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滯針
摘要:定義滯針(stickingofneedle)是指針刺后發生的針下滯澀而捻轉提插不便等運針困難的現象。滯針的表現滯針表現為進針后或行針過程中,于提插捻轉或出針時,針下感覺非常沉重、緊澀,甚至捻轉不動,進退困難。《針灸大成》:“如針至深處,而進不能,退不能,其皮上四圍起皺紋,其針如生在內,此氣實之極也。”滯針的原因滯針可由于病人精神過度緊張;或因疼痛而引起局部肌肉攣縮;或由于醫者指力不勻,用力過猛;或因向同一方向捻針,使肌肉纖維纏裹針體等原因所致。預防滯針對于精神緊張者,針前要做好解釋工作,說明針刺過程中會發生的各種感覺,以便消除顧慮,緩解緊張狀態;行針時捻轉角度不宜太大,更不宜向單一方向連續捻轉,而且指力要均勻,避免用力過猛等。滯針的處理方法如果由于病人精神過度緊張等引起局部肌肉攣縮者,可以延長留針時間,以緩解緊張狀態;或以手指在局部或循經攝按,或于刺針近旁另刺一針,或再加溫針即可緩解。由于向一個方向捻轉而發生肌纖維纏裹針體者,可以向相反方向捻退,或左右輕輕捻動,即可松解。
查看全文 [ 最后修訂于2016/4/13 23:44:11 442字 ]
相關詞條:
- 滯針
拼音:zhìzhēn英文:tosticktheneedle;difficultwithdrawalofneedles;stickingofneedle定義:滯針(stickingofneedle)是指針刺后發生的針下滯澀而捻轉提插不便等運針困難的現象。滯針的表現:滯針表現為進針后或行針過程中,于提插捻轉或出針時,針下感覺非常沉重、緊澀,甚至捻轉不動,進退困難。《針灸大成》:“如針至深處,而進不能,...
- 耳穴激光法
激光法是把現代的激光技術引入于耳穴治療的一種新方法。它以激光對人體組織的光熱刺激作用,代替古典行刺的機械能,用以提高治療效果。此法無痛,使用簡便,治療時問短,每次僅需2~3分鐘.而且免除了耳廓感染、滯針、斷針的可能性,對老年體弱者和兒童尤為適宜。目前所使用的激光器,以小功率的氦氖激光治療儀最為普遍。使用前需先將激光儀器調試好,待紅色激光束穩定輸出,達到該機的最佳工作范圍,即可直接順序照射耳穴。根據...
- 捻轉法
轉”。指以大指和食指、中指夾持針柄作前后轉動。捻轉角度的大小視病情而定。一般在180°左右的稱小幅度捻轉,若在360°左右稱大幅度捻轉。施行捻轉法時,應注意勿過度單向捻轉,以免肌肉纖維纏繞針身,造成滯針。參見捻法:捻法為針刺手法名。捻同“撚”,用手指一前一后轉動的意思。《針經指南》列為十四法之一。“捻者,以手捻針也,務要識手左右,左為外,右為內,慎記耳。”《針灸大成》列為下手八法之一。“捻者,治上...
- 血絡論
拼音:xuèluòlùn英文:《血絡論》為《黃帝內經靈樞》篇名。血絡指郁血的絡脈。本篇主要論述奇邪客于血絡,在刺絡瀉血所出現的昏仆、出血不止、局部血腫、面色蒼白、心胸煩悶,滯針等意外情況。說明導致這些情況原因,以及指出怎樣觀察血絡進行瀉血,掌握刺絡法則可以減少出現上述意外情況等。由于全篇所論,是以刺絡瀉血為中心,故名。...
- 爪攝
拼音:zhǎoshè英文:爪攝為針刺輔助手法名。指針刺入后,用大拇指指甲于所針穴位上下掐按的方法。多用于滯針或針感遲鈍時。《針灸大成》:“凡下針,如針下邪氣滯澀不行者,隨經絡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氣自通行也。”參見攝法:攝法為針刺輔助手法名。指用手指甲掐、切、抓、捏經絡部位的方法。是行氣的輔助手法之一。《針經指南》:“攝者,下針如氣澀滯,隨經絡上下,用大指甲上下切,使氣血自得通行也。”攝法...
