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zhōng xiāo
2 英文參考
middle consump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diabetes involving the middle warmer[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gastric diabete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middle diabete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中消(middle consumption[1])為病名[2]。見《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消渴論》。消渴的一種。又稱消中(見《雜病源流犀燭·三消源流》)、痟中(見《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消脾(見《證治要訣·大小腑門》)。是指以善饑多食,形體消瘦為主要表現的消渴[1]。
《證治要訣·大小腑門》:“消脾,緣脾經燥熱,食物易化,皆為小便,轉食轉饑。”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腎。……一則飲水多而小便少者,痟渴也。二則吃食多而飲水少,小便少而黃赤者,痟中也。三則飲水隨飲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濁,腰腿消瘦者,痟腎也。”
4 中消的癥狀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消渴論》:“中消者胃也,渴而飲食多,小便黃。”
中消以善饑多食,形體消瘦為主要表現[1]。
胃熱熾盛患者多食易饑,形體消瘦,大便干燥,苔黃,脈滑實有力[3][4]。
胃燥津傷患者消谷善饑,大便秘結,口干欲飲,形體消瘦,舌紅,苔黃,脈滑有力[5]。
氣陰兩虛患者口渴引飲,能食與便溏并見,或飲食減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消瘦,氣短懶言,舌質淡紅,苔白而干,脈弱[4][6]。
濕熱中阻患者渴而多飲,多食善饑,或僅有饑餓感,脘腹痞悶,苔黃膩,脈濡緩[6]。
5 中消的治療
5.1 胃熱熾盛
5.1.1 癥狀
患者多食易饑,形體消瘦,大便干燥,苔黃,脈滑實有力[3][4]。
5.1.2 證候分析
胃火內熾,胃熱消谷,耗傷津液:胃火熾盛,腐熟水谷力強,故多食易饑。陽明熱盛,耗傷津血,無以充養肌肉,故形體消瘦。胃津不足,大腸失其濡潤,故大便干燥。苔黃,脈滑實有力,是胃熱熾盛之象。[3]
5.1.3 方藥治療
可用玉女煎[備注]玉女煎(《景岳全書》):石膏、熟地黃、麥冬、知母、牛膝加黃連、梔子。方中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熱;生地黃、麥冬益肺胃之陰,黃連、梔子清熱瀉火;牛膝引熱下行。[3]
如大便秘結不行,可用增液承氣湯[備注]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大黃、芒硝、玄參、麥冬、生地黃潤燥通腑,待大便通后,再轉上方治療。[3]
如出現血瘀之證,可參用丹參、山楂、紅花、桃仁等活血化瘀,以提高治療效果[3]。
5.1.4 飲食療法
5.1.4.1 推薦食材
胃熱熾盛患者建議食用竹茹、蘆根、葛根、蘋果、綠豆、苦瓜、李子、豆腐等用以清胃瀉火,養陰增液[4]。
5.1.4.2 推薦食療方
1.竹茹飲(《圣濟總錄》):將竹茹30g、烏梅6g、甘草3g洗凈后加水煎煮,取汁代茶飲,烏梅可食。[4]
2.生蘆根粥(《食醫心鑒》) 取新鮮蘆根100~150g,洗凈后切成小段,與竹茹15~20g同煎,取汁去渣,再與粳米同煮為稀粥。粥欲熟時加人生姜2片,稍煮即可。涼時食用,每日兩次,3~5日為一療程。[4]
3.葛根粉粥(《太平圣惠方》):粳米100g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改文火煮至米半熟,加葛根粉30g拌勻,至米爛成粥即可,每日早晚服用。脾胃虛寒者忌服。[4]
5.2 胃燥津傷
