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中醫專家系統 (最后修訂于2011/8/13 11:19:06)[共738字]
摘要:中醫專家系統是一種模擬中醫專家辨證論治思維過程,以輔助進而代替中醫專家診療疾病的計算機軟件。是電子計算機技術用于中醫研究的重要成果,是中醫電腦技術的主要形式之一。該技術有利于名老中醫經驗的總結和推廣,可有力地促進辨證論治的規范化、客觀化。中醫專家系統的研究始于70年代。1978年關幼波診療肝病專家系統的研制成功,標志著該技術的誕生。此后的研究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了重要發展,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初期階段的研制是按照傳統的編程方法,以精確的數學模型、物理模型或統計學模型,把專家辨證論治的思維過程表達在固定的程序中。系統的工作過程是計算機在程序(或數據)的制導下,按預先規定的步驟逐條執行指令的過程。編制這類程序常用的典型方法有:算法程序、大型數據庫法、數學模型法、模式識別法、貝葉斯(Bayes)統計法、決策理論法等。后一階段的研制摒棄了初期階段處理問題簡單,適應范圍小、存儲空間大等缺點,注重了中醫專家的專業知識和特殊推理方法,以及對中醫知識的表達、處理和使用的工程研究,使得系統在環境模式制導下的推理過程與中醫專家的診療思維過程相似,特別適于解決中醫診療過程中的復雜而非數值計算問題。本階段各種系......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廣州南沙將推進粵港中醫再培訓
本報訊2月16日,中醫中藥國際化科技論壇在廣州南沙資訊科技園舉行,國內外專家學者約100人參加討論。在為期一天的論壇上,由中醫文化學者、中醫戰略專家、廣州中醫藥大學的專家教授等嘉賓對中醫專家系統和數字化診斷、紅外顯像在中醫診斷中的應用等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提出許多建設性的意見。 廣州南沙將推進粵港的中醫再培訓、中醫藥服務和貿易的產業鏈、中醫醫療器械產業集群的形成。南沙中醫中藥國際化科技論壇,以后每年
- 湘西州中醫院護理人員中醫基礎知識現狀調查與分析
異無顯著性,這與護士經常在各科輪轉、各科室對中醫基礎知識均未引起明顯重視有關。 4小結 從問卷最后的開放性問題中收集到的建設性意見有以下幾種:所有的護士認為應加強中醫基礎知識學習,可以請資深中醫專家系統講課、結合各專科發放中醫專科資料、定期進行中醫知識考核、積極利用科室中醫護士帶動全科開展中醫操作及經常到中醫開展好的醫院學習等措施。 中醫護理是提高中醫臨床診療水平的重要環節,是體現中醫特色與
- 癥狀的量化分級是病證規范化的前提
癥狀。過去中醫對于癥、證間關系的確立,主要是依據古代文獻的記載及個人的臨床經驗,而且多側重癥狀與證之間定性關系的論述,忽略定量關系的描述,因此使得癥狀與證之間關系的描述比較模糊。從80年代計算機中醫專家系統和辨證論治系統研究伊始,人們在癥狀辨證意義方面的研究中,不僅探討每一癥狀與哪些證有關,而且還開展了各個癥狀與證診斷之間計量關系的研究(即每一癥狀在不同證診斷中的貢獻度)。如湖南中醫學院朱文鋒教授