- 斷針
ēn英文:斷針又稱折針,是指針體折斷在人體內。多因針具質量欠佳,針身或針根有損傷剝蝕,進針前失于檢查,針刺時將針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針時強力提插、捻轉,使肌肉猛烈收縮;留針時患者隨意變更體位,或彎針,滯針未能進行及時正確處理等原因所造成。《針灸聚英》卷三:“按《黃帝內經素問》云:‘針耀而勻’,示人臨床當檢視其針,令光耀滑澤,勻直而無曲損也。能守此訓,自不致折矣。”提出若能術前做好針具的檢修和施術時加...
- 攝法
法。《針經指南》列為十四法之一。常用手指甲掐、切、抓、捏經絡部位。《針經指南》:“攝者,下針如氣澀滯,隨經絡上下,用大指甲上下切,使氣血自得通行也。”《針灸問對》:“下針之時,氣或澀滯,用大指、食指、中指三指甲,于所屬經分來往攝之,使氣血流行,故曰攝以行氣。”攝法多用于針刺感應遲鈍和發生滯針的患者。攝法推拿手法名·攝法:攝法為推拿手法名。指手指捏拿住穴位后,再予以牽拉。作用與拿法相似而刺激量較強。...
- 針灸美容技術
適的體位;手法要輕;若饑餓、疲勞、大渴時,應令進食、休息、飲水后再予治療;醫者在針刺治療過程中,要精神專一,隨時注意觀察就醫者的神色,詢問就醫者的感覺,一旦有不適等暈針先兆,及早采取處理措施。(2)滯針①處理:若因局部肌肉過度收縮而致,可稍延長留針時間,或于滯針腧穴附近進行循按或叩彈針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針;若因單向捻針而致,可向相反方向將針捻回,并用刮柄、彈柄法,使纏繞的肌纖維回釋。②預防:對精神...
- 針刺療法
還應露在皮膚上稍為宜。如應刺入0.5寸,可選1.0寸的針,應刺入1.0寸時,可選1.5~2.0寸的針。選擇體位:針刺時患者體位選擇是否適當.對腧穴的正確定位,針刺的施術操作,持久的留針以及防止暈針、滯針、彎針。甚至折針等,都有很大影響。如病重體弱,或精神緊張的病人,采用坐位,易使病人感到疲勞,往往易于發生暈針。又如體位選擇不當,在針刺施術時,或留針過程中.病人常因移動體位而造成彎針、滯針,甚至發生...
- 折針
,醫工針人而針折在肉中不出。”折針的原因:折針多因針具質量欠佳,針身或針根有損傷剝蝕,進針前失于檢查,針刺時將針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針時強力提插、捻轉,使肌肉猛烈收縮;留針時患者隨意變更體位,或彎針,滯針未能進行及時正確處理等原因所造成。避免折針:《針灸聚英》卷三:“按《黃帝內經素問》云:‘針耀而勻’,示人臨床當檢視其針,令光耀滑澤,勻直而無曲損也。能守此訓,自不致折矣。”提出若能術前做好針具的檢修...
- 針灸
。針炙治療原則為辨證施治及處方配穴,如實當瀉,虛當補,熱則疾,寒則留等,即為五法:補法、瀉法、清法、溫法、調法,須因病、因人、因時、因地選擇應用,才可獲得良好效果。針刺過程中應注意有可能發生的暈針、滯針、彎針等現象,某些部位還可能發生重要臟器損傷。除一般體針外,還有皮膚針、皮內針、耳針、頭針、鼻針以及電針、火針、水針等。近代,根據針刺鎮痛的原理創造出針刺麻醉,即選用適當的穴位針刺,經一定時間的誘導...
- 星狀神經節阻滯術
高或局麻藥量過大,可以阻滯膈神經,出現腹式呼吸減弱或因膈神經受刺激而出現呃逆。5.應特別提醒術者,在進行本操作過程中,必須邊回吸,邊進針。甚至1滴或2滴局麻藥誤入到椎動脈,即可以引起患者抽搐。應用留滯針進行星狀神經節阻滯,可以避免藥液誤注入到血管內或椎管內。穿刺針過于朝向尾側,容易刺傷胸膜頂或肺尖引發氣胸。6.反復穿刺損傷血管引起出血、血腫和感染。7.近年有人提出,在頸6和頸7部位穿刺對星狀神經節...