中消·胃燥津傷證(middle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fluid damage and stomach dryness[1])是指津液耗損,胃失濡潤,以消谷善饑,胃脘嘈雜、痞悶,饑不欲食,口渴欲飲,大便干結,形體消瘦,舌干少津,脈細等為常見癥的中消證候[6]。
5.2.1 癥狀
消谷善饑,大便秘結,口干欲飲,形體消瘦,舌紅,苔黃,脈滑有力[5]。
5.2.2 證候分析
胃火熾盛,腐熟水谷過度,故消谷善饑。陽明熱盛,耗傷津血,無以充養肌肉,故形體消瘦。胃津不足,故口干欲飲。大腸失其濡潤,故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滑有力,為胃熱熾盛之象。[5]
5.2.3 治法
清胃瀉火,調中養陰[5]。
5.2.4 針灸治療
5.2.4.1 處方
以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穴為主。取脾俞、胃俞、三陰交、內庭、足三里、胰俞穴。脾俞、三陰交、足三里健脾益胃以布津液。胃俞、內庭清降胃之虛火。胰俞為治療消渴的經驗效穴。
5.2.4.2 隨證配穴
5.2.4.3 刺灸方法
針用補瀉兼施法。
5.3 氣陰兩虛
中消·氣陰兩虛證(middle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1])是指氣陰虧虛,脾胃失養,以口渴引飲,能食與便溏并見,或飲食減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體瘦,舌淡紅,苔白干,脈弱等為常見癥的中消證候[6]。
5.3.1 癥狀
患者口渴引飲,能食與便溏并見,或飲食減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消瘦,氣短懶言,舌質淡紅,苔白而干,脈弱[4][6]。
5.3.2 證候分析
5.3.3 治法
5.3.4 飲食療法
5.3.4.1 推薦食材
中消·氣陰兩虛證患者建議食用山藥、黃芪、雞肉、黨參、牛肉、紅棗、胡蘿卜、桃子等[4]。
5.3.4.2 推薦食療方
1.黃芪山藥粥(《遵生八箋》):將黃芪30g洗凈打粉,山藥60g洗凈切片,二者同煮成粥,每日2次。[4]
2.野雞羹(《飲膳正要》):取野雞肉100g,放入開水中稍燙后撈出,肉細切,入鍋,加豆豉、食鹽、黃酒及清水適量,燉熟后,淀粉勾芡,外灑芝麻油可食,每日1次。[4]
3.豬脊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取豬脊骨1000g洗凈剁碎,紅棗150g洗凈掰開,蓮子100g去心打碎,甘草10g、木香3g洗凈潤透切片。用紗布將木香和甘草包好,與脊骨、紅棗、蓮子同時入鍋,加水煮沸后文火燉3小時左右,晾溫,撈出藥包,喝湯吃肉,每日1次。[4]
5.4 濕熱中阻
中消·濕熱中阻證(middle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amp-heat blocking middle jiao[1])是指濕熱中阻,運化失常,以渴而多飲,多食善饑,或僅有饑餓感,脘腹痞悶,苔黃膩,脈濡緩等為常見癥的中消證候[6]。
5.4.1 癥狀
患者渴而多飲,多食善饑,或僅有饑餓感,脘腹痞悶,苔黃膩,脈濡緩[6]。
5.5 中消的針灸治療
取胰俞、肺俞、脾俞、腎俞、足三里、太溪等穴為主。中消加胃俞、中脘、內庭、三陰交;口干甚加廉泉、承漿;嘈雜善饑加關門、內關;目昏糊加光明、行間;頭暈加上星、百會;畏寒肢冷加灸命門、關元。[7]
5.6 推拿療法治中消
選穴:肝俞、脾俞、胃俞、建里、天樞、章門、期門、血海、中脘、梁門
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醫者用左右結構:㨰法在背部脊柱兩側施術,約6分鐘,重點在肝俞、脾俞、胃俞和局部阿是穴。用一指禪推法推背部脊柱兩側膀胱經第一側線,往返操作約5分鐘。指按揉肝俞、脾俞、胃俞、建里、天樞、章門、期門、血海,每穴約1分鐘。搓脅肋1分鐘左右。用指按揉中脘、梁門穴,每穴約2分鐘。
5.7 艾灸療法治中消
5.7.1 方一
選穴:梁門、中脘、內關、脾俞
灸法:艾條回旋灸,每穴15分鐘,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之間可休息,平時可以間隔1~2天施灸1次,應長期堅持。
5.7.2 方二
取穴:
①組 足三里、中脘穴;
②組 命門、身柱、脾俞穴;
③組 氣海、關門穴;
④組 脊中、腎俞穴;
⑤組 華蓋、梁門穴;
⑥組 大椎、肝俞穴;
⑧組 肺俞、膈俞、腎俞穴。
配穴:中消證,胃熱較甚者,加大都、脾俞穴。