- BDPHOENIX100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專家系統的臨床應用與評價
天然耐藥性,細菌群體中的最低抑菌濃度(MIC)分布,藥物的化學結構及作用方式,體液及組織中藥物代謝動力學,體外測試結果與治療效果的關系等,這些都是由少數專家來完成的。于是PHOENIX系統中設置了專家系統對藥敏結果進行審核分析和解釋。1什么是專家系統專家系統是根據抗生素的種類、細菌的種類與目前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CCLS)及其他出版的數據信息為藥敏結果提供推論性的解釋說明。專家系統這一名
- 開發維修專家系統的構想及問題與對策
目前有很多行業(包括設備維修),運用專家系統已達到很高水平,并取得了較好的實際效果。據了解國外有些醫療設備廠商,在維修業務中已逐步采用了這一技術,而國內很少見到這一方面的報道。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與提高,以及大型醫療設備的增多,筆者認為目前已有可能和必要建立一個面向區域性的醫療設備維修專家系統(以下簡稱系統),以象維修專家那樣求解維修領域中的復雜和非數值問題。本文試圖從軟件工程角度作一探討。 系
- 中醫藥傳承的戰略思考(上)
,通過科研轉化為科技成果加以應用,值得期待。如建立計算機模擬程序,模擬醫家的思路和方法進行疾病診治。但中醫強調個性化治療,而大樣本就不考慮因人、因時制宜,多中心就不考慮因地制宜。曾一度是很熱門的中醫專家系統,開發的很多、應用的很少。孰不知現代西醫正是對機器的依賴,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醫生自己主觀的觀察、判斷和思辨能力,為人們所詬病。如果在似是而非基礎上簡單地聯系、倉促地創新,并不比西醫依靠儀器檢查、直
- 《傷寒括要》:[卷上]不服藥為中醫論
傷寒傳變淆訛。癥端錯雜。且肅殺之氣。最為毒烈醫者不能博古衡今。漫投湯劑。鮮不夭枉。致令憤激之說。以不服藥為中醫。豈其然哉。惟正氣實而邪氣輕者。或可俟其經盡而愈。若正氣虛而邪氣重者。非按法施治。何由得痊。譬如人溺洪濤。命在呼吸。不為援手。而聽其自渡。恐全活者幾希矣。《傷寒括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一得集》:[卷中醫案]元虛受暑治驗
馮某年四十許。素質本虛。更患暑邪。脈極虛大而數。近人至。舌絳目赤。面色戴陽。頭汗淋漓。目直視而昏。余曰。病原暑邪未透。但真元虛極。醫甚棘手。當先固其元。急用四逆加人參湯。益以龍骨、牡蠣。佐以膽汁、童溺。用地漿水一杯為引。濃煎候冷。徐徐投之。服下一時許。口斂神定。目能轉動。但大渴舌燥。暑象畢呈。令食西瓜。神氣頓覺清。爽。次日再診。脈象稍斂。有根而數。減去一至。為立竹葉石膏湯。服二劑。身能起而口能言。
- 《一得集》:[卷中醫案]某嫗濕邪內蘊悶嘔便閉治驗
某嫗年五十許。從石門抵杭。時當仲秋。途次勞頓。感受風露。微有寒熱。胸悶嘔惡。大便秘結。脹痛不食。乃陽明濕郁化火。津液不能濡布。腸胃傳導失職。治以宣化通府。方用桔梗、杏仁、黃芩、藿香、郁金、蔻殼、山梔、生枳實、元明粉、加白蜜。一劑而諸恙皆愈。《一得集》
- 《一得集》:[卷中醫案]李封翁痰火癥治驗
