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中熱為病名[1]。
4 中暑病·中熱
中熱為指中暑病[1]。《金匱要略·痙濕喝病脈證并治》:“太陽中熱者,喝是也。”以暑邪中人先從太陽開始,故稱太陽中暍。
參見暍、中暑:
暍(yè謁)為病名,即中暑[2]。《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喻昌《醫門法律》:“暍者,中暑之稱。”
中暑為病名,指感受暑邪而發生的一種急性病證[1]。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二。癥見突然悶倒,昏不知人,或身熱煩躁,氣喘不語,牙關微緊,或口開齒燥,大汗或無汗,脈虛數,甚者昏迷不醒,四肢抽搐[1]。治當移患者至涼爽通風處,法當清暑、解熱、開竅,先用辟瘟丹、消暑丸灌服,后用益元散、白虎湯、清營湯等[1]。并可配用針刺、刮痧、冰水擦浴等法[1]。元氣不足者,當調補元氣為主,少佐解暑[1]。一名中喝、中熱[1]。
5 癥狀名·中熱
中熱為癥狀名,指胸中煩熱的癥狀[1]。《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中熱,肩背熱。”王冰注:“中熱,謂胸心之中也。背,謂胸中之府,肩接近之,故胸心中及肩背熱也。”
6 參考資料
治療中熱的穴位
- 經渠
經靈樞·本輸》:肺出于少商……行于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穴名解:經即經過,渠即溝渠,...
- 少府
掌側總動、靜脈。少府穴的功效與作用:少府有清心瀉熱,理氣活絡的作用。少府有清心寧神,調氣利濕作用。...
- 期門
寸處。仰臥取穴。期門穴位于乳頭直下,當第六肋間隙中(《針灸甲乙經》)。另說:“在乳下四寸,第三筋(...
- 陰郄
陰郄穴可治療心痛、神志病、血證。汗為心之液,陰虛熱擾,心液不能斂藏而骨蒸盜汗,取陰郄穴養陰清熱以治...
- 少陰郄
陰郄穴可治療心痛、神志病、血證。汗為心之液,陰虛熱擾,心液不能斂藏而骨蒸盜汗,取陰郄穴養陰清熱以治...
- 更多治療中熱的穴位
治療中熱的方劑
- 紫石門冬丸
舊用烏頭、牡丹、牛膝,據藥證此三藥俱墮胎,求子藥中用之,蓋胎未著之時,若服之已著,已著而未覺,服之...
- 理中豁痰湯
分,甘草3分。制法:上銼作一貼。功能主治:膈上胃中熱痰。用法用量:水煎,去滓,加生姜汁2匙,竹瀝6...
- 柴葛芩連湯
ntāng處方:柴胡干葛黃芩川連功能主治:主外感中熱腹瀉,熱邪在表,發熱口渴,唇干齒燥,面赤煩躁,小...
- 龍膽散
惠方》卷五十五方之龍膽散主治勞累,額上汗出,手足中熱,四肢煩疼,薄暮寒熱,小便自利。主治急黃,面目如...
- 摩頂明目膏
(別研)1分,鹽花(研)半兩。功效:祛目中熱毒。主治:風熱沖目,赤脈胬肉,昏障痛澀。用法用量:每日...
- 更多治療中熱的方劑
治療中熱的中成藥
- 益氣維血顆粒
)取本品0.5g,加稀硫酸2ml使溶解,置水浴中加熱2分鐘,振搖,濾過,取濾液2滴于濾紙上,晾干,...
- 漢桃葉片
渣加水10ml,加稀鹽酸調節pH值至2,溫水中加熱10分鐘,放冷,用乙醚振搖提取2次,每次25ml...
- 感冒舒顆粒
液。另取連翹對照藥材1g,加水40ml,置水浴中加熱回流1小時,取出,濾過,濾液置水浴上蒸干,殘渣...
- 檳榔四消丸(大蜜丸)
ml,研磨使溶散,加乙醚20ml,在60℃水浴中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加水5ml,振搖,分取...
- 檳榔四消丸(水丸)
醇3ml和乙醚15ml,振搖混勻,在60℃水浴中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加水5ml,振搖,乙醚...
- 更多治療中熱的中成藥
中熱相關藥物
- 布洛芬泡騰片
鎮痛、解熱和抗炎的作用。【適應癥】用于減輕輕度至中度疼痛,如關節痛、神經痛、肌肉痛、偏頭痛、頭痛、...
- 二丁顆粒
、酒及辛辣食物。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3.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
- 毛萼香茶菜清熱利咽片
辛辣、魚腥食物。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溫補性中藥。3.孕婦慎用。4.糖尿病患者、兒童應在醫師指...
- 布洛芬混懸液
應癥】用于感冒或流感引起的發熱、頭痛、也用于緩解中度疼痛如關節痛、神經痛、偏頭痛、牙痛。【用法用量...
- 布洛芬糖漿
于緩解感冒或流感引起的發熱、頭痛、也用于緩解輕至中度疼痛如關節痛、神經痛、偏頭痛、痛經、牙痛。【用...
- 更多中熱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中熱
- 《外臺秘要》:[卷第三十九]孔穴主對法
滿喘背痛肺脹滿彭彭臂厥肩膺胸滿痛目生白翳眠赤筋掌中熱乍寒乍熱缺盤中相引痛數欠喘不得息臂內廉痛膈飲煩滿...
- 《高注金匱要略》:黃膽病脈證治第十五
名曰谷疸者。其因如此也。三條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
- 《癥因脈治》:[卷一中熱中暑總論]中熱病
(即無表邪之熱病)【中熱之癥】發熱昏沉,悶亂口噤,煩躁大渴,神識不清,遺尿便赤,外無表癥,此即古名動...
- 《傷寒溯源集》:[卷之五溫病風溫痙濕]中證治第十
太陽中熱者。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者。盛夏暑熱中之邪氣也。證三條。有本證變證之不同。蓋示人...
- 《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卷五]黃膽病脈證并治第十六
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疽,腹如水...
- 更多古籍中的中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