,再加鋅粉少許及三乙胺數滴,溶液由紅色漸變為黃色。
2.6 檢查
2.7 含量測定
取本品約 1g,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加無水乙醇30ml,水浴上加熱至沸,不斷 攪拌20分鐘,置冰浴中冷卻1小時,過濾于5oml量瓶中,用預先冷卻的無水乙醇洗滌錐形瓶及 沉淀物,并稀釋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5ml,置100ml量瓶中,加無水乙醇至刻度,搖勻,照分 光光度法(附錄Ⅴ B),在465nm波長處測定吸收度,按竹紅菌甲素(C30H20O10)的吸收度系 數(E1%1cm)為459計算,即得。 本品含竹紅菌以竹紅菌甲素(C30H20O10)計,不得少于1.0%。
2.8 功能與主治
調節肌體局部組織代謝機能,促進病灶膚色和細胞組織及特性的恢復,用于 外陰白色病變,疤痕疙瘩,外陰騷癢及外陰炎。
2.9 用法與用量
外用,涂于患處,并進行光照(光源可用照明用高壓熒光汞燈、紅外線燈、白 熾燈或日光照曬)30分鐘,一日1次。
2.10 注意
本品為光化療藥物,須配合光照方有作用,光照以皮膚的溫和感為度調整照距,切 勿過度照射,以免引起皮膚灼傷;婦女經期禁用。
2.11 規格
每支裝
(1) 4g
(2) 10g
(3) 14g
2.12 貯藏
遮光,密閉,置陰涼處。 注:竹紅菌 為肉座菌科植物竹生小肉座菌Hypocrella bambusae(B.et Br. )Sacc.的干 燥子座。
云南省藥品檢驗所 起草
古籍中的竹紅菌素軟膏
- 《瘍科綱要》:[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第六節·化腐搜毒收濕止癢諸方
已潰未潰皆效。碘片二錢,先用甘油少許同研化,水銀軟膏五錢,再合碘同研化,加莨菪軟膏四錢,凡士林少許,...
- 《玉機微義》:[卷十五瘡瘍門]外治之劑
破疔瘡放一餅于瘡頭上又刺四邊五七下惡血出為妙卻用軟膏藥貼之立驗內服首功玄黑散或蟾酥丸翠青錠子又名善效...
- 《簡明醫彀》:[卷之八]諸方法
葉生地(各二錢)麥門冬當歸川芎黃芩芍藥人參半夏軟石膏()黃加甘草各一錢,水煎服。內托復煎散腫于外,...
- 《普濟方》:[卷四十六頭門]首風(附論)
頭風疼痛。面上游風。狀若蟲行。川烏(炮去皮尖)軟石膏()白僵蠶(炒去嘴絲)川芎防風荊芥甘草(炙各一...
- 《普濟方》:[卷三百十三膏藥門]總論
勝氣火之色也。諸瘡之證。或腫或潰。或硬或軟不瘥者。皆借以膏劑去臭腐。排惡汁。化死肌。生良肉者。正以...
- 更多古籍中的竹紅菌素軟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