李荔翁年近花甲。宿患痰火。累年醫治。不能除根。去歲余用輕清之品。治之而愈。今春晚膳畢。正與諸孫嬉戲。忽覺右半身麻木不仁。少頃舌本連頭俱麻。急來召余診之。右三部脈俱洪大而數。左關尺脈勁滑利。余謂痰火上升。阻遏脈絡所致。先刺兩手曲池、少商、出血。方用羚羊角、桑葉、釣藤、橘紅、川貝、石菖蒲、郁金、天竺黃、遠志、神砂、茯神、竹茹、竹瀝等一劑而愈。次日再診。脈平人安。乃用寧神和中略佐化痰。以善其后。乃郎今年
- 《一得集》:[卷中醫案]虛爛喉風治驗
畢佐廷甲申。冬患傷風。誤服辛熱表藥。遂病咳嗽。纏綿不愈。至次年二三月。燥咳無痰。音啞色夭。喉中漸爛。色白不腫。至夏六月。不起床矣。方延余診。歷閱前方。寒熱溫燥雜投。脈象弦細而數。身發潮熱。面色時赤時白。余曰。病本可治。但誤于藥太甚耳。此癥初起。本屬傷風小恙、誤服麻、桂、干姜。大辛大熱之品。風火益熾。肺金受燥。至春令發升之際。少陽之木火上升。是以津枯音啞。而更助之以燥藥。則火土躁烈。夏令火旺而金益受
- 《一得集》:[卷中醫案]又趙孫媳血虛頭痛治驗
忠翁孫媳。亦患頭痛。囑余診之。其脈浮取頗大。而沉按無力。兩尺尤甚。左關略兼弦數。余曰。此屬肝血內虛。奇經失榮養之司。病雖在上。而根源實在于下。其所以頭痛者。督脈上循于巔頂也。藥須補下。即內經上病治下之法也。用四物加杞子、山藥、杜仲、續斷、蓯蓉、阿膠、鹿角霜、金櫻子、石斛、菊花等數劑而愈。此兩癥亦一虛一實之對證也。《一得集》
- 《一得集》:[卷中醫案]某暑熱泄瀉危癥治驗
定海西門外某。從滬上來。感受暑邪。熱毒蘊結。身熱如熾。大渴引飲。脈象洪數實大。舌苔黃濃濁膩。泄瀉日百余次。粒米不進。癥已垂危。就診于余。余謂暑熱毒邪。結于陽明。幸而大瀉。邪有出路。不然腸腐胃爛。早已死矣。癥雖危而無妨。但不可用止截之藥。乃遵喻氏通因通用之法。方用黃連五錢。黃芩四錢。生甘草三錢。銀花五錢、鮮竹葉一握。鮮荷葉一片。生大黃五錢。元明粉三錢。花粉四錢。作地漿水煎服。一劑而瀉大減。次日僅瀉數
- 《一得集》:[卷中醫案]虛喘治驗
廣東鹽大使汪公。回杭途次。偶感微邪。又加忿怒。遂致喘逆倚息不臥。余因治桑觀察之癥。乘便召診。其息甚促。音不接續。面色黧黑。中有油光。脈浮部豁大。中部空芤。沉部細弱。不相聯貫。余曰。此癥邪少虛多。勿誤用表散。進二加龍牡湯二劑而安。《一得集》
- 《一得集》:[卷中醫案]詳論金姓喉癥癥脈相反終歸不治
金姓子。年二十。患時毒喉痹。初起微寒。繼即壯熱神昏。兩手搐搦。至六七日。醫用普濟消毒飲法。不效。后聞丁姓喉癥。為余治愈。來延余診。脈左右六部俱渾渾然。軟而無力。至數模糊。神識不清。喉痹腫連上。其色鮮赤。舌苔赤而起刺。余曰。此癥甚危。恐難奏效。姑且按病施治。然或有變端。莫以余言之不預也。蓋脈本不治。閉脫之象已見。乃處大劑清火解毒之方。如犀角、羚羊角、連翹、山梔、石膏、銀花、鮮石斛、蘆根、金汁、人中黃
- 《一得集》:[卷中醫案]鄭姓子哮吼癥治驗
寧人鄭姓子。甫七歲。患哮吼癥。脈形俱實。結喉兩旁。青筋突起如筆管。喉中作牛馬聲。此系果餌雜進。痰濁壅塞。始用蘇子降氣湯加減。服六七劑。不效。余思病重藥輕。遂以蘇梗八錢。易本方之蘇子。余藥分量加重。連服三劑。青筋隱而不露。脈亦和軟。鳴聲不作矣。凡治病。雖用藥不誤。而分量不足。藥不及病。往往不效。《一得集》
- 《一得集》:[卷中醫案]張姓婦產后暑熱癥不服涼藥致死之由