灸法:每次選用1組穴位,8組穴輪換使用,采用隔姜灸法。取厚0.3~0.4cm的姜片放在穴位上,上面放置大小為1.5cm×2cm、重0.5克的艾炷,點燃施灸。每穴灸10~30壯,隔日1次,50天為1個療程。
6 關于消渴
消渴(consumptive thirst[1][11])為病名[12]。《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亦作痟渴[12]。是指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或尿濁、尿有甜味為特征的病證[3]。嚴重時可出現神經衰弱、繼發性急性感染、肺結核、高血壓、腎及視網膜等微血管病變,最后出現酮癥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8]。
(1)消渴泛指以多飲、多食、多尿為主要表現的疾病[12][7][1][11]。出
(2)消渴指口渴,多飲,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證[12]。《外臺秘要》卷十一:“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無脂似麩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證即現代所稱糖尿病[12]。
(3)消渴指以口渴,尿少為主癥的一種消渴病[12]。《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為雖渴而不小便也。”
根據癥狀及病情發展階段的不同,消渴可分為上、中、下三消[12][7]。其中口渴引飲為上消、善飲易食為中消、飲一溲一為下消[5]。多因過食甘肥及情志失調,引起臟腑燥熱、陰虛火旺所致[7]。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為其主要病因,陰虛燥熱為其主要病機,亦有氣陰兩傷,陰陽俱虛,甚至變生他疾,尤以癰疽之類為常見[3]。
在治療時除了滋陰治本,清熱治標外,其他情況均當兼顧,還可以配合單方草藥,結合生活調理,以提高療效[3]。針灸治療消渴,對于早、中期患者及輕型患者效果較好,對病程長而病重者應配合藥物治療[5]。
消渴相當于現代醫學的糖尿病。而尿崩癥具有多飲、多尿等癥狀,亦可參照治療[5]。神經性多尿、急性熱病之煩渴等,也均屬本癥范疇[7]。
詳見消渴條。
7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8.
- ^ [3]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49-253.
- ^ [4]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11-113.
- ^ [5] 石學敏主編. 針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6-108.
-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01.
- ^ [8]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9]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10] 林琳,戰雅蓮,李紅珠編.灸療治百病[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 ^ [1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86.
治療中消的方劑
- 感應丸
嚏宿腐氣,及霍亂吐瀉,久利赤白,膿血相雜,米谷不消。用法用量:每服3~5丸,熟水吞下,食后臨臥服。...
- 磁石薺苨丸
。俾腎陰充足,則腎陽無不潛藏,而陰自柔和,安有強中精泄,消渴不止之患乎?此扶陽滌熱之劑,為強中消渴...
- 溫中消食湯
1錢,炮姜8分,神曲1錢,枳殼8分,山楂8分,草蔻8分,半夏8分。功效:溫中消食。用法用量:水煎服。...
- 枸杞煎
癃,腳弱痿,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傷中少氣,陰消腦疼,憂患驚邪恐悸,心下結痛,煩滿咳逆,口焦舌干...
- 中消黃耆湯
:中消黃耆湯組成:黃耆2錢,人參2錢,石膏2錢(煨熟),炙甘草3分,知母1錢,粳米1撮。主治:中消。...
