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中滿分消湯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兩首。
3 《蘭室秘藏·中滿腹脹門》方之中滿分消湯
3.1 處方
川烏、澤瀉、黃連、人參、青皮、當歸、生姜、麻黃、柴胡、干姜、蓽澄茄各二分,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升麻各三分,黃芪、吳茱萸、厚樸、草豆蔻仁、黃柏各五分[1]。
川烏 澤瀉 黃連 人參 青皮 當歸 生姜 麻黃 柴胡 干姜 蓽澄茄各0.6克 益智仁 半夏 茯苓 木香 升麻各0.9克 黃耆 吳茱萸 厚樸 草豆蔻仁 黃柏各15克
3.2 制法
上藥為粗末[1]。
3.3 功能主治
《蘭室秘藏·中滿腹脹門》方之中滿分消湯功能溫中散寒,行氣消脹[1]。治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陰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中寒,心下痞等癥[1]。
3.4 中滿分消湯的用法用量
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空腹時熱服。
3.5 使用注意
服藥期間,忌酒、濕面、生冷、油膩等物,戒房事。
3.6 摘錄
《蘭室秘藏》卷上
4 《張氏醫通》卷十三方之中滿分消湯
4.1 方名
中滿分消湯
4.2 組成
半夏1錢,厚樸5分,黃連5分,黃柏(上4味俱姜制)5分,川烏(炮)5分,干姜(炮)5分,吳茱萸(凈,用開口者,炒)5分,草豆蔻(炒,研)5分,木香5分,人參5分,茯苓1錢5分,澤瀉1錢5分,生姜5片。
4.3 功能主治
《張氏醫通》卷十三方之中滿分消湯主治中滿寒脹。
4.4 中滿分消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稍熱食前服。
4.5 運用
身熱、脈浮、喘滿有表證,加麻黃5分;血虛至夜煩熱,加歸身、黃耆各5分;陽氣下陷,便溺赤澀,加升麻、柴胡各3分;脾胃虛寒,飲食不磨,去黃柏,加益智仁、蓽澄茄、青皮各2分。
4.6 用藥禁忌
5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中滿分消湯
- 《醫宗金鑒》:[卷四醫宗金鑒四十一卷]木香流氣飲
,即大黃,桃仁,??蟲,甘遂也.寒脹中滿分消湯 熱脹中滿分消湯8.氣虛脹病分寒熱,中滿分消有二方,...
- 《雜病心法要訣》:[卷三]脹滿水腫死證
瘀血湯,即大黃、桃仁、蟲、甘遂也。寒脹中滿分消湯熱脹中滿分消湯氣虛脹病分寒熱,中滿分消有二方,寒脹參...
- 《臨證指南醫案》:[卷十幼科要略]備用方
湯控涎丹五子五皮湯子和桂苓湯禹功丸茯苓防己湯中滿分消湯小青龍湯木防己湯附記一徐姓小兒。單脹數月。幼...
- 《溫熱經緯》:[卷三]葉香巖三時伏氣外感篇
湯控涎丹五子五皮湯子和桂苓湯禹功丸茯苓防己湯中滿分消湯小青龍湯木防己湯吐瀉一證,幼兒脾胃受傷,陡變...
- 《醫學綱目》:[卷之二十四·脾胃部]小腹脹
,熱脹一方,評而用之,使上下分消其氣可也。(中滿分消湯治寒脹,分消丸治熱脹,二方并見后條。)〔《靈...
- 更多古籍中的中滿分消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