張姓婦。盛夏生產半月。患暑熱癥。口渴目赤。頭面身體。暑瘍櫛比。幾無孔隙。召余診之。脈一息七八至。浮沉皆洪滑。為立竹葉石膏湯。婦翁村學究也。執產后宜溫之說。見余。方用石膏一兩。以為孟浪。余知其意。以金匱用竹皮大丸之法。曲為詳解。并以石膏質重而氣清。最能清熱。乃彼格不能入。另延他醫。迎合疏方。三日而畢命。聞死后有鮮血從口鼻出。不終朝而皮肉腐矣。《一得集》
- 《一得集》:[卷中醫案]丁世兄風熱喉癰治驗
武林丁松翁三世兄。患風熱喉癰。初起覺微寒。旋即發熱。閱三日喉關之內小舌兩旁。如有物梗塞。至五六日膿成痛甚。始患喉內兩旁。雙發喉癰。先延他醫治之。處以辛涼疏風輕劑。至七八日乃召余診。脈之寸關二部浮數。兩尺虛軟無力。余謂癥屬風熱上壅。須以清火解毒為主。幸前方無誤。脈象清爽。癥雖危而可安。但勿求速效。走入歧路。致增跋涉耳。松翁深以為然。乃用羚羊角、石膏、知母、銀花、僵蠶、薄荷、竹茹、青黛、山梔等清化上焦
- 《一得集》:[卷中醫案]陳姓婦虛喘暴脫癥治驗
定海陳姓婦。年四十許。患氣喘倚息不得臥。延余診之。面色光亮。兩顴發赤。舌上無胎。其脈浮部空大。沉部細如蛛絲。尋之若失。余出謂其女曰。此癥甚危。決不能治。因再三求方。遂勉寫醫案曰。陰虛于下。格陽于上。面色戴陽。脈象無根。真元將絕。若大汗一出。頃刻陰陽脫離矣。姑擬二加龍骨湯。婉辭而去。他醫輒謂不妨。進旋復代赭湯。下咽即斃。《一得集》
- 《一得集》:[卷中醫案]中風癱瘓治驗
楊慎齋年四十許。素鳩酒。一日正午飲。忽杯落于地。家人急扶進床。急召余診。目合神昏。面赤如朱。牙關緊閉。鼻息如雷。痰涎上壅。脈洪大而數。急用針刺百會。及眉心。頰車。挖開牙關。連灌以至寶丹三粒。方用羚羊角、石菖蒲、膽南星、天竺黃、橘紅、鉤藤、桑葉、僵蠶、菊花、薄荷、郁金、全蝎等。至酉刻而稍蘇。次日復診。脈仍數大。仿資壽解語湯例。服三劑而始能言。舌本仍硬。大便不通。脈仍洪大。以防風通圣散每服五錢。更加大
- 《一得集》:[卷中醫案]馬姓婦暑熱氣喘治驗
馬姓婦。夏月患氣喘嘔吐。頭汗如雨。粒食不進。已二日矣。乃邀余診。其脈大而數。舌苔微白。中心黃而四旁帶赤。余曰此暑邪充斥肺胃氣失肅降成喘乃以葶藶子知母南花粉枇杷葉碧玉散川連一劑而愈。《一得集》
- 《一得集》:[卷中醫案]桑觀察痰火上攻上實下虛治案
金衢嚴桑觀察。過于勞頓。虛陽上冒。更挾痰火。上阻清空。下流足膝。年逾古稀。體質偏陽。頭暈腳弱。患此數年。退歸靜養。醫治罔效。召余治之脈浮滑數大。溢上魚際正脈法所云高章之脈也。余曰高年亢陽為患甚多。徐洄溪云。凡年高福濃之人。必有獨盛之處。癥似不足。其實有余也。夫頭面諸竅。乃清空之地。六陽經脈之所會聚。上竅皆奇。尤為陽中之陽。厥陰風火內旋。蒸騰津液。如云霧之上升。清陽不利。則為眩暈。且痰之為物。隨氣升
- 《一得集》:[卷中醫案]張義干濕溫陽明實結食復再愈治驗
寧波張義干。秋間患濕熱癥。發熱十余日不解。大肉脫盡肌膚甲錯。右腳不能伸動。小腹右旁。突起一塊。大如拳。倍極疼痛。大便已十四五日不解。延醫治之。皆謂腸內生癰。伊芳親胡寶翁乃商治于余。余謂腸癰脹急。金匱以敗。漿散主治。今此草罕有。伊芳于第三日覓得。乃問余服法。余曰果爾。須同去診視。瞑眩之藥。豈堪懸擬因同至張家。見張倚于床褥。張目搖頭。病苦萬狀。面色青慘而枯。脈極堅實。沉部如彈石。尺愈有力。時或一快。余
- 《一得集》:[卷中醫案]吳姓女暑閉卒厥治驗
武林吳子翁女。陸點翁孫媳也。丁亥冬患伏暑癥。卒然厥逆。目瞪神昏。點翁急柬召余。余往診之。脈沉數有力。確系暑邪內閉。以夜分不能用針。急刺十指出血。及曲池。人中。方用石菖蒲、郁金、竹瀝、石膏、藿香、檳榔等。先調紫雪丹八分。次早復診。癥復如前。乃用針從印堂刺入。沿皮透兩率谷。開目知痛。余即告以無妨。凡治卒厥。及小兒急驚風癥。全視此穴。針入得氣。與不得氣。以及頂門入針之知痛與否。決其生死。如印堂針入無氣。