- 更多治療中消的方劑
治療中消的穴位
- 公孫
所長。公孫配解溪、中脘、足三里,有健脾化食,和中消積的作用,主治飲食停滯,胃脘疼痛。公孫配束骨、八...
- 關明
門配中脘、足三里、下巨虛、關元,有健脾行氣,和中消脹的作用,主治腹脹,腹痛,消化不良。關門配中脘、...
- 關門
門配中脘、足三里、下巨虛、關元,有健脾行氣,和中消脹的作用,主治腹脹,腹痛,消化不良。關門配中脘、...
- 三里
甲乙經》:陽厥凄凄而寒,少腹堅,頭痛,脛股腹痛,消中,小便不利,善嘔,三里主之。狂歌妄言,怒,惡人與...
- 下三里
甲乙經》:陽厥凄凄而寒,少腹堅,頭痛,脛股腹痛,消中,小便不利,善嘔,三里主之。狂歌妄言,怒,惡人與...
- 更多治療中消的穴位
治療中消的中成藥
- 挨積丸
細末,入巴豆研勻,面醋糊為丸,如粟米大。功能主治消積滯,進乳食,退黃長肌。主小兒脾胃不和,宿滯不化...
- 中滿分消丸
陽明藥也。厚樸、枳實行氣而散滿;黃連、黃芩瀉熱而消痞;姜黃、砂仁暖胃而快脾;干姜益陽而燥濕;陳皮理...
- 抗饑消渴片
煩渴多飲,口干舌燥,尿多,舌苔薄黃,脈細數;2.中消:癥見消谷善饑,渴飲不止,尿多瀉濁,大便干燥,口...
- 加減地黃丸
;及遠年近日,暴熱赤眼,風毒氣眼;兼治干濕腳氣,消中消渴,及諸風氣等疾。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以...
- 消渴丸
毒:組成:黃芪、天花粉、生地黃、優降糖。具有滋陰消火,益氣生津的功效。適用于氣陰兩虛型的消渴癥(如...
- 更多治療中消的中成藥
中消相關藥物
- 羥基脲片
口服吸收佳,血漿Tmax為1~2小時,6小時從血中消失,可透過血腦脊液屏障,CFS中Tmax為3小...
-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8天達到穩態血藥濃度。本品以二室模型的方式從血漿中消除,在肝臟廣泛代謝為無藥理活性的代謝產物(90%...
- 氟尿嘧啶栓
代謝為a-氟-b-丙氨酸、尿素、CO2。本品從血中消除呈一房室模型,半衰期為10~20分鐘,尿嘧啶及...
- 輔酶Q10片
小時和2小時后達到最高血藥濃度,之后呈雙相性在血中消失。大白鼠在投藥后4小時肺、心臟、肝臟和腎等組織...
- 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
藥后平均半衰期0.89~1.2小時。在嬰兒和兒童中消除半衰期明顯較成人為短,但其治療作用持續時間未必...
- 更多中消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中消
- 《雜病廣要》:[內因類]消渴
小便去多。上消消心,心火炎上,大渴而小便多。中消消脾,脾氣熱燥,飲食倍常,皆消為小便。下消消腎,腎衰...
- 《圣濟總錄》:[卷第五十九]消中
論曰病消中者,不渴而多溲,一名內消。以邪熱熏爍五臟。然后外及肌肉形體也。得之年少餌石。房室太甚。真氣...
- 《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三]治消中諸方
夫消中病者。由渴少而飲食多是也。此由脾臟積熱。故使消谷也。亦有服五石之藥。熱結于腎內。石性歸腎。腎得...
- 《張氏醫通》:[卷九雜門]消癉
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熱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石藥發癲。芳草發狂。芳草...
- 《類證治裁》:[卷之四]三消論治
胃,胃熱善饑,能食而瘦,是為消谷,經所謂癉,成為消中也。下消主腎,虛陽爍陰,引水自救溺濁如膏,精髓枯...
- 更多古籍中的中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