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zhī zhèng
2 英文參考
Zhīzhèng SI7[中國針灸學詞典]
Apart from Channel[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Zhizheng[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zhīzhè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I7[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支正 | ||
漢語拼音 | Zhizheng | ||
羅馬拼音 | Chihcheng | ||
美國英譯名 | Supporting the Upright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SI7 | |
日本 | 7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IG7 | |
富耶氏 | IG7 | ||
德國 | DÜ7 | ||
英國 | Si7 | ||
美國 | SI7 |
支正為經穴名(Zhīzhèng SI7)[1]。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屬手太陽小腸經[1]。支正是手太陽小腸經的絡穴[2][3]。支指支別,正指正經,手太陽經絡脈由此別離正經走向手少陰經,故名支正[1]。主治項強,肘攣,手指痛,頭痛,眩暈,神經性頭痛,熱病,目眩,好笑善忘,易驚,驚恐悲愁,精神病,消渴,寒熱,頷腫,神經衰弱,癲狂,肩臂肘攣痛,手不能握,尺神經麻痹,頜腫,指痛,麥粒腫,四肢無力,項強肘攣,疥瘡生疣,十二指腸潰瘍等。
4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根結》:手太陽根于少澤,溜于陽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支正也。
5 特異性
支正穴為手太陽小腸經之絡穴。
6 穴名解
支指支別,正指正經,手太陽經絡脈由此別離正經走向手少陰經,故名支正[1]。
支指離,正指正經。楊上善曰:“正,正經也。支,絡脈也。太陽正經之上,支別此絡,走向少陰,故曰支正也。”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因而名之。本穴取穴以手托頤,指尖于本側向上旁豎,本經轉成當前直線,穴適當腕肘折中處。《金針梅花詩鈔》支正條:“肘必支持臂正直,去腕五寸支正得。”因名“支正”。蓋以取穴姿勢而得名也。[4]
7 所屬部位
前臂[5]
8 支正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支正穴在前臂背面尺側,當陽谷與小海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寸。手太陽小腸經的絡穴[3][6]。
支正穴位于前臂后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上5寸,尺骨尺側與尺側腕屈肌之間[1]。
支正穴位于前臂伸側,陽谷穴與小海穴的連線上,距陽谷穴5寸處[2]。
支正穴在手太陽小腸經中的位置
支正穴的位置
支正穴的位置(手太陽小腸經)
支正穴的位置(肌肉)
支正穴的位置(骨骼)
9 取法
支正穴的位置位于前臂后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上5寸,尺骨尺側與尺側腕屈肌之間[1]。
快速取穴:屈肘俯掌,確定陽谷(屈腕,在手背腕外側摸到兩骨結合凹陷處即是陽谷穴)與小海(屈肘,肘尖最高點與肘部內側高骨最高點間凹陷處即是小海穴)位置,二者連線中點向下1橫指處即是支正穴[7]。
10 穴位解剖
支正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前臂筋膜、尺側腕屈肌、指深屈肌。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末支。分布著前臂內側皮神經分支,深層橈側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皮膚由前臂內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除上述皮神經外, 還有貴要靜脈,該靜脈以不同形式與肘正中靜脈相連, 最后歸流肱靜脈。針由皮膚、皮下筋膜在貴要靜脈的后方穿前臂深筋膜, 入尺側腕屈肌,再深至指深屈肌。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的尺側半由尺神經支配, 該肌橈側半由正中神經支配。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尺側腕屈肌→指深屈肌→前臂骨間膜[1]。
皮膚→皮下組織→尺側腕屈肌[6]。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和貴要靜脈屬支分布;深層有骨間后神經和動脈的分支分布[6]。
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分支,深層橈側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并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末支通過[2]。
11 功效與作用
支正穴有消熱養陽、舒筋活血之功[4]。
12 主治病癥
支正穴主治項強,肘攣,手指痛,頭痛,眩暈,神經性頭痛,熱病,目眩,好笑善忘,易驚,驚恐悲愁,精神病,消渴,寒熱,頷腫,神經衰弱,癲狂,肩臂肘攣痛,手不能握,尺神經麻痹,頜腫,指痛,麥粒腫,四肢無力,項強肘攣,疥瘡生疣,十二指腸潰瘍等。
支正穴主治項強、肘攣、手指痛、頭痛、熱病、目眩、好笑善忘、消渴[6]。
支正穴主要用于外感熱病、神志及其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寒熱、頭痛、目眩、項強、頷腫、神經衰弱、癲狂、肩臂肘攣痛、手不能握、尺神經麻痹等[1]。
支正穴主治頭痛,項強,目眩,頜腫,癲狂,消渴,肘攣,指痛等[2]。
支正穴主治癲狂,易驚,好笑善忘,驚恐悲愁;頭痛,目眩,頷腫,麥粒腫;四肢無力,項強肘攣,手指痛;疥瘡生疣,熱病[8]。
其它:麥粒腫,十二指腸潰瘍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3~0.8寸[6]。
直刺或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或向下放散至手[8]。
13.2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4 配伍
支正穴配神門治神志病[1]。此為原絡配穴法,有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癲狂,精神病。
支正配少海、曲池,治肘臂手指痛[8]。
15 特效按摩
每天用拇指指腹揉按支正穴1~3分鐘,可輔助治療頭暈、目眩以及手麻、頸椎壓迫癥[7]。
16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髑。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
《針灸甲乙經》:振寒,寒熱,頸項腫,實則肘攣,頭項痛,狂易,虛則生疣,小者痂疥,支正主之。風瘧,支正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頭痛目眩。
《針灸大成》:主驚、恐、悲、愁、癲狂。
《備急千金要方》:支正,少海主熱病先腰脛酸,喜渴數飲食,身熱,項痛而強,振寒,寒熱。
《醫宗金鑒》:支正主治七情郁結不舒,消渴飲水不止。七情郁結不舒,肘臂十指筋攣疼痛,及消渴飲水不止。
17 研究進展
舌尖疼痛:取雙側支正穴,進針后用捻轉提插瀉法,間隔10分鐘行針1次,留針30分鐘。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0.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1.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4.
- ^ [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0.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15-216.
古籍中的支正
- 《靈樞經脈翼》:[卷中]手太陽小腸經歌
陷中○兌骨腕下骨也養老在手踝骨上一空腕后一寸陷中支正少陰來小海俞陽明手少陽膊部肩貞居骨解俞天宗與秉風...
- 《子午流注說難》:[上卷本輸穴說難]十二別絡
苦嘔喉痹。少氣遺溺。針灸針入三分。可灸三壯。六、支正部位在腕后五寸。小指動應手。手太陽絡。別走少陰。...
- 《醫心方》:[卷第二十三]產婦反支月忌法第二
支十一月忌子;女年十八反支十二月忌丑;女年十九反支正月忌寅;女年二十反支二月忌卯;女年二十一反支三月...
- 《類經》:[七卷經絡類]五、十五別絡病刺
則頭強不利也。皆取內關以治之。)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實則節...
- 《醫經原旨》:[卷三]經絡下第五
則頭強不利也。皆取內關以治之。)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實則節...
- 更多古籍中的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