- 《一得集》:[卷中醫案]劉姓子泄瀉危癥治驗
舟子劉某。年十四。風餐露宿。日以為常。夏秋之交。食少乏力。肌黃腹脹。其母以為虛也。與食桂圓數日。人益困憊。胃口愈閉。腹痛泄瀉。然猶勉力操舟。迨至泄瀉無度。魄門不禁。肢冷脈伏。目直神昏。始延余診。至則其母對余而泣。以為無生理也。余諦審之。舌苔白滑。口不渴飲。人不躁動。確系太陰寒濕。即慰之曰。病雖危險。尚屬可救。書附子理中湯與之。用生附子三錢。持方至藥鋪撮藥。而司柜者。謂附子多則不過一錢。從未見生附可
- 《一得集》:[卷中醫案]樂姓女受暑嘔逆胸腹脹痛治驗
寧郡樂姓女。年方及笄。夏秋之交。患腹脹痛。瞀悶嘔逆。水谷不入。肢冷汗出。身熱口渴。脈之浮部洪數。沉部弦勁。是為暑穢之邪。從口鼻吸受。直趨中道。入于募原。挾少陽膽火而上沖。故胸腹痛而嘔逆也。方用荸薺、藕汁、西瓜汁、萊菔汁、各一杯。磨郁金、枳實、木香、檳榔各五分。投七而瘳。《一得集》
- 《一得集》:[卷中醫案]腸癰治驗
又靜修庵一老尼。年五十許。患腹痛。自作痧治。刺刮不效。乃延余治。診之右關脈洪大搏指。余部浮數。余問腹旁痛處。有無微腫。腳攣屈否。曰腹之右旁一塊。堅硬拒按。右足屈不能伸。余曰。此乃大腸生癰。非痧癥也。彼大駭。余曰無妨。腸癰初起。醫治不誤。十可痊十。大忌外科開刀。腐腸穿膜。為不治耳。乃用銀花、當歸、大黃、桃仁、丹皮、乳香、沒藥、穿山甲、焦楂肉、蒲公英等。服兩劑而膿血從大便下。臭穢難聞。腫消腳伸。腹亦不
- 《友漁齋醫話》:[第二種橘旁雜論上卷]方技中醫術為要
古來方技,如天文術數,堪輿風鑒,卜筮醫術數類。天文惟帝皇所重;術數若遁甲風角,惟為將所重;堪輿其應每遠數百載,或數十載始驗,真偽難知;風鑒即能先知預定人之富貴壽考,本各自具也。卜筮不過決疑,醫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不可廢其術。療疾病,決生死,望問切脈之次,必云因何而得,所屬何臟,所系何經,當用何藥,服后能見何效。危者復安,骨者復肉,能神而明之,實為方技中之最要者也。《友漁齋醫話》清黃凱鈞公元164
- 《一得集》:[卷中醫案]靜修庵尼濕熱痢治驗
郭通圓靜修庵尼。秋季患痢如魚腦。腹與脅牽引而痛。氣時下墮。肛門腫痛。纏綿月余。面黃肌瘦。里急后重。脈象虛大。余曰。濕熱郁蒸為痢。法宜透化。香燥耗液。反助火邪。與病不合。故不能愈。乃與大豆黃卷、鮮藿香、黃連、黃芩、防風、木香、佛手柑、蘿卜子、茅術、車前、薏苡、澤瀉、白芷、荷葉、青蒿腦、滑石等。服兩劑而病減半。乃去白芷、豆卷、茅術。加石斛、茯苓。又四劑而病去其七八。后以調胃和中化濕之劑而愈。《一得集》
- 《一得集》:[卷中醫案]傷寒太陽癥用蒸法取汗治驗
一柴客體本強壯。只手能舉百鈞。冬月得傷寒太陽癥。惡寒無汗。頭痛項強。毛孔痛如針刺。氣急脈緊。余用麻黃湯治之。一劑未汗。再劑又未汗。乃取彼舟中造飯缸灶。左右前后各置其一鍋。內盛水納以麻黃、羌、防等氣性雄烈發表之藥燒之。令滾。去其鍋蓋。再燒半時許。窗門皆令密閉。使病患口鼻皆受其氣。蒸之既久。始得汗出甚臭。病遂霍然。蓋其邪入既深。腠理固密。故湯藥不能發汗。必用蒸法始效。此古人之巧妙。非余之杜撰也。觀名醫
- 《一得集》:[卷中醫案]陳姓子痰癇宿病治驗
