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醫藥的定義,中醫藥的基本解釋
中醫藥為中醫藥學的簡稱[1]。即中醫與中藥的合稱[2]。中醫藥學為學科名[3]。以中國傳統的社會歷史文化為背景的醫藥體系,有別于近代從西方傳人的現代醫學體系,故又稱中國傳統醫學[3]。從現代學科分類,中醫藥學是中醫學和中藥學的合稱,但兩者的基礎理論是統一的,所以歷古至今中醫藥學都是統一的醫藥體系[3]。其中,中醫學是以傳統醫學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體生命活動中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一門綜合性學科[3]。中藥學是根據中醫理論體系研究藥物理論、方法和技術,包括藥物來源、采集、炮制、性味、功用、配伍法則和臨床應用等知識的系統學科[3]。
4 中醫藥的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一的陰陽兩個方面,經常不斷地運動和相互作用。這種運動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古人把這種不斷運動變化,叫做“生化不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對立統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則),萬物之綱紀(一切事物都不能違背這個法則而存在),在變化之父母(事物的變化是由事物本身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殺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毀滅都是來自于這個根本法則),神明之府也(這就是自然一切奧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須從這個根本問題-陰陽上求得解決)”。闡明了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生長、發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因而,陰陽學說也就成為認識和掌握自然界規律的一種思想方法。醫學屬于自然科學范圍,認為人體生理活動,疾病的發生發展,也超越不出陰陽這個道理。因此,我們想要掌握疾病的發展過程,探求疾病的本質,從而獲得滿意療效,就必須探求人體的陰陽變化情況。
五行學說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五行學說”是指這五類物質的運動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相生、相克作為解釋事物之間相互關聯及運動變化規律的說理工具。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
臟腑學說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學說與臟腑學說密切相關。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絡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癥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5 中藥材認識
中藥文化底蘊豐富——說到中國的藥文化,由于它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所以其底蘊十分豐富。然而,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對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導致某些誤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長期以來,我們對藥文化的研究與宣傳,力度很不夠,長此以往,無疑對中藥事業的繼承、發展與推廣是十分不利的。中藥在中國古籍中通稱“本草”。我國最早的一部中藥學專著是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唐代由政府頒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唐代孫思邈編著的《《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后世醫家影響極大。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藥物經驗,對后世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中藥按加工工藝分為中成藥、中藥材。
應用形式應用形式如今,隨著對中藥資源的開發和研究,許多民間藥物也歸入中藥的范疇。所以,中藥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動物礦物及其加工品,不論產于中國,外國均稱中藥。中藥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點。中藥圖譜(庫旨在建立強大的中藥圖片數據庫,包括各種藥材的來源及飲片圖片,并詳細介紹了各種中藥材的基本信息及炮制方法!現收錄常用中藥材600多味,配有清晰圖片、來源、飲片及價格信息。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70.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72.
古籍中的中醫藥
- 《校注醫醇剩義》:朱跋
得用藥的原則;從相對的比較、相反的比較中,求得中醫藥學理的正確觀點;好學虛心,不斷努力,庶不負先生...
- 《存存齋醫話稿》:[附錄]吳山散記
脫垂。西醫對于此癥。只用子宮托及外科手術。爰將中醫藥方錄左。藉供臨床之借鏡。(一)人參(一錢)炙黃...
- 《對山醫話》:卷三
中醫用藥,惟憑氣味以扶偏制勝,乃今藥肆所售,竟有形似而實非者,倘非常品,必親嘗而后用之。蓋投藥如遣將...
- 《傷寒括要》:[卷上]不服藥為中醫論
今。漫投湯劑。鮮不夭枉。致令憤激之說。以不服藥為中醫。豈其然哉。惟正氣實而邪氣輕者。或可俟其經盡而愈...
- 《太平圣惠方》:[卷第一]敘為醫
為造次。故曰醫者意也。非常之意爾。是以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又曰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脈...
- 更多古籍中的中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