- 激光針灸
nctureandmoxibustion激光針灸是一種利用激光的微細光束照射穴位以治療疾病的新型針灸方法。激光針灸的治療機理見激光療法。與傳統針灸方法相比,其特點是無針刺引起的疼痛,對組織無損害,無滯針、斷針及針穴感染之可能,不但有類似針灸的作用,同時還有激光本身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物效應。臨床常用的激光針灸治療儀根據工作物質的不同有多種類型:氦氖(He-Ne)激光對人體穴位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能鄭分地...
- 基本手法
轉”。指以大指和食指、中指夾持針柄作前后轉動。捻轉角度的大小視病情而定。一般在180°左右的稱小幅度捻轉,若在360°左右稱大幅度捻轉。施行捻轉法時,應注意勿過度單向捻轉,以免肌肉纖維纏繞針身,造成滯針。提插法·基本手法:提插法為針刺手法名。指進針后將針上提或下插的動作。提插的幅度一般不宜過大,但輕重快慢,則應根據病情虛實而有區別。補法以插為主,重插輕提(緊按慢提);瀉法以提為主,重提輕插(緊提慢...
- 神針八法
慕,患者要神安志定,繼之檢針、溫針、按穴進針;第二為龍虎交戰(左捻九而右捻六)止痛;第三是隨咳進針;第四是使谷氣至;第五是鳳凰展翅(瀉法);第六是餓馬搖鈴(補法);第七法是熱湯解決暈針;第八法是解救滯針。第一·針前準備:選針為針刺前的準備。指針刺前選擇質量、規格適宜的針具。衡量毫針的質量主要看針具材料的優劣和形狀等,針具規格的選擇多根據患者的體質、體形、年齡、病情和腧穴部位等,選用合適長短、粗細的...
- 搓法
搓線之狀,勿轉太緊,令人肥肉纏針,難以進退,左轉插之為熱,右轉提之為寒,各停五息久,故日搓以使氣。”注意事項:搓法有促針感產生和加強針感的作用。但單向捻轉數不宜過多,否則針身容易為肌肉組織纏住,發生滯針、折針等異常情況。推拿手法名·搓法:搓法為推拿手法名。見《飲膳正要·養生避忌》。指以雙手掌置于肢體兩側面,相對用力作方向相反的來回快速搓揉;或以拇指尺側面及食指橈側面在患部搓動的手法。《厘正按摩要術...
- 循法
針后,氣不至,用手上下循之,假如針手陽明合谷穴,氣若不至,以三指平直,將指面于針邊至曲池,上下往來撫摩,使氣血循經而來。”臨床應用:催氣:進針前循按可宣散氣血,進針后循按可迅速得氣。導氣:循法可促使經氣沿經絡循行路線行走。出現滯針情況,可在穴位周圍循按,以消除針體澀滯。減輕針刺疼痛,消除病人恐懼。注意事項:1.循時不可用力過大,否則可使肌肉緊張度增強,進針時出現疼痛。2.應順經而循,不可逆經而上。...
- 十二法
大成》:“指循者:凡下針,若氣不至,用指于所屬部分經絡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氣血往來,上下均勻,針下自然氣至沉緊,得氣即瀉之故也。”爪攝:爪攝指針刺入后,用大拇指指甲于所針穴位上下掐按的方法。多用于滯針或針感遲鈍時。《大成》:“凡下針,如針下邪氣滯澀不行者,隨經絡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氣自通行也。”針退:針退指用瀉法時退針、出針的方法。出《大成》:“七針退者:凡退針,必在六陰之數,分明三部之用,斟...
- 毫針刺法
突然心慌氣短,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四肢發冷;嚴重者神志昏迷,血壓下降,二便失禁。原因::體質虛弱,精神過度緊張;饑餓、疲勞,大吐瀉、大出血后施針;體位不當,施術手法過重;診室內空氣悶熱、過度寒冷等。滯針:滯針是進針后針下沉緊、行針困難的現象。現象::進針后或提插、捻轉、進退行針過程中,針下感覺沉重緊澀,捻轉進退困難,患者有痛感。原因::精神緊張,毫針刺入后局部肌肉痙攣;針后移動體位;行針時用力過猛...
- 曲牙
寸,或透刺地倉。直刺0.3~0.5寸;或沿皮刺1~1.5寸。直刺0.3~0.5寸,或向地倉斜刺1~1.5寸。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向地倉方向平刺0.8~1.5寸。以治面癱,可采用滯針法,即向同一方向捻轉不動,然后手持針柄向患側牽拉。可向地倉方向透刺以治療面癱。向上、下斜刺0.5~0.8寸,以治上下牙痛,局部酸脹并向周圍擴散。采用針刺方向直指病所,治療上、下牙痛,局部有酸脹感,并...