寧波西郊陳姓子年十七。患癇癥三四載矣。初則數月病作。后乃漸近。甚至一日數發。口角流涎。乃求余治。脈右三部洪滑流利。左關弦而摶指。左寸上溢魚際。余謂癥屬痰火充斥。上蒙胞絡。閉塞神明之府。故昏厥卒倒。不省人事。先以牛黃清心丸用竹瀝一杯。入生姜汁二三滴化服。復以鮮石菖蒲、郁金、膽南星、羚羊角、桑葉、鉤藤、橘紅等宣絡道而清疏之。繼則用寧神安魂。佐以金石。堵其痰火復入之路。每清晨以橄欖膏入礬末少許。用開水沖
- 《一得集》:[卷中醫案]詳論俞姓咳嗽誤治致劇原因
武林豐樂橋華光巷俞姓者。年五十余。患濕邪內蘊。初冬微感風寒。咳嗽氣逆。延湖南醫士治之。重用麻黃、干姜、石膏三味。連服六七劑。而腹脹甚。改用商陸、甘遂。大戟、牽牛硬下。初服似稍寬快。久之其脹愈甚。至新正乃邀余診。脈已離根。面色灰滯。氣逆音啞。所吐之痰。狀如腐肉。小便點滴不通。化原已絕。一誤再誤。無藥挽救。真所謂殺人不以刃也。按是癥初起。本屬小恙。投以杏蘇散一二劑。便可奏效。乃用辛溫重藥。以致風寒濕之
- 《一得集》:[卷中醫案]氣血兩虛半身不遂治驗
一徽州客。年五十許。忽一日右半身如癱瘓。臥床不能轉動。筋脈不拘急。亦無痛苦。召余診之。右脈沉細如絲。虛軟無力。左脈和緩無病。細審毫無風象。體肥肌豐。又非痰火。乃氣血兩虛。歸并一偏之病也。仿王清任補陰還陽五湯法。用黃四兩。當歸五錢。赤芍二錢。干地龍、川芎各一錢。續斷、忍冬藤各三錢。紅花一錢。丹參三錢。服三劑。而右脈漸大。手足略能展動。八劑而起居如常矣。方信歸并之說為不謬。后以歸、芍、參、、苓、草、丹
- 《一得集》:[卷中醫案]霍亂絕癥三條
定邑狀元橋恒三油坊伙友。家在慈北鄉。相去三百余里。舟楫往返。須三日。予因其肢厥脈伏。舌白苔濃。上如膩粉。目瞪神昏。面色黧黑。且多油汗。辭不與治。他醫以參、附、干姜、倭硫黃、吳萸、術、草、茯苓等治之。次日肢漸溫。目能動轉。群以為慶。余曰。此乃回光返照。余燼易滅。不如急令歸家為是。后果如余言。而歿于途。悲哉。西門將軍橋吳姓。年逾古稀。亦患是癥。目瞪神昏。身強而牙關緊急。呼吸之氣。有出無入。舌苔光滑淡紅
- 《一得集》:[卷中醫案]霍亂癥治驗八條
丙戌秋。定海霍亂盛行。有用雷公散納臍灸者。百有一活。鮑姓婦年三十許。亦患是癥。瀉五六次。即目眶陷而大肉脫。大渴索飲。頻飲頻吐。煩躁反復。肢厥脈伏。舌苔微白而燥。舌尖有小紅點。余曰。此暑穢之邪。伏于募原。乃霍亂之熱者。勿誤作寒治。而灸以雷公散等藥也。蓋暑穢之邪。從口鼻吸受。直趨中道。伏于募原。臟腑經絡皆為壅塞。故上下格拒。而上吐下瀉。如分兩截。此即誤。又可所云疫毒伏于募原也。夫募原乃人身之脂募。內近
- 《一得集》:[卷中醫案]金彩眉百合病治驗
定庠生金彩眉。其夫人丙戌秋病霍亂卒。渠亦患濕熱癥。是年定海之霍亂。經余治愈者甚多。及彩眉之遇余也。則在仲冬時矣。蓋渠自秋間患濕溫之后。失于清解。留邪在絡。且喪偶悲郁。再有煙癖。耗傷精血。煩躁不寐。目不交睫者匝月。日間坐臥不安。百感交集。欲食而不能食。欲臥而不能臥。飲食或宜或不宜。神識似癡。脈之空大。指下極亂。余曰。此正金匱所云百合病也。再兼痰上沖。遂與百合地黃湯。加清痰降火之藥。兩劑稍能寐。而神志
- 《一得集》:[卷中醫案]某嫗血痢危癥治驗
定海東山甲下某嫗。前翁姓之鄰居也。年四十余歲。患血痢日數十行。里急后重。腹如絞痛。粒米不入者十余日矣。身大熱。口大渴。癥在垂危。呻吟欲絕。余因治翁姓子之癥。乘便邀余診脈。兩關尺俱沉弦而數。按之摶指。余曰。癥屬暑挾食積。遂與大劑黃連、黃芩、荊芥炭、銀花炭、檳榔、木香汁、醋制大黃、歸尾、紅曲、貫眾炭、地榆、槐花、白芷、焦山楂等一劑而病減半。乃去大黃。加甘草、再劑而十愈七八。腹亦不痛。稍能進食。復去檳榔
