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zhōng shǔ
2 英文參考
heat stroke and sunstrok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ummerheat strok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suffer sunstroke[朗道漢英字典]
heatstroke[朗道漢英字典]
insolation[朗道漢英字典]
siriasis[朗道漢英字典]
heat apoplexyheatstrokeinsolation[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中醫·中暑
中暑:1.感受暑邪而發生的一種急性病證;2.暑風;3.陰暑;4.暑日受寒,腹痛吐瀉者。
3.1 感受暑邪而發生的一種急性病證·中暑
中暑(heat stroke and sunstroke[1]、summerheat stroke[2])為病名[3]。
《中醫藥學名詞》(2004):中暑是指感受暑邪引起的以高熱汗出或膚燥無汗,煩躁,口渴,神昏抽搐,或嘔惡腹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1]。
《中醫藥學名詞》(2010):中暑又稱暑中,是指感受暑邪,以高熱,汗出或膚燥無汗,煩躁,口渴,神昏抽搐,或嘔惡,腹痛為主要表現的危急重病[2]。
中暑又名中暍、中熱[3]、發痧[4]。現又稱熱射病、熱痙攣、日射病[4]。中醫認為感受暑邪而發生的一種急性病證[3]。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二。
3.1.1 中暑的病因
3.1.2 中暑的癥狀
臨床上有輕重之分[4]。癥見突然悶倒,昏不知人,或身熱煩躁,氣喘不語,牙關微緊,或口開齒燥,大汗或無汗,脈虛數,甚者昏迷不醒,四肢抽搐[3]。
3.1.3 中暑的治療
輕者僅見頭暈倦怠、胸悶煩渴、身熱少汗、惡心等癥;重者還可出現肢冷汗多、心慌氣促,高熱昏迷、抽搐等癥[4]。治當移患者至涼爽通風處,法當清暑、解熱、開竅,先用辟瘟丹、消暑丸灌服,后用益元散、白虎湯、清營湯等[3]。并可配用針刺、刮痧、冰水擦浴等法[3]。
首先急將患者移至通風陰涼處,并給予飲服清涼鹽水,再行治療[4]。
①體針:輕癥取大椎、合谷、內關、足三里等穴為主[4]。頭痛加頭維;嘔吐加中脘[4]。重癥取百會、人中、曲池、委中、十宣等穴為主[4]。抽搐加陽陵泉、太沖;肢冷脈微者大炷灸神闕、關元;病情危重者,應采取綜合治療措施[4]。
②刮痧法:適用于中暑輕癥[4]。用光滑的陶瓷湯匙蘸水輕刮背脊兩側、頸、胸、肩臂及肘窩、胭窩等處,刮至皮膚紫紅為止[4]。
3.2 暑風·中暑
中暑為病名[3]。指暑風[3]。《醫碥》卷一:“中暑,或名暑風,以與中風相似也。”
3.3 陰暑·中暑
中暑為病名[3]。指陰暑[3]。《時病論·中暑》:“潔古曰:靜而得之為中暑。東垣曰:避暑乘涼得之者,名曰中暑。其實二說皆是陰暑之證……。”
3.4 暑日受寒,腹痛吐瀉者·中暑
中暑為病名[3]。指暑日受寒,腹痛吐瀉者[3]。《六因條辨》上卷:“暑熱相逼,好食生冷,不禁房欲,遂至腎陽內歉,腠理不密,寒涼暑濕,乘虛直入,頃刻胸腹悶痛,肢逆汗冷,吐瀉交作。此無論動靜,而即為中暑也。”
4 西醫·中暑
中暑(heat stroke)常發生在高溫和濕度較大的環境中,是以體溫調節中樞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和水電解質喪失過多為特征的疾病[5]。以高熱、皮膚干燥無汗及中樞神經系統癥狀為特征[5]。
4.1 中暑的機理
中暑是高溫環境下,人體產生的嚴重不良反應。正常人的體溫由大腦皮層、間腦、延髓及視丘腦下部的體溫調節中樞管理。人體產生的熱通過傳導、輻射、對流和蒸發而散失,從而維持適當的體溫。當外界溫度過高,長時間日曬、濕熱或空氣不流通的高溫環境等阻礙了散熱時,就會發生中暑。