- 鬼床
寸,或透刺地倉。直刺0.3~0.5寸;或沿皮刺1~1.5寸。直刺0.3~0.5寸,或向地倉斜刺1~1.5寸。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向地倉方向平刺0.8~1.5寸。以治面癱,可采用滯針法,即向同一方向捻轉不動,然后手持針柄向患側牽拉。可向地倉方向透刺以治療面癱。向上、下斜刺0.5~0.8寸,以治上下牙痛,局部酸脹并向周圍擴散。采用針刺方向直指病所,治療上、下牙痛,局部有酸脹感,并...
- 調氣法
轉”。指以大指和食指、中指夾持針柄作前后轉動。捻轉角度的大小視病情而定。一般在180°左右的稱小幅度捻轉,若在360°左右稱大幅度捻轉。施行捻轉法時,應注意勿過度單向捻轉,以免肌肉纖維纏繞針身,造成滯針。提插法:提插法為針刺手法名。指進針后將針上提或下插的動作。提插的幅度一般不宜過大,但輕重快慢,則應根據病情虛實而有區別。補法以插為主,重插輕提(緊按慢提);瀉法以提為主,重提輕插(緊提慢按)。大幅...
- 齒牙
寸,或透刺地倉。直刺0.3~0.5寸;或沿皮刺1~1.5寸。直刺0.3~0.5寸,或向地倉斜刺1~1.5寸。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向地倉方向平刺0.8~1.5寸。以治面癱,可采用滯針法,即向同一方向捻轉不動,然后手持針柄向患側牽拉。可向地倉方向透刺以治療面癱。向上、下斜刺0.5~0.8寸,以治上下牙痛,局部酸脹并向周圍擴散。采用針刺方向直指病所,治療上、下牙痛,局部有酸脹感,并...
- 頷厭
陽頭痛:選用3寸毫針,常規消毒后,自患側頷厭穴進針(兩側痛時,雙側進針),將針快速刺入帽狀腱膜層下,緩慢下插至曲鬢穴。進針2寸左右,進針過程中不提插捻轉。針體到位后,快速單方向捻轉3~4周,造成人為的滯針,使患者整個顳部頭皮產生痛脹、沉麻感。留針30min后,反方向捻針1~2周,即可出針。每日1次,6次為一療程。治療107例患者,全部治愈,其中1個療程內治愈的有89例,2~3個療程治愈的有18例。...
- 頰車
寸,或透刺地倉。直刺0.3~0.5寸;或沿皮刺1~1.5寸。直刺0.3~0.5寸,或向地倉斜刺1~1.5寸。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向地倉方向平刺0.8~1.5寸。以治面癱,可采用滯針法,即向同一方向捻轉不動,然后手持針柄向患側牽拉。可向地倉方向透刺以治療面癱。向上、下斜刺0.5~0.8寸,以治上下牙痛,局部酸脹并向周圍擴散。采用針刺方向直指病所,治療上、下牙痛,局部有酸脹感,并...
- 金創痙
換藥時都須用雙氧水沖洗,換藥后敷料等應嚴格消毒。創面有殘余壞死組織時可用七三丹摻布;創面干凈時用生肌散摻布。針灸治療:注意:體針和耳針療法均可每日治療1~3次,或長時間留針數小時至1~2日,但須嚴防滯針、折針。癥狀控制后,可用皮內針留置數小時至數日。一般來說,本病多采用綜合療法,針灸可作為一種輔助療法。體針:方一:取大椎、風府、人中、筋縮、風池、太沖、合谷、陽陵泉等穴為主。牙關緊閉加下關、地倉、頰...
- 針刺手法
能更好地體會針下感應,密意守氣,施行補瀉操作。既入緩緩將針進到所需的深度針出先將針緩慢上提,輕度捻轉令針體松動,再上提至皮下,然后如拔毫毛般迅速出針避免損傷穴位組織,當針身有肌纖維纏繞,或體位移動致滯針、彎針時,更應徐緩出針。運針時所用的促使針刺得氣、保持與加強針感、針刺補瀉的方法:專指運針時所使用的各種促使針刺得氣,或保持與加強針感,以及針刺補瀉的方法。導氣法:《黃帝內經靈樞·五亂》:“徐入徐出...