- 《一得集》:[卷中醫案]喉蛾治驗
正紅旗滿洲人。年三十許。患喉蛾腫痛未破。三日湯水不能下咽。脈洪大而數。先刺兩曲池少商穴出血。喉間即覺寬松。吹以開關散。稀涎散。吐出膠痰碗許。食能下咽矣。方用皂角、牛蒡、僵蠶、貝母、白芷、薄荷、甘草、桔梗、馬勃、元參、青黛、山梔、條芩。投七而瘳。《一得集》
- 《一得集》:[卷中醫案]結毒爛喉治驗
寧波一妓。年三十余。患黃瘡。外科始用升藥。瘡雖愈而毒聚于咽喉。腐潰綿延。小舌爛盡。通于鼻孔。服寒冷藥數百劑。以至面色白。同于枯骨。聲啞膚寒。連唇舌俱呆白色。腹脹便溏。脈象沉細。虛軟縈縈如蛛絲。延余診之。余曰。寒涼過度。脾胃傷敗。陽氣消滅。將登鬼錄。先保命根。休議其病。遂用附、桂、茯苓、于術。參、、姜、草等溫補之。服十余劑。漸有起色。飲食腹脹便溏悉愈。乃以人參養榮湯朝吞五寶丹。以化其毒。吹以珠黃散。
- 《一得集》:[卷中醫案]暑熱癥誤服溫燥藥致劇治驗
寧波提標湖南弁勇。患暑熱癥。初微惡寒。旋即發熱。彼地醫士。喜用溫藥。以桂枝、吳萸、蒼術、濃樸等燥熱之藥服之。身熱如熾。口大渴。喜飲涼水。小便涓滴俱無。邀余診之。脈洪大而數。曰。此暑熱癥。誤服溫燥之所致也。乃用白虎湯加蘆根、花粉、麥冬、銀花、鮮石斛、鮮竹葉、金汁水、滑石。大劑煎成。候冷凍飲料之。一劑即瘥。次日扶行至寓。診之熱勢甚微。小便已通。脈象已和。口舌濡潤。諸恙均瘥。乃照前方增減之。去金汁、知母
- 《一得集》:[卷中醫案]翁姓子暑毒發頤治驗
定海東山下翁姓子。年十二。丙戌夏患暑熱病。內挾穢濁。身熱如熾。十余日不解。乃邀余診。脈極洪大。面色老黃。唇焦舌黑。舌本短縮。牙根舌心。鮮血盈口。渴飲不止。兩目直視。不能出聲。閱前方系正氣散。余曰。癥已至此。何能為也。病家再三請方。余思木被火焚。杯水車薪。終歸無益。乃擬大劑辛甘咸寒之法。于是以西瓜汁、蘆根汁、金汁水、銀花露、蔗漿、藕汁、各一茶鐘。合置一甑。方用生石膏二兩。連翹五錢。鮮竹葉一握。黑山梔
- 《一得集》:[卷中醫案]陳姓小兒泄瀉慢脾危而復安治驗
武林吉祥巷陳維和四歲小兒。仲秋患泄瀉。已近一月。粒米不進。蓋五六日矣。腹痛口渴。泄瀉無度。身熱咳嗽。將成慢脾暑瘵。病已垂危。乃召余診。方用清暑化積之品。以鮮荷葉、鮮蘆根、黃連、黃芩、木香汁、甘草、橘紅、萊菔子、雞內金、車前子、益元散等。服兩劑而諸癥大減。一日僅瀉兩三次。胃得安谷。嬉笑遂爾如常。惟食后猶患完谷不化。遂改用通補脾胃之方。如西洋參、荷葉蒂、茯苓、焦甘草、橘皮、木香、冬術、炒扁豆、石斛、谷
- 《一得集》:[卷中醫案]虛傷風治驗
郭紹翁年四十許。經營米業。勞頓實甚。癸酉秋。患傷風咳嗽。就診于余。脈浮部虛大。寸口澀小。自汗淋漓。余曰。傷風癥也。但脈象極虛。寸口脈應大反小。是內傷而微有外感。若服發散之藥。汗必漏而不止。虛陽浮越矣。法宜補益。與玉屏風散二劑而瘳。《一得集》
- 《一得集》:[卷中醫案]陳鉻甫痿癥治驗
牛羊司巷陳鉻甫世兄。年十三。身長如二十余。十二歲而陽已發動。是以骨力不堅。試觀草木易于榮長者。而枝干必嬌嫩。其理一也。丁亥春患咳嗽痰多食少體倦。兩足痿弱。不能起立。目合則遺精。甚至日間心有所思。夜則夢寐不安。乃延余治。診脈左關弦數。右關虛大。兩寸兩尺。俱虛軟無力。余曰。癥屬木強土虛。腎氣不堅。心火刑克肺金。治當先保肺胃之陰。取土金相生之義。且胃為后天之本。土能生化萬物。經云。納谷者昌。待胃氣漸旺。