4.2 中暑的分類
中暑按輕重分為:
4.2.1 先兆中暑
在高溫環境下工作一定時間后,出現頭昏、頭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癥狀[5]。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5]。
這時只要改善環境,充分休息,癥狀很快會改善。
4.2.2 輕度中暑
除先兆中暑癥狀外,體溫升高可達38℃以上,出現面色潮紅、大汗、皮膚灼熱等表現;或出現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血壓下降等表現[5]。可有呼吸及循環衰竭早期癥狀。
如進行積極有效的處理,常常于數小時內恢復[5]。
4.2.3 重癥中暑
除上述癥狀,體溫可高達40℃,并有昏迷、痙攣及呼吸、循環衰竭,還可以出現熱痙攣,導致低血鈉、低血氯、低血鈣及維生素缺乏。
4.2.3.1 熱射病
熱射病是一種致命性急癥,常為在高溫環境中工作數小時者或老年、體弱、慢性病患者在連續數天高溫后發生。典型表現為高熱(>41℃)、無汗和意識障礙。早期受影響的器官依次是:腦、肝、腎和心臟。實驗室檢查有白細胞升高,生化及肝腎功能檢查異常,心電圖可有心律失常和心肌損害的表現。[5]
4.2.3.2 熱痙攣
熱痙攣常發生在高溫環境中強體力勞動后。表現為四肢陣發性的強直性痙攣,最多見于下肢雙側腓腸肌,常伴有肌肉疼痛、腹絞痛。實驗室檢查有血鈉和氯化物降低。[5]
4.2.3.3 熱衰竭
熱衰竭常發生于老年人、兒童、慢性疾病患者及一時未能適應高溫氣候及環境者。患者可有多汗、疲乏、無力、頭痛、頭暈、脈搏細弱、血壓偏低。[5]
4.3 中暑的治療
4.3.1 一般處理
中暑患者應立即撤離高溫環境,移到通風、陰涼、干燥處安靜休息,補充水、鹽,有循環衰竭時可酌情給鹽水靜脈滴注[5]。可口服人丹、十滴水、霍香正氣丸。
4.3.2 重癥中暑的處理
對重癥中暑病人應采取以下措施:
4.3.2.1 物理降溫
盡快冷卻體溫,降至38℃以下,可進行冷水浴。也可用冰鹽水灌腸[5]。
4.3.2.2 藥物降溫
氯丙嗪25~50mg加入5%葡萄糖或0.9%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1~2小時[5]。
氯丙嗪、非那根各25毫克,加生理鹽水500毫升,靜脈滴注。1~2小時滴完,3小時后可重復使用。如效果不好,可加用10毫克地塞米松。
4.3.2.3 對癥處理
(1)鎮靜:可用地西泮10mg肌內注射[5]。
(2)腦水腫和顱內壓增高者,可使用甘露醇脫水,1~2g/kg,30~60分鐘輸入[5]。
(3)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其他支持治療[5]。每日入水量需達3000毫升。
(4)有循環衰竭時,應早期加用毛地黃藥物。
4.4 預防中暑
重要的是加強宣傳,大力提倡以預防為主的方針,避免發生中暑。
5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8.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5.
- ^ [5] 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2-23.
治療中暑的穴位
- 曲澤
胃腸炎,臂神經痛,小兒舞蹈病,心絞痛,支氣管炎,中暑等。出處:《黃帝內經靈樞·本輸》:曲澤,肘內廉下...
- 內迎香
與鼻甲交界的黏膜處。內迎香穴主治暈厥,目赤腫痛,中暑,鼻癢,鼻塞,咽喉腫痛,頭痛,鼻塞,鼻淵,喉痹,...
- 手十指頭
指寸),左右共十穴。主治昏迷,暈厥,癲癇,高熱,中暑,咽喉腫痛,熱病,小兒驚厥,手指麻木,指端麻木,...
- 指端
指寸),左右共十穴。主治昏迷,暈厥,癲癇,高熱,中暑,咽喉腫痛,熱病,小兒驚厥,手指麻木,指端麻木,...
- 鬼城
指寸),左右共十穴。主治昏迷,暈厥,癲癇,高熱,中暑,咽喉腫痛,熱病,小兒驚厥,手指麻木,指端麻木,...
