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支連為中藥名,出自《藥性論》,為《神農本草經》記載的黃連之別名[1]。
3 支連的別名
4 來源及產地
毛茛科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葉黃連C.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連C. teetoides C. Y.Cheng的根莖。黃連、三角葉黃連主產四川,前者習稱味連,后者習稱雅連;云連主產云南。[2]
5 性味歸經
6 功能主治
3.治心火亢盛的心煩失眠,吐血,衄血,胃熱消渴;癰癤瘡毒。內服:煎湯,1.5~6g;研末服,每次0.9~1.5g,日服二至三次[2]。
4.浸乳汁點眼治目赤;煎湯含漱治咽喉腫痛;研末涂治口瘡,濕疹,燙傷,黃水瘡;和硼酸溶液滴耳治中耳炎[2]。
7 化學成分
本品含小檗堿、黃連堿(Coptisine)、甲基黃連堿(Worenine)、木蘭花堿、藥根堿、掌葉防已堿、阿魏酸、黃柏酮、黃柏內酯等[2]。
8 藥理作用
粗提取物與小檗堿對多種革蘭陽性及陰性細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對結核菌療效差。體外能抑制某些病毒、真菌、鉤端螺旋體、滴蟲、草履蟲等。黃連復方較單方用時產生抗藥性的機會少;靜脈注射有降低血壓、增加冠脈流量、抗心律失常、縮小心肌梗死范圍等作用。對腸胃道、支氣管平滑肌有興奮作用。小檗堿有輕度利膽、降血清膽甾醇、消炎等作用;還報告有解熱、抗利尿、局部麻醉、鎮靜、鎮痛及輕度抗癌、抗放射等作用。黃連煎劑和小檗堿還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對腦損傷亦有一定保護作用。口服后血濃度不易維持。毒性很輕。黃連生藥受熱愈高,則小檗堿含量降低愈多。[2]
9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支連
- 《醫學入門》:[外集·卷六]雜病用藥賦
各一錢,甘草、桔梗,枳實各五分,姜煎溫服。治停蓄支飲及筋痹、脈痹。川芎茯苓湯赤茯、桑白皮、防風、官...
- 《景岳全書》:[卷之五十七宇集·古方八陣]寒陣
黃連解毒湯亦名解毒湯。治火熱狂躁煩心,口干舌燥,熱之甚者,及吐下后熱不解,脈洪喘急等證。黃連黃芩黃柏...
- 《普濟方》:[卷二百十一泄痢門]下赤痢白痢
石脂桑根白皮桔梗訶黎勒皮天雄龍骨(各一兩半)白芷黃連地榆當歸桂(去粗皮)濃樸木香(各一兩)黃芩干姜(...
- 《醫學入門》:[外集·卷三(病機)外感]傷寒用藥賦
盜汗,身熱不欲去衣;及不滿不硬,但心下妨悶,謂之支結。《百證》云∶若有頭疼惡寒者,小柴加桂值千金。...
- 《普濟方》:[卷三百五十五產后諸疾門]下痢
臼蜀椒(各一兩半)濃樸阿膠甘草(各一兩)艾葉龍骨黃連二十丸。療產后赤白。腹中絞痛。不下食。當歸石榴皮...
- 更多古籍中的支連