- 金瘡痙
換藥時都須用雙氧水沖洗,換藥后敷料等應嚴格消毒。創面有殘余壞死組織時可用七三丹摻布;創面干凈時用生肌散摻布。針灸治療:注意:體針和耳針療法均可每日治療1~3次,或長時間留針數小時至1~2日,但須嚴防滯針、折針。癥狀控制后,可用皮內針留置數小時至數日。一般來說,本病多采用綜合療法,針灸可作為一種輔助療法。體針:方一:取大椎、風府、人中、筋縮、風池、太沖、合谷、陽陵泉等穴為主。牙關緊閉加下關、地倉、頰...
- 傷痙
換藥時都須用雙氧水沖洗,換藥后敷料等應嚴格消毒。創面有殘余壞死組織時可用七三丹摻布;創面干凈時用生肌散摻布。針灸治療:注意:體針和耳針療法均可每日治療1~3次,或長時間留針數小時至1~2日,但須嚴防滯針、折針。癥狀控制后,可用皮內針留置數小時至數日。一般來說,本病多采用綜合療法,針灸可作為一種輔助療法。體針:方一:取大椎、風府、人中、筋縮、風池、太沖、合谷、陽陵泉等穴為主。牙關緊閉加下關、地倉、頰...
- 體針療法
必要時配合搶救。為預防暈針,對初診患者做好解釋工作,以消除緊張,體虛、過度疲勞、饑餓或大病后患者不宜馬上扎針。初診者最好取臥位,手法要輕,留針過程中應觀察患者表情及面色。發生暈針先兆要及時處理。2.滯針針在穴內捻轉、提插,或出針時感到十分澀滯困難,可因行針時用力過猛。捻轉、提插時指力不均勻,或單向捻轉致肌肉纖維纏繞針體,或因患者精神緊張及因疼痛而致肌肉痙攣。如因體位移動而致滯針必須糾正體位,因緊張...
- 機關
寸,或透刺地倉。直刺0.3~0.5寸;或沿皮刺1~1.5寸。直刺0.3~0.5寸,或向地倉斜刺1~1.5寸。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向地倉方向平刺0.8~1.5寸。以治面癱,可采用滯針法,即向同一方向捻轉不動,然后手持針柄向患側牽拉。可向地倉方向透刺以治療面癱。向上、下斜刺0.5~0.8寸,以治上下牙痛,局部酸脹并向周圍擴散。采用針刺方向直指病所,治療上、下牙痛,局部有酸脹感,并...
- 鬼林
寸,或透刺地倉。直刺0.3~0.5寸;或沿皮刺1~1.5寸。直刺0.3~0.5寸,或向地倉斜刺1~1.5寸。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向地倉方向平刺0.8~1.5寸。以治面癱,可采用滯針法,即向同一方向捻轉不動,然后手持針柄向患側牽拉。可向地倉方向透刺以治療面癱。向上、下斜刺0.5~0.8寸,以治上下牙痛,局部酸脹并向周圍擴散。采用針刺方向直指病所,治療上、下牙痛,局部有酸脹感,并...
- 破傷風
換藥時都須用雙氧水沖洗,換藥后敷料等應嚴格消毒。創面有殘余壞死組織時可用七三丹摻布;創面干凈時用生肌散摻布。針灸治療:注意:體針和耳針療法均可每日治療1~3次,或長時間留針數小時至1~2日,但須嚴防滯針、折針。癥狀控制后,可用皮內針留置數小時至數日。一般來說,本病多采用綜合療法,針灸可作為一種輔助療法。體針:方一:取大椎、風府、人中、筋縮、風池、太沖、合谷、陽陵泉等穴為主。牙關緊閉加下關、地倉、頰...
- 股骨干骨折
,如果術中、術后不加強防范措施,在折端處應力集中,此處髓針易發生彎針、斷針(圖6)。②內固定置入不合理::A.選針過細:此種情況多發生在術者初做骨折內固定時,尤以無擴髓器械,過分擔心粗針插入髓腔發生滯針或強力打入將骨干脹裂,未行擴髓而盲目操作引起。B.髓針插入遠折段的長度不足:一方面選針過短,另一方面骨折部位偏下,由于遠端力臂縮短,梅花針受到應力集中,造成彎針、退針,所以當遠折端不足10cm時應慎...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