- 更多治療中暑的穴位
治療中暑的方劑
- 枇杷葉散
反胃嘔噦不止,胸膈悶。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摘...
- 中暑湯
甘草、陳皮、茯苓、烏梅。功效:溫散健脾。主治:中暑陰癥,陽氣為寒陰所遇,不得發越,面垢自汗,煩渴毛...
- 白虎加人參湯
傷寒表邪已解,熱盛于里,津氣兩傷,煩渴不解;夏季中暑,身熱而渴,汗出惡寒;以及火熱傷肺,上消多飲者。...
- 還腎湯
甘草1錢,肉桂5分,牛膝5錢。功能主治:中暑熱之氣,徒瀉其暑熱,暑散而腎火不能下歸,兩足冰冷,上身火...
- 鶴頂丹
、小兒風壅痰實,咽膈不利,口干煩渴,睡臥不安,及中暑頭痛,躁渴不解。用法用量:大人溫生姜水化下一圓。...
- 更多治療中暑的方劑
治療中暑的中成藥
- 清涼防暑沖劑
祛暑,利尿生津。用于暑熱,身熱,口干,溲赤和預防中暑。用法與用量:開水沖服,一次10g,一日1~2次...
- 靈寶如意丸
治:清暑解毒,化痰開竅。用于痰盛神昏,牙關緊閉,中暑眩暈,絞腸腹痛。外敷用于疔毒惡瘡。用法與用量:口...
- 臥龍散
項規定(附錄4頁)。功能與主治:開竅、通關。用于中暑中惡,突然昏厥以及小兒驚厥。用法與用量:外用,每...
- 祛暑片
錄11頁)。功能與主治:祛暑散寒,止吐止瀉。用于中暑感引起;憎寒發熱,頭痛身倦,胸腹脹滿,嘔吐泄瀉。...
- 諸葛行軍散
附錄ⅠB)。功能與主治:消暑解毒,辟穢利竅。用于中暑昏暈,腹痛吐瀉,熱癥煩悶,小兒驚閉等癥。用法與用...
- 更多治療中暑的中成藥
中暑相關藥物
- 千金茶
語拼音:【成份】【性狀】【作用類別】本品為感冒、中暑類非處方藥藥品。【功能主治】疏風解表,利濕和中。...
- 四季油(同仁油)
語拼音:【成份】【性狀】【作用類別】本品為感冒、中暑類非處方藥藥品。【功能主治】有驅風興奮作用。用于...
- 萬寶油
語拼音:【成份】【性狀】【作用類別】本品為感冒、中暑類非處方藥藥品。【功能主治】清涼,鎮痛,驅風,消...
- 紅色正金軟膏
軟膏漢語拼音:【成份】【性狀】【作用類別】本品為中暑類非處方藥藥品。【功能主治】驅風,興奮,局部止癢...
- 濟眾酊
眾酊漢語拼音:【成份】【性狀】【作用類別】本品為中暑類非處方藥藥品。【功能主治】辛溫解表,散寒止痛,...
- 更多中暑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中暑
- 《普濟方》:[卷一百十七寒暑濕門]中暑附論
惡寒風。饑不能食。眩暈嘔噦。此伏暑中風濕所致也。中暑所以脈虛者。蓋熱傷氣。而不傷形也。且暑者在天為熱...
- 《醫述》:[卷五·雜證匯參]暑
頑麻;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咳痿;入腎則消渴。中暑歸心,神昏卒倒;暑傷肉分,周身煩躁,或如針刺,或...
- 《證治準繩·傷寒》:[卷七四時傷寒不同]夏為暑病
里俱病者也發熱惡寒身重疼痛者表中也脈弦細芤遲者中暑脈虛也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者太陽經氣不足也小...
- 《傷寒證治準繩》:[卷七四時傷寒不同]夏為暑病
里俱病者也發熱惡寒身重疼痛者表中也脈弦細芤遲者中暑脈虛也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者太陽經氣不足也小...
- 《雜病廣要》:[外因類]中暑
至道途卒倒證,則退置于篇末,亦遵經例也。脈候大抵中暑與熱病,外證相似,但熱病者脈盛,中暑者脈虛,以此...
- 更多古籍中的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