- 《一得集》:[卷中醫案]顧小兒暑穢積食泄瀉治驗
顧姓七月嬰孩。患暑穢食積。泄瀉身熱。用鮮藿香、鮮荷葉、西洋參、木香、川連、條芩、谷芽、花粉、雞內金、澤瀉。益元散、五谷蟲等出入為方。調理而愈。凡夏秋之間、小兒之患泄瀉者甚多、由于暑穢食積者十居七八。余悉主是法。莫不應手取效。如脾虛而傷于生冷瓜果者。則又不當以此為例也。《一得集》
- 《一得集》:[卷中醫案]陳信良肺虛喘咳治驗
寧波蓬萊宮羽士陳信良。患虛喘。咳逆無痰。動喘乏力。脈虛自汗。癥屬肺脾兩虛。與西洋參、冬蟲夏草、川貝、青鹽陳皮、阿膠、當歸、杞子、枇杷葉、蒺藜、牡蠣等。土金相生。服二十余劑而愈。《一得集》
- 《一得集》:[卷中醫案]來某痰火癥治驗
蕭山來某。素病痰火。作時言語謇澀。手顫足疲。頻年醫治罔效。就診于余。脈洪大而滑。溢出寸口。大便常秘。而胃口頗旺。余曰。是痰火為患也。以羚羊角、石菖蒲、郁金、竹瀝。少加姜汁、麥冬、遠志、石斛、黃連、竹茹、茯神、生地、川貝母等為劑。并令吞白金丸三錢。接服數日。脈斂音清。手亦不顫。諸恙降序。乃去羚羊、竹瀝、黃連、白金丸。加牡蠣、西洋參、生棗仁、龜版、阿膠、杞子、白蒺藜、天王補心丸。調理數劑而愈。至次年新
- 《一得集》:[卷中醫案]周子章室人濕溫類瘧治驗
寧波石周子章先生室人吳氏。仲秋患濕熱癥。遷延月余。每日晡時必先微寒。旋即發熱。至天明而熱始退。胸悶不食。前醫固執小柴胡湯出入加減。愈治愈劇。乃延余診。診畢告曰。瘧脈自弦。今脈不弦而濡小。其為脾胃虛弱濕邪阻遏募原。而發此潮熱。當從太陰陽明兩經主治。且令閫體肥痰盛之質。外盛中空。中者陰所守也。中虛即是陰虛。是以治法又與尋常濕熱不同。若用風藥勝濕。虛火易于上僭。淡滲利水。陰津易于脫亡。專于燥濕。必致真陰
- 《一得集》:[卷中醫案]高太太痰火喘逆治驗
祖廟巷高太太。年三十余。平素肝陽極旺。而質瘦弱。患痰火氣逆。每日吐痰一兩碗。喉間咯咯有聲。面赤煩躁。舌苔中心赤陷無苔。脈弦細虛數。乃感受風邪。少陽木火偏旺。風得火而愈橫。風火相扇。肺金受制。陽明所生之津液被火灼而成痰。旋去旋生。是以吐之不盡。痰吐多而腎液立傷。故內熱。素問云。大顴發赤者。其熱內連腎也。痰隨氣以升降。氣升痰亦升。治當用釜底抽薪法。先以清火降氣為主。火降氣降。而痰自瘥矣。方書治心肝之火
- 《一得集》:[卷中醫案]沈某神虛癇病治驗
山陰沈某年四十許。偶一煩勞。則癇病即發。神不自主。譫言妄語。不省人事。或語鬼狀。診之兩寸空大無倫。兩關弦緊。舌中心陷有裂紋。余謂病屬虛癥。神不守舍。神虛則驚。非有鬼祟。神氣浮越。故妄見妄言。用桂枝龍牡湯加龍眼肉膏。囑其守服三十劑。服二十劑。而病已不復發矣。按此癥與前陳姓案。乃一虛一實之對癥。總須審癥的確。指下分明。庶所投輒效。病癥萬端。治不執一。要不外乎虛實寒熱四字。桂枝龍牡湯。有旋轉乾坤之妙用。
- 《一得集》:[卷中醫案]寒邪挾飲喘咳治驗
郭姓年四十許。素有痰飲。每值嚴寒。病必舉發。喘咳不臥。十余年來。大為所苦。甲申冬。因感寒而病復作。背上覺冷者如掌大。喉間作水雞聲。寸口脈浮而緊。與小青龍湯。二劑即安。至冬乃灸肺俞大椎中脘等穴。以后不復發矣。凡飲邪深伏臟腑之俞。逢病發作。用灸法必能除根。惜人多不信。致延終身之疾。可慨也